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j) k* Y5 e2 r3 F7 w
: b2 K7 P" ]3 g2 f/ `历史研究者该如何辨别书信和日记的造假?0 x# ]8 P. H( e R: w4 H6 x
! C# U' u8 \( ]蔡登山! {9 {* u7 Z+ h0 m# ]
) a& _$ F2 B) e! j
历史研究者为何如此重视书信和日记?为什么有时候小说比回忆录更加可靠?8月15日,蔡登山与张伟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的新书发布会上,与大家谈了谈历史研究中研究材料的问题。3 P# |2 C8 u, F) d" q
1 n: `7 i7 R7 y6 H0 i 8月15日,文史学者、出版人蔡登山携新书《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与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史研究专家张伟,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的新书发布会上,与大家谈到历史研究中研究材料的问题。
; P5 l" }5 q4 o) T! q8 e$ R9 e0 T% g8 e2 C1 ?8 n. c. `$ S2 T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书信和日记一定是最可靠的吗?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上的八卦和流言?蔡登山说,“假如历史上的两个人好得不得了,就不会互相揭伤疤,就是因为他们翻脸,很多东西才会被扔出来,这对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所以我们常常‘盼望’历史人物吵架。”2 y! |( a% A, q: g9 {
& T# Y7 c- |4 G% B' c. w 由于历史人物吵架,他们之间的书信才会被抖出来。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弄清许多真相的绝佳机会。由于书信和日记的私密性,许多人物会在书信和日记中,透露出自己不方便透露的那一面,以及许多事件的原委和秘密。这也是历史学家对书信和日记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原因。# a4 L1 n: a9 A p( L; [
0 n- s8 b- s5 J1 s
历史研究者常常“盼望”历史人物吵架
. r# u6 ^/ |# Q. ?/ x
% h- n3 `) d( q$ h 蔡登山一开始向大家解释了书名中“隙末”的意思。“隙末”出自成语“凶终隙末”,意思是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恰恰也是因为“隙末”,我们才能得知许多原本不知道的情况。0 ^+ H. f4 d( q2 @2 B
5 a" e8 Z$ R& _
蔡登山正在写一本叫《商人康有为》的书,他聚焦在康有为在海外流亡的那16年。其中,蔡登山发现,康有为当时在美国找到谭良,开办了饭店琼彩楼。这个饭店一开始很赚钱,但后来因为事业太大了,康有为责怪谭良没有把账目算好,结果两个人就翻脸吵架。! L7 F2 q% i1 \6 \. `. G
0 {( z! k$ C& V( `
因此,谭良把康有为给他的所有信件一一曝光了。现在,在谭良的孙女手中,还有很多没有曝光的信件,蔡登山都在进行整理。蔡登山因此可能会得到一些历史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并能够有机会重新再来解释这一段历史。
5 ]: l4 k! I1 |6 B1 s ~3 A
/ `2 n/ L2 B% A( l7 Q日记和书信非常珍贵,只有从细节里才能看到真相
+ E9 L- u f7 J- B7 u' {; P: H1 v7 A4 ^. G% Q
蔡登山认为,民国的很多东西在晚清就已经开始酝酿,这是他研究晚清的原因。在甲午之后,很多文人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说翁同龢和张荫桓,他们本来很要好,但后来他们的交情就变淡了。他们交情变淡的原因是康有为的介入。" F7 J' u: }) H
$ Q8 |5 l( O; G& n$ h: g
许多历史学家会简单地说,他们的交情因为康有为的介入而恶化。其实,其中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为了研究其中的过程,蔡登山要看很多书信、日记、档案甚至野史,才能从细节里看到真相。
/ o# [4 M$ M! T( F
! {4 r8 E( L) B& t+ r+ _3 s- Z$ s; i; ~8 k 虽然野史大多不可信,但它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方向。之后,研究者可以顺着这个方向,找证据来印证野史的说法正确与否。这个过程就像老吏断狱一样,要看正面和反面的各种材料,推断找出真相,这也是蔡登山对历史研究乐此不疲的原因。0 k! y2 h1 H4 ]2 I0 h
* ]8 i! ~- g9 W9 {# G
张伟赞同这种说法,他和蔡登山都很注重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蔡登山可能会为了一封信、一部日记千里迢迢跑到美国和法国,这不仅是兴趣,也是文史研究的习惯。当然,这更是因为这种日记、书信是非常珍贵的。
1 b' s5 ~7 v' y- T5 [' A7 |) f( a1 G, P! j$ p" l- }
蔡登山提到,有些书信还没有年月日,甚至连称谓都不清楚。比如说,若研究者要搞清楚袁世凯跟瞿鸿禨是怎么斗法的,那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十九日袁世凯的密札就非常重要。这封信在寄给端方之后,最后一句是阅后即焚。不过,端方是金石文物收藏家,他知道袁世凯的信在以后拍卖会很值钱。他就把信保留了下来。后来,端方在保路运动里被杀头,他的藏札因此大量散佚。这封信被章士钊发现了,就公布了出来,揭开了“丁未政潮”的秘密。% ^* q3 q+ Y& w$ Q+ t+ K6 M
& ?: l7 X& A' O0 C e* \8 Y 学者沈云龙曾经说过,这封信可见袁世凯及其后台庆亲王奕劻,倾轧瞿鸿禨、岑春煊,布置之周密,设词之工巧,手段之狠辣,无怪瞿、岑二人非其敌手。这是有关“丁未政潮”极其珍贵的史料。在信中,袁世凯的阴谋被和盘托出,成了千古铁证。如果没有这封信,历史学家只能靠猜想臆测,“丁未政潮”的内情将无从论断。
; W5 p' {* U5 S
( U% ~$ V. o$ c! @! ^, j# p8 l有时候,影射小说甚至比冠冕堂皇的回忆录有参考价值
' ?! i: F' j: a, Y1 G# q" A2 o) M4 i- T0 S* Q% q: ^4 {. {
蔡登山提到王国维的一句话,“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许多人都喜欢听绯闻和八卦。但是,写作者说有容易说无难。在许多绯闻中间,有许多添油加醋的东西,这都是没有发生过的。% ^6 B% L N" b5 J/ I; Y% f: X
" }3 S) D+ r9 ~+ u# K# j
蔡登山认为,赛金花和瓦德西的绯闻就是“胡扯”。他根据瓦德西的回忆录、赛金花的说法和刘半农的《赛金花本事》,证伪了这个绯闻。蔡登山说,“材料越多看得越清楚。有时候新的材料让你发现新的历史,有时候新的材料让你把这些传言,这些不真实的历史给破除掉了。我觉得,历史真的是很好玩,我已经上瘾了。”# R+ p0 f' J8 Z8 c; ^+ S
- b0 c" [& ?5 C$ J 张伟认为,他和蔡登山的追求是要讲真的八卦。这意味着他们的东西首先要真实可信,其次是要有趣,读者愿意以看八卦的心态来看这些东西,至于该如何进行判断,这是读者的权利。
3 p/ k+ R" R, M, X4 O
3 W* n" Q) G1 _. E; p 张伟说,“回忆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一般性认为最可靠的东西是日记、书信和文章。文章至少是作者公开署名发表的,但这也并不一定可靠,因为作者有很多当时不方便说的话,往往就会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书信的形式是点对点的,一般会写内心的话。但是,点对点要看通信人的关系。”
& O& q" c$ G' ] E5 a6 j b3 Q- Y. q' _& l+ {4 V0 p0 t
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也相对比较可靠。但是,许多名人知道自己的日记以后肯定会被别人看到,在下笔的时候有所戒备。鲁迅的日记几乎只是记事,比如今天吃什么饭,今天到哪里去。读者是看不到他对国事的评判。, U9 M- ]4 X/ m* c* L
( R& d# C U8 X
为了隐瞒自己的一些想法,还有些作者会修改日记,比如翁同龢。另外,还有些日记作者的家属会修改日记,或者干涉日记的发表。因此,日记也不一定可靠,任何可靠和不可靠都是相对而言的。$ ]4 | u8 ?, M7 \7 ^' v- }
0 \0 n5 }3 D& j- L 蔡登山认为,小说甚至也能当做可靠的史料,他从苏青的《续结婚十年》里面,找到相当多的真实人物。苏青写得非常真实和详细,甚至能把床笫之事的特征都可以写得很清楚。因此,读者可以看到当时整个上海沦陷区的事情。他认为,她笔下的人物原型,没准就是周佛海、陈公博、周化人,只是她把他们在小说里换了名字。
6 U) C, \2 A8 e$ k; P- F5 H1 c) R! L
蔡登山在研究梁鼎芬时,还用了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实,小说里面许多地方都是真实的,除了有一些地方,作者故意把它写错,不然会被告。只要研究者了解他要研究的人物,很快就可以在小说里把这个人辨识出来。“这比政治家冠冕堂皇的回忆录好用。你真的要追那个细节,追出有血有肉的东西,有时就需要小说。”蔡登山说。
5 B$ V, ^, u& M# C# n d7 k
2 U: G7 P @0 e) X& h( e" K8 j2 z0 B6 D& N
新京报 记者:徐悦东 2019-08-23' j k' }1 _' [
0 Z: Z; ]- Z& X+ z3 F2 d' W
! Z7 z) X, L1 l7 L; L.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415.html
# a: ~" R9 J( w! f4 C+ M. X. m# D1 u4 t3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