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0|回复: 0

金大陆《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序言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1-4 03: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
序言

作者:金大陆

  早就听说本所同事沈志明收到一套完整的"知青家书",尽管我已从"老三届"研究进入到"文革"社会史的研究,仍然盼望它能早日问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出版"中国当代社会史料丛书"系列图书的眼光和担待,将其纳入计划后,便嘱我为之作序。

  我以为,关于"知青人"和"知青运动"的研究,再也不能纠缠于"苦难说"的自说自话,"无悔说"的自娱自乐了。它有待于突破--向学术领域突破,向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方向突破--即它必须超越情感、意绪的发泄和倾吐,标树以史料开发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以至于形成诸如以非常时代与正常人性为参照;以人口迁徙与城乡互动为参照;以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特征为参照;以"文革"政治路线和人心向背为参照等等的研究"范型"。所以,当下关于"知青人"和"知青运动"研究的重心,应该是俯下身子去开掘和寻觅--云南知青陆融的这部家书,正是这么一个原始的矿藏。它从1970年5月25日,即第一封家书起始,到1979年1月31目,即最后一封家书终止,历时8年半,共计累积了223封家书。

  这部家书的宝贵之处,~是在于它的完整性。每封信均有编号,有查考记录,无一遗漏地保留了下来。这要感谢陆融的父母,正是他们对远在西南边陲"干革命"的孩子的一片挂念和挚爱,终于使这部家书成为了研究的资料(遗憾的是:陆融没有保留住父母的来信)。二是在于它的细节性。陆融确实勤快且笔触细致,通读这部家书,可见其中有工作和生活内容的展示,如插秧拍蚂蟥、开荒种胶树、过节分猪肉、半夜看电影等。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形势发展的进程,如从"一打三反"、"清队"到"讨论修改宪法"、"整党建党";从"清查5.16兵团"、"批林批孔"到"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无一不与"文化大革命"的总体进程相吻合。有工资物价和规章制度的记录,如"第一个月发工资29.02元,扣除生活费,余l5.02元;这里的"三七"好的一两要13元左右,一般要9元左右;"种出来的黄豆、玉米按照30%上交,多余的属于连队"等.可为知青的经济状况研究_提供依据。其他还有伤亡事故、大学招生、函授教育、恋爱、入党等多方面的故事和内容;,因为毕竟是私人家书,自然还有一些属于私密空间的心迹坦露等。

  固然,这是一部关于云南知青生活历史的全记录。就全国的知青运动来说,它只是一个区域,一个局部。但云南知青的情况不仅十分重要和典型,而且富有特点和个性。尤其在终止"上山下乡"运动方面,云南知青因地制宜,顺应大势,做出了特别的贡献。由此,我以为当下开展和推进知青运动研究,各路学人可利用各自"地缘一人缘"的关系,利用各自"经历一经验"的优势,进入某一区域知青史的研究,做深、做透、做大,不仅存在着可能性和可行性,甚至是相当正确的路径(从上海知青的角度来说,可进入的研究区域大致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安徽、云南、贵州_及上海郊县和投亲靠友等方向。据报告:各地县、市一级的档案馆存在着大量的知青运动档案,关键在于发现和利用)。这是因为区域知青史研究既是独特的,又是完整的,即对某一区域知青史的深入梳理,既可获得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更可集合众多的区域知青史的学术成果,通过相互比较、参照和印证,达到全面提升中国知青运动史研究水平的目的。换言之,不深入了解区域的知青史,便无以言全局的知青史。

  下面请看陆融第一封家书(1970年5月25日)的摘录:

  我和静安区的革命小将一起,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眼望金色的北京城,告别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月革命的策源地--英雄的上海城,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奔向祖国的南大门,反帝反修的前哨阵地--云南去干一辈子革命!

  再看陆融最后一封家书(1979年1月31日)的摘录:

  22号以后,分场又陆续派了三辆解放牌半挂拖斗运送退职回去的知青到昆明。到今天为止,全分场所剩知青已为数不多,其他分场也同样。

  ……虽然春节期间,生活稍有改善,可相处在一起的同学大都走完了,周围显得格外冷冷清清,所以自己内心也感到特别空虚、无聊。

  1970年5月25日--1972年4月8日

  整整八年过去了,对一个从大上海奔赴边疆云南的青年人来说,他的青春年华永远地留在了那个遥远的地方。然而,这一"去"一"回"(一"前"一"后"、一"下"一"上"),竟然在话语上、心态上和境况上,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和撕裂,这段空白如何填充呢?这段转折如何解读呢?那就请读这本全版的"知青家书"吧,有兴趣的读者或许可从中找到填充的内容,有志趣的研究者或许可从中找到解读的密码。

  值得提醒的是:2008年(2008年的历史,将为后人写不尽,说不完)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正连同着纪念伟大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两个"纪念"不仅在时序上、逻辑上,更在性质上、权重上,呈现出既牵连,又改张的关系。于是,对知青人来说,第一个"纪念"是从"城市去农村";第二个"纪念"则是从"农村回城市"。千万别忘记,其间的关联,不只是知青人青春遭际的写照,还是知青人命运转折的证实。

  2008年12月4日于东方文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5 02:57 , Processed in 0.0390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