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99|回复: 1

李春晓:芝大博士的成都课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2-11-21 19: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我不久前在联合早报网成都频道专栏里写过一篇关于成都东郊回忆的短文《成都东郊记忆》,引起芝加哥大学博士生柯尚哲的关注。他发来邮件,请我介绍他给东郊的老同志们聊聊天。当金发碧眼的柯尚哲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不得不掩饰心中的惊讶。

  春晓专栏:(特约作家李春晓)我不久前在联合早报网成都频道专栏里写过一篇关于成都东郊回忆的短文,其实并没有想到它会引起什么涟漪。直到两周前突然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发邮件的人说自己是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柯尚哲,因为正在研究成都东郊的历史演变,读到了我的文章,希望能请我引荐一些东郊的“老同志”聊聊天。
  这封邮件令我欣喜,不是因为我终于可以确认有人在看我的专栏了,而是有学者在认真研究"成都东郊"这个事实让人欣慰。我于是回复邮件,约柯尚哲碰面,了解他的研究课题和采访范围。我心中暗自好奇,是什么样的人博士论文会研究成都东郊的历史变迁呢?大概是一个和我一样,在那里出生长大、对那片土地充满感情的“厂二代"吧?
  所以,当金发碧眼的柯尚哲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不得不掩饰心中的惊讶。因为之前柯邮件里的中文写得如此之流利,遣词造句准确地道(如说“老同志”),选题又这么“本土”,我心中已经暗自认定此乃中国同胞。没想到人家不是厂二代,是“美二代”。
  来自美国加州的柯尚哲坐在我的面前,说流利的普通话。他似乎符合我想象中历史学者的一切特征,戴黑框眼镜,内敛,安静,彬彬有礼。他解释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中国西部的工业,成都东郊因为其在西部工业发展史中的重要性引起他的注意。他说已经去过东郊音乐公园和东郊工业博物馆,但得到的信息不足以支撑他的课题研究,所以更希望能与东郊的老同志交谈,采集到更多真实和一手的资料。
  东郊的老同志?我首先大公无私地想到了我爸妈。他们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东郊,从70年代到90年代,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随后,我又挨个把几个从东郊出来的“厂二代”老朋友们骚扰了一遍,说服他们无私地动员自己的父母接受柯尚哲的采访。
  老朋友们都十分配合。几圈电话联络后,采访计划基本敲定,将分别有来自前刃具厂、轴承厂、肉联厂三家工厂的老同志代表分三批次与柯尚哲同学进行交流。
  我妈是最激动的。据我爸说她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就激动地彻夜未眠。认真地翻出笔和纸,把自己对东郊的记忆和认识写了满满3大页。采访当日,她盛装出席并佩戴我爸93年去昆明旅游时给她买的珍珠项链出现在柯尚哲面前,并主动要求自己先发言。
  当老妈激情澎湃、用她川普味浓厚的普通话把自己的发言稿从头到尾念了一遍,我内心充满敬仰。事隔多年,她依然能凭记忆力写出当时东郊的所有工厂的名单,包括以数字开头的保密工厂,她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和当时一份回锅肉的价格。
  柯尚哲的问题围绕当时东郊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展开。过去的生活诚然艰苦,但记忆中的过去总会被蒙上一层美好的色彩,但老东郊们在接受访谈时不无例外地流露出属于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独有的自豪。比如东郊的工厂福利好,工人们说话有底气,厂里发免费的劳保服和皮鞋,住宿条件虽然跟现在比天上地下,但水电和煤气都是由厂里包完,生孩子只需要早上去厂医院门口给医生打个招呼...
  为了让柯尚哲更好地了解东郊的背景,我妈还特意搬来了家里的古董相册。相册是老刃具厂的纪念品,封面印有当时气派的厂大楼。这片宏伟的俄式建筑群现在被拆得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栋,坐落在二环路府青路立交桥旁,楼的颜色不知道为什么也从原本的黄色被重新漆成了红色,它日夜望着繁忙喧嚣的二环,愈发寂寞。而曾经伴随着它的其他厂房、宿舍、医院、学校,一切的一切,已经灰飞烟灭。
  正如我所说,成都东郊已经鸟枪换炮,新的商品楼林立。正在被打造为为"东村创业音乐公园","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等文艺产业聚集的艺术区,苹果在成都的第一家直营店也计划落地这里。然而,当遍布全城的老东郊们,偶尔回去想看一看他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时,大部分人仍会感到几分失落。
  “我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给了东郊”,我妈这样说。临走前,她认真赠给柯尚哲一张贾樟柯以成都东郊的历史为背景拍摄的《二十四城》的光盘,嘱咐他一定要看。“这是我昨天专门花了5块钱去录的”,她强调说。
  柯尚哲对几位老东郊的表现十分满意,他告诉我从交谈中他受益匪浅。我衷心希望他的博士论文写作取得成功,让成都东郊这个在我国历史和人们生命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地方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属于自己的公正记载。(编辑:高伟松)
  
作者简介:李春晓,出生于成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及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曾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担任记者;曾任路透中文网编辑、路透博客撰稿人、《财经》北美特约记者。

作者邮箱Email:amyli311@gmail.com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chengdu.zaobao.com/pages2/chengdu120720b.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11-21 2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东郊记忆

摘要:成都东城,以前称为"东郊",曾是"东穷"的工厂区,聚集了成都刃具厂、轴承厂、肉联厂等大型工厂,也是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的拍摄地。如今已成为"东村创业音乐公园","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等文艺产业聚集的艺术区,苹果在成都的第一家直营店也计划落地东城。
春晓专栏:(特约作家/李春晓)我在成都刃具厂宿舍的大院里长大,是不折不扣的"厂二代"。那时常常听大人骄傲地说,刃具厂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来视察过的地方。刃具厂在198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属于"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有医院,宿舍,体育馆,图书馆,学校。那些整齐灰色没有感情的像火柴盒一样的宿舍楼有秩序地紧紧围在一起。
小区里住着来自各个"车间"的大人,大家好像多少都有些认识。小朋友也都混在一起玩,那时虽然没什么高级玩具,但大家都会发明出各式各样的玩法,异常开心。
我的家住在57栋。隔壁单元二楼有个叫"耗子"的男生,因为他的嘴是 "兔唇",尖尖的,人也傻傻的。耗子比我们年长,很早就帮着家里打工,每天骑着三轮车进进出出。我们跟他从来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有时远远地见过他。
上初中了,有次我骑车去上学,走到蜀汉路上的某个路口,瞪着三轮车的"耗子"突然从我身边出现,笑着叫了声"喂,是你"!我认出了耗子,也赶忙给他打招呼。但那时,我发现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我们一起骑了一段,便分道扬镳了。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耗子。
我们这栋的三楼上还住着一对神叨叨的夫妻,丈夫的大概是有智障,从来不说话,永远是双目无神、直视前方地走,女的是个又瘦又矮的厉害角色,经常能听到她在家里怒斥丈夫。他们的女儿叫张丽。大家都说张丽是他们领养的,因为跟他们一点也不像,比他们高,比他们漂亮,也比他们正常。在我的眼里,她几乎是这个家里唯一正常的成员。张丽比我们一群一起玩的小朋友大几岁,我记得我们还在青春期门口徘徊的时候她已经长得端端正正,婷婷玉立了。我有时会想起她,和她那神神叨叨的父母。
斜对面的楼住着我的好友王珏,她父母后来嫌这个名字不吉利,把她的名字改成了王杰。王杰会跳孔雀舞,后来我们曾经一块很迷恋楚留香,每天在小区里拿着捡来的棍子"比武"。她后来有段时间痴迷"日月神剑"的"阿日"郭晋安,孜孜不倦地给香港写信,竟然还收到了郭晋安发来的签名照,我们一群人都唏嘘不已。
王杰的爸爸是上海人,家里布置得很漂亮,很早她爸妈就拍了婚纱照。她是我们这群人里第一个有任天堂游戏机的人,我记得她有了游戏机以后就不出来跟我们玩了。有一天我去她家敲门找她玩,发现她在玩采蘑菇,那是一个神奇的下午,我发现世上还有这么好玩的游戏。后来我常常找各种机会想去她家玩游戏。
王杰后来搬去上海了,我们已没有联系。
父亲是大院里的热心人士,他有段时间坚持每天早上起来,义务拿起扫帚,清扫家门口的垃圾。他扫地的时候会穿一件破旧的工作服。但有天,我爸很生气地回来说,以后再也不扫了。原因是旁边一栋楼的胖汉一家,竟然认为我爸是清洁工,还指责他扫地不干净。我爸是堂堂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怎么可能受这种气。
有时小区里会有流浪艺人进来演出。有次来了一个打扮得像女人的小伙子,在小区里的花园里唱歌,那时没人知道什么叫同性恋,但大家都觉得十分新奇,对这种另类的文艺表演也很包容欢迎。我记得那个胖汉一直观看演出到末尾并大声鼓掌称赞。当着小区所有人的面,他还专门请这个小伙子到他家吃饭喝酒,小伙子也讪讪地答应了。
初中的时候,我有天早上上学出门晚了,于是骑着飞车出去,路过厂里面的自由市场时,来不及刹车,撞翻了一个出来买早饭的太婆。她手上的早餐都掉在了地上,人也倒到了地上。我立即懵了,赶忙下车道歉。还好太婆好像没事,站起来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然后捡起早餐走了。我心里一直很内疚,持续至今,我一直祈祷那个太婆没有内伤。直到今天,我都感激她对我的仁慈和宽容。
如今的成都东郊,工厂早已搬走,原来的厂区上修起了新的商业楼盘。"东村创业音乐公园","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等文艺产业开始涌入,苹果在成都的第一家直营店也计划落地东城。这里渐渐变成了一个时髦和陌生的地方。虽然比以前灰不溜秋的年代漂亮了很多倍,但我还是会想念以前的那些老房子,老邻居,那个我们一起住过的东郊。
作者简介:李春晓,出生于成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及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曾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担任记者;曾任路透中文网编辑、路透博客撰稿人、《财经》北美特约记者。Email:amyli311@gmail.com(编辑 陆海宇)

原文地址:http://zaobao.chengdu.cn/content-2-26-8086-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1:37 , Processed in 0.0267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