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37|回复: 0

师又林  《红卫兵兴衰录》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1-28 13: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  文革博物馆通讯(三九八)

燕来相识 触目菩提——《红卫兵兴衰录》 读书笔记

师又林

  ◇ 日记出版前

  知、交宋柏林四十年。文革初期,闻他红卫兵创始人之大名;从共同的朋友,
日记中提到的,阳生、小静、亚黎、熊刚口中听到过他的逸事;及至他当兵、我插
队,同在冀中平原某村落一亩三分地上,始面晤。鸡犬声相闻,一起度过“史无前
例”的岁月。文革结束后,我们被大都市的繁忙和中美间的大海淹没,中断联络。
八、九年前,恢复了“组织关系”,柏林兄寄来两封厚厚的信,是十三页从日记中
摘录出来、手抄的、有关我的八十多条记录。感他义气的同时,方知老哥有几十年
不间断地写日记的习惯。那大概也是写了多年日记之后,初次清仓查库,他在信中
说:“(日记)从未仔细翻阅过,这次为了找你,细细读来,竟发现不少人和事是
早以忘怀的。”“这是我个人心底的财富。”

  当时心说,什么“财富”呀,不就是个流水帐么:“到(营房)墙外机井洗褥
单,又遇到师又林用马耕地。这两天真是巧得很,原来他们十三队的地就在这周围
。”

  一九九八年,我的先生,历史学教授,黄开来承蒙柏林兄嫂款待游穗。聊天时
,谈到李志绥医生回忆录中一事:一九六六年夏天,毛泽东秘密由南方返京,直接
到人大会堂主席台后。那里中共领导人云集,正进行文化革命报告会,刘少奇说自
己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站在幕后的毛泽东自言自语:“什么老革命遇到新问
题?我看是老反革命”。一会儿,他突然走到前台,意外现身,引起全场轰动。宋
柏林遂从日记中翻出七月二十九日一页:“刘主席的讲话也和拉家常一样,太谦虚
了。领袖们都是这样,一再表示要当小学生, 向大家学习,是‘老革命遇到新问
题’。”“呼声未了,掌声骤起,毛主席来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我毫无思想准备”。它佐证了李志绥的回忆所言不谬。听了先生的述说,始承认
他老兄真不是吹牛,日记确实是储藏着文革典故的富矿。

  前年秋天,分别二十年后,我们终于在广州重逢,并住宿柏林兄家。他引我至
书房,打开书柜,几十本日记静静地排列。它们大小、式样不一。有些是各色塑料
皮的,里面带有革命样板戏和《毛主席语录》的插页。有些白色的笔记本,写有“
用毛泽东思想记日记”的字样。时间使它们的封面颜色暗淡、陈旧,内页纸张泛黄
,有了古董的模样。“这些,你随便看吧。”柏林兄说,平常得仿佛不过是递上一
杯白开水。

  因为倒时差,我总是凌晨三、四点就醒,写字桌前,台灯相伴,翻看蒙尘的往
事和日前写下的新鲜文字。那里有心灵的自言自语、思索的自问自答,也有工作、
交友、婚恋和家常琐碎,比如今天买了什么书之类。它们并不都那么引人入胜,有
些甚至说得上枯燥。然而,据考证,我是获此殊荣第一人,安敢轻易释手,负兄美
意?于是,每天读到东方大亮。倚凉台远眺,九曲迂回的珠江水域河流披霞光漫步
。当一人历经世事,仍能向你毫无保留地开放他的“自留地”时,那份坦荡也足够
令人瞩目。

  通观过柏林兄的全套四十本日记,最生动和富有趣味及史料价值的正是现在发
表的《红卫兵兴衰录》那部份,可谓四十年日记之精华。我和先生一直认为他的日
记埋在地下太可惜,应该开发出土。柏林兄曾经给过我这部份的复印件,瞩我捡其
一、二放到网上投石问路。我生恐过早曝光,糟蹋了东西,久久“阳奉阴违”。听
说余汝信君要为他出书,顿时大松口气,对日记颇有“赵云投刘备——得了明主”
的感觉。

  ◇ 言近旨远

  历史研究讲究的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即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和最接近的时间里产
生的原始资料了解真相。属于文字类第一手史料的包括书信、手稿、期刊、报纸、
讲演词和政府文件等等,日记也在其中。它使人们通过只在特定的时空中出现、后
来绝不会再有、因此是独一无二的、充满感性的个人经历了解过去。

  在那场“触及灵魂”的风暴中,人们真诚的写日记是一种危险的奢侈。文革研
究中恐怕没有比日记这种第一手史料更难收集的了:写的少、在政治旋涡的中心写
的更少、能留下来的再添一个少、愿一字不改又值得发表的越是少上加少。准备这
篇书评时,我查阅了专门发表文革研究作品的《华夏文摘增刊》。围绕纪念文革四
十周年前后、四月到九月的一百多篇文章中,除有关柏林兄的日记外,发表和介绍
日记的只有两篇:姚文元日记摘录和何蜀先生评陈奂仁的《红卫兵日记》,指出其
“不应有的整理”。如此看,宋柏林的日记当属稀有之列。物稀为贵。

  流览那些文章,还给人一种印象:揭露评论大案要案的多,揣摩推测高层权力
斗争的多,洋洋洒洒阐述宏观理论的多,断断续续对个人或团体某时某刻的具体遭
遇回忆多。大家无不有的放矢,有指而言。柏林兄自然地随意地录制了从内心到行
动,从京城到僻壤,从人文到地理,从高干及子弟群体到下层工农百姓的文革社会
风貌大景。比如,他描述了串连时怎样扒车、混车,声称“红卫兵成了抢车司令”
;写了用橡皮、小刀刻图章假造介绍信;生产队长多下两斤米招待他们和工厂基本
不开工的情况等等,具体、生动、真实、浑然天成。这不仅对后人摆列文革拼图是
难得的一盒彩片,如果静下心来读,即使对过来人,仍会收获不少新认识。看到他
日记中:“今天最有趣的见闻要算工人和农民发生矛盾了……这些投机倒把的农民
如此老实巴交的,那么那些安分守己的是何等朴实而可爱呀。不过,他们都是贫农
,他们说只有贫农才能干这样的事。”一段,不禁感慨现实怎样撕碎了中学生心目
中“工农联盟”、“阶级分析”的神话。我对柏林兄那段话更垂涎:“我们刚进南
京路不过一百米就买了五、六项下肚的,一路上两人共花了一块多钱的零食。”一
人五毛的零食就能吃一路,今人看来简直就是神话。

  尽管如此,与研究文革的专家学者兴致勃勃相反,日记发行后,和我一样亲历
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朋友,包括柏林兄的旧识,都反应平平,不致多词。多数人和我
最初的感觉相仿:这些事早都知道了,没什么新鲜的,有什么好评说的?

  美国有句俗话:你的废物是他人的宝。同样的事,在当事人和后来人或局外人
眼里会有完全不同的映象。披露自己熟知的事,常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刚到美国不
久,我曾在一养老院打工。某天,管理员伯娜黛叫我到她办公室,说:“这是你半
年一次的工作评定表,我已经填好了。你看看,如果 同意就签名吧。”我看差不
多每项都是满分,就欣然签字。她一面把表收入文件夹,放进文件柜里,一面带着
例行公事的语气说:“你的档案就在这里,任何时候你想看,都可以通过秘书取出
来。”“什么?!”我惊叫。没等她答,就让她把文件夹重新拿出来给我,里面有
我申请工作的表格、推荐人的信、获表扬的记录和工作评定。我并没仔细看,只翻
来覆去地玩弄了几下,让她再放回去,再拿出来,再放回去。两个回合过后,轮到
我对一脸惊讶的伯娜黛说明,中国文革时期,个人档案怎么被严格地控制,不仅当
事人无权知道,而且几张小纸更可以支配人的命运到无法预料的地步。我现在是生
平头回尝尝翻自己档案的滋味。她司空见惯的事、我习以为常的事给彼此带来明显
的惊诧。我清楚地记得伯娜黛本来已经很大的眼睛睁得更大,似乎没有眼镜片挡着
就要掉出来了。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心头一颤。美国的汽车、洋房、金发、碧
眼都没有此时让我更体味到是在一个有着不同发展历史的国度了。无法捕捉到那一
刻情感起伏的每个浪花,只肯定,我因此增加了一个品尝周围生活的味蕾。事后,
伯娜黛说她有同感。

  由上可见,在我们众人眼里平淡无奇的宋柏林日记,对另外的人,却可能打开
一个未知的世界。何蜀先生不是在已经在书评中证实了?“而这一部日记,却使我
对他们有了全新的了解。我惊异地发现,宋柏林这样的清华附中红卫兵核心组成员
,高干子弟的代表人物,他当时的许多思想感情,对社会的许多基认识识,对“革
命理想”的狂热追求,“自觉革命”的真诚努力,甚至对一些文艺作品的好恶,竟
然都跟我这个当时平民出身的“黑五类”子弟出奇的一致!”。“也许,这就是“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社会条件之一吧?”(何蜀:《一块极有研究价值的“文
革活化石”——读〈红卫兵兴衰录〉有感》)

  朋友中有人表示失望,认为日记缺少文学色彩;有人觉得尚有许多重大历史事
件没有记录。其实所有的价值正通过这体现出来。宋柏林日记从手写到铅印,从笔
记本到成书,他始终无心插柳。没有美丽的词藻、精心的构思,才说明那确实“不
是我准备光荣牺牲后给别人看的”(作者《后记》,下同);没有事事都顾及和早
有预谋的囤积,方显得“也不为有朝一日著书立说”;除个明显错别字,不删不改
,才使日记成为名符其实“那个特殊岁月的原始一斑”,成为后人诠释当年可依赖
的证据。

  对于第一手史料的发掘整理,还有一些问题涉及其成色:这份资料本意是为发
表或留为私人保存的?谁、为了什么目的发掘它?编纂者对此事有充分的知识吗?
他是否有什么偏见、倾向性和隐藏着说服与通告的涵意?我想无论是当事人柏林兄
还是对文革颇有探究、治史严谨的余汝信先生都经得起这几问。据知,清华附中一
些同学,对如何评价那段历史有异议,酝酿进行讨论。宋柏林没去参加。他并不急
于介入理论是非对错的争辩,正应了本人所说:“至于能够看到什么,是读者的事
情,我像当年写日记一样,任它去了……”。

  ◇ 那是来时路

  无论故交旧友、“老兵”们,对柏林兄的日记有什么看法,怕都难以否认,读
它如恍惚重走来时路。

  美国出生的女儿上高中时,学了历史课回来说:“妈妈,我简直不能想象,你
这么温和的人,怎能当过红卫兵?”我语咽,窘迫没有现成的答案回应这“简单”
的提问,搪塞了几句连自己都不满意的话。柏林兄可以躲开类似尴尬。他只消把日
记递给儿子看。

  说来我是历史系毕业的,即使二十年没从事专业,也应该比一般人更懂得把亲
身参加的文革做些整理的重要,却迟迟不曾动手。我爱对着电脑码字,对朋友谈天
说地,却从没堆砌出关于文革的完整说道。也许是专业训练反而使我对拿捏不准的
不敢轻易触动;也许是被一些来不来就上下五千年的追根、东西十万里的对比、大
而化之的激扬文字吓傻;也许至今仍为受到的愚弄而感羞辱,为自身的愚昧而感羞
愧,难于启齿;也许是怕抖开收敛起的思绪,弄得人仰马翻。柏林兄的日记给了我
一个提醒,原来文革可以这样纪念!不必把一切都留给专家学者、不必等凡事有了
公论、不必分析评判、不必断言结论,素描直书、有什么就拿出什么便好。甚或更
好。

  巧,正读日记的出版本时,社区大学英语系的教授珍尼对我发出约请。她的外
国文学课,讲到一位华人作者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一书。书写两个南方知识青
年在农村插队时读外国名著的故事。珍尼希望我去讲讲当时的背景。这一下,让我
从未有过地把文革时期的、已被专家命名为的“地下读书运动”想了个前前后后。
对照柏林兄的日记书单、查阅中外文学词典、翻出我当年读书的摘抄、居然找到一
本为留纪念从中国带来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竖版繁体、古色古香。那几
日,我想起了辩论、串联“检查四旧”;想起了飞车、聚会、冲公安部;想起了从
“小太阳”到“可教育好的子女”;想起了政治压力下郁闷的窒息。想起了溜门撬
锁,钻进学校图书馆“借书”;想起了把禁书包个皮,写上“仅供批判用”;想起
了呼啸的寒冬,在北方农屋油灯下裹被读《呼啸山庄》;也想起了拿了我《唐诗》
的宋柏林,在军营里用南方的怪腔怪调背诵:“天藏(长)地久有丝(时)静(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恍然大悟:当我欣赏《简爱》纯洁而又有尊严的爱时
,无形中接受了爱的超“阶级”意识。当我为欧文(《九三年》)之死遗憾时,不
禁对他跨越政治立场的怜悯之心打动。当前途渺茫,不得不为过冬取暖扑赴在地上
收集落叶时,雨果的话:“每一次,不管他的腰弯得多么深,他的精神总是高扬的
”,令我抬头还能欣赏落日红霞。当我回味这些经历时,深感苏俄小说中“大风想
把歌声撕碎,却把它传得更远”的句子真够确切。很难说当年哪本书、哪个故事根
本改变了我,也不能说我的成熟完全决定于这些书,却得说从一个角度,它们打开
了我青年时代被加与的禁固,受到了“革命文化”不能给予的深层的人性感化。它
们唤醒了我的个性,拯救了我的灵魂。我成为今天的我。如实在课堂上讲了。一个
学生写道:“……我将终身难忘。”

  除开美人习惯把客气话说过头的水份,从他们的理解中,我至少断定,原来整
理过去,可以一点一点开始,并不那么难。

  姑且不论于国、于民、于社会,防范不可再的浩劫。我们一辈人,文革开始时
十几岁,正是身心发育的异变时期。“脱胎换骨”的运动,打乱了青少年成长的常
态,留下分孽的须根,明里暗里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心智、为人处世、婚姻家庭、子
女教育、生活模式,乃至梦境思幻。如今我们五、六十岁了,在《血色浪漫》中微
醺片刻,却不会沉醉,《在梦开始的地方》驻足少时,却不会徘徊。那毕竟是些太
表面的演释,何况大家早已接受了“向前看”。不过,哪怕只为给自己和孩子们一
个交代,不该审视审视半生前的经历吗?

  感谢柏林兄的慷慨,拿出一本日记,提供了时间表、进程图,顺着那些线索,
我好看来时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19 19:06 , Processed in 0.0181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