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18|回复: 0

魏亚峰:文革年代在临沂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30 1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政治运动

写于2008年11月

临沂的建设街小学,204师大院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前前后后,很多人都在那里就读,还有一些到洗砚池小学。我也是那里的毕业生,大概是1964年考到临沂九中。虽然在建设街小学只有一年时间,但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李红生,张龙海,王富兴,赵英朝,郑建华等我们都是同一年考上的中学。那时毕业班在一座两层小土楼里,上下各一个班,地板是木头的,上面的一动下面的就倒霉了,后来听说改办公室了。当时那个老校长姓王,他女儿和我们一班,王校长给204帮了很大忙,204的子弟去上学他很关照,是个大大的好人。那些斗争他的人良心太坏了。

王校长文革一开始就被批斗,那年月揭发批判单位头头司空见惯,通通称之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那时的官比现在的有些官员清廉多了。建设街小学的所谓造反派头头可不的了,原本不起眼的人,文革一来象疯狗一样到处乱咬,该校的造反组织,小教团,很疯狂,曾经围攻204在大院门口绝食静坐,后来当上临沂地区的造反头,听说文革后受到制裁,真是罪有应的,现在这几个人都70岁有余,不知此时有何感想。人在顺竟中不能张狂,在逆竟中不必悲伤,保持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活的才舒心。


(2) 玩出了水平

写于2008年12月

要说起文革时期204在临沂的日子,那真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庄庄,一件件使我永生难忘。其实从1966年初夏开始,到1968年3月入伍当兵,这期间虽说只有不到两年时间,但那些事,那些人,象印在脑海里一样,岁月的潮流久久也冲刷不掉。这些光荣的历史主要发生在204和祖国同龄或叫50后的大孩子们身上。

当年临沂县打乒乓球最好就在他们当中,那一年代表临沂县参加全区13县少年乒乓球比赛,勇夺亚军后,回到学校临沂九中,这时就惊呀的看到,原来宁静的校院变的热闹非凡,校门口,路两边,大操场,到处贴满了大字报,站满了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就此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日子里,同学们没有了平时学习的压力,如同飞出笼子的小鸟,心想这下可要痛痛快快的玩几天,可没想到这一玩就是两年,并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水平。不知不觉的被卷进了这场大革命的洪流。

204家属院大门口靠路边有个篮球场,那可是这帮孩子消磨时光的主战场。成天泡在球场里汗流浃背,浑身泥土在所不惜,渴了就到旁边水管上喝个痛快,什么时候妈妈不来叫恐怕连吃饭都忘了。时常和部队的战士们比赛,住在旁边的机关食堂炊事班和一些单身机关干部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每次都被打的落花流水,后来又找到师卫生营、警卫连、侦察连等,真可谓打遍204无敌手。临沂军分区的子弟慕名来犯,也只能是大败而归。后来这些孩子参军后都成了所在部队的篮球队主力,为军队建设做出了贡献。


(3)纯朴正直的204子弟

写于2008年12月8日

树欲静而风不趾,文革的风是越刮越大,再也找不到宁静的港湾,在那一股股斜风的挟裹下,不得不放下心爱的蓝球参与其中。

但是他们是革命军人的后代,从小受到父母和学校良好的教育,他们心地善良,单纯正直,决大部分人没有做出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良心的事。没有去写大字报攻击校长、老师和同学,更没去搞打、砸、抢。

魏亚峰:文革年代在临沂(全集) - 68军204师子弟联谊会 - 68军204师子弟联谊会

204子弟

他们也象现今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戴着洗的发白的军帽,穿着不太合身的旧军装,有的腰里还扎着武装带,那时代最时髦的衣服。这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当时军队干部们收入很低,家庭负担较重,孩子还多,生活挺困难,所以几乎每家都把大人的旧衣服改改给小孩穿,真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年月谁没穿过带补丁的衣裳?也就穿着这一身跟着同学去破四旧。

记得一次到一个具说解放前是资本家的人家,去翻变天账。一帮人把屋里翻的乱七八糟,但一无所获,有的人就考问老太太,叫她站在圆石头上。咱们院里的孩子看不下去,上去制止了这粗暴行为。

还有一次到农村破四旧,有个坏小子打烂了农民赖以生活的鸡蛋,还向里撒六六粉,当时咱大院的孩子们气坏了,上去就把他一顿痛打,204这帮半大小子平时象猫一样老实,真的该出手时,就如猛虎下山。打架也能排上号,不管学校里还是营区周围的人轻易不敢惹他们。


(4)童趣

写于08年12月

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情绪被某种思潮激励的无比昂奋,工人不上工,干部不办公,学校不上课,全民闹革命。革命造反虽然如火如荼,波澜壮阔,但还能找到平静的港湾。况且爱玩是孩子们永远泯灭不了的天性。

204家属院东围墙外面是临沂农校的实验田,大田里有一座小山包,山上山下种满了各种果树。每当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挑花争奇斗艳。山脚下靠着马路边有两个小水塘,水塘不仅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而且成了他们翻江倒海的天堂。盛夏时节,马路上拉大板车的也停下沉重的脚步,跳进水中冲凉。那时的临沂半城半乡,野性还没有完全脱除,不论大人小孩光着腚就下水了。池水墨绿,岸边的石头上长着青苔,水面上还时常漂着猪粪撅,羊屎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水的乐趣。学狗刨,扎猛子,打水仗,无忧无滤,快乐酣畅。

那年月临沂城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没有下水道,屈指可数的路灯象萤火虫。没有城市的繁华,物质生活还不丰富,但也没有现今的环境污染,生存环境非常好。放眼望去临沂城蓝天白云,河水环绕,绿树成荫。就是马路边的排水明沟也常年有水,院里有些孩子还从沟里攉出泥鳅,黄鳝来。

家属院北面有个小门。出了北门,过个小桥,就到了我们的学校,洗砚池小学。从小门出来一眼就能看见深深的护城河,河对面耸立着古老的城墙,虽然已经是残橼断壁,但还能显示出昔日古老的辉煌。河两岸长满了半人高的蓖麻,宽大的叶子绿油油的,院子里有的老人和孩子采来喂一种蚕。护城河流水孱孱,清澈见底。一些儿童经常在河边钓鱼,拿回家养在妈妈的洗衣盆里。

院子附近的小水塘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临沂城东南有座银雀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就在这个山上,曾经考古发现了著名的《孙膑兵法》竹简。这个伟大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山下有个大水塘,这才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个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向深不可测的塘里跳去,从水里钻出来又爬上山再跳下去,象狼牙山五壮士那样,嘴里喊着口号。在那个年代的孩子,革命英雄永远是他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有些胆大的还嫌不过瘾,又跑到沂水河去搏浪。

沂河是沂蒙山区人民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鲁东南老百姓。平时她静静的绕着小城流淌,滋润着两岸的田地山川。河上只有一座漫水桥,水少时就在桥下流淌,夏天时大水就从桥上淌过,但是雨季一到就是另一番景象,洪水汹涌磅礴,浊浪滔天,经常发生人员车辆被冲走的事。曾经有一辆长途公共汽车连人带车被冲的无影无踪。这时过往人员需坐船摆渡过河。在这里游泳确需一份胆量,冒一份风险。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积聚了一份精神财富,不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怎能更好为祖国建设去工作呢?

(5)大串联

写于2008年12月17日
随着文化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全国开始了红卫兵大串联,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接见了群众代表。纷纷扬扬的消息从各种渠道穿越了层层阻隔传到了偏僻的小城临沂。
从小在军队中长大,生性就不安分的大院孩子们又坐不住了,多么想走出这封闭的小城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更想去祖国的首都北京,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他们找学校,跑县委,访专署,终于组成了一支以204大院孩子为主体的进京队伍。在当时闭塞的小县城里这是第一个进京队伍,因这事后来被有些人称为造反先锋,什么先锋不先锋的就是想去北京看看而已。
十来岁的孩子没有大人带领独自出远门,真是要有些敢闯敢干的劲头。那时的家长经过战争的考验,对孩子可不象现在那么溺爱,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去闯荡。出发的那一天早上,只有一个家长送他们到汽车站,其余的家长连门都没出,到挺放心的。
从临沂到北京先要坐长途汽车经曲阜到兖州,再从兖州转火车。到兖州火车站一看就傻眼了,站里站外,车里车外挤满了进京的红卫兵小将,比春运民工潮有过之而无不及。车厢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厕所里都是人。过去了十几辆都没挤上去,天快黑了,拼了小命才挤上一趟车。一路上,没饭吃,没水喝,还经常临时停车,卷屈着疲惫僵硬的身体,熬了两天两夜才到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挤下火车正是半夜时分,两眼一摸黑,懵懂转向,马路上乱哄哄的到处是人,一个个象没头苍蝇乱跑乱窜。他们眼睁睁看见一个外地来北京的学生,被一辆三轮汽车撞倒在马路中间。那一年冬天北京特别的冷,冻的浑身直打哆嗦,在火车站附近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钻进稻草堆里取暖,有的还点起篝火等着安排住处。
下半夜天更冷了,就在人们快冻僵时,开来了无数辆公交车,每辆车安排一百人,大家蜂拥而上,把汽车挤的满满的。但是车也没开动,就这样站到天明。后来听说是周总理怕学生们冻坏了,想了这个办法,派来了汽车。
上午九点多,汽车把他们送到了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住进了国家最高科学殿堂。原本戒备森严的科研重地被全国各地来的红卫兵占领了。昔日的国宝级人物被当做牛鬼蛇神,也不知下放到何方。办公桌向旁边一靠,地上铺上草苫,成了临时的。幸好锅炉工人没有被革了命,否则大家还要受冻。
第二天,上边派来了解放军,把这些学生分成班排搞军训,具说要列队经过天安门。军训的那些日子里,大家的心情也很焦急,因毛主席接见的时间没定,大伙被困在那里,那也不敢去。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地点改在南苑军用机场。一大早他们在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出发了,经过急行军,中午时分到达目的地,顺着机场跑道两边一字排开,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大家喝着凉水,啃着干馒头,一直等到下午太阳落山,才听到人们的欢呼声,来了,来了。
魏亚峰:文革年代在临沂(5)大串联 - 68军204师子弟联谊会 - 68军204师子弟联谊会
抬头望去只见远处几辆汽车沿着跑道飞快的开来,隐隐约约的看见了几个人影,还来不急欢呼呢,汽车就没影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七十高龄日理万机,在寒风中站在车上来看大家,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在那个年代能见到毛主席是无尚光荣的。

(6)204子弟的保卫战

写于08年12月

风云突变两派大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文化革命的形势急转直下。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夺取政权运动。把原来老的领导班子通通踢开打倒,老干部也完全靠边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那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学校、科局、县委、地委、一直到省都成立了所谓“三结合”新权利机构,革命委员会。各种报纸也连篇垒版的报道,还美其名日“祖国山河一片红”。围绕对这个新的政权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204师庄严发布通告,表示坚决支持这新生的政权。通告的最后一句话到今日仍然使人记忆犹新“无谓言之不予也”。可以看的出来咱们的父母官,人民的子弟兵态度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这都是出于对社会安定团结的愿望。为了早点结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现象,尽快回复正常的工作、生产、教学秩序。愿望是美好的。

204的子弟当然不容执疑的支持解放军。欢天喜地的到处散发“通告”,地方群众也敲锣打鼓来部队庆祝,鞭炮声不绝于耳,象过年一样,人心思定,长期的动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广大人民群众早就看不下去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些没有得到权利的野心家们自以为造了几天反,就老子天下第一了,手伸的老长老长的,要摘桃子。这些白眼狼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诽谤“通告”的发表,恶毒攻击亲人解放军,更有甚者围住204办公大院门口静坐示威。堵在门口几天几夜,部队进出都要绕后门。是可忍,孰不可忍。战士们义愤填膺,肺都要气炸了。但子弟兵坚决执行上级命令,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始终保持克制耐心劝说他们撤离。这些人的狼子野心就是想当官,想夺权,摘取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破坏刚刚有点稳定的大好局面,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不能答应的。两种意见,两种态度形成了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两个派别。两边人马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正确路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升级到武装斗争相互攻打。

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京剧院。当时的临沂城弹丸之地,毫不夸张的说,清晨的雄鸡一声唱全城都能听的见。哪个地方发生了热闹,半城人都去看热闹。当然更少不了204大院那些半大小子,半大姑娘。何况京剧院离家并不远。出了后门沿着护城河向东走不远,跨过河上的小木桥,就算进老城了,城墙边就是洗砚池小学。大院里的孩子大约有一半在这里留下了童年的欢笑。学校旁边是工人文化宫,学校的学生经常在里面玩老鹰捉小鸡。文化宫内有一潭碧水。水面上飘浮着美丽的荷花,远看池水呈黑绿色,用手捧起来却是清凌凌的。有一传说,书圣王希之在临沂当官时,准备了三大缸水叫自己的儿子练习字。几年后三缸水用尽了,还有一个点没写完,就出屋打水。王希之正好进来,看到还有一点没写,就拿起笔来顺手加上一点出去了。这时王夫人进屋叫儿子吃饭,看到了儿子放在桌案上的书法,感慨的叹息道:“王儿用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希之”。这一池水就是大书法家的儿子洗砚台的。离开这一池清水,出了工人文化宫大门就能看见京剧院。

山东人并不喜爱京戏,还不如山东柳琴,河南梆子更有听众,这些演员无所是事,造起反来挺有劲。当年“四人帮”在山东和临沂的爪牙秉承四人帮的旨意,反军、乱军,妄想毁我长城,唯恐天下不乱,达到他们串党夺权的目的。他们纠集了一些地痞流氓,拉拢蒙蔽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以剧院为据点,成天出来抓人、打人,房顶上安上高音喇叭,对着204狂呼乱叫,恐吓谩骂,使住在大院的老人孩子晚上也不得安宁。还常常向街上过往群众扔碎砖头。打伤了路上巡逻的战士。过往群众怨声载道,纷纷指责他们的滔天罪行。

那一天又有204一个干事被扔下的石头打昏在地,本来双方早就剑拔弩张,看到亲人受了重伤,周围群众和大院子弟们忍无可忍,自发的向黑据点包围过去,向打人凶手讨回公道。黑据点里向外雨点般的扔石块。他们全然不顾的冲锋陷阵,冒着石弹前进、前进,勇猛向前冲……

喊杀声震耳欲聋,真象古战场的重现,也真象他们的父辈当年在朝鲜打美国鬼子一样勇猛顽强,还开来了“土坦克”,两个人扛着一个桌子,上面盖上棉被,人躲在下面,对付石头还是满有效的。有的捡起落地石头回敬过去。有的中了石弹轻伤不下火线。很快就冲到了据点跟前。

平时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的造反强人龟缩在鳖窝里吓破了胆,他们浑身象筛糠一样,在“交枪不杀”的喊声中,纷纷扔下棍子举手投降,那个狼狈相可笑极了,一个个高举着双手低着头从剧院里出来向人民认罪投降。这些孩子们也真象在战场打了胜仗似的兴奋异常,觉的好玩极了。如果祖国需要到了真的战场上他们也决不当孬种。


(7) 惊心动魄大逃亡

写于2009年2月26日

在现今的临沂城中心,解放路和沂州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当年坐落着一栋四层楼,叫联社大楼,整个建筑还没完全竣工,连门窗也没有安装,就成了造反派们围攻的重点,因为这个地方在城区中海拔最高,在加上临沂城独一无二的四层楼,可谓居高临下,站在楼顶一览无余,临沂小县尽在眼底,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解放路是连通东西的主干道,向东直通沂河大桥,向西连着长途汽车站,进出临沂的必经之道,该建筑周围分布着琳琅满目的商店、饭馆,手工作坊,沿着沂州路向北50米就是护城河,迈过护城河桥就算进入古老临沂的南城门了。城门里有一片很大的广场,一般的群众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就是这片黄土地可是临沂人心目中的生活中心,娱乐中心。这里就象现今农村的集贸市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要赶上庙会那才真叫人山人海,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向广场涌来。赶着羊的,牵着牛的,骑着驴的,推着独轮车的(当年农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家家都有,现在只能在淮海战役纪念馆能看到,有位将领曾深情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这小车推出来的,临沂人民担负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供给工作)。集市上各种山东小吃应有尽有,薄如纸的大煎饼卷大葱,鞋底大的烧排,烤地瓜,炸油馍,沙锅京米粥使人垂涎欲滴,除了好吃的还有好听的,更有好看的,耍把戏的,变魔术的,唱山东琴书的,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就是这样一个制高点成了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造反派们蓄谋已久想占领大楼,组织了几次围剿都被英勇的卫士粉碎。这里成了造反狗熊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还是久攻不下,无计可实。在这里防守的,除了部分工人还有十几个大院的孩子。他们是这里的中流砥柱。他们和工人大叔,大哥同吃、同住、同战斗。吃的很简单,能吃到馒头,没有菜只能就咸菜腌萝卜干,喝点白开水,晚上就囫囵的躺在潮湿的水泥地上,还要轮班站岗,防止敌人偷袭。那时的战争是最原始的,每人一根打狗棍子就是最好的兵器,碎砖头就像手榴弹,像原始人打猎一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造反派已攻进院内楼下,硬是被赶了出去,一个个抱头鼠窜。楼顶上也支着高音喇叭,高唱着毛主席诗词《井岗山》

“山下旌旗再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到敌军宵遁。”

嘹亮的歌声响彻半空,这歌声使人振奋,那感觉就像和毛主席一起守卫在黄洋界上。

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妈妈们也成天成夜守在大院门口,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孩子恐有不测。他们的孩子中有些还是独生子,明知有危险,但是家长们却没有人反对孩子们的行为,更没人强迫自己的孩子回家。这就像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解放战争打老蒋时一样。

解放区的人民送儿子上前线,明知有牺牲的危险,但还是支持自己的亲骨肉上战场。这就是从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磨练出来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这就是204师老一辈革命家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表现出来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操。如果祖国需要,人民需要,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儿女送上前线,保家卫国。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他们的孩子虽然小小年级,但并不是玩耍打闹,他们在追求真理,在反对“四人帮”及其在山东临沂的爪牙的倒行逆施。他们在斗争的风雨中得到磨练,通过自己的孩子抒发心中的不满和愤慨。

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年“四人帮”是多么猖狂,多么不可一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要说小小204师了,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也被他们陷害。济南军区战功卓著的老上将杨德志司令也被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广大指战员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四人帮在山东的代理人叫王效禹,他把持山东最高领导权,号称三个第一。山东革委会第一主任,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真是又憋气又郁闷,他做的坏事越多,人民越是反对他,他反而升的越高,官做的越大,还当上中央委员。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纲明确规定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204也只能口服心不服,那年月谁会怀疑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呢!

在那黑云压城的形势下临沂驻军,不得不违心的表示支持造反派,并参加了他们的大会。游行队伍就从这些孩子们守卫的联社大楼下面通过,天刚蒙蒙亮,这些孩子们刚从潮湿的地上爬起来,隐隐约约听到楼下马路上传来整齐的步伐声和口号声。揉着迷迷糊糊的眼睛,从用木板堵住的窗缝里看到了自己的队伍,看见了红领章红帽徽,也看见了自己最敬爱的爸爸和叔叔们。他们也在游行的队伍中,当时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心里真是痛苦极了,有些女孩子难过的流下了眼泪。但想想他们自己的亲骨肉就要惨遭毒手,又不能出手相救,他们又是什么心情呢?消息传来,誓师大会后就要进行大规模进攻行动,还要给造反派发枪,对反对他们的人民群众进行大镇压大搜捕,赤手空拳的群众怎么能对付的了武装到牙齿的造反鬼子呢?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大家并没有惊慌失措,有计划的撤出了战斗,自此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大逃亡。

根据男女老少分成几队。有的到了临沂南边的罗庄煤矿。有的到了沂河东岸的差河公社,这些地方造反势力相对薄弱,从白色恐怖的县城转移到了农村,大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劲头。毕竟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大多数善良的老百姓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不堪忍受,能不保护这些孩子吗?大撤退,大转移,大逃亡的日子是艰苦的,曲折的,也是惊险的,更是有趣的。但可喜的是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在204全师指战员的保护下,大院的孩子们都安全无恙。

(待续......)

http://rl68.blog.163.com/blog/static/335835242008103092550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1 19:36 , Processed in 0.0316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