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78|回复: 2

“一五”期间,上海老字号集中“北漂”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1-12-18 14: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11月25日 13:28: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北京市第一个五年规划(1953年~1957年)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北京是数百年的封建王朝帝都,是一个工业生产极为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消费城市。据《北京工业史料》记载,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时,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7亿元,还不到全国的2%。产业工人仅7万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2.8%。就连一般的日用品,如牙膏、香皂、灯泡、糖果、汽水、油漆等,都要依靠外地提供。 
  为了改变北京工业落后的面貌,“一五”期间,北京陆续建立了很多工厂。由于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发扬“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以上海为重点的老工业城市都大力支援北京。 
  我是1958年进北京618厂当学徒工的。618厂是地处西南远郊区的军工厂,当时称“保密厂”,对外厂名是“北京永定机械厂”。1958年,工人已从解放初的几百人增至数千人。工厂的主要管理和技术人才,大部分都是1953年前后从上海援京来的。从车间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到一些厂级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上海支援来的。我的上海师傅不仅是班组长,而且还亲自带了我们三个刚进厂的徒弟。虽然师傅当时只有20来岁,也是个小青年,但他十几岁就在上海一家机器厂当童工,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来支援北京时,已经是五级工“老师傅”了。当时,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们,基本上都是20来岁的青年人,大部分都没有结婚成家,就和我们这些徒工一样都住在厂集体宿舍里。 
  上海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上海的工人阶级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个个精明能干,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倪志福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倪志福解放前在上海当童工,1953年随上海援京大军调来618厂。1954年,他因发明了新型的钻头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科学讨论会”上,倪志福作为中国工人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倪志福钻头”的科学论文,登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坛,名扬海内外。 
  据资料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选派技术工人支援全国重点工程,到60年代支援内地建设大小三线,以及改革开放后支援外地乡镇工业,上海先后有140多万人支援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9个省市。“一五”期间,北京很多重点工厂企业,几乎都有上海援京的工人。我的诗人朋友京棉一厂的范以本、京棉三厂的陈满平和北京金星金笔厂的方孜行等,都是“一五”期间从上海援京来的。他们从工人诗人,后来都成长为报刊的高级编辑。方孜行所在的金星金笔厂,是1932年创建于上海的全国著名的制笔工厂,“一五”期间由上海整体迁来北京,填补了北京没有制笔企业的空白。
  鉴于北京的服务业跟不上“一五”期间形势的发展,与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称,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并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从1956年春开始,上海服务业的老字号名店陆续大举迁京,其中就有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上海老正兴菜馆。该馆以经营海味河鲜“上海本帮菜”为主,曾被誉为“饭店之王”。
  1956年,老正兴的30余位经验丰富的上海厨师、面点师和服务师进京,在前门大街开设了北京“老正兴饭庄”。1923年开业的上海老字号美味斋饭庄,也随即迁京落户于南城的菜市口。来自上海21家老字号服装店的200多名技术人员,来京后在王府井、前门、西四等繁华商业区,先后开设了“造寸”“雷蒙”“蓝天”“波纬”“金泰”“万国”等时装店。以洗涤、织补、熨烫服装而知名的上海普兰德洗染公司,也来京在王府井大街开店。“一五”期间前后,上海迁京的企业和名店还有义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西单第一美发厅、中国照相馆、国泰照相馆、红都时装店等。 
  “一五”期间,上海众多的企业和名店迁京,不仅丰富了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场,也提升了北京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成为当时轰动北京的一件大事。
  50多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上海师傅们,早已融入了北京这个大家庭。他们从“老上海”成了“老北京”。他们为北京作出的贡献,将铭刻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史册上。当年迁京的上海企业和名店,如今已成为北京的著名老字号品牌,并正以崭新的面貌,跨入“十二五”规划的新征程,书写新的辉煌。
  (张宝申)来源:《北京档案》
[/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9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发表于 2011-12-19 0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股“支援首都建设”的潮流应不止于一五时期,据叶志江回忆,他就是在1958年随父亲所在仪器厂的近千名职工和家属一同搬到北京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01: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这样说来,建国前十年的北京工人文化很可能受上海的影响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0 04:30 , Processed in 0.0191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