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34|回复: 2

无名画会活动年表(1952-2006)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2-1-6 2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名画会活动年表(1952-2006)


1952年
赵文量,(1937年2月20日生于哈尔滨)15岁开始临摹包括《星火》杂志插图在内的画作。
8月11日张伟在北京出生。
10月24日韦海在北京出生。

1953年
2月5日,郑子钢在上海出生。
赵文量决定从事美术事业,同年报考鲁迅美术学院附中,落榜。
赵文量父亲从哈尔滨调到北京石油部作俄文翻译。
11月27日,史习习在北京出生。

1954年
4月8日,马可鲁在上海出生。
5月,熙化美术补习学校校长和创始人唐守一病故,唐守一丈夫熊绍堃任代理校长,并继续任学校事务员兼国文教员。
7月14日,王爱和在北京出生。
8月底,赵文量初中毕业,随父移居北京,居住于六铺炕4号院。
郑子燕(1951年1月26日出生于杭州)全家随在浙江美术学院工作的父母迁居北京定居。
10月,苏联展览馆开幕,赵文量参观“苏联经济暨文化建设成就汇报展”,并在该展上首次见到油画原作。
赵文量参加黄养辉在街头开办的绘画学习班。

1955年
赵文量夜里独自乘火车去长城,并进行写生(未完成)。这是赵文量第一次外出写生。
8月8日,刘是在北京出生。

1956年
5月29日,赵文量的大哥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赵文量随其外出写生。
赵文量在黄寺画第一幅油画处女作《大树麦田》,为其母亲和姐姐喜爱、收藏。
6月,赵文量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未被录取。
张达安(1941年9月14日生于南京,1947年迁居到北京北沟沿;1950年搬到仓加道)参加熊唐守一女士(曾于日本留学)开办的熙化美术补习学校,受教于熊唐守一之女熊先蓬、熊先菱。同年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未录取。
郑子燕、郑子钢经常在《小朋友》刊物上发表美术作品,并获“保卫世界儿童委员会”举办的世界儿童画展并获奖。

1957年
赵文量开始用油画笔作画,参加熊唐守一女士开办的熙化美术补习学校(据赵文量、张达安回忆,当时学校校址位于东城区南锣鼓巷沙井胡同)。
张达安再次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未录取。同年张达安搬到鼓楼东大街居住。
夏季,王爱和母亲被打成右派。
9月17日,李珊在北京出生。
11月,赵文量参观北京展览馆展出的俄罗斯绘画展,临哈尔拉莫夫的《意大利小女孩》,引起观众注目。后临《白桦林》等作品。

1958年
赵文量父亲(石油部俄文翻译)失业。赵文量开始做临时工。并开始到钓鱼台画风景。此后,钓鱼台(后被命名为玉渊潭公园)成为赵文量和无名画会成员最常去的写生地。

1959年
杨雨澍(1944年5月16日生于北京,1948年搬到王府井大阮胡同;1949年搬往珠市大街翠花胡同)15岁初中毕业,开始在家画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但因为出身问题而落榜,随后进入熙化美术学校学习,并在此结识赵文量。
赵文量《同学的肖像》首次参加故宫午门的北京市美展。

1960年
赵文量搬到黄寺25号院。
杨雨澍被安排在师范学院做研磨玻璃仪器的工作,后被不公正地安排到海淀区白虎涧采石场工作。
张达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未被录取。
10月15日,东城区教育局接管熙化美术补习学校,并由北京市美术公司会同办理接收完竣。
马可鲁随父亲与两个哥哥移居北京。

1961年
杨雨澍从白虎涧采石场回来,又到熙化美术学校学画。
同年杨雨澍从赵文量习画。
张达安通过赵文量认识杨雨澍。
史习习就读北京东城区东西五条小学。
王爱和就读北京东城区八面槽小学。

1962年
石振宇(1946年7月4日生于内蒙,1952年迁居到北京北新桥小三条16号)结识赵文量、杨雨澍。杨雨澍开始使用油画材料进行绘画。
石振宇、张达安在北京青年美术补习学校结识。

1963年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谢延波、赵光馨、徐延宗一同到北京八达岭、三堡写生。在三堡19天的写生活动是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等人第一次集体、长时间外出写生活动。这次写生也确立了石振宇的理想。
韦海在景山少年宫国画组学习素描、国画。

1964年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等在石油部宿舍进行人像写生,被警察警告。此后,赵文量等开始大量外出写生。常去的写生地包括十三陵、香山、颐和园、八达岭等。
张达安搬到呼家楼居住。
张伟家搬到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
石振宇到北京轻工业机械厂工作。

1965年
赵文量、杨雨澍等继续在钓鱼台写生。赵文量、杨雨澍欲上北大荒,希望以绘画创出一片天地。9月李珊就读福绥境小学。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等再次观看苏联绘画展。并对苏联绘画产生了批判。
张达安开始接触敦煌、永乐宫、法海寺壁画印刷品,深受震动。11月,迫于压力,张达安主动要求去永乐店农场劳动,并搬到通县永乐店农场居住,在永乐店劳动期间为同事画了一批素描人像写生。

1966年
在当时北京市市长崔月犁的安排下,赵文量分配到街道工厂工作,月工资18元,杨雨澍分配到人民机械厂工作。因此避免了被安置到山西去工作,但也因为进入工厂工作而丧失了大量的绘画时间。
同年,杨雨澍搬到左安门八里河东高地居住。
8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同日,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到十三陵水库写生。这是文革前最后一次写生。
8月底,冒着危险,在红卫兵“扫四旧”运动中抢救绘画作品和画册。
王爱和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
张伟家被抄家三次,祖父被红卫兵抓走,祖母被红卫兵打死,母亲每天被揪斗殴打。
马可鲁家被红卫兵抄家。
10月2日,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开始使用携带方便的小画箱,以免被人发现,并因此形成画小画的习惯。此后,这种小画箱在无名画会中推广,几乎所有成员都曾经使用过。直到今天,赵文量、杨雨澍还在使用这种小画箱,保留画小幅油画的习惯。

1967年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继续在节假日进行写生创作。
春,赵文量搬到什剎海边的东煤厂5号。此后,这里常有年轻画家诗人等聚会。
郑子燕、郑子钢家被美院学生抄家,拿走所有画册及艺术品,父亲郑也夫被关进美术馆批斗。
王爱和被分配就读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中学,开始多次下乡、下厂劳动。

1968年
刘韦伦、周迈游和齐志远等人向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学习绘画。
夏季,赵文量失业,年底去东北投亲,并在抚顺的姐姐家画了很多的风景写生。
史习习进原北京女14中学,当时改名为韶山中学,现名北京市164中。
11月27日,马可鲁外出写生,画了生平第一件油画作品《北海珑亭》,此前已开始画速写、素描、水彩、水粉。从师陈佛生。
马可鲁与韦海相识。
郑子钢小学毕业,到黑龙江农场插队。经历了10年的上山下乡生活,在农场期间开始了油画创作,画了大量的东北大地的风景。

1969年
5月赵文量带1岁半的二女儿回北京,准备去昌平务农、绘画。
落实政策后,赵文量因为被开除公职之事,到北京政府上访半年,11月恢复工作。这期间赵一直带着孩子在北京四郊作画,同时指导学生。
史习习到湖北咸宁向阳湖畔文化部五七干校。当木工,进入机耕队。
马可鲁与周迈游相识,并经常拜访周迈游,一起讨论艺术,并画画。
韦海由学校分配到北京电子管厂机械科当车工。
郑子燕由学校分配到东城百货管理处托儿所当保育员

1970年
史习习被分配到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后勤部修缮连瓦工4班。画很多速写,油画,经常外出写生。开始结交无名画会成员。
王爱和开始去北京火车站画速写,去美院附中夜校画素描。
韦海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晚上参加美院附中内部素描班学习。
马可鲁到平谷插队,并坚持画画。

1971年
赵文量、杨雨澍的绘画题材转向中国园林,技法也随之发生一些转变。张达安搬到通县良种农场居住。由于劳动量明显减少,不但可以多画色彩,而且也增加了进城与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交流的机会,并时常一道画画。
马可鲁回城时,第一次看到印象派的画册,随即用油画棒临摹了画册中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并用油画棒写生了《东交民巷》、《街景》。
韦海在东城师范训练班、朝阳区文化宫学画。
李珊就读北京第四十一中学,开始和表姐谢亚力一起画画,11月在紫竹院画了第一张风景写生。郑子燕开始从父(著名版画家郑野夫)学画;父亲去世后师从李桦。
张伟插队返京,冬季,开始学习绘画。
王爱和随老四届病残学生分配到街道工场--东城区塑料一厂--作工人。工厂污染极为严重。导致王爱和常感身体不适。

1972年
年初,马可鲁在京郊的平谷插队,在一次回城中,结识史习习等人,5月返回北京,在朝阳门内一个小吃店工作。
王爱和、郑子燕、马可鲁参加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业余工人美术学习班。王随钟鸣第一次户外写生,去冯国栋家看画册。开始去郑子燕家画画,画肖像、水仙、桃子,结识史习习、包乐安。在郑子燕和史习习处得阅米开兰哲罗、伦伯朗、克罗维特斯(Kollwitz)等作品集。作了第一个画箱开始户外写生。
赵文量等人在故宫看到金农等人的作品,被其简练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特有内涵打动。发现自己的三笔两笔已接近传统境界。
赵文量画齐志远像和诸多风景。
冬季,张伟开始习画,并在一次外出写生雪景时,与马可鲁相识。同年认识彭刚、谢亚力、李珊。马可鲁和张伟在北京饭店后的霞光街冒雨写生。马可鲁的画面抑郁阴冷,张伟将电车画成红色挂在天上。
郑子燕开始户外写生。
郑子燕家被抄走的画册等美术书籍退还了仅存的一小部分,有苏联博物馆藏画等,203号大院爱好美术的年轻人如史习习等时来共同阅览并讨论,并借石膏像给郑画素描。
张伟、郑子燕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未被录取。
郑子燕在文化宫美术组画画,结识马可鲁、王爱和。

1973年
赵文量画《杨雨澍像》和《诗人徐亚筠像》,杨雨澍画《桃花小碗》等作品。同年赵文量去东北抚顺探亲画《大伙房水库》系列。
史习习、郑子燕、韦海与张伟相识。
王爱和在玉渊潭独自写生遇张伟、石振宇,随即去张伟家看画。
马可鲁在史习习家,通过唐可信介绍,第一次与杨雨澍见面,并一起看俄国彼得堡博物馆的收藏的画册。
王爱和在史习习家,第一次见到赵文量、杨雨澍。同年画《田园》、《藤萝春》。
韦海到北京郊区的李遂村画了大量的速写。
刘是从师侯一民习油画。
在文化宫每周一次的美术学习班上,马可鲁与冯国栋相识。

1974年
张伟在紫竹院结识赵文量和杨雨澍。
张伟带马可鲁到北新桥石振宇家中,与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相识。他看到了赵文量画的《抱猫的女人》、《杨雨澍肖像》和石振宇画的大尺寸的《带大提琴与长号的肖像》。
经过相互介绍,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和一些年轻人相识后,经常集体外出写生,特别是常常到玉渊潭去写生。正是从此时起,人们开始将他们这个绘画团体称为“玉渊潭画派”。
赵文量创作《紫竹院荷塘》、《红桥》、《小马蹄莲》等。杨雨澍作《中山公园雨》、《长廊》、《紫竹院垂柳》、《荷花果皮箱》、《紫竹院雨》等。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马可鲁、史习习、韦海、张伟,女画家郑子燕、李珊、王爱和、杜霞等常去白塔寺附近的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画画,讨论艺术问题并相互评论各自作品。由于张伟母亲的宽容,那里成为大家艺术活动的中心。
北京的一些地下画家诗人常常聚会。马可鲁结识李珊以及一些年轻的画家诗人等、彭刚、谢亚利、冯国栋、刘树信、王重德、聂鸥、张准利、马佳、鲁燕生、双琴、唐平刚、顾成、北岛、陈少平、钟鸣。
史习习、马可鲁、郑子燕、王爱和、杨雨澍、赵文量、李珊在石振宇家画静物《冬瓜》。
张达安搬到西单文化胡同居住。
郑子燕参加每年“五一”“十一”在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游园活动的美术工作。
马可鲁做机械维修工。
马可鲁与张伟同在王府井街道写生,马可鲁作《雨中王府井街道》,该作品参加了75年元旦张伟家的内部画展。

1975年
邵小刚和刘是加入到日渐形成的无名画会群体行列。田淑英通过刘是认识了赵文量。
元旦,在张伟家(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举办内部画展,展览由赵文量和张伟提议,包乐安组织筹划。参展画家有: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田玉、康万华、张达安、郑子燕、韦海、张伟、马可鲁、李珊、王爱和、史习习等。赵文量的《神鸟》、《青年》、《夜》,杨雨澍的《中山公园雨》、《桃花小碗》,张达安的《休闲》、《鹿》,马可鲁的《雨中的街道》,郑子燕的《茶壶和书》、《东交民巷风景》,韦海的《东交民巷》,王爱和的《张伟肖像》、《田园》、《藤萝春》,李珊的《佳佳肖像》,田玉的《残荷残雪》,康万华的《逆光静物》等作品参展。尽管没有公开展出,但此次展览是无名画会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展出。
王爱和到杨雨澍家,杨雨淑画王爱和肖像,数日完成。
5月赵文量、石振宇、郑子燕、张伟、郑子钢第一次到北戴河写生。
5月,马可鲁画油画《核桃林》,该作品写生五次完成,追求印象派风格,同期研究毕沙罗、马奈之画风。
6月,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与日渐形成的无名画会群体的成员开始经常出入203大院。
张伟陪李珊带画作去吴冠中家,吴冠中对李珊的油画作品《绿门》尤其喜爱。
9月底,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史习习、张伟、韦海、马可鲁、邵小刚、郑子燕、赵汝刚、刘是、王爱和、李珊等十几位无名画会成员集体去北戴河写生。每日在海边、山上作画。
李珊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随张伟去北戴河写生,由于没有介绍信而无法住宿,第二天被迫返回北京。
张达安调入通县良种场。
郑子燕、韦海在王爱和家合伙做大画箱,韦海利用当车工的便利,车一些当时买不到的画箱零件。
年底,王爱和因病重回农村老家养病,画《农家女儿小换》。

1976年
1月-3月,马可鲁、韦海、郑子燕去南方行游写生。游历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京、泰山等地。
3月25日,包乐安写信给史习习、赵文量、杨雨澍和邵小刚。信中提到了无名画会成员在艺术风格上存在的差异。认为有些人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李珊3月去农村分校(顺义北小营村)参加学农劳动,劳动之余画了多幅写生。地震后返回北京。同年高中毕业。
4月,天安门事件时,“无名画会”成员多数到广场关注该事件,张伟、韦海等人到天安门参与该活动,和在场群众一起抗议镇压,和警察对抗。赵文量租借相机对“天安门事件”进行了详细纪录。韦海隔离审查,张伟避难南方一个余月。
马可鲁与画家朱金石相识。
赵文量画《母归》和《天安门悼念》多幅作品。
张伟、马可鲁、韦海、史习习、王爱和、郑子燕、李珊等无名画会成员在玉渊潭、紫竹院、香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地创作了大量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韦海参加师训班的美术学习,因在美院上课,由美院的老师讲人物色彩,当时韦海画的油画《红嘴唇》引起在场的某些同学的异议和争论。
地震后,史习习(当时作瓦工)、韦海(当时作木工)、张伟、刘是等帮王爱和在家中废墟上盖了一间小屋为画室。
郑子燕、韦海到郑子钢所在的黑龙江农场写生,创作了一批北大荒风情的作品。

1977年
年初,无名画会部分成员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马可鲁、张伟、史习习、包乐安、张达安、郑子燕、王爱和、李珊等通过包乐安在北京图书馆的关系,阅览了共二十四册的世界美术全集。这是无名画会成员第一次全面接触西方艺术的印刷品。
春季,赵文量的学生请赵文量和赵汝刚去南京、上海、苏杭写生。
无名画会成员不再固定使用小画箱画小幅写生,希望对题材更深入的表现,画幅日渐放大。
韦海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不允许他报名,受到不公正对待。
马可鲁报考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落榜。韦海的《红椅子》送当年的全国美展落选,刘迅后来在石振宇家看到这幅画时说“如果我是评委就给它贴条”。
秋,王爱和出差广州,坐火车三天画了记忆画《黄土平原》,以及写生《江南好》。
李珊、郑子燕、韦海、王爱和相约,多次乘坐张伟工厂运渣土的卡车去十三陵写生。
秋,无名画会第二次集体去北戴河。
张伟与朱金石、秦玉芬相识。

1978年
赵文量、杨雨澍、刘是等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听刘海粟讲座,刘海粟观看赵文量作品《冬之梦》、《光明》,杨雨澍作品《深秋》、《玉带桥》,大为赞赏。
马可鲁临瑞典风景画家作品,认识诺尔。
无名画会成员及赵刚观看法国农村画展,日本东山魁夷画展。该年的这些外国艺术作品来华系列展让大家第一次见到了西方画家的原作;第一次见到法国印象派与巴比松画派画家油画原作。
王爱和、郑子燕、马可鲁的作品参加了在景山举办的“北京市迎春风景画展”。
李珊做售货员兼商店美工。
夏季,赵文量在首都体育馆当场即兴创作小哲征尔指挥《二泉印月》的作品《小哲征尔》。
王爱和画《金秋》等作品。开始在工厂周围画街景《街道工厂系列》以及工厂内景《木工房》。年底,游荡于工厂外护城河边上访流民聚居的水泥管道旁,创作《母与子》之一。

1979年
韦海邀请了时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刘迅,刘迅在石振宇家看完赵文量《冬之梦》、《光明》、杨雨澍《头像》、石振宇《号手》、韦海的《红椅子》等作品后,非常赞赏,表示有可能为“无名画会”举办画展。
春季,时任美协主席的刘迅会见赵文量时刘迅说:“我在监狱里就听说有一批年青人,坚持自己的艺术”,他出狱后回到美协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找到赵文量等人,要为他们组织一个展览,希望起个名字。当晚无名画会成员聚集赵文量家起名。大家提出的很多名字,都被否掉,直到最后有人提议,就叫:“无名画会”。至此,曾被人们称之为“玉渊潭画派”的美术群体正式以“无名画会”的名字面对世人。
赵文量在体育场听由小泽征尔指挥的音乐会,当场创作了小泽征尔指挥二泉映月的油画作品,年底,中央乐团成员建议把该作品作为民间艺术交流送给小哲征尔。
3月,星星画会请赵文量等人在地坛联合展出,并准备给“无名画会”成员留出一面墙的展示空间,被回绝。
“无名画会”成员观看“四月影会”在中山公园的展览。这次展览中的摄影作品与诗歌相结合,在展览形式上堪称创举。
郑子钢结束了十年的农场生活,回京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
7月7日-29日,“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在北海公园的画舫斋举办,展览场地是整个画舫斋,包括南北两个主殿和东西两个辅殿。参展人员: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张伟、刘是、王爱和、马可鲁、郑子燕、韦海、李珊、张达安、邵小刚、郑子钢、刘又飞、卜茂华、田玉、马建刚、王治平、田淑英、史习习、杨延华夫妇。
李珊的作品《荷花》由杨雨澍临摹在画舫斋路边的露天广告牌上作为画展的招贴。
部分参展作品:赵文量的《诗人》、《十年成痞》、《伟伦》、《偷听音乐》、《音乐》、《冬之梦》、《光明》、《小哲征尔》、《纳凉》、《等待》;
杨雨澍的《劫后》、《桃花小门》、《北海雨中》、《我》、《瑶池》;
石振宇的《自己》、《号手》、《碧桃》;
张达安的《啤酒厂的早晨》、《北海公园(之一)》、《北海公园(之二)(又叫斜墙)》、《防震棚(唐山)》;
郑子燕的《大院雪景》、《山坳》、《晒渔网》、《一本书一壶茶》、《初春的钓鱼台》、《小贩》、《水仙》;
王爱和的《暮年》、《母与子》、《老人与海》、《木工房》、《柴米》、《江南好》、《黄土平原》;
张伟的《装卸工》、《水中月》、《向日葵》、《红门》;
韦海的《红椅子》、《夜荷》、《红嘴唇》、《去海边》;
郑子钢的《无题》、《死火山》、《农场人家》、《远耕》;
李珊的《荷花》、《张伟像》、《佳佳》、《绿门》、《二月兰》、《雪后》;
马可鲁的《雨后》、《水塘边的少女》、《芍药葡》、《中山陵梅花》《藤椅静物》。
张伟的作品《装卸工》事件使“无名画会”成员之间各种分歧明显化。
“无名画会”画展7月7日---7月12日为内部展览,7月13日--7月29日为公开展出。据刘迅统计每日的平均参观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人次。
7月9日,刘海粟参观无名画会画展,予以极高的评价,并为无名画会题了“美在斯”和“无名画会”两幅字。
展览结束后,马德升来马可鲁家,告诉马可鲁他在筹划一个画会,希望马可鲁加入。
11月30日,美协在中山公园召开了由刘迅主持的有三位报社记者参加的座谈会,他们邀请了“星星画会”的马德升、黄锐、薄云、王克平等以及“无名画会”的赵文量、杨雨澍和马可鲁参加,讨论关于“十一游行”的问题。共同商讨如何反驳和解释关于国外“持不同政见”的报道。马可鲁代表“无名画会”发言,对“星星画会”表示支持。
赵文量通过参观王森然在中山公园兰室举办的画展,认识了王森然。
韦海随其父亲韦江凡带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班到新疆克孜尔石窟临摹壁画。受克孜尔壁画的影响,韦海创作了“王子饲虎图”“国王大战”等抽象作品。
王爱和因坚持绘画,拒绝参加大学高考,与父亲发生冲突。

1980年
黄锐和马德升找到赵文量要求“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联合展出,后来马德升要求赵文量以“星星画会”的名义参加展出,被赵文量谢绝。
1月,赵文量母亲高位截肢,赵文量尽心尽力服侍母亲,生活遇到很大的困难,长达六年之久。赵文量收到小哲征尔先生寄来的签名照片。
史习习就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包乐安安排赵文量到中央美术学院和几个研究生一起画英国女学生的肖像写生。最后赵文量的风格和研究生的完全不同,研究生们均敬佩赵文量的画法和风格。
10月李珊、张伟和马可鲁一起去北戴河写生。
张伟从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搬走。
韦海调到中央戏剧学院电教室工作。开始创作表现主义抽象风格的作品。
李珊调入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做会计。

1981年
3月,拟定了“无名画会”章程。
章程全文如下:
“无名画会”会员章程一九八一年三月四日,本画会的一些成员为筹办第二届展览开了一次会。在这次会议中,另就本画会今后活动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以下几项章程:
一、“艺术要继续创造”。我们要观察生活与自然,深刻地理解对象,要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艺术进行研究,体察人类历史与思维世界,以丰富我们的艺术观念。旨在从这之中直接生产出我们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并体会我们自身的创造性的意义。这意义就在于:中华民族四千年文化历史应有的发展。
二、我们要努力发展每个人自身鲜明的个性。这应表现于艺术作品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将体现为人在宇宙间独特的地位以及在这个地球上对自由的全部意义的理解。
三、我们要搞好团结互助。这一点是我们共同事业必胜的可靠保证。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向他提供了对这个团体持有信念的可能。每个会员都要对本画会的具体工作负有责任心。
四、本画会每月开会一次,时间定于每个月的十五日,每个会员要尽量参加。开会的内容为对艺术与同艺术有关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讨论。
五、凡是本画会会员,每个月必须交纳会费一元整。
六、凡是在本画会所举办的展览会上卖出的个人作品,本画会一律收出售价格的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以做为本画会的活动经费。
本章程请会员们自愿遵守执行。
“无名画会”   
一九八一年三月九日
3月,马可鲁引见两位德国朋友岳恒、安格利卡在田玉家中采访赵文量、杨雨澍等无名画会成员,由田玉的丈夫担当翻译。
7月7日,“无名画会”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第二届无名画会公开画展。其中部分展厅展出王森然作品(他以“无名画会”名义展示,但不是“无名画会”成员),其他展厅为“无名画会”成员的作品。
参展人员名单: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韦海、刘是、王爱和、马可鲁、郑子燕、张达安、邵小刚、郑子刚、刘又飞、田玉、马建刚、田淑英、史习习、杨延华夫妇。
参展部分作品:
赵文量的《大炮》、《病室》、《彼岸》、《招魂》;
杨雨澍的《秋荷》、《晴雪》、《黑桥》,《大树》;石振宇的《钓鱼台雪》;
张达安的《北戴河风景》;
王爱和的《母与子》之二、《老人》、《路》,《晚晴》、《果实》之二;
韦海的《王子饲虎图》、《国王大战》、《冬》、《小海景》、《摔跤手》;
郑子燕的《北大荒晨雾》、《北大荒秋天》、《留住金色》、《湖畔月色》;
郑子钢的《黑土地人家》、《桃园》、《兴安岭余晖》、《草甸子》。
由于各种分歧不断深化,特别是关于张伟的作品《装卸工》在第一次展览时引起争议,导致张伟和李珊未能参加此次展览。
章程规定每月举办一次会议。会议在东煤厂5号赵文量家中共举办了两次。第一次会议由杨雨澍讲希腊艺术,第二次会议由石振宇讲文艺复兴艺术。
在第二次展览后无名画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
王爱和骤然停止绘画,并退出与绘画有关的一切活动。
11月,赵无极、吴冠中到东煤厂5号赵文量家做客、观画。
张达安搬到三庙街居住。
马可鲁在写生《鼓楼》时与高洁相识,稍后与顾德新相识。
从该年起直到1983年,郑子燕坚持学习国画。
张伟开始创作抽象绘画。
美学家高尔太(泰)采访赵文量、杨雨澍。

1982年
韦海和郑子燕在什刹海写生。
史习习被分配到北京金漆镶嵌厂,任设计师。
赵文量给王森然画肖像,王森然写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书法给赵文量,以示感激。
马可鲁创作石版画系列,并开始抽象画实验。
杨雨澍、刘是去北戴河写生。  
张伟的作品向抽象方向发展,并发起组织了一个北京的抽象绘画小组,经常在位于小西天新明胡同的家中组织探讨和创作抽象绘画的活动,小组成员有:朱金石、冯国栋、秦玉芬、马可鲁、唐平刚等人。
在张伟家举行抽象作品展览,参加者有张伟、朱金石、赵刚等,“星星画会”的主要成员黄锐、马德升、严力等和诗人芒克、毛头等均到场参观。
王爱和通过自学高考全部考试课程,并考入中国国际经济学院英语班。

1983年
刘海粟来北京,赵文量和杨雨澍、石振宇、刘是、田淑英在诗人灰娃家合办了一个内部观摩的小型展览,以欢迎刘海粟。
此后三年中张伟、朱金石、冯国栋、秦玉芬、唐平刚、马可鲁等人继续探究一种东方式的抽象表现,后来顾德新、王鲁炎加入,并多次在小西天新明胡同和团结湖的张伟家举办半公开的小型展览。
石振宇在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原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任工业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工作
刘是与冯国栋、孙大力开始了在北京的漂泊生活。他们没有工作或者只有临时的工作,但是仍在一起创作艺术。
张达安调入通县工人俱乐部画广告。
王爱和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4年
12月4日,赵文量、杨雨澍、刘是、田淑英在友谊宾馆德国朋友岳恒住处办了一个为时一周的四人画展,很受好评。刘海粟为此专作贺词。德国《明镜》杂志社记者采访。
马可鲁独自在烟台附近的崆峒岛居住作画二十天,回京后辞去公职,专职画画,并和冯国栋一起作了几个月的装潢。

1985年
史习习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模具培训班任教。
张伟、冯国栋、朱金石等在北京朝阳剧场组织、参加“十人画展”(又叫“涂画展览会”),由于当时禁止展出抽象画,因此,该展在开展前被封。其他参与者还包括马可鲁、马德升、杨一平、秦玉芬、顾德新、王鲁炎、唐平刚等十人。
张伟去云南旅行写生一个月。
王爱和去云南作田野调查。
郑子燕开始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作美术编辑。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公开面向社会上的人招生,韦海、郑子燕双双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
张伟、朱金石、马可鲁、王鲁炎、顾德新、秦玉芬和冯国栋在美国记者何模乐位于外交公寓的家中举办“七人画展”。劳申伯谢绝美协安排他到中央美院访问的活动。前来参观七人展览,并鼓励艺术家要放下传统包袱。劳申伯非常喜欢王鲁炎的版画。张伟向劳申伯格质疑“我怀疑你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劳申伯格回答:“艺术家不评论艺术家。”

1986年
3月,马可鲁与冯国栋一起去南方行游写生。前后共半年,共作画约180幅。
张伟在美国记者何模乐家中举办抽象作品展览。
4月-7月李珊、张伟和美国记者何模乐一起驾驶长江750挎斗摩托车,川藏路进藏,青藏路返回,行程一万多公里,沿途画了很多写生。
5-10月,赵文量、杨雨澍一起两次去青岛写生。前后共创作油画70多幅。
8月,赵文量在珠海作室内观海多幅。
王爱和获哈佛燕京奖学金,入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历史和人类学博士。
11月,张伟出国参加美国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并以此为契机暂时移居美国。
史习习任《中国美术报》美术编辑。
石振宇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马可鲁参加在国子监首都图书馆举办的“三十人”画展,参展者还包括:王鲁炎、冯国栋、顾德新、李强、林春岩、沈陈、官伟等。因为展出抽象画,开幕前就被官方取缔。

1987年
赵文量、杨雨澍到镇江焦山寺、金山寺、九华山、菊花岛写生。
赵文量、杨雨澍陪刘海粟一起上黄山,后去金山岭、八达岭画画。
史习习任太阳艺术事务所总经理。
张伟在纽约SABRINA 画廊举办个展。同年搬到纽约东村居住。
石振宇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委派在广州大学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任总设计师;主持“西安唐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及负责施工完成。

1988年
马可鲁参加纽约大学画廊和波士顿尼尔森画廊主办的“参加纽约--北京纸上作品展”。
马可鲁在柏林举办个展。后转赴瑞典。
8月,应刘海粟夫人之邀,赵文量、杨雨澍等带学生到黄山作画。并参加 “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纪念会”。
马可鲁就读丹麦海尔辛格国际人民学院。
10月,马可鲁赴美国纽约,并在纽约定居。
张达安调到十字坡影剧院任美工。

1989年
6月,王爱和与美术史家陶格结婚。
9月,赵文量、杨雨澍去新疆、乌鲁木齐和整个北疆。赵文量创作《断肠人在天涯》杨雨澍创作《勃格达峰》、《白华》等作品。
韦海创作《地狱天使》,后来即以强调:艺术不应是一种享乐,痛苦是艺术的动力。
史习习到日本生活、学习。
张伟在纽约的CAROLYN HILL举办个展。
石振宇为都乐集团设计“39立升吸收式木制电冰箱”,获得轻工部“工业设计黑马奖”。
刘是举办“个人画展”。
马可鲁“获斯古海根绘画雕塑学校奖金”,在美国缅因州创作89,6、4系列抽象绘画。与著名英国画家约翰.沃克、美国著名画家比尔王等结下友谊,并受到资助继续进入美国州立大学帝国学院学习。

1990年
赵文量、杨雨澍一起去福建画画。
马可鲁参加“马可鲁,马泽林双人展” (Z 画廊 纽约)。
张伟在纽约Z画廊举办个展并参加CAROLYN HILL的展览。

1991年
赵文量健康状况下降,同杨雨澍和学生原国雷再次登黄山作画多幅。
史习习进入日本京都教育大学雕塑研究室研修雕塑。
马可鲁、张伟参加“五人联展”( Z 画廊  纽约)。
马可鲁作品转入极简主义时期。
张伟在Z画廊举办个展,同年驾车全美旅行写生,历时三个多月。
1991-1992,王爱和随夫携女去巴黎。

1992年
杨雨澍搬家到方庄芳古园一区,赵文量从东煤厂五号搬到方庄杨雨澍家居住,同年带学生原国雷等去黄花城、金山岭画画。
史习习雕塑作品《北方的夜》入选日本第44回京展。
马可鲁参加在波兰罗兹市“艺术家博物馆举办的“九位中国艺术家联展”,参展作品为装置《二十公斤面条》

1993年
夏,王爱和在哈佛遇见高名潞,向他介绍无名画会并放作品的幻灯片。
马可鲁参加“红星照耀中国”展览(王瑾画廊  纽约)
马可鲁开始将“八大山人”作品的形式、题材、形象用于自己的极简风格作品的创作实验。

1994年
赵文量、杨雨澍及三个学生去山西壶口、永乐宫写生,赵文量作《壶口瀑布》,杨雨澍作《晨霜》。
韦海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展示四十多幅表现主义抽象风格的作品。
张伟在美国纽约MONCLAIR大学画廊举办个展。
郑子燕作品《春花》和韦海的作品《红椅子》在“首届中国静物油画展”中展出。

1995年
韦海作品《后海冬雪》在 “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展出;为加拿大援助中国项目“妇女参与发展”绘现代风格的主题绘画被采用。
马可鲁在纽约苏荷456画廊举办个展。参加纽约林肯中心画廊的“库克画廊联展”。和纽约那苏街116号举办的“中国视野”展。并参加伦敦古豪斯画廊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郑子燕油画作品《北大荒晨雾》在“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展出。
石振宇设计“学生便携式手提录音机”,获得95年国际设计活动周国际设计精品展“优秀设计奖”。
王爱和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受聘于美国普渡大学任教。

1996年
赵文量被车撞伤,住院,后同杨雨澍去厦门,去青海、北戴河作画多幅。
张伟在美国纽约SOHO社区新世界艺术画廊参加展览。并开始在街头摆卖画作,参加纽约艺术家联盟活动,以市府干涉言论自由为由提起法律诉讼。
马可鲁在美国水牛城画廊举办个展。
马可鲁开始陆续画一些布鲁克林威廉姆堡工业区破败的街道。

1997年
赵文量接受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史晓明采访,史晓明著文发表于2000年《新疆书画报上》。
马可鲁与庄喆、张建君在温哥华精艺轩画廊举办三人展。
马可鲁参加纽约穹顶画廊举办的《春天,我脚下的大地》展。郑子燕的《芍药花和夹竹桃》在《中国静物油画展》展出。
韦海作品《凝固的节日》在 《中国静物油画展》中展出。
年底赵文量应邀在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讲课。

1998年
栗宪庭介绍日本人麻省晴一郎撰文介绍赵文量和杨雨澍。
陶格(王爱和的丈夫)在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画廊 “地球根-中国艺术家在纽约”展览,邀请张伟、马可鲁参展。
张伟在美国纽约PARISH  HADLEY展览空间举办个展。   
赵文量和杨雨澍应邀去厦门、鼓浪屿作画。赵文量作《高尔夫球场》,杨雨澍作《晨》、《美国别墅》和《月夜》

1999年
10月由朋友介绍,赵文量和杨雨澍带学生王璐、王威到青岛崂山写生。
马可鲁继续在纽约布鲁克林画《威廉姆斯堡地区的街道》写生,并同时继续《荷花卷》系列的创作。
王爱和随夫移居香港。

2000年
张仃表示愿意帮助赵文量和杨雨澍办画展。
刘是转为专职广告导演。
王爱和受聘于香港大学。同年,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暖气爆裂而造成杨雨澍和赵文量的绘画受到巨大损失,经和交涉,除赔偿物体损失(少量),此外借用23楼二居室两年,在这里完成了04年画展的配外框工作。
栗宪庭采访赵文量、杨雨澍,同年,接受湖南电视台采访。

2002年
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张伟去承德,开始准备画展,石振宇、史习习出资3万元赞助赵文量、杨雨澍作画册。

2003年
张伟在日本东京TOBU画廊和日本北海道的MITSUKOSHI画廊举办个展。同年张伟与纽约艺术家联盟成员对市府、市警局的诉讼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决胜诉。

2004年
3月30日,“赵文量、杨雨澍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张仃、灰娃、栗宪庭、王鲁湘、于杰、宁萱、徐聚一,许宏泉、汪晓波等到场并谈话。
6月,赵文量颈椎病瘫痪,11月动手术。
石振宇设计“LP-5.0黑胶唱盘机”,参加清华大学赴日本设计交流展,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三届教师作品展“银奖”。并获得英国2005年国际最佳“Blue Note Equipment”奖。
高名潞教授与马可鲁在纽约初次见面。
10月3日,史习习患胰腺癌在北京病逝。

2005年
3月,赵文量逐渐康复并开始躺在床上作画。
马可鲁在纽约克里斯多基金会画廊举办个展。展出作品“荷花卷”等十四幅作品。在各家画廊参加“美国东西方艺术研究院展”。并在纽约观看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了题为“毕沙罗和塞尚”的展览。
石振宇设计“CDP-5.0激光唱机”,参加墨尼黑HI-FI展和美国CES展,获得美国2005年 “BLUE MOON”奖;并获得德国 “IMAGES  HI-FI”奖。

2006年
1月,马可鲁分别在纽约布法罗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演讲,题目为《论赵文量和杨雨澍的艺术创作一二》与《“无名”“星星”由地下走到地上之后的北京在野艺术》。并与高名潞教授、周彦博士进行为时三天的谈话交流。
1月,马可鲁在纽约皇后区开始写《无名年代》。3月,完成《无名年代》的写作。
李珊、张伟、马可鲁分别在北京TRA画廊举行个展。
韦海因患病双手瘫痪,把铅笔绑在手上坚持画自画像。
5月,马可鲁在纽约Tshue Shen  画廊参加“超越”展览。
郑子燕开始写《我对无名画会的回忆》。
2006年9月9日至10月5日高名潞策划的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无名”第一阶段展览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展出。此阶段参展艺术家为赵文量和杨雨澍,共展出141幅作品。
部分参展作品:
赵文量:《大树麦田》、《一穷二白》、《中国人的悲哀》、《冬之梦》、《彼岸》、《母归》、《命运》、《遇罗克像》等
杨雨澍:《劫后》、《桃花小碗》、《绿壶》、《鼓楼余辉》、《门心板》等。
2006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高名潞策划的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无名”第二阶段展览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展出。此阶段参展艺术家为: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杨跃华、曹哓梅。共展出225副作品。
部分参展作品:
张达安:《玉渊潭公园》、《防震棚》、《被污染的高碑店》、《旧时期呼家楼十字路口》等。石振宇:《钓鱼台风景》、《自己》、《紫竹院荷花》、《香山小院》等。
郑子燕:《钓鱼台的静寂》、《203号大院的夜色》、《清贫岁月(菜蔬)》、《圣洁的荷花》、《记忆中》等。
郑子钢:《死火山》、《兴安岭余辉》、《春风染河堤》等。
张伟:《钓鱼台写生》、《四五事件》、《203大院》、《白树干》等。
韦海:《钓鱼台》、《红嘴唇》、《莲荷》、《红椅子》等。
史习习(已故):《夕照203大院东搂》
马可鲁:《民主墙》、《画莲》、《河岸》、《莲》等。
邵小刚:《莲花》
王爱和:《月光》、《木工房》、《东煤厂月》、《黄土平原》等。
刘是:《外祖父》、《豆汁》、《希望》、《短松岗》等。
田淑英:《玉渊潭.月》、《两棵白海棠》、《红叶》、《迎春花和月亮门》等。
李珊:《荷花》、《绿门》、《串儿红1》、《自画像》、《白塔》、《佳佳》等。
杨跃华:《成长》、《心》、《荷》、《路》等。
曹哓梅:《对话》、《暮色》等。
本次展览是对无名画会在六、七十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创作活动的全面回顾。策展人高名潞试图重新还原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历史,揭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文革政治艺术所遮蔽和被当代美术史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这是无名画会继1979年和1981年公开画展后的第三次公开画展,2007年3月和5月还将分别在广东美术馆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巡回展出。


章润娟、盛葳、王志亮编撰整理
高名潞:《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http://www.gdmoa.org/zhanlan/zhanlandangan/2007/4/9004.j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家小传


赵文量

赵文量,男,1937年2月20日生于哈尔滨,1954年初中毕业随父母移居北京。1952年开始临摹画作,次年决定从事美术事业。1957年进熙化美术补习学校学习,此后一直坚持户外写生,并带动了一大批绘画爱好者。在文革十年中,他和画友们以各种方式坚持着绘画和写生。1975年组织并参加了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组织、参加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7月7日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和杨雨澍、石振宇、刘是、田淑英在诗人灰娃家合办“五人画展”欢迎刘海粟来京。1984年在友谊宾馆德国朋友住处举办为时一周的画展。2004年春和杨雨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张达安

张达安,男,1941年9月14日生于南京。1947年迁居北京。小学开始习画。1956年初中毕业到熙化美术补习学校习画,师从熊先菱,熊先蓬。1959年通过在熙化美术补习学校学习的王任认识赵文量。1961年通过赵文量认识杨雨澍。1962年入国子监北京青年美术补习学校学习,在此认识石振宇。1965年到农场劳动。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8年到十字坡影剧院工作至(2001年)退休。


杨雨澍

杨雨澍,男,1944年5月16日生于北京,十岁已能画母亲的肖像写生。1959年在熙化美术补习学校认识赵文量。1961年从赵文量习画。70年代形成成熟的艺术风格。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和赵文量,石振宇,刘是,田淑英在北京合办“五人画展”欢迎刘海粟来京。1984年参加在友谊宾馆举办的画展。1992年和赵文量搬到方庄一起居住至今。2004年春和赵文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


石振宇

石振宇,男,1946年7月4日生于蒙古,1952年迁居北京。60年代初与赵文量、杨雨澍和张达安相识,并开始习画。1966年8月底,拯救画册和以前的部分作品。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和赵文量、杨雨澍、刘是、田淑英在诗人灰娃家合办“五人画展”欢迎刘海粟来京。80年代开始研究工业设计,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郑子燕

郑子燕,女,1951年1月26日生于杭州西湖畔,祖籍浙江乐清。1971年从父(版画家郑野夫)习画。父亲去世后随李桦习画。1972年开始户外写生,认识韦海、马可鲁、王爱和、康万华、高燕。1974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并从赵文量等年长者处获教甚多。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8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5年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作美术编辑至今,为美术副编审,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伟

张伟,男,1952年8月11日生于北京,19岁(1971年)开始习画。1972年结识马可鲁、谢亚力、李珊、彭刚等人。1973、74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史习习、郑子燕、韦海等人,并结成团体,讨论艺术。1975年在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自己家中同赵文量和杨雨澍等人举办“十一人地下画展”,为1979年举办“无名画会”首届公开画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80年代认识朱金石等人,并与他们结成新的团体,这个阶段,创作了大量抽象画。1985年参加北京外交公寓“七人展”。1986年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从此出国。在纽约期间,继续从事抽象艺术创作,并多次举办个展。2006年,在北京酒厂艺术园区TRA画廊举办个展。


韦海

韦海,男,祖籍陕西省澄城县,1952年10月24日生于北京。自幼从父(中国画家韦江凡)习画。1968年认识马可鲁。1972年开始户外写生。1973年认识张伟、王爱和、李珊、史习习,邵小刚。1974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8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1994年韦海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曾就职于中央戏剧学院从事电视导演工作,后自创工作室进行绘画。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郑子钢

郑子钢,男,1953年2月5日生于上海,自幼从父(版画家郑野夫)习画。1969至1979年在黑龙江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开始油画创作。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79回京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先后策划并组织了:中国风景油画展;中国静物油画展(两届),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2003年退休,在家中创作。


史习习

史习习,男,1953年11月27日生于北京。自幼喜爱绘画,1970年12月初中毕业,分配到北京红旗汽车制造厂修建队做泥瓦工人,经常外出写生。1973年结交无名画会成员。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系。1982年毕业,任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设计师。1986年任《中国美术报》美术编辑。1988年担任太阳艺术事务所总经理。1989年底到日本生活学习。1991年4月入京都教育大学雕塑研究室研修雕塑。1992年雕塑作品《北方的夜》入选日本第44回京展。1994年回国,从事各种设计项目。1999年在北京建设大学任教。2001年任北京派森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2004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马可鲁

马可鲁,男,1954年4月8日生于上海,1960年随父移居北京。14岁(1968年)开始户外写生,从师陈佛生。1969年,与韦海、周迈游相识。1970年下乡插队,仍坚持画画。1972年起,认识史习习、张伟、李珊、王爱和等人。1974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绘画受赵、杨二人影响。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8参加北京景山公园的“北京风景画展”。1979年7幅作品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5年参加北京外交公寓“七人展”,劳森伯格前来观看。1987年到美国,并多次参加国外展览。2006年,在北京酒厂艺术园区TRA画廊举办个展。


邵小刚


邵小刚,1954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市东城区琉璃寺小学和鼓楼中学。毕业后分配到东城区饮食公司一家小吃店工作。1974年,与马可鲁相识。同年,经马可鲁介绍,与无名画会成员相识,一起外出写生。1970年代末,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印刷系。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来去了德国、法国,在电脑公司担任设计工作。


王爱和

王爱和(王艾禾),女,1954年生于北京。1972年秋,参加北京文化宫工人美术学习班,认识郑子燕、钟鸣、冯国栋、马可鲁。1973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张伟、韦海、史习习等。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硕士。1986年到哈佛大学读东亚研究与人类学博士。1995年获博士学位,任教于美国普渡大学。199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其代表性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


刘是

刘是,男,1955年8月8日生于北京,1973年从侯一民习油画。1974年与田淑英一起结识绍小刚、马可鲁,加入玉渊潭画派,结识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和王爱和,张达安,田玉,张伟,李珊,郑子燕,韦海,史习习,包乐安等人。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和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田淑英在诗人灰娃家合办“五人画展”欢迎刘海粟来京。1987年进入影视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黄建中电影工作室”任美术师。1989年4月举办“刘是个人画展”。1991年从事广告工作,停止了绘画。2000年转为专职广告导演。2005年专业从事影视艺术。


田淑英

田淑英,女,195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1973年结识刘是。1974年与刘是一起结识绍小刚、马可鲁,加入玉渊潭画派,结识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和王爱和,张达安,田玉等人。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1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二届公开画展。1983年和赵文量、杨雨澍、石振宇、刘是在诗人灰娃家合办“五人画展”欢迎刘海粟来京。


李珊

李珊,女,195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1971年和表姐谢亚力一起画画并开始户外写生。1972年认识张伟、马可鲁。1973年结识刘是、王爱和、韦海、郑子燕、史习习等,并结伴外出写生。1974年认识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1975年参加北京福绥境大楼三楼五号张伟家的“十一人地下画展”。1979年参加北京北海画舫斋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2006年4月在酒厂艺术园区TRA画廊首次举办个人画展。


杨跃华

1947年8月29日生于北京。小学时期学画齐白石小品,中学时期向水彩画家于久旬画。1964年中专毕业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实习。1965年认识李凡(中央美院李斛之子),1966年结识杨雨澍、曹晓梅,经常一起谈论绘画,并由此认识赵文量、石振宇、田玉、张达安。1968年转为人民机器厂正式职工。1974年后认识史习习、郑子燕、韦海、马可鲁、刘是、李珊、张伟等并经常结伴外出写生。1979年参加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8年离开人民机器厂,专职从事绘画。


曹晓梅

1944年12月生于北京,1960年代开始习画。1964年进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作。1966年结识杨雨澍、杨跃华,经常一起学习,谈论绘画,此后认识赵文量、石振宇、田玉、张安。1974年后认识史习习、韦海、马可鲁、刘是、李珊、张伟等,并结伴外出写生。1979年参加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1986年离开工厂,后到加拿大从事绘画、电脑美术等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3: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如何被挖掘的?

-----"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及挖掘工作实录

章润娟

2007年7月16日,高名潞教授策划的"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拉下了帷幕。这是无名画会展览在国内巡回展出的最后一站,该展是无名画会继1979年和1981年公开画展后的第三次公开展出。集中展示了无名画会艺术家在六、七十年代(包括文革中)创作的大量作品。其中最早的作品为赵文量创作于1956年的《大树麦田》。而高名潞教授主编的大型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也由出版、发行到脱销。作为"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及文献编辑的全程协助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坐下来回顾和梳理这段充满诗意的历史挖掘工作。

2006年7月16日,我正在电脑前翻译格林伯格的《先锋与媚俗》,突然接到导师高名潞教授的电话,说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要启动了。我7月22日到北京,7月23日在高名潞教授北京的家有个无名画会成员的座谈会。虽然学了四年艺术史,但无名画会对我很陌生,我问了一些艺术界人士,也不知道无名画会,足以说明这段历史被遮蔽的程度。23日上午,我赶紧在电脑上"百度"和"GOOLE"无名画会。网上资料并不多,只有马可鲁的《无名年代》,马健的《现代派艺术的开拓者--无名画会》,栗宪庭的《再访赵文量和杨雨澍》,以及赵文量、杨雨澍二人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简要报道。我和盛葳将这些搜索来的零星报道打印装订,仔细而又迅速地看了一遍。

访谈座谈

2006年7月23日,无名画会成员座谈会在北京高名潞教授公寓里如期举行,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马可鲁、郑子燕、韦海、张伟、李珊、刘是、汪晓波、刘戈等无名画会艺术家到场。三十年后再相聚,大家畅所欲言:艺术、人生、社会......时空交错,感慨万千。座谈会从下午三点持续至晚上7点,之后意犹未尽,晚饭时继续回忆往事至深夜,方才各自离去。[①]

高名潞教授提出要给无名画会做一个详细的年表,这个年表要包括"无名画会成员的艺术活动纪实" 、"社会和政治事件"、"笔记、访谈与发表"三部分。7月24日下午一点,我和盛葳在李珊的陪同下第一次到赵文量、杨雨澍位于方庄的家收集年表的资料。他们的家拥挤不堪,密密麻麻堆着的是他们的毕生创作,在过道中都要依次侧身而过。窗帘早已破成了丝丝屡屡,家里除了床、椅、旧电视外几乎没有其它家具。

由于无名画会从来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只有少数几篇评论文章,无名画会的来龙去脉并未得到艺术史的学术梳理。为了收集到第一手资料,我和盛葳坐在赵文量、杨雨澍家一遍又一遍地和这两位无名画会的年长者考证:何时出生,何时学画,何时参加绘画补习学校,何时认识绘画同道,何时有集体活动,何时举办画展,甚至每一年做了什么事情......不断确认史实,一直聊至晚上11点,这整整十个多小时的谈话整理成了《赵文量、杨雨澍艺术活动纪实》,构成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②]的雏形。抱着从两位前辈处收集来的文本资料,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我一直心绪难平。

7月28日和8月1日王志亮和张丹纳先后到京,我们的团队壮大起来。开始日日夜夜处理访谈和艺术家交来的老照片、作品图片及简历。盛葳和志亮承担了大量需要熬夜的工作,他们不仅整理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中的政治、社会事件,还承担了上千张作品图片的整理工作。丹纳带病坚持工作拍了大量的图片并整理了很多文献。我7月30日和8月2日分别采访了马可鲁、李珊、张伟和无名画会成员的朋友包乐安。8月9日,高名潞教授再次去赵文量、杨雨澍家进行访谈,这是继7月17日第一次访谈后的第二次访谈。前后两次访谈分别整理编辑为《无名画会的早期活动--高名潞和赵文量、杨雨澍的访谈》和《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高名潞和赵文量的访谈》收入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③]盛葳8月10日电话采访了张达安,确认了他们早期在熙化美术补习学校的史实。然后我从艺术家简历、访谈、座谈和所有相关文章中摘取无名画会的蛛丝马迹编《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并撰写每位艺术家的小传。虽然忙碌、劳累,但每天都很充实快乐。我们一起工作的情景颇像无名画会艺术家年轻时的集体活动。

挑选作品

8月中旬开始挑选参展作品,赵文量、杨雨澍作品最多,他们位于方庄的家拥挤得无法拍摄幻灯片。于是将他们的作品集中到德山艺术空间,高名潞教授挑出作品后,再一张张进行拍摄。赵文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所有作品,无论配画框还是搬画,都要亲力亲为,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抑或守护自己的生命。我们在登记和帮助他们量作品尺寸时,几乎都是带着手套进行,轻拿轻放,唯恐出现任何闪失。8月11日、12日、14日,盛葳、志亮、丹纳、我,四人在德山艺术空间连续工作三天才记录整理完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8月17日,高名潞教授在北京酒厂TRA画廊选出了张达安的作品。8月20日在798石振宇工作室选出了他的作品。8月19日,李珊开车送高名潞教授、盛葳、志亮和我一起去郑子燕、李珊、马可鲁家挑选作品。在郑子燕家挑出了郑子燕、韦海、郑子钢的作品。在马可鲁家挑出了他的作品及邵小刚唯一的一幅《荷花》。

而张伟、刘是、田淑英的作品则由他们分别带到我们工作室,由高名潞教授挑选。9月初,王爱和专程从香港赶回北京,于是高名潞教授、丹纳和我又于9月4日去她北京的住处选画。高名潞教授挑出的每位艺术家的每幅作品我们都一一拍照、记录、输入电脑。

无名画会艺术家每人都有很多作品,尤其是赵文量、杨雨澍和李珊的作品大部分都尘封在箱子里,从未展出和面世,没有尺寸,没有年代,更没有作品名。为了展出需要,他们当场命名,由于需要命名的作品太多,李珊就索性给很多作品取名《无题》,年代标为70年代。赵文量甚至让我帮他给作品取名。因此我将他们的作品称之为"无名日记"。掀开放画的箱子,也就是敲开了记忆之门,前尘旧梦一一浮现。这些"无名日记"对他们而言是神圣而又私密的物件。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故事,也可以感受到它们所珍藏的秘密。因此他们万分珍惜,不愿失却,惟恐损坏,因为失掉一件作品,就像丢掉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

展览主题

在看完无名画会成员的作品后,高名潞教授迅速拟定了策展方案,并根据作品确定了以下八个主题:1、记忆与想象,2、远郊,3、玉渊潭,4、什刹海,5、家,6、人物,7、荷塘,8、静物。无论是展览还是文献的图版编排都是按这八个主题进行的。尽管在广东美术馆和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时,由于展线有限,盛葳曾将相关作品进行两幅一组、三幅一组,甚至四幅一组的排列布展法以节约展线,但是在每个地方展出时都一直坚持高名潞教授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这八个主题。

目击者回忆

8月底,无名画会的文献整理已经结束,高名潞教授三万多字的评论文章《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④]也已写完。突然高名潞教授听说陶咏白先生家有1979年无名画展的资料。于是我立即和她取得联系,并于9月1日上午和丹纳去了她家。听完陶咏白先生的口述并将她1979年无名画会研讨会的笔记记录下来后,我又接着问了她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感想,她谈了很多,我一一整理,经她9月23日过目后,将这篇文章确定为《对1979年无名画展及研讨会的回忆和记录》[①]收入文献《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历史部分。陶先生说这篇文章应该给刘迅、赵文量、杨雨澍看看,以确认史实。于是,9月24日,我和盛葳又赴赵文量、杨雨澍家,看到这篇文章,赵文量很快写了一篇《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回忆》,详细地将1979年7月9日,7月10日,7月12日及7月29日这几天展览的情况写了出来。没想到事隔30年,赵文量对1979年无名画展还这样记忆犹新。其中7月9日84岁高龄的刘海粟冒雨参观画展的回忆尤为生动,这篇文章同样收入文献的历史部分。[②]

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当年的支持者,曾经的北京市美协书记处书记刘迅。9月29日下午,TRA画廊的主持章晓红开车送我和盛葳去刘迅先生家。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一进门,他先带我们看了一遍客厅里的他的作品,一张又一张。我将他发表于《美术》杂志1979第9期的文章《因势利导,繁荣群众美术活动》[⑤]打印稿给他,并告诉他这是盛葳从清华大学数据库上找到的,收入文献"目击者评论"了。他非常高兴,说自己手上已经没有这篇文章了。然后我将陶咏白先生的文章从头到尾慢慢念了一遍,边念,边停下问他是这样的吗?他不断地回答:没错。之后我们就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聊了很久,刘迅先生十分感慨地回忆了昔日往事和他的人生经历。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怕打扰他休息,我们准备告辞。临走前在他家客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刘迅先生一边对我说着地道的重庆话,一边坚持送我们到他家院门。看着我们上车后,像孩子似的挥动双手说"欢迎下次再来,下次一定要来,过来一起吃饭!"我从车窗探出头去,"我们一定会再来,等无名画会的文献出版后,一定亲自给您送过来。"车子渐行渐远,我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历史、艺术、人生,一切恍如隔世,让我百感交集,一时竟难以回过神来。

9月29日,听赵文量说联系上了无名画会的另一位成员杨跃华。我们离开刘迅家后便直奔杨跃华家,他手上还有无名画会另一位艺术家曹晓梅的作品。当晚,便把他和曹晓梅的作品一起运至高名潞教授家。由于整本文献的资料已于9月12日交付阳光谷文化编辑、设计了。《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已来不及再一一补充杨跃华和曹晓梅的事迹了。遂在《艺术家小传》里补上了二人的小传。

"无名"巡回展

2006年9月9日下午,"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如期开幕。这一阶段共展出赵文量和杨雨澍141幅作品,展览持续至10月5日。开幕式上来了很多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德山开幕时,刘迅突然出现在展厅,一时,大家急忙上前。刘迅是1979年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画展的牵头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无名画会艺术家早已和他失去了联系,但没想到这一次(无名画会第三届公开展出时),他正好路经此地,一听说无名画会在展览,便要进来看看。这不期而遇正是刘迅与无名画会的不解之缘。他也完全同意我这说法。

10月10日至11月10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第二阶段展览在北京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和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的TRA画廊展出。此阶段参展艺术家为: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王爱和、李珊、邵小刚、刘是、田淑英、杨跃华、曹哓梅。共展出225幅作品。由于史习习2004年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一幅作品《夕照203大院东楼》,为了纪念他,同时展出了他后期的两件雕塑作品。

2007年1月30日至3月7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 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为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杨跃华、曹哓梅。共展出291幅作品。

2007年4月,郑子燕说找到杜霞了,此时文献已经出版了,所以《无名画会活动年表》和《艺术家小传》里没有杜霞的信息。在上海展出时加上了杜霞的三幅作品。

2007年6月22日至7月15日,"无名画会回顾巡回展" 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参展艺术家为赵文量、杨雨澍、张达安、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杨跃华、曹哓梅、杜霞。共展出294幅作品。

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赵文量深情回忆了刘海粟在1979年7月9日曾盛情邀请无名画会艺术家来上海展出的情景,但当时无名成员大都在工厂、食堂等工作,无法脱身,因此未能成行。而这次巡回到上海终于弥补了这一遗憾。上海是座时尚的都市。当我站在证大艺术馆门口,左边是上海的繁华盛世,右边是无名画会的前尘往事。凝视着那幅无名画会1975年北戴河写生的老照片,我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历史,仿若时光倒流三十年!

北京、广东、上海,三地的巡回展出使这些城市的艺术界人士和普通观众得以目睹无名画会在文革中的另类创作。

后记

整整一年,我都在和无名画会的艺术家打交道。他们的艺术观,他们的创作历程,他们的作品,他们每幅作品的故事......我都一一牢记于心。这一幅幅展出的作品,就是一段段生命的呈现。每次布完展,走在宽阔的展厅中就如同在历史中穿梳。

2007年6月18日,我在"新艺术、新批评--新一代批评家论坛"上演讲的就是《无名画会与审美现代性》,演讲结束后,这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和很多艺术家都和我谈起无名画会,他们认为无名画会的艺术创作是文革中的另类创作,改变了以往认为文革中没有真正艺术的看法。

如今,再次输入"无名画会",不论"百度"还是"GOOLE"都会跳出铺天盖地的相关文章和报道,而一些批评家和艺术史家也开始在文章和著作中关注和提及无名画会。一段被忽略的艺术史开始重浮水面。我也由一年前对无名画会一无所知到被人称为无名画会的"字典"和"百科全书"。并先后为杂志写了《无名画会:构建美丽新世界》、《无名画会与审美现代性》、《无名画会考》等文章,还为无名画会艺术家马可鲁的小说《无名年代》写了代序《无名年代:一个怎样的年代?》

对历史的挖掘与梳理总是艰辛而又充满诗意的,高名潞教授对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被赵文量及其他艺术家们称为功德无量。而在2006年10月初,高名潞教授甚至积劳成疾......整个过程,我有着太多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太多精彩的细节与生动的故事,在此就不一一记录了。总之,高名潞教授对无名画会的挖掘工作完美结束,但是人们对无名画会的关注还在继续......

最后,摘录《无名年代:一个怎样的年代?》部分文字作为结语:

无名年代,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西单民主墙、四月影会、无名画会、星星画会以及民刊《今天》、《沃土》、《探索》、《北京之春》共同组成了北京城70年代的一道壮丽景观......

无名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热情高涨的年代。群情奋起的"四五事件", 人头攒动的西单民主墙,记录真实的四月影会,耳目一新的无名画展,挑战传统的星星美展,深入人心的各类民刊,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这一个个侧影共同组成了蔚为大观的无名年代。

无名年代,对他们每个人而言都不仅仅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往事,而是他们每个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艺术、自然、社会、政治,无奈、传统、前卫、先锋......诸多因素汇合而成的人生。即使事过境迁,即使年过半百,都令他们今生今世永远魂绕梦牵。


2007年8月写于北京


[①] 座谈会内容见《三十年后看‘无名'--无名画会成员座谈会纪要》,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75-194页。

[②] 《无名画会活动年表》,章润娟、盛葳、王志亮编,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255-310页。

[③] 《无名画会的早期活动--高名潞和赵文量、杨雨澍的访谈》,《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高名潞和赵文量的访谈》分别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41--162页,第163-174页。

[④] 《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高名潞中英文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011-140页。

[⑤] 《因势利导,繁荣群众美术活动》刘迅 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311-313页。

[①] 《对1979年无名画展及研讨会的回忆和记录》 陶咏白,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99-205页。

[②]《对1979年无名画展的回忆》赵文量,载《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高名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195-198页。

http://zhangrunjuan.blshe.com/post/3737/1285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0 03:17 , Processed in 0.0176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