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1|回复: 0

尹韵公  斯诺三次访华身份转换的背后

[复制链接]

1449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601
发表于 2016-9-9 21: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尹韵公
摘自《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

1960年斯诺第一次访问新中国

  1941年初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
  1960年6月28日至11月15日,斯诺重返中国,这是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身份是美国作家。由于中美之间当时“实际上处于半战争状态”,因此美国国务院不可能“委派”任何新闻媒介或记者,到一个它未承认的国家;而中国方面则坚持在两国关系未正常化之前,将不会寻求双方互派记者。在这种尴尬的前提下,斯诺只能以作家的身份才能获得美国的“合法”批准。
  仔细考察当时的国际背景,便会发现:此次斯诺应邀访华,有着中国方面的深长思考。首先,国际形势日益不利于我。从中美关系看,自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后,美国不断侵犯我领空领海。就在斯诺到达北京的前10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6月17日到19日“访问”台湾。毛泽东作出强烈反应,下令福建前线所有火炮轰击金门、马祖,史称“万炮齐发轰‘瘟神’”。从中苏关系看,两党关系越来越僵。从周边形势看,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对我都充满疑俱,甚至制造着程度不同的麻烦。
  其次,国际反华势力日趋联合行动。1960年5月21日,朝鲜劳动党领袖金日成秘密访华,在与毛泽东会谈时透露:早在1955年赫鲁晓夫就叫他们不要反对美帝国主义。联系到美苏越走越近,联系到苏联和美国均支持印度反华,联系到东南亚国家反华都有美国的背后支持,中国方面判断:这是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
  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国际环境,毛泽东一方面表示不怕鬼、不信邪,另一方面又冷静地积极寻找外交突破口。于是,历史把机缘的绣球抛给了斯诺。中国方面想通过斯诺这位唯一同中共上层保持着良好关系的美国人传话给美国政府,恐怕这才是中国邀请斯诺访华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他考虑,这就是:鉴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负面,中国方面想通过斯诺的渠道和影响,让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了解到真实的中国。
  访华期间,周恩来分别于8月30日和10月18日两次会见斯诺,周恩来强调:中美关系的解决办法最终会找到,它只是时间问题。为了表达中国方面改善关系的诚意,周恩来甚至将中苏关系分歧的一些内部情况也向斯诺交底,并要求斯诺把他的谈话“一字不漏否则一字不提地发表”。此举表明,中国外交的“一边倒”政府正在发生戏剧性转变。
  然而,毛泽东、周恩来对改善中美关系的善意释放,竟然没有得到美国方面的丝毫的积极回应。当斯诺将周恩来的谈话一字不漏地在美国著名杂志《展望》刊登出来后,却受到华盛顿某些人士的抨击,理由是中国的报刊绝不会刊登有美国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谈。稍后,中国方面在《人民日报》上以刊登肯尼迪总统与赫鲁晓夫女婿会谈详情作为回答。
  美国方面强硬而无礼的态度,使中美双方失去了一次机会,也使斯诺无法完成自负之使命,正如他后来所抱怨的:“过去10年(指1960年到1970年),我的报告中的那些有用的信息未能渗透到高层决策部门中去。”

1965年斯诺第二次访问新中国

196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毛泽东与斯诺的大照片,斯诺的身份被介绍为《西行漫记》的作者。就在头天晚上,毛泽东接见了斯诺并与之交谈。
斯诺是1964年10月中旬来到中国的。这一年,国际舞台上出现三起重大事件。一是美国约翰逊政府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悍然扩大侵越战争;二是赫鲁晓夫下台,但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三是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有了核盾牌和核打击能力。
在美国实施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后仅两个月,斯诺就访问了中国。在与毛泽东谈话时,他问道:我从未见过约翰逊总统,但是我想,如果你有什么信息要给他,我也许能够带去交给他。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讲吗?毛泽东停了一下,回答:不需要。
虽然毛泽东拒绝了给美国高层领导人的传话,但他还是向斯诺谈了自己的外交构想:越南冲突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召开一次新的日内瓦会议来结束战争,并保证印度支那的独立。斯诺将这个信息传给了美国国务院,但态度强硬的约翰逊政府将这个有价值的信息利索地剔除了。
细心的斯诺注意到,此次访华与五年前的访华相比,有两个不同。上次中国报纸没有报道,而这次报道了;上次与毛泽东的谈话不能公开发表,而这次却告知斯诺,“只好不是直接引用,大部分都可以发表”。斯诺写道:“在我看来,毛泽东很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把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条件的看法,特别是对越南问题的看法通知美国。”斯诺此次与毛泽东的谈话及访华报道,后来先后在巴黎的《新直言报》、东京的《朝日新闻》、汉堡的《泰晤士报》等西方国家报刊发表,但美国各大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却都拒绝刊登。
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大体上是在中国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的。譬如,它的地面部队就从未越过中方警告的北纬17度线。有的美国军人自嘲地说:我们像遵守美国宪法那样遵守中国的规定。由于中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美国还是不得不有所顾忌。

1970年斯诺第三次访问新中国

又过了五年。
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张约占片面四分之三的特大照片,照片的主角是毛泽东和斯诺,斯诺的身份被出人意料地介绍为“美国友好人士”。
全世界立即读懂了这张照片的背后含义:中美要和解。斯诺说:“1970年国庆节检阅游行队伍时,周恩来领我的妻子和我站在毛主席的身边,并照了相,没有一个美国人曾受到过这样的重视。明眼人看出,新鲜的事正在发生。”
中美双方走到这一步,主要在于国际战略格局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陷进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的反战运动如火如荼,越闹越大。苏联趁机扩张,咄咄逼人,美国为了调整全球战略,改变被动态势,只能尽快从越南撤出,并拉拢中国一起遏制苏联的扩张态势。再者,中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包括核导弹和运载工具的稳步发展(斯诺语),加强了对美谈判筹码。而从中国的立场看,中国也非常愿意寻机同美国和解,毕竟苏联百万大军压在北部中苏边境上,直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来自苏联的威胁压倒和超过了一切问题。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
这一年的夏秋间,美国停止了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到年底,美国又停止了军用飞机对中国大陆的侦察和挑衅。对此,中国方面也没有理会。
这一年,除了因美国入侵柬埔寨,一度使北京怀疑其诚意外,总统尼克松还向中国主斋作出了一系列友好姿态。譬如,美国撤销了对中国的贸易禁运,解除了两国间旅行的禁令,等等。中国方面也相应地作出了一些友好表示,譬如释放被俘美军飞行员等。
美国人心情急切。当毛泽东连连不断地收到尼克松的和解信号,并判定后者的态度是认真的后,便于同年12月18日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斯诺,长谈5个小时。毛泽东表示,他将高兴地同尼克松晤谈,无论是作为旅行者还是总统来都行。
过了七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前面提过的那张毛泽东与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同在天安门城楼的著名照片。从中美高层之间秘密的和公开的联络信息的情况来看,那张著名照片的刊登,实际上是中方对美方发出的和解信号的“首次公开回应”(熊向晖语)。斯诺后来在谈及这件事情时,也说过:“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此时的斯诺已从一些外交官朋友那里了解到,除了他这条渠道之外,北京方面还开辟了若干其他渠道,与美国方面进行私下沟通。
斯诺是1971年2月6日离开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与毛泽东的那次长谈,尼克松说: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当时斯诺人还在中国,且中美之间尚无热线,那他又是怎样迅速传递信息的呢?人们至今也没有搞懂。以至于熊向晖也不无幽默地写道:“斯诺采取什么办法这么快地就使尼克松知道了,这是难以查考也无需查考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的斯诺三次访华,都有不同的身份,实际上时代的大格局与大环境所致。斯诺的每次访华,背后都隐藏着重大事件或特殊背景,这是斯诺访华的显著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20:26 , Processed in 0.0390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