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15|回复: 0

山东师范大学文革简史(1966-76)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6-15 04: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6年5月底,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在山东师范学院进行了传达贯彻。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题为《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的评论员文章。山东师院的“文化大革命”也随之就发动起来,大字报铺天盖地,声讨会接连不断,派性斗争愈演愈烈,在“大批封资修”和“砸烂师范院校”、“取消师范教育”的口号下,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教师和老干部被当成“革命对象”关进牛棚,经常遭到批斗;一些中青年教师和广大干部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修正主义苗子,不断“接受再教育”;教学停顿,制度废驰,连续5年没有招生,使在校学生从1966年的2796名下降到1969年的845名,到1970年暑假,学校已没有在校学生。期间,在1968至1969年相继建立了半导体厂、教学仪器厂和化工厂,校办工厂有较大发展。

  1970年8月,省革委作出“为了战备和斗批改的需要,把山东师范学院迁到聊城办学”的决定,驻院工军宣队和院革委连续召开迁校动员会议,要求政治(一连)、历史(二连)、英语(五连)等系和“五·七”干校立即行动起来,先行一步,迁到聊城进行重新整党的试点。9月份,院部机关和中文(三连)、外语(四连)、体育(六连)、数学(七连)、生物(十连)、地理(十一连)等系也陆续迁到了聊城,占用聊城农校、聊城师范的校舍计17459平方米,购买解放军298部队营房一处和土地110余亩,征购了生产队土地421亩作为学校的农场和“五·七”干校住址。物理(八连)、化学(九连)两系和半导体厂、教学仪器厂、化工厂等因大量设备在聊城无法安置,暂留济南原山东师院校址办学。同时,山师附中改为济南第三十中学,山师附小改为文化路第一小学。

  1971年1月,山东师院对系科作了调整,准备招生。政治与历史合并为政史系(政史大队),英语与外语合并为外文系(外文大队)。将1968年5月接收教育厅教学仪器厂改建的电工无线电“五·七”公社又调给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五柳闸农场交给了省革委行政管理局。3月份,山东师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有政史、外文、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7个系招收学生1006名,文科学制两年半、理科学制三年,强调“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根据工农兵需要办学,走政治建校的道路”,提出“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等口号。鼓励工农兵学员认真学习两个“决议”(古田会议决议和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努力搞好“上、管、改”,创办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8月份,传达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说“建国17年来走资派把持了教育部门的领导权”,“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等(即“两个估计”),要求“遵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课堂,理科要实行厂校挂钩,开门办学,同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接着,各系纷纷下乡下厂,学工学农学军,形成一个开门办学的热潮。

  1972年,外文系增设日语专业,学制三年。夏初,在教学方面作出两项决定:一是对1971年入学的工农兵学员进行期终考试,采用开卷考试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评分与评语相结合、四级分等与百分制相结合等;二是在6、7月份对1972年入学的工农兵学员进行文化基础知识补课。同时,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和学工、学农、学军的基地”。据此,生物系在9月份搬到农场上课。

  1973年,地理和体育两系恢复招生,体育专业学制二年,其他专业学制均定为三年,都改为暑期招生和暑期进行毕业分配。地理系73级入学不久,即改学水文地质专业。同时,将交出的五柳闸农场收回。9月份,经过批林整风学习,许多干部和教师认为高校搬迁是林彪路线影响在我省的反映,应该纠正,纷纷自动组织起来,从聊城迁回济南进行教学。

  1974年4月,省科教组作出“关于山东师院迁回济南办学的意见”,传达省委同意山东师院总校设在济南,把大部分师生员工及家属户口迁回济南;但要留三分之一的教职员和图书仪器、家具设备等筹办山东师院聊城分院。11月份,接到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4)109号文件,正式通知山东师院在聊城办分院的决定。

  1975年,院党委根据省委鲁发(1974)109号文件精神,研究决定:(1)抽调干部65人、教师81人、教辅4人、工人27人,计177人到分院工作;(2)按1/3的比例拨给分院图书、家具、教学仪器等设备。同时,在全院大力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强调破除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进一步发动“开门办学”,“为现实斗争服务”,决定中文、政史两系在益都举办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班;外文系到历城帮助中学培养英语教师;物理系到高唐举办农机农电培训班;化学系到肥城举办土壤普查、养分诊断、煤矸石肥效利用等培训班,到淄博推广磷矿粉浮选经验;地理系到历城、胶南等县帮助解决地下水开发利用问题;生物系帮助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到济南市南郊果园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糖化饲料等。计有38个班(全院40个班)、1400多名学生(全院1540名学生)参加了开门办学。

  1976年春,学校相继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教育革命问题的报告精神,学习北大、清华大批判组写的《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等文章,把积极着手整顿教育工作的教育部长周荣鑫的讲话说成是“奇谈怪论”,“是教育战线上代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修正路线的突出表现”;号召“掀起教育革命大辩论”、“反击右倾翻案风”。接着,举办了几期学习班,将刚刚开始的教学科研整顿工作又压下去了。但仍坚持了教学工作,是年暑期,决定重建艺术系,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学制二年;各系招生均按中央的要求,实行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即哪里来哪里去的精神;总校招生693名、分院招生210名。至此,山东师院有中文、政史(政治、历史两个专业)、外文(英、俄、日三个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两个专业)等10个系14个专业、三个校办工广、一个农场,教师445人、教辅33人、干部287人、工人356人,总计(不含分院)教职员工1121人、在校学生1685人。

  “文革”十年间,政治运动接连不断。1966年批判“资反路线”和“破四旧”;1967年批斗“走资派”和“学术权威”;1968年“反复旧”和“清理阶级队伍”;1969年“开门整党”和“斗批改”;1970年“路线分析”和“一打三反”;1971年清查“五·一六”;1972年“第十次路线斗争教育”;1973年“反回潮”和破除“三中心”;1974年“批儒评法”;1975年批判“教育界的奇谈怪论”和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不仅影响了教学,而且形成一些冤假错案和长期的派性不团结现象。

  “文革”十年期间,基础课教学被大大削弱。山东师院从1966年到1970年5年没有招生。批判师范院校是“封资修大染缸”,主张“取消师范教育”,致使部分骨干教师调离了学校。从1971年开始,虽然恢复了招生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但在“两个估计”和“两校一厂”、“朝农经验”的影响下,全盘否定建国17年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强调文科以社会为工厂、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战斗任务带教学,理科实行厂校挂钩、以生产斗争为主课、以工艺流程带教学。结果,使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文革”十年期间,校园土地被侵占和家具设备受损坏十分严重。1968年广大师生徒步到莘县办学,济南市城建局将山东师院暂时没有建筑物的土地149.2亩划拨给了红卫印刷厂、济南仪器厂、自动化仪表厂、跃进电机厂、城建八工区等单位建起了工厂。1971年山东师院搬迁聊城时,电工无线电“五·七公社”调给山东科技大学,带走家具1000余件、仪器39件(价值14794.61元);五柳闸农场交给省革委行政管理局,带走家具216件、双人床200张(转给了莱芜钢厂);往返运输损坏教具仪器价值120多万元(按当时物价计算)。1972年,济南市城建局又将山东师院足球场16亩多土地划拨给大众日报社建筑宿舍、仓库。1975年,济南市规划局批准省军区在我院已二次征购的校园中心地带49.5亩土地上,拨出11.327亩建造营房一处(现济南军分区招待所);济南市教育局也在附中操场和生物实验园占地10.26亩,建设一个教学设备维修厂,致使原本规划方正、布局合理的校园变得百孔千疮、支离破碎。

  “文革”十年期间,学校党政机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都曾停止活动,领导成员变动十分频繁。1966年6月“文革”刚开始,各级领导成员多因“执行资反路线”遭到批斗,党政工团和民主党派都基本上停止活动,继而建立起百余个群众组织,相互进行派性斗争。1967年4月,群众组织宣告“夺取院、系一切党政财文大权”,成立第一届革委会,经省革委批准,院革委主任王竹泉(政治系学生),副主任徐才章(体育系学生)、杨奇志(中文系学生)、张滨黄(结合干部,不久即免职审查)等。1967年7月,军训团进校;1968年9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宣传队进驻军校。1969年11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批示十条”,解放一批原党政干部,安排了工作。1970年1月,恢复党团活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第二届革委会,组长兼主任李芸生(原教育厅长,“文革”开始时调来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副组长兼副主任李浩(军代表),副主任董子宜(“文革”前的党委副书记)。同年秋进行整党整团,12月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党委,建立第三届革委会,党委书记兼院革委副主任韩祥程(军代表),副书记兼院革委主任李芸生,副主任王振卓、董子宜。1971年省委调邵阳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革委副主任。1972年刘洪轩任副书记,叶锦田、田仲济任副主任,1974年秋军宣队换郑子久任副书记。1975年李芸生病休,省委调刘众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革委副主任,工宣队换董世金、军宣队换刘嘉祥任副书记,提主传文任副书记,邵阳调到聊城分院任党的核心组长兼革委主任。



  
资料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校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http://dswc20611731.blog.163.com/blog/static/905901912011219938594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1:28 , Processed in 0.0264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