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3|回复: 0

陈向阳:消逝的新北京——“爆炸”之前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3-10-19 0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老北京人说,如今出了老城圈就不认识了。是啊,原来的乡村庄稼地,如今成了高楼商城,你从来都没去过,能认识么?以立交桥、高层楼、大商城、地铁网为标志的现代北京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开始了爆炸式扩张。二环路1990年全线通车,接着三环、四环、五环。现在六环也全线贯通,西边包住了曾是那么遥远的香山、八大处。东边揽进了通县城,南边直抵大兴县城,北边距昌平县城已不远。对了,原来那些郊区县现已变为城区: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顺义区,都出现在“北京市区图”上。

看看历年的北京市区图,爆炸前的1978年,图的主要部分还是老城区,即早先的城墙,现在的二环路之内。再看2012年的图,老城区缩到中心那么一小块,一个巴掌就全盖住了。从那中心向外是一圈比一圈大的环路,就像是爆炸的冲击波。

不过,这里不想说“爆炸”,只想聊聊那之前的“新北京”。一张1950年的北京市区图可为起点。偌大一张图几乎通幅就是城墙和护城河围着的老城区。城外呢,还是乡村,所以只留了几厘米宽的一圈图边。不过,这城外也不全是庄稼地,还画着些小方块,代表房屋,尤其在几个城门之外,小方块比较密集。比如阜城门外一群小方块上标着“正红旗营房”,德胜门外呢,那些小方块是“关帝庙”、“三义庙”、“马店”,安定门外有“地坛市民公园”、“小营”,还有一块“俄国坟地”,东直门外是个大方块,标着“自来水厂”,朝阳门外是“东岳庙”和“镶白旗营房”。

其实呢,新北京时期的城市建设虽比不上“爆炸”,但也是快速膨胀。比较一下1921年和1950年的地图,三十年间北京城内外都变化不大。而1950年之后呢,几年大变样。在1947年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上,城外可找到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比如在西郊,什么二里沟、百万庄、甘家口、三里河,那时它们还仅仅是几个小方块(村子),连接它们的是虚线(乡村土路)。可到了1950年代中期,这些小村子已经变成大片的三四层的楼房。至少在1957年,笔者已经住在了其中之一的百万庄。那一年北京的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爷爷带着我到马路边上看“五鬼”,给我留下了最早的可查出年头的记忆。

书上说,从1951年开始就在复兴门外的真武庙一带修建第一批宿舍楼房,不然大批的进京干部城里根本住不下。母亲告诉我,我们一家刚到北京还在菜市口附近的旅馆里住过一段,等百万庄的楼房盖好了才搬过来。

笔者的记忆比较清晰连贯的部分还是上小学之后,那已是1960年代初了。那时的北京虽然经过了一通建设,可乡村依然不远。我上的是郝家湾小学,就在天文馆后面。那时老师带我们去农村劳动,走着就去了,穿过动物园,北面就是大片的农田菜地。我们还走着去过玉渊潭公社,帮着收大白菜。

重温一下1960年代初吧,从西直门出发去颐和园,看看这一路的景色。

那时,城墙和城楼还巍峨耸立呢。西直门有一座箭楼和一座城楼,两楼之间围起的那块叫瓮城,曾用作11路和5路无轨电车的总站。瓮城两边的城墙被拆出两个大口子,一进一出走车走人。出了城先要过护城河。那河不过10余米宽,河边长着柳树和一些芦苇,有人还在河里钓鱼捉虾。河里的蛤蟆一下雨叫成一片。到文革时我们还去捞鱼虫呢,但河水已经越来越脏。

过了护城河,一条铁路横在面前。每隔一阵,随着当当当的钟声,拿着小旗的工人就会放下长长的栏杆,截住行人车辆。再一会,火车就轰隆隆的开过。向北是西直门火车站,向南呢,走不多远,道分两岔,一路奔丰台,一路去西山。

过了铁道仅百十米就是西外大街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最早这里还没有红绿灯,路口中心是个圆台,交通繁忙时警察站在上面指挥。警察只管机动车,行人自行车随便走。那时汽车很少,几乎看不见汽车连成串的时候。

过了十字路口,街两旁多是居民的小平房,也有不大的杂货店、副食店、菜店,但商店远少于住家。走上一站路,眼前陡然一变,来到了展览馆:太敞亮了,那淡黄色的建筑庄重又辉煌。当年曾叫它苏联展览馆,因为是苏联援建的苏式建筑。改叫北京展览馆后,好长时间老人们还改不过口来。

过了展览馆是动物园的石头墙。而马路对面呢,有一处“西郊商场”,一个牌楼似的大门,里面是个院子,院里有迎园餐厅,广东餐厅,照相馆,新华书店,食品百货店。此商场的西边是7路、15路、27路公共汽车总站:能挡雨遮阳的候车长廊围住北、东、南三面,而西面是汽车的进出口,南北向小马路正对动物园的大门。小马路西边又是1、2、3路无轨电车的总站。

再过去就是天文馆了。那会儿根本不要票,随便参观。至于路北,动物园的大门过去又是几个大门:幼儿园,北京市园林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再往西,过了二里沟,虽然南面远远可见西苑饭店的楼房(那几座三、四层的老楼),但近处已是更加稀疏的平房和大片的空地了。现在的首都体育馆是1968年建的。那之前仅为一片荒地,稀树,荒草,几座小丘,三两个水洼,水挺清,有人敢下去游泳。

再往前是紫竹院公园,那时还没有围墙,只有东倒西歪的竹篱笆,也不要门票。从此地,47路汽车继续向西,去八大处。而32路汽车则拐向北,去颐和园。当时31路以上都是郊区车,拿市区月票不能坐。郊区二字决不假,已经到处可见农舍和庄稼地了。当然,走上一段路,庄稼地就被打断,出现围墙、大门,里面是楼房。这都是1950年代开始建的,一路向北有民族学院,农业科学院,友谊宾馆,人民大学。一开始它们都是农村中的孤岛。

再往北就到了黄庄,后来也叫海淀黄庄。可在1947年的地图上,黄庄还是个小村子,海淀镇也不大,两者还离得老远,但后来它们都不断“长大”,最后并为一体了。1960年代初,你若坐32路汽车在黄庄下车,路东还是大片的庄稼地加上几棵松树庇护着的坟地,路西一片小平房,一条小马路拐进去,好一阵才能走到海淀镇中心。

若不下车,还坐32路车继续向北就到了中关村,路东有些三、四层高的楼房,那是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宿舍。32路车在此拐向西,路北就是北大校园。此路到头向北拐,之后右手还是北大燕园,而左手却见一大片农村,视野开阔。那是以六郎庄、巴沟村为中心的千亩万亩良田,一直伸展到颐和园、玉泉山。这就是曾经著名的京西稻的产地。

再往北就顶上了圆明园遗址。汽车又拐向西,从右边车窗望出去,见不到什么残垣断壁,若没人说这就是圆明园旧址,你只道是一大片荒地,有些小丘,荒草杂树,也有些农田,甚至农舍。走着走着,就见一大片水面,若在夏日,那是一大片荷叶荷花,特别赏心悦目。每见此景,就知道颐和园到了。

上面说的是一条线,从西直门到颐和园。北京的其他方向也差不多,出了城门或“豁口”(1960年代初,城墙虽在,早已拆出了许多口子),向外走不了很远就能见到农田菜地、村庄农舍。不过,一年又一年,农村退缩着,城市膨胀着。

在1950年的地图上,城墙之外基本就是农村。而在1978年(正在“爆炸”之前)的地图上,粗略估计一下,城墙之外的新城区已经有城墙之内老城区面积的一倍半了。这是新北京三十年膨胀的结果。

而19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北京的“爆炸”,就完全是另一个速度了。仅仅从1981年到1991年,10年里北京新建住宅5600多万平米,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1991年以后,建设的势头更猛。再看2012年的地图,现在的北京城怎么也有二环路以内老城区的二十个那么大。这不奇怪,1949年的北京总人口才209万。现在呢?两千多万!

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打住。

http://www.hxwz.org/my/modules/w ... p%3Farticleid=376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09:12 , Processed in 0.0803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