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76|回复: 0

程惕洁:四十余年回首看内蒙文革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09-11-8 17: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惕洁
9 B9 x8 u5 S0 O% {# ~7 |0 X8 z4 V; B3 h2 g4 U1 p; k
一、引言. b+ N( u  _, \, k' K' P: h

& p3 S( k' O% P: P9 D% q) e    如果史料能逐年积累而非加速流失,人们的观点能百家争鸣而非一言堂,那么4 R6 N# |3 y, J& H$ A
,时间差对于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来说,未必全是坏事。甚至可以说,对重大历史
/ o% p% t* v; q& e事件的全面审视和深刻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时间距离(比如说远隔四十余年5 |- b* Y9 U% m% }; P
),甚至一定的空间距离(比如说远在美国纽约)。我不敢说这是否是个规律,但2 b. T: V( O5 d" x
起码,这是我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I2 A- l' R* x
! h! x' k5 _' Q& Z1 l; h: x
    做为一代文革经历者,我们已经步入老年早期。纵使当年大名鼎鼎的文革明星
/ Z5 Y6 g1 H; {* D,不论观点派系,也大多数烟消云散,其中不少人已经做古。但做为当年内蒙造反& M1 Z4 d, g# l( x* A( P$ M7 C
派的普通成员,四十年来我时常回忆和反思那场运动,许多人物事件仍然记忆犹新
: c6 p3 x6 D' k* g/ ?% N,无法淡化,难以忘怀。特别是我的老朋友,被称为“内蒙聂元梓”的高树华老师
& F  n2 Y4 }! O% V0 ^,刚刚六十二岁,两年多前含冤去世,壮志未酬,留下许多文稿托我整理加工。他
' G4 H% j( p6 R& {8 ]6 ?的突然去世,勾起我许多联想。因此,想借此机会,从社会运动和角色互动的观点
) {5 I  z0 f# |# g! F,对内蒙文革旧事加以梳理,试图总结成几个略带新意的命题和论点,同与会朋友! F6 u6 `' X/ i2 c
讨论分享。1 v/ I% ~, e5 b: o7 l
) v) m5 _$ v6 J" ~8 I
二、“路线斗争”与“民族斗争”交叉互动& d; {' X3 [. P. W( ?! v
5 l+ {& Z+ Y& t9 z$ V
    这个话题涉及到对内蒙文革的宏观分析,属于所谓“宏观社会学”观察方法。
: Y; g: A2 q' |. o- {& z我们都知道,文革发端于毛江“文革左派”同刘邓“走资派”之间的所谓路线斗争4 D, n( l8 y# R2 T
,或者说贴了政治标签的权力斗争。在争夺话语权和宣传阵地上,表现为上海《文
6 W3 {, S' x' q% ^- P汇报》同北京《人民日报》之间的较量;在争夺政治领导权方面,则表现在马拉松
4 e3 ~) y! h7 G/ ~* ^式的前门饭店会议上(1966年5月21日至7月25日),连续斗跨北京的彭# `' e3 B$ A, R. R
真、刘仁,天津的万晓唐、张淮三,河北的林铁,山西的卫恒,从而为文革大地震
* r3 |+ U& h- O扫清华北地区的障碍。在同一个前门饭店会议上,最后一场斗争围绕着乌兰夫进行1 v: s1 _5 i0 {4 i+ w
,耗时43天。虽然会议期间,周恩来同后来的文革左派狼狈为奸,给乌兰夫生搬
& X- {+ K  u# h0 r& p& i0 a( x硬套了若干条所谓的“修正主义罪证” (例如在牧区实行的“三不两利”政策等1 I- Z+ i4 K* |) n
等),但真正打倒乌兰夫及其家族成员的杀手锏,是所谓“民族分裂罪行”,强行
0 Z/ W# J8 D, I制造了一个“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时间(毛泽东反对一切# x+ X2 p, b2 a2 h2 {# m/ W( `
帝修反的歇斯底里高潮)和特殊空间(中蒙中苏边境,国防前沿),中共领导层几
) W  m- Z+ U5 \" G7 r9 m乎全体一致给乌兰夫往民族矛盾上拉。因此,官方规定的内蒙文革斗争目标,自始
+ X& Y* ?7 B, }4 }# `2 @至终有两个东西交叉互动:一个是和全国相同的所谓“反修妨修”;另一个则是边+ E, N8 E* a7 j  b3 h/ ?: w
疆特有的所谓“反民族分裂”。前一个比较虚,后一个更具体,更紧迫,更要害。6 E  l& h# E; y6 g
# p/ I8 b# r2 H  Y
    基于此原因,乌兰夫被斗倒之后,不但失去权力,而且失去自由,被事实上软* L. k8 r$ s% ^3 ]# f& u+ r1 ^
禁在海军大院。而这一切,发生在文化革命尚未正式开始之前。因此,到66年6* k6 ^7 j$ [3 A! W2 R
月文革正式开始之前,遭到清算的乌兰夫及其家族和亲信,已经完全成为死老虎,
) ]) w1 N# Q, K8 U- |! u明摆着的“阶级敌人”。从党政军负责人到普通群众,已经找不到不声讨乌兰夫,
0 M. H1 g) N9 x6 C- C6 J- d2 j不同乌兰夫划清界限的人了。虽然毛泽东在一次接见红卫兵活动中(1966年某
* Y4 D6 ^' g0 z0 a3 K7 \; l/ e. l月某日)破例开恩,让乌兰夫也陪同上了一次天安门城楼,从而有谣传说毛要保他7 @& _1 V& }* s' z9 e( \0 a
。但事后证明,那只不过是毛领袖又耍的一次手腕而已。$ [% u" R" l8 v+ T

( y- W5 j0 V0 P( ]# m    由于文革开始时,根本不存在公开的“保乌”势力,所以,从六月到九月的三
2 u; E: k* Q2 b: _& B' w个多月中间,内蒙文革的斗争焦点,主要围绕反不反工作组,反不反本单位的当权
0 d, B* |/ q' i! D% U( A派而展开。而工作组和本单位当权派的后台,也不是统治内蒙长达十九年(194  p  I' C8 X$ F3 b* ]2 A
7-1966)的乌兰夫及其亲信,而是在前门饭店会议上的“反乌功臣”,号称$ U, K+ W% e  N
“内蒙左派书记”们。他们以自治区和盟市两级的汉族高干为主,仅有一两名象征
9 @  c0 N1 T7 |4 u# c8 ?0 x; |' c性的蒙族干部(例如军区副政委吴涛)。+ `- s/ x8 ?' r( c% m9 K1 y

2 e7 D" q9 r' a$ J$ V" _1 z    表面上看,从文革爆发到革委会建立的一年多当中,内蒙文革没有明显的民族" L4 h; c" l" W" d# P/ i
特色,起码在两派斗争最激烈的内蒙师院,蒙族同学生多数,明显站在造反派一边
! G3 ~2 j) S/ k7 t& z+ F' B,与汉族造反派一起,先反工作组的镇压,接着反自治区党委的“资反路线”,又7 W+ K$ {1 u* _5 F' p' C
反“二月逆流”,最后迎来毛周主持制定的中央处理内蒙问题八条决定,即所谓“
6 \. H0 W" S( n/ r红八条”,正式承认了以呼三司为主的内蒙造反派的“正确性”。
: ]& j- v+ T, R  ^/ E' r( |/ P1 M2 K0 R; \5 [9 r
    但是,从中央煞费苦心地筹备内蒙革委会,到仓促决定头脑简单、对民族政策( W8 G8 W- }0 h1 _7 e
毫无知识的滕海清出任一把手,到迅速调派27军和69军进驻内蒙战略要地等等
. R% T! x' E! h/ s, R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在所谓“路线斗争”的背后,仍然深藏着中共决策层的心腹
) U' U+ Y& n/ }& e9 V大患——民族斗争,或者所谓的“民族分裂危险”。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所谓# m: B% u. u& M8 |( E7 v  A0 a: ^  Z/ |
“反修防修”“反对民族分裂”等等耸人听闻的斗争口号,和“阶级斗争为纲”一, @, a" s1 i) O/ K) v6 Q
样荒唐可笑,都是毛泽东这个新时代的唐吉柯德,向历史车轮发起的挑战。果然,
/ s9 ^  P+ v8 v# U7 Z; o3 S+ e从后来披露的历史资料看,滕海清在北京接受圣旨,快速空降内蒙时,是带着深刻
% w& t) T9 Q" V) ~& |的民族偏见而来的。偏见的根源既有他个人的粗暴和无知,更有中共高曾对他的面' h3 H9 R' N; l1 K8 i) H
授机宜。因此,他内心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一个蒙古人,就连他的老搭档吴涛将军& L* U+ z$ T$ i! y
也不例外。
5 v4 L: j& }5 A0 ~. M+ U! ^9 `" I7 A# |  X6 P
    滕海清的偏见无知,加上中共高层(毛、林、周、康、江、谢等)对内蒙形势
! \  T+ w2 x. Y/ ?5 Z的错误判断和坚持误导,基本上种下了后来走火入魔的“内人党冤案”的祸根,为1 [$ r4 v3 k; i! Q; G6 G& D6 e
一系列错误奠定了基调。至于那些枝节性的诱发事件,例如从206专案的沉渣泛. B4 i, D- c, [5 d3 [3 t
起,乌兰巴干个人讲述的演绎故事,到“群专”逼供信打出来的种种所谓“确凿证3 g9 |3 a: a6 h' a: M7 N
据”等等,统统都是“民族斗争”路线主导下的必然结果。
2 Q; }) t5 W2 A* p4 x9 h; L8 E. M% ]
6 f9 `& J. Z$ m. h( ]3 Y) K% s    如果按照官方十年文革的时间划分,“内人党”冤案肯定属于文革的内容,但
' q* X9 R" J: W5 b6 z3 r; f3 w- v是,如果按照刘国凯的三年文革论,那么,“内人党”案件基本上发生在自治区革3 e* G. W# A) q# q- ^3 t
委会成立(1967年11月)之后到中共九大召开(1969年4月)之后的一+ O+ E5 R! m- V
年半时间内。虽然从时间上勉强可以归入文革阶段,但同群众运动已经没有什么关
3 j6 L+ i/ v( H5 X5 H0 f, E! b7 n系。那场迫害蒙族同胞的大疯狂,基本上是中央到地方,从军外到军内,从政府各0 @) O  G$ Q: _. V9 j
部门到基层厂矿、部队、单位、学校、农村牧区,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的的国/ N1 S3 G, w* w- ?2 _# N
家政权行为,跟文化革命中典型的群众运动没有什么共同特征。表面上看,似乎也
& M. n6 h6 m/ k- g5 d! v有群众参加,有标语口号,有批斗会,有隔离审查等等,但是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9 j9 b& R# r. u1 N2 U/ u# a, i7 V
派性的介入。因为有滕办和革委会核心小组的直接指挥,因此它应该属于“领导运' V; I3 j9 f% M4 s" I, G# C
动”而不是“群众运动”,是“领导闹事”不是“群众闹事”。当然,毛泽东批评
, D) W+ l0 M2 P- o5 N“扩大化”之后,受害者大批上访告状,才真正出现了短时间的群众闹事和无政府
6 {# P# ~2 l7 e主义。那属于“内人党”运动的后遗症,不是冤案本身。
9 n6 S: N- H1 t! Y- ~' l4 F+ }% r  \3 G, Y, T' N' Y
    官方的文革史,往往将文革期间的种种怀事,一股脑儿推给红卫兵和造反派,2 h% n: L/ V7 Q" a" ^  v9 k) u
而且还简单地把红卫兵等同于造反派,于是在没有经历过那场运动的人当中,制造
8 U9 h: u; e8 C了许多时间、观念和事实上的混乱。挖“内人党”这件事也不例外。即使图们和祝. W1 A$ a' J' A/ ^4 K
东力的《康生与“内人党”冤案》一书,也有抹黑造反派的痕迹,虽然当年的图们
5 G( S/ K. U$ h- D' a% j,也属于内蒙军区造反派的一员。那么,究竟有没有造反派,充当挖“内人党”的& `7 a6 S# J$ }% j0 Z# d# i! h
打手和急先锋呢?当然有,比如内蒙军区造反派头头马殿元,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Q" V# }6 b! y2 t4 y( e) N
。他不但坚决主张和即将参与军区政治部的挖肃,而且赤膊上阵,亲自动手打人。
# a8 o' E8 |& Y& s4 T5 y( S当造反派老战友高树华当面批评他搞“逼供信”之后,他还反骂高是“右倾保守”( M6 @! }; d% k2 r6 q
,“同情坏人”。运动后期,马因为手上有血债,被送到石家庄高级步校隔离审查
  l1 X$ x# H+ b  |7 |,据说因精神失常而跳楼自杀。但我认为,马殿元的例子只是个案。既非造反派的
& j; v- x# }  M+ @( t0 ?' |% ?组织行为,也非造反派头头的普遍现象。反之,就我接触的情况,多数造反派,都
) s( t5 e) b6 U, z1 x6 ^" \* N对挖“内人党”的走火入魔,表示怀疑、反感,甚至公然对抗。特别是那些独立思7 T. C+ q! `! E* F; U
考能力比较强的人。例如内蒙党委“红旗造反团”的那松巴雅尔和白彦太,分别成
' O" F7 A" j, ~- v0 J0 X为内蒙革委会常委和委员。在第一个“内人党徒”特古斯被揪出之后,他俩就公开
& w# ~: M+ L, H, U% n在会上发言,表示“特古斯是革委会委员”,不经司法程序而任意逮捕,破坏了新
+ R4 S+ z) V! C" i* a+ T/ b生红色政权的威信和工作成效。结果,他们的发言被滕海青打断,后来怀疑他们也
! T6 r  C! @' v+ z) W8 [有内人党嫌疑。其他进入常委会的造反派领袖,例如高树华、王金保、王志友等,
! }9 ?0 t8 p: a6 v2 b. d) @. }也对内人党案表示过疑义。但是,恰恰因为内人党案件是一道圣旨,任何人也阻挡
- L- Q( H5 ~8 R6 {5 ?不住。再加上,真正的实权并不掌握在造反派手中,因此,他们的声音才微不足道
9 V+ F5 J; w* i- K9 n1 B+ [。假如挖肃运动不是党政军系统的有组织行为,而是群众运动的自发活动,肯定会5 w* ], k9 a1 @/ `1 {$ `
触发严重的派系斗争,既有造反和保守两派的分化,也会有以民族成员为标准的观& A0 Y: G+ y. W8 y
点分化。可惜,在整个挖肃过程中,我们看不到这种分化。
. J3 M# {& h) |, ^( C+ @" b  t! G2 U, \* g. g9 x; M
    这里顺便谈谈“内人党”冤案造成的伤亡人数问题。汇集我目前能找到的各种
" u2 R# [" p! x资料,大约有三种说法:
  Q* I( ?) R# y
2 y4 Z$ D0 p/ S; m+ b7 d) r    1,第一种说法来自官方,是图门、祝东力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
1 Z, u6 G0 j  t* g2 e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34万6千多人受到关押迫害,1万2千2百22人! c3 u$ m5 \" }( U
被迫害致死。另有8万7千180多人致残。( U& y! h4 h4 T9 b9 ^7 t1 W% p

6 k+ K& m' t8 S    2,第二种说法来自反对派运动。例如流亡海外的蒙古族学者巴赫认为:逮捕8 c4 {9 ]% [; T, N% i) O7 \
关押了80万人,多达50万人致残,5万人被拷打迫害致死。, v& J0 N+ j; b8 C, @1 [4 S
5 M- f4 [8 j, O- f& E
    3,第三种说法,来自于半官方的学术研究机构。根据内蒙古大学编写的《内' F& B$ ?* v+ f; @6 A
蒙古自治区史》中记录,有2万7千900余人被迫害致死,有12万多人被迫害! K) {7 R; c  B* k
致残。但资料没有提到被关押者的总数,相信应该在50万人以上。
' I& T8 ^# [2 h% r% r* g% X# M  x+ h& F
    综合三种说法,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种,即关押50余万,致残12万,死亡两
6 b  a6 i% ]5 I) {0 \6 q5 _6 p) H三万。原因有三点:第一,中共官方在披露所谓“黑暗”数字上,向来人为缩小,
2 o/ S% \. ^) k" Z, g4 @1 i3 K8 L习惯于遮遮掩掩,例如五八年的右派数字,60年代饥荒死亡人数等等;第二,而" ^$ T! Z9 V) P/ o1 S
巴赫先生所说的80万人被关,50万人致残的说法,与我当时做为内蒙日报记者$ G% {. k1 u/ @2 `- {8 p  H+ K
所目击的情况有差距,因为当时全自治区的蒙族人口总数才两百多万,80万人占
, ~2 Y4 {) O; ~* {4 I三分之一还多,似乎比实际情况有夸大;第三,内蒙古大学的内蒙古现代史研究所5 l: ^$ S) A8 S
,有一批功底扎实,态度严肃的学者(以郝维民为首),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下功% I$ `5 j. v/ N- s
夫,做一番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因此有可能得到比较真实的数字。即使这个中间: x! x! K* ^! o5 O8 c
数字,已经占到蒙族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多,迫害比例之高,在全国是罕见的。$ ^3 m1 F$ Y: C, }/ v* G2 R% `2 l
* b8 ]9 U) {8 e+ e
    然而,物极必反。经过这番折腾,原本比较和谐的民族关系不复存在。虽然中2 E) G! B& q& S
共重新启用乌兰夫家族,百般安抚和收买蒙族少数精英上层,但是蒙族人民已经识
: a8 n% q5 ]2 t* ?! z0 u3 @破了中共统战的手腕,再也不给中共真心卖命了。民族复兴意识开始抬头,海外的
+ ~7 m* j5 m1 h) X, U蒙族民主运动形成组织,一个货真价实的“内人党”(内蒙古人民党)已经宣布成
  T$ q3 w, Y% }1 b立多年。总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历史和中共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6 O- E- N9 t; g) T
& g8 _& {% d0 H6 ?" e9 p* {6 ?9 v
三、“官方文革”与“人民文革”两条脉络$ H: H2 }  w7 j
* z/ S, q" }% N, Y- j
    关于文革的分期问题,我基本同意刘国凯有关“人民文革”的论断,也同意他
' n" E) v, `* A7 A+ o1 V的“文革三年论”。此处不想过多涉及“人民文革”的定义分歧和相关争论,只想
) t' j% |" ~9 F0 q以我对内蒙文革的亲身经历,和以记者身份所广泛接触的资料,来旁证“人民文革( \6 ~, G" v% [: f
”的真实存在,以及它与“官办文革”的交叉互动过程。# X* r' y+ `7 Q4 c4 V, Y# v3 M; Q2 p" Y# A

. s  O" [$ e- G7 B5 ?    我认为,“人民文革”在内蒙不但脉络清晰,而且在短暂的几个月内(1969 i$ o  X  N; @! b" _8 k/ A  N
6年10月至1967年四月),几乎曾经扮演群众运动的主导角色。当然,这里* c0 h/ S1 j+ |: K2 X$ M1 Y
所说的“人民文革”,是指在文革大框架之内,有限度捍卫民众自身权益的有组织
) Q0 P( |0 B0 j5 m. V) X活动。或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打者红旗反红旗”。从1966年春夏之交到2 o! p/ P- W5 |
七八月份,各高校的文革主要围绕“保党委保工作组”还是“反党委反工作组”而
* e' h: L. P+ Q3 v% q* O: l$ i1 ?展开,总体形势是保守派占优势,有组织、有后台,相比之下,造反派只是被动防
' Z) O2 v$ f& B  _) S8 Z( ~守、零星孤立、各自为战,其主要精神支柱是不定期发布的“两报一刊”社论和毛% d  P* ~3 d0 J" F
领袖的最高指示。这一阶段,仍然以官办文革为主导,人民文革尚成不了气候。1 Y7 {; k, x: S5 ^5 k

; ?  N: ^. s2 n3 S7 W3 N    到八九月份,文革由学校发展到社会,一方面是红色恐怖风暴残害所谓黑五类
- v9 [3 [: R: k5 }1 u) L& B; S. R,另一方面是各单位的党委普遍把敢于率先贴大字报的人打成反革命,从而制造了
& ~" l. v, U5 i1 F' e& c7 o社会上的大批冤假错案,为随之而来的造反派大串联提供了土壤。
2 B9 q; x& u3 P) P; z3 D$ L: t7 @9 z
    从九月份开始,三大原因促成造反派由无组织变成有组织:一是批判血统论和' x& N/ z. Y7 x( F: n- V- W2 ?
资反路线;二是跨单位的红卫兵和战斗队组织合法化;三是全国范围的免费大串联
, J& K8 q1 r) D3 g" F。虽然中央文件一直把大串联限定在大中专学生中间,但工人和机关干部的大串联5 c& r3 V+ K( k# V3 s, r
仍然数量庞大,无人干涉,我的感觉他们和学生数量相当。短短一两个月,运动初
6 E: c" {1 l, ^& _5 t期被党委和积极分子们压制的落后份子、反党嫌疑、黑五类们,迅速组织起来,成
' c; {: o! s- {/ r1 V) c7 j  b为造反派重要力量。其势头之猛,在中共历史上罕见。按照社会学关于群众组织和. C2 e6 C# W1 b' s0 |
社会运动的理论,只要有魅力型领袖,共同的利害关系,阶梯式的权力划分和有效
5 O! d  r- j: z$ c的奖惩制度,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就可以长久维持。
, g7 {; ]2 p! J
& k8 X7 W9 Q2 a8 h* c# v5 g    内蒙古几大造反派组织的诞生和成长,例如教育系统的呼三司、铁路系统的火( o2 V+ `7 B- F  m5 J
车头、军工系统的河西公司“八一八”,文化系统的“鲁迅兵团”,党政系统的“
  [0 }5 z  X# P* F" v; P/ l红旗总部”,部队机关的“红色造反团”等等,都符号社会学总结的这些特征。即# V% K; R9 O8 d1 y) R
使保守派组织“一司”“二司”,“红卫军”“无产者”等等,也符合上述特征,( [) D# ^4 ^+ F( N6 z2 S: N; H% T
只不过它们的壮大和对造反派的反攻倒算,背后往往有当权派(特别是王铎和王逸# p/ v. v0 Y% S3 U
伦)的策划与支持。. K2 S4 k1 M3 W" X5 [/ `
0 a/ a8 q, H( r8 p4 @
    从1966年冬到1967年春的几个月内,呼和浩特地区的党政机关全面瘫' o% ]4 T- A! @! i$ j
痪,就连公安系统,也分成誓不两立的派别,分别办案,各自为政。这种形势,客
3 _$ V) a' _( F5 r观上为“人民文革”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许多有明确诉求目标的跨行
* ]. {/ O' h8 z5 B1 a业跨地区组织,开始成立并筹备活动。例如上山下乡知青、临时工合同工、复员专
  [9 j/ S. h& K业军人、下放农村的工人、铁路工人、石油工人、三线军工企业等八大组织。从宣
4 r( o5 k. z2 ^, f* B: X传材料看,他们大多以自己的行业特征为号召力,强调本系统群众所遭受的(所谓
' m- f* A, U+ M5 X. D, {' E, Y修正主义路线造成的)不公正待遇。到1967年春节前后,正当八大组织在北京
4 c) i4 G6 _+ y, A酝酿成立全国总部的时候,被江青周恩来等断然宣布为非法,其头面人物遭到逮捕- U# n" w7 \  L
。尽管如此,这些系统的造反派们,仍然锲而不舍,各自在本地区坚持了相当长时3 Q' p3 Y4 W" Z. K0 h9 Q
间的组织抗争。以上八大组织的产生和覆灭过程,如果不归类到“人民文革”,我! [' a8 m8 {7 [& m; R% O+ `# N
很难想像它们如何被归类到“官办文革”的范围。& j0 d8 _- a7 f% b5 Q
6 M! w" Q/ a) I8 F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人民文革”例证,是震惊中外的“石拐沟煤矿工潮”。发# Z5 J+ t( t0 g0 n- U8 }5 Q& k
生在1969年夏秋之交。当时处于“内人党”平反之后的另一次无政府状态。矿" |8 T6 n& i& X# k( Y5 l
务局革委会在情理过期文件档案时,发现有一份煤炭部文革前下发的文件,要求提0 B" R' h% F( R2 H1 b
高煤矿工人的附加工资(井下工每人每月增加6元,井上工4元)。但乌兰夫当时# w7 @4 {3 P' C3 I
以内蒙财政没钱为理由,没有执行中央的决定。消息传开后,全矿五万多职工向革
$ k) W/ X/ y+ x7 `; e委会施加压力,要求补发这笔钱。因为累计数量庞大(一千几百万),矿革委会不
2 z& J* R+ e# E1 D( S0 o! L敢做主,于是触发了长时间的罢工潮。据说全矿职工家属特别团结,原来的两派也
$ T4 H% ~+ I! `$ b, N: L捐弃前嫌,再度携手,并肩战斗。在数万工人和家属昼夜围攻之下,最后革委会主
6 a& I4 }# H! S( |6 R3 M; |1 u* C任杨秀(领导干部)和副主任吕华(工人造反派代表)同意在提款文件上签字,而
9 `9 u  n+ r; B9 I另一位副主任(军代表)拒绝签字。最后款是提了,钱也分了。数万矿工和家人的
9 x  F5 g" g/ N$ X确痛痛快快过了几天大年。0 B% w. V; u* L4 g$ g1 }* J" K7 a
/ f; C0 _# L8 D+ B5 x
    然而好景不长。中央1969年底对内蒙实行全面军管,到70年春,利用一+ [  \: x' b3 U, T
次全体职工大会的机会,军管会对革委会实行突然袭击,由全副武装的军人包围大
7 @; P5 v0 S- h礼堂,当众逮捕杨秀和吕华。宣布周恩代表党中央来对煤矿工潮的定性:“建国以8 T' G: R+ ]$ l3 u
来最大的一次经济主义妖风,是性质及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后来杨、吕二人被
" U4 S7 o. V" ~) P1 D判处死刑缓期,补发的款项,再分期从工资中逐渐扣回。: ^# k, _0 u! I4 e
8 F& i4 k# T* f% y# x; Y
    如今回忆那场风潮,我们不得不把它归类到“人民文革”中去。说它是“文革
" t. E- X" Y; j( L9 W" j”因为它打着批判刘少奇、乌兰夫修正主义路线的旗号,要求落实“毛主席的无产
2 [8 E$ p! i4 s' V1 }/ k阶级革命路线”,保护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说它是“人民的”,就是因为它的利
* O* _9 k- ^4 m( G益取向,同中共的利益取向背道而驰,因此最让中共头痛,最让周恩来痛恨。
/ y- _4 a! s8 d& l2 u! w4 J/ Z' a) K# F% {. }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文革”始终在官方文革的夹缝中生存,只在局部2 V: I1 n) x: q* x" V* x7 `  I
地区或者短暂时间内,展现其影响和力量。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存在和意义。! r% A( ^! r3 l/ l! M7 }
因为说到底,在中共一党专政之下,人民意识的普遍觉醒,政治迷信的最后破除,7 s  g; N8 ]: I" n0 Y- W( m$ {
总要有个缓慢过程。任何质的变化,都需要建立在微小的量变基础上。正因为如此& J0 Q! b+ w9 s: {# L, U7 W5 [
,我们才应该对“人民文革”给予足够的重视。9 J* a2 S8 B$ |+ o5 N4 C4 I/ h
9 ~5 Q, Z" D* J1 B# v  B6 T
四,“造反派”与“保守派”壁垒分明
- X; E( x* d8 b, ?. [! C6 \$ d! B; Q( S6 m: u
    内蒙文革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自始至终,造反派与保守派两个阵营,起码在
* B: }; Y9 f& B1 ?3 J/ O自治区一级,基本上阵线清晰,壁垒分明。即使个别组织内部,有重组和改名的情$ I8 P$ i) j" Z! z4 i% V1 P
况,例如我原来参加的组织叫师院井冈山,属于造反派当中比较激进的一个,后来4 r% G- n6 i3 [: ~/ R  |. o& _
在本院大造反组织“东纵”的说服下,集体加入他们的大山头。另外,保守派的“- W% O! j, }8 \) f! m/ C- w/ z% o0 e* y
抗大兵团”,最后众叛亲离,剩下寥寥几个骨干份子,跑到社会上重组了“无产者
, q6 K" _% m' z- k”,成为内蒙军区依靠的对象。但总体上说,既没有哪个组织自行分裂为新组织,
0 i2 n% y+ o9 J  F# {% D- R然后斗得你死我活、互相残杀;也没有哪个组织公开宣布解散,然后投诚到对立组
5 ?; P6 U# H2 ~织方面去。8 L! ~- h- K3 e- K  e0 s; [
; Q+ y' n' r+ P9 J7 [9 f/ t3 P
    造反与保守的搏斗,可以分四次高潮来观察。
7 h  T9 S0 W8 K/ V) B3 t  C( |6 x+ {$ `
- U. s1 ^3 |: d" U5 F    第一次高潮,是六月初的大字报运动,率先给党委贴大字报的人,基本上构成! M/ b! U" ]( t+ D# r" }% l
了后来的造反派。而用大字报反击“右派进攻”,坚持“保卫党组织”的人,构成
- P( p% U- q, v1 U后来保守派的骨干。) i) w' w# P9 r
  f" ]  t  q8 `) q  ~8 X
    第二次高潮,是工作组工作队进驻以后,其灭火队的面目逐渐暴露,开始整造
- l% S* s; S( J5 ]- S$ H8 Q反派黑材料的时候。于是爆发反工作组还是保工作组的两派斗争。随着红卫兵和战
' ~( A/ X8 {9 u# y) b9 _斗队的成立,两派阵线趋于分明。
0 \$ `7 Z# @( Q* U! J* \; Q
8 t2 Z2 y: X) ^8 `    第三次高潮,是军队支左,介入地方文革之后,屁股坐到保守派一边,对造反: E$ C, _2 P, H! a9 s- d4 `
派开始武力镇压。这时,围绕拥护还是反对军方,又爆发了更大的派性冲突。 由
! }6 ?6 Y7 a& r% P于军队有武力做后盾,因此保守派空前壮大。
. m+ l* p% B7 a! q
3 a) p5 I; J0 O, O    第四次高潮,是中央发布处理内蒙问题的八条决定之后。虽然造反派士气大振
2 S! k' ]' g" b8 u5 p  \5 y,随着中间派和游离派的加入,人数也迅速膨胀。但保守派面临灭顶之灾,也没有6 U1 D! f% \& F6 q$ \, G
马上瓦解。反而在军区的暗中操控下,一度变得更加嚣张,几近疯狂。闹得滕海青
! q9 f- ?. [# Q) q) J- V无法下飞机,无法吃饭睡觉。只有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抓捕了几个军区领导人之' q$ l% F1 J# _' I0 C" j  j3 S
后,才使形势得到控制。! @# ?" j2 W+ h% X& S/ f; h' Y0 j" s5 p
) N9 ?1 f5 [$ ~9 u4 _+ S
    我至今想不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内蒙文革两派的壁垒分明?我能想到的9 W9 T  O1 y% R' C6 I
可能原因,大致有这么三条:- n. o6 ^- w! l9 n
) `! L9 l$ v* Q% i
    一是乌兰夫势力被清除得比较早,也比较彻底。而新的掌权人物相对说来都没; I1 _( [+ e4 S
有什么盘根错节的传统势力。
* v: ^) v" z4 V( K+ {/ w1 _3 D
0 m3 M: o$ J# u. K3 f    二是内蒙与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方便北京高校的造反派前来串联。首都各大造
. ^9 b/ ^$ o3 Z' ]& W8 n反派组织,几乎都在呼和浩特常设了联络站,而且也是一边倒地支持以呼三司为首/ o+ U, P( T# w" N7 J) y
的造反派。1 {+ b2 T6 _  t1 G& I

" I! @4 e0 L9 ^/ Y% f+ k    三是中央两报一刊驻内蒙的记者站和联络员,自始至终同呼三司站在一起。他
% W. b5 n1 l3 K+ j6 M们经常扮演中央文革派同内蒙造反派之间的联络角色。由于这些原因,内蒙造反派* f! l/ ?- K# `* P2 k, y
消息比较灵通,头脑也很灵活,基本上步北大清华北航等造反派的后尘,很少犯方
7 X$ c7 @4 d4 ]" [( m向路线方面的错误。而紧跟党委和军区领导人的保守派们,则处处循规蹈矩,按照) b' G& `1 o6 [6 k. G
传统的共产党思维模式办事。而这次文革的发动和进入高潮,恰恰是毛泽东打破传
# T  X" g( i2 F; }统办事方式的结果,起码是一个“大胆尝试”。所以,保守的领导人和保守的群众& e' t4 [; y% L- S! E9 R* i
落后于形势,继续沿用五七年反右派斗争的老皇历,因此屡犯方向路线性错误,就4 B2 Z- ?& S) q$ Z/ j+ @
成为必然结果。当然,我们说他们处处被动,仅仅是指从1966到1969年那1 E8 h2 B" |+ D" e- `! G
个短短的历史时期。如果说把历史的进程拉长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或许保
  e4 |! `3 B' m9 i守派并没有错,而是始终坚持了“相信和紧跟顶头上司没错”这个共产党政权下千; k/ `% T4 y7 g+ Z+ O& O
古不变信条。反倒是造反派被“卸磨杀驴”,充当了另一次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唯. d1 {7 ?" x5 U/ t
一不同之处在于,右派上当是上了毛泽东本人“阳谋”的当。而造反派吃亏,是吃6 a! ^) l1 N; `2 V* |2 J
了邓小平“反攻倒算”的亏。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当时的造反派还是保守派,恐怕1 x) @# w( D! X2 i& F) `7 G
没有谁能料到,毛死之后邓可以翻案,更没有料到邓翻案的实质,并非是用邓的正
0 Y" n# Q* a6 N' Y3 D* l2 ^9 L确,去取代毛的错误。反而是用邓新的错误,取代毛的老错误。此是后话,暂不细' B4 @8 [* j% M2 G
说。继续分析内蒙文革中保守和造反两大派别的壁垒分明。这种自始至终的一贯性+ q4 \$ ?% b4 i: A- @; a/ S7 u
,起码导致了日后事态发展的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中央处理内蒙问题决定的压倒; L: h3 A  g: D
性一边倒,基本上给造反派及其支持他们的领导干部打了一百分,而给保守派和他
- v* c6 k1 t+ {. ~. A$ t% S们的后台“二王”,以及内蒙军区的将军们打了零分。查遍所有中央八条决议,找
" m0 c& `" S5 y. K不到号召“大联合”的只言片语。而主张两派“斗私批修大联合”,是其后中央处7 x- p9 j' c% W1 q
理许多省区两派冲突的重大原则之一。中央在处理内蒙问题上的一边倒态度,对于# h* C0 A' F- Z, m% J1 q  {
造反派固然是喜讯,但对受到蒙蔽的保守派群众和广大军人,却是灭顶之灾和晴天8 G8 _( Q1 R/ v
霹雳。从而导致了他们顽固而持久的抗争,甚至大闹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到中央对
  ]% q5 b3 k6 O+ ]$ Z9 ^内蒙军区领导人采取隔离措施,才使形势渐趋稳定。
% e+ W3 E3 S# q/ Y0 q0 v. A8 d- K$ h0 P$ W( z
    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埋下了日后保守派反攻倒算的长远祸根。中央八条下达之9 p4 n* x+ b+ m0 g
初,由于中央文革派,特别是周恩来本人,不但对内蒙造反派全力支持,甚至个人! p7 [5 P$ }7 Q5 l' Y
感情上比较偏爱。秉持上意,滕海青到达内蒙之初,做出了若干支持造反派、打击
; s- b( s$ P) G3 d7 L0 \0 Y9 q保守派的重要决定。例如,追认二月逆流中被解放军枪杀的造反派领袖、师大外语: h8 z) w) D; U; W+ r. V
系英四学生韩桐为烈士,由当时的中央内务部(现改为民政部)部长曾山(现任副
; {; j. x- }8 P6 D主席曾庆红的父亲)签署烈士证书;立即逮捕杀人凶手、内蒙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
! _$ S# g' i4 S: q. F部长柳青,并速审速判柳青死缓两年。另一名被保守派打死的师大外语系俄四学生2 E) _# ]4 n9 Q
欧阳儒臣,也被追认为烈士。而打死欧阳的保守派“红卫军”的头头张三林,也被
. W! ~  d; A5 C, p" A- d下令逮捕,从快从重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 k& Q+ u6 l, N7 m* r; F, ^
# u, ]6 d( s( N    当然,在短时间内,这些决定对于稳定内蒙大局起过重要作用,也着实让造反6 q1 \7 H/ d3 u+ d
派们高兴过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周毛相继去世,四人帮被抓之后,天地再次
6 x- O. C" H' y5 L: B; }2 Z) X0 ?翻覆。不但韩桐和欧阳的烈士证书宣布无效,革委会和造反派给韩桐立的墓碑被砸
: m% g* H/ f7 m8 Q* {; h烂,而且杀人兄手也不再是凶手。柳青出狱之后,恢复一切军官待遇,被送到石家
, }( Q2 e6 Y" U6 {! W! D+ S庄干休所养老。张三林出狱平反之后,则被复出掌权的王铎、王逸伦看中,提拔到$ ]. o# u( a) J' o
政府当官。原本出身于橡胶厂普通工人的张三林,恐怕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这样的好
) P# h5 y8 ]$ k$ f( i事。当然,张三林的发迹,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甚至1 T& M: v! `9 a$ m" E$ ^
可以说,几乎所有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在改革开放年代,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提拔和  j9 H7 R0 L1 ]6 h$ e; H
重用。
2 W/ H+ f' q. A3 a4 N5 o$ U& e
$ F. ~; S0 ]  w* c* }    如果说,上面所讲的这些个人案例,都仅仅涉及少数头面人物和核心人物,
: o+ ]. X+ e8 I3 K对普通老百姓影响不大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大清查”运动(从70年代末到8( h8 {9 u0 ^8 r! l+ D% p
0年代中),则使广大造反派领袖和骨干人物遭受了一场真正的“灭顶之灾”。从
2 p5 ]2 i) d2 z首都造反派的八大领袖(有的说十大领袖)、上海造反派的掌权人物、到各省市、
# {, F# B" c: c/ w, B2 ?. T0 @8 K; d自治区、市地县和公社,各级各单位的造反派头头,尤其是通过三结合进了革委会) \$ o2 h% Q6 `# X' Z5 ~& Q
的造反派代表们,统统成为清查对象。据说逮捕判刑者数以十万计,开除党政公职
8 h  ~% U& S9 r) |1 @, a者数以百万计,遭到隔离审查、内查外调、需要“说清楚”者总数,则上千万。历4 o4 Z3 r8 }0 H# g; P! V7 D
时之长,打击面之广,株连人数之众,远远超过文革中造反派对“走资派”的打击' f: D$ e! }- d0 n9 J: m
和迫害。更何况,十年动乱中,大多数迫害都是中共组织和革委会授意的政府行为
( K! K" F- @# n  Z# O(例如“内人党”冤案),属于造反派自发组织的迫害打击行为少之又少。而邓小
' ?6 q" {: u! M. h3 t平复出之后对造反派的反攻倒算和打击迫害,可是百分百的党和政府行为。
; C9 C# }8 ~4 b  b3 u
! S7 s0 x0 A4 Q' z& Y0 o! ?2 [' l: K    以内蒙为例,虽然上文提到,内蒙造反派在政策和策略方面特别小心谨慎,基* h! p* e8 B# c: S4 H6 D
本上没有让保守派抓到任何致命的把柄,这也成为中央文革和周恩来个人对内蒙造
" x  H; Q3 q6 O) H0 `8 K! w反派特别信任的原因之一。然而,内蒙造反派并没有因为自身的乾净而逃脱被清算
; M& A( P) p3 Y6 B的命运。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内蒙造反派相对乾净,导致了中央处理内蒙问/ k/ L5 R5 G! |( {& z
题时过分偏袒了造反派,过分打击了保守派,反而埋下祸根,造成日后清算造反派
% \4 U0 s7 O1 E) e* R时,更加严厉、狠毒,几乎赶尽杀绝。例如:结合进内蒙革委会的那些常委和委员: S) V# S' b: k! h+ u' P7 O
们,郝广德、王志有、李锋、王金保、那顺巴雅尔、贾国泰、李金保等等,无一例
" z( }+ p7 ^! n% D外进了班房,最后获致长短不等的刑期。因为从他们身上,难以找到打、砸、抢和
6 p1 S- z9 d; S# O个人迫害的具体例证,就找别的藉口抓捕判刑。例如原呼三司司令郝广德,无法以; V: R  h% L. i7 S- u
造反派领袖入罪,只好以“破坏军婚”判刑;那顺巴雅尔,以“偷税漏税”判刑。* I" t+ V: c6 b" |! C! j: r
9 |; m& E4 J' M' s4 X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我的老师和朋友高树华(内蒙师大造反派组织“东纵”
0 ~: u4 D/ }# d7 ^' u领袖)。先是两年多的隔离审查和巡回批斗(注意,这是在所谓文革“正式结束”
0 {& ^2 O- n+ m- M5 `% C好几年之后),接着是三年多的正式逮捕和准备起诉判刑。但查来查去,实在找不* n) [' F, C9 @0 j9 h/ [5 K* G+ j
到任何可以入罪的“罪名”,连“男女关系”方面的稻草也捞不到,检察院认为实
& H% `* @# l  h在够不上起诉条件,但清查办的领导不断施加压力,要求办案人员罗织罪名,判他
2 F2 K5 N' `0 g- _6 a% @. P十年。
4 R$ o- ]  H/ w& C& _& [  n$ I8 s1 _+ o% L4 r" G) p
    事有凑巧,正在僵持之中,高树华的一封申诉信,送到胡耀邦的案头。那时,
) r) Z! t- b( z8 y刚刚复出的胡耀邦,正负责全国落实政策的工作。他对高树华这个人印象颇深,因
7 p1 {! T1 ?+ Y1 a* g( C0 ^: {为1969年春天中共召开“九大”期间,高树华做为九大代表,和胡耀邦在同一2 C( M! u# q; G' \
个华北组学习讨论,有过多次私下交谈。胡问高如何看待共青团组织,高因为长期
. C( _0 S. y0 I. ~" U  o9 X担任团委工作,所以对共青团肯定较多,而且认为应该加强团的工作,以便恢复文+ E: a2 j( V' i# `
革之后的社会秩序。他的观点,正中胡耀邦的下怀。大组讨论会上,高大胆发言,
% G* Q- B5 c: f5 j0 D支持胡耀邦当中央委员。他的发言,后来遭到江青的当面训斥,胡当中央委员的事
9 i/ W' j- y4 y, k& I9 S7 ]" p5 D也没有成功。但胡耀邦对内蒙这个造反派青年,留学了深刻印象。% {) {3 j5 M5 |

. E' s' M6 r  V+ o    胡耀邦读罢高的申诉材料,立刻给内蒙古书记周惠打电话,怒斥周惠,为什么* A3 s' N  Z, C! z5 g3 q
仅仅因为高是造反派,没有罪行也抓住不放,关押审查五六年,还坚持无罪重判?
2 |6 m- e  @' y* K& z正是在那段时间,主持落实政策的胡耀邦表示,全国的审查已经关押了上千万人,
% i' Y4 G/ Q2 o; d超过国共内战的八百万人。胡耀邦说:“当时这些红卫兵都是娃娃,紧跟有什么不
9 v; P1 Q, }9 k8 X$ L+ \对!劝你们少抓,该放就放,晚放不如早放”。正是在胡耀邦的直接干预之下,以+ j( o& ]' }6 v$ X
“和稀泥”着称的周惠,才不得不给呼和浩特司法部门下令,让他们“事实求是”
. N* V+ [3 K" a. j6 A( d,尽快给高树华结案。于是,高树华才以“免于起诉”的判决,最终走出监狱大门/ d0 r' H# F9 a0 B& b$ _2 I, e
。然而,大大小小的邓小平们,对胡耀邦的“宽宏大量”和“怀柔慈悲”并不认同4 d' h0 _$ j' d0 g' D
。他们利用手上的权力,千方百计剥夺造反派们的生存空间。高树华出狱之后,被/ f0 ^; z! r5 n7 o0 t" U
勒令在工厂“劳动改造”,每月只拿几十块钱的生活费。到他去世前的2004年
7 |5 G# M2 ~: I( C3 {9 A,生活费刚刚长到190元。他为了谋生,不得不下海经商,或者到处打工。虽然
( M7 v, o5 O$ O他的俄语和文学造诣很深,但在“有关部门”的关照之下,没有学术机构和专业团& ^3 X( U* R9 z7 P
体敢于聘任他。长期压抑和处处碰壁之中,终于导致积劳成疾,以62岁壮年英逝
0 H( C1 r7 j2 U。其他几位造反派领袖的命运也大同小异,例如王金保、李锋、那顺巴雅尔等人,
4 o) k$ C( v/ J# D都在遭受牢狱之灾以后,五六十岁含冤去世。
& B! m8 L: ~* Z% c
0 B" f4 ~0 h' u4 J6 l3 ?五、“政治立场”与“个人恩怨”微妙平衡
; ?: v% `- }) C0 P! r: x6 z* f" J% _
    如果说,以上所总结的几个内蒙文革特征(路线斗争与民族斗争、官方文革与
1 t, G  r1 ~" O% @2 k' P) q& t人民文革、保守派与造反派等),基本上属于所谓“宏观历史”的考察角度,那么4 H! \: `0 Q* \* ?& S* K
,我想总结的内蒙文革的第五个特征,将从“微观历史”的角度入手,看看个人关& j4 C! W$ f$ y- ]7 @& P$ c
系在内蒙文革中所扮演的某种角色。
1 u+ b! O$ U1 k6 ?% ?3 [2 s+ b+ X- x, r. F: R: b
    总所周知,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历史研究的一个趋势,是日益借鉴社会学研
- ^1 h. n5 P' d究方法,开始关注人际交往和关系互动这类“微观”事件,对宏观历史事件的重要
& o+ U, O2 Y0 q; j( X; ^影响。因此,我想试用这一方法,专门探讨造反派领袖高树华,和乌兰夫之子力沙
+ B2 S3 Z8 P% o. K; m9 h克(后改名乌杰)之间的私人关系,及其贯穿于内蒙文革始终的重大影响力。
# J: P6 @+ h' }6 D3 c
' ^$ Q' ^$ B; }; v$ b) }    要到个人关系,其实胡耀邦对高树华案件的干预,也已经带有个人关系的色彩
2 U6 h5 t4 ?; P. _: f: W3 C。因为,假如没有高树华和胡耀邦在九大期间的个人交往,没有他们在“共青团”6 G' a1 a1 A$ W7 h8 e
问题上的共同语言,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高树华给胡写信的愿望。即使写了,也不
/ [- v; P! k  j5 o$ m/ }  O9 ]" i+ ~# K见得胡耀邦会亲自过问;即使过问,也不见得会那么快、那么热心地直接打电话干
$ A0 e; i. r7 [, T8 O预。然而,如果深究,高和胡的关系,严格说来,主要还是工作关系,或者说上下
6 ]$ w4 O1 f6 r级关系。其关系中的私人成分,远没有高树华同力沙克之间,那么深厚持久,那么
/ _4 C, ]% z% P$ s  b% ]神秘隐蔽,那么充满戏剧色彩。
% j& f( e0 K0 ]5 J. w
' z! t! _( s5 G' C    力沙克是乌兰夫的三子,原在苏联留学,专业核物理。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6 A/ J  g2 c/ ^" f4 o7 w- I& e
系破裂,力回到内蒙,1962年到师范学院教俄语,和高树华同事,曾经和高分8 |$ }7 \( @; E: S- E
配在同一个单身教工宿舍。由于共同的文学和语言爱好,于是成为朋友。两年之后
6 ]6 ?& f0 g5 o) _! b/ M,力调去参加四清,每月的工资由高送到力的家中。力的母亲云婷是乌兰夫前妻,
2 g4 D8 {# c& X8 H; i, j" J当时同长子布赫同住。由于经常走动,高有时候也帮助云婷老太太做些家务,因此
: S" X3 ^. V0 A% S2 {4 Y也和布赫、以及布赫的妻子珠岚等人熟识。前门饭店会议之后,特别是文革风暴一
$ h. I+ n* K- }来,乌兰夫家族的成员全部成为黑帮份子,纷纷被软禁、隔离或者正式关押,力沙- Q; F3 g3 u0 e8 [$ f: X; g
克也被关进师范学院的牛棚。高树华虽然因为贴第一张大字报而成为造反派的核心& F! A5 u# O  M' p7 k4 M
人物,但处境险恶,身世沉浮。直到66年十月批评资反路线以后,才处境好转,. G: p- l! [1 W# b+ B6 }
基本控制了师院内部的局面。十一月大串联开始。力沙克通过管理“黑帮队”的外( k2 E* w7 T/ m9 y" G! G6 E2 j
语系学生,要求单独见高树华一面。原来他想求高树华,念私人交情,帮他逃离看* V1 Z  |7 q5 M& U5 @
管,回上海看看久无音信的妻子杨珍云。
$ L* k! y7 q  N$ W- G% M; B4 \
: _$ K. o& J! q5 E    这个棘手的要求,逼迫高树华在政治立场和私人关系之间选择取舍,或者谋求; ^4 O( ^" a" U2 x
平衡。要知道,内蒙文革爆发以来的许多斗争回合,都围绕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议  J$ J. M# O  G% z: B
题:那就是高树华造反的“后台老板”究竟是谁?高树华究竟是不是乌兰夫黑帮份
. y7 Q# q3 X( V& q; I$ L+ n子?从院党委到内蒙党委,从工作组到工作队,都一口咬定是,而且突破口就是高
3 n  Q) A0 q) c  ^  j7 [树华和力沙克的私人关系,因此一定要把高树华打倒。而支持高树华的造反派也一  @$ r) I7 A. Z, J" a8 m4 a
口咬定否,并反击保守派的攻击,认为那是诬陷高树华,将贴大字报的造反派往黑$ ^) j# T: K' w5 t) u% O$ T
帮线上生拉硬扯,是政治迫害。6 B  R7 c5 j8 i  S; x

0 C8 g) W$ i- S8 o2 }0 G    在此关键时刻,如果高树华不念私交,又缺乏政治智慧的话,他肯定会一口回( g+ k# e2 _5 J  G$ }
绝力沙克的要求,让他按照“党的政策”或“组织程序”去一级一级递交申请。但
, b0 O0 {9 _$ C: S2 f" p4 X: d* v高树华的聪明和高尚之处在于,他选择了一个虽然也有风险,但基本上稳妥的“私5 }0 `# U/ U: y
自逃跑”策略:他同力沙克定立约法4章:1,绝对保密,不向任何第三者透露;
: ]: z2 v, u4 ~; H9 P5 g2,商定好逃跑的路线和方法;3,给力准备好一套伪造的红卫兵证和红卫兵袖章
& }7 I1 y5 i9 H$ p,路上零用的20元钱;4,第二天夜里,高亲自用自行车带力到火车站,送他上
* b/ I* a9 W+ O5 Z. x  O( h车。并嘱咐他逃出内蒙之后,千万不要再贸然回来。何时安全了,高会派人通知他
' Z3 G6 l9 K; h1 Z
. |: p6 F# f5 A7 r4 Y
0 q; N5 V9 r/ f2 z$ d" s    第一次的“逃跑”十分成功。但力没有完全遵守约定的计划。他在上海住了半
% G! P  p  }/ |年,就放松了警惕,到1967年夏天,粗心大意地返回内蒙。立刻第二次被抓,. A* N3 b$ I& M- _( C
受到外语系学生的监管。他再次给高树华写信,要求帮他再“逃跑”回上海,但是
: ?' t, K; c, B2 \6 E# }9 [3 [遭到高树华的断然拒绝。据高树华自己回忆,原因也比较简单。因为形势已经完全
( [3 H2 \. \0 l1 Q+ ~6 n大变,此时的师院,已经不是66年冬天的无政府状态。自治区一级的革委会筹备
9 g1 M# p' h% x: A组己经成立,高树华是筹备组成员之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逐渐恢复。内蒙
* G6 z" z. N7 y- }! M& z: H3 Z师院处于军训阶段,校内有军代表驻守,行政管理和审查比较严格。全国的大串联
% G8 P4 d) N! k0 R! o已经停止,红卫兵证不再有用。1 t( ~" u4 @/ r0 q, V4 ?) t5 \  }
3 H! Z% f7 e! b
    力沙克对高树华拒绝第二次帮忙,很是生气。他可能以为,高树华当时在内蒙$ M$ M$ s$ y4 u# k
的地位如日中天,大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据高自己回忆,其实力完全错估了高的- D6 f- z2 C  P- `2 {" P# w
个人能量,更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懵懂无知。这个时候要求高帮忙,高无论如! _: M+ N# N; J' o8 {3 g$ g7 Y' d
何难以插手。如果走非法渠道,几乎没有可能。如果循正常渠道,等于公开把高自( f! h2 O" U5 l
己挂在乌兰夫的线上,正好证明那些反对高树华的人一贯正确。因为此时,从中央- y3 N7 h* j1 o7 v
到内蒙,正处在新一轮揭批乌兰夫黑帮的高潮之中。! A) E* U3 d3 C" H1 r* f$ x0 w
8 r* g' n& @( |# Z; I$ H
    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乌兰夫家族一一平反,全家人庆贺大难不死。( G: w* l+ \9 E# }% ]
云婷老太太还专门请高树华到他们的新居,与乌兰夫的众子女一同聚餐。1975& v8 {" a! \9 `' d2 |
年春,高树华在北京参加四届人大期间,同力沙克(改回原来的名字乌杰)再次重: j# ?- b3 [1 f9 K& |9 c
逢。乌杰告诉他,“总理病很重,主席身体也不行了,今后是邓小平主事,到那时
/ i% ^3 y1 ?5 C: c+ X一切会好起来。”* u! V" x9 i- J& {( U+ v& N. t; J

$ L" X0 W, U6 ~5 e: A1 {    高半开玩笑地问:“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可能被划到江青这边,到时候你
% X" s* b$ g; K; S# V8 z会不会拉老弟一把?”
# z; H; t  @( u4 M6 v, W5 _8 `9 h- N* C) ?* f$ F! c
    乌毫不犹豫地说:“你不会有事的,我们都知道你的观点,你不会有什么事的
; g0 b8 W, g0 N。”9 v- G4 k, B% Q) m. s

8 I& W) r2 }3 h4 L4 s    两年以后,高树华被隔离审查。其妻宗馥华投诉无门,想起高和乌1975年1 k$ i3 L/ W# g  Y
的谈话,于是趁去北京出差机会,给乌挂个电话,希望能见他一面。乌的答复很勉
. h* {; T$ K! L2 Q/ r强。宗于是打消同他见面的念头,再也没有同他联系过。后来还是胡耀邦的电话起
7 ^6 `) d. F- u了作用。高树华得以恢复自由,枉受五年多牢狱之灾,还丢了公职和党票,成为孑
% c: V7 C: P; @' i然一身轻的自由职业者。
2 h  c7 }. X- i7 o# }7 F. x8 p/ o9 n
    1995年秋,高树华出差期间,偶然与布赫在北京的内蒙宾馆不期而遇。布
, G( d  n0 F9 r# @2 N赫态度友善,拉着高树华想拉几句家常,并且说全家人经常谈到他。乌杰也总想见
2 ]2 y+ k- d4 c$ B5 M" r: D见高。希望再打电话到宾馆,能和高约个时间。此时,布赫己经贵为全国人大副委6 e7 U- _) D7 i
员长。几个贴身保镖,急着催促首长,赶快离开人多眼杂的宾馆大厅。而高树华本; l- k- W/ Y. U: N5 o6 t
人,也没有心思同首长深谈。
1 r0 R4 c+ o" l0 z) E" {
6 n" g2 h& d1 u) _; V3 L1 O/ ]( A    高当时的心情是:“这年,我已54岁,早该‘知天命’了,我不再似当年毛& l$ n2 I, X9 [, j
头小子那般幼稚。我深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交往圈子,俗话叫‘物以类聚,人以& c2 y/ o- D7 X1 ?3 g- f" e
群分’。断续相识多年,我却不沾乌兰夫亲属这个圈子的边,主观客观皆然。…文# w: Y! C2 a' ]
化大革命,我是乌兰夫黑帮份子、乌兰夫的第五纵队;清查中,我又成了反乌兰夫
  O% [& Z8 n# m8 b, W+ ?1 f8 j2 |的罪人。当权者两次进攻,都找错了对象。其实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我自己而已
7 t% w9 @, |7 i9 A: T  X4 B/ \0 x4 O7 c7 b  W

- Y1 m) x& r# c% `9 A. t: Y    “我已经领教够了,领教得通体透彻,无怨无悔,死也瞑目了。眼下,肥皂泡
" u, K0 C) Z# v' G5 r& l$ h早已破灭,故事何不赶紧结束。当晚,我断然搬出内蒙宾馆,中止了同乌家这场梦: v$ M" d2 n5 ^  x
一般的来往。”
3 |! @" X8 m, ~! L; ~! e6 o  n# u9 l9 b8 K- Y
    通过高树华和乌杰个人恩怨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三条对今后内蒙文革0 |' y& T. o4 i) b4 g
研究不无裨益的特点或者规律:第一是高树华在“政治路线”和“个人恩怨”之间/ m. W! V+ Y1 s2 }  u# R
,保持了巧妙的平衡,显示了难得的人性本色。做为造反派领袖,他坚定站在毛路
& I. e% ~" u5 w6 \4 E0 Q线一边,始终充当冲锋陷阵的角色。但做为血性男儿,他并未丧失人性。据我分析
1 V9 a# q* P$ a' J. G,他在决定帮助力沙克“逃跑”的时候,并非没有衡量过风险,当时形势险峻,一
. v- \; _6 g% Z' p( E: E1 n旦他的计划泄密,即使仅仅在造反派内部泄密,对他也是巨大的风险甚至灾难。但) W+ B' f; q, Y: n* C' [
是,他或许内心深处也不认为力沙克是坏人,或许仅仅出于朋友义气,两肋插刀,
- v( Q4 N4 i$ L2 C! J% o& q7 @总之,最后还是人性占了上风。从高树华的这个事例,使我联想到文革两派与人性
5 b5 W& Y" L; i多少之间,似乎也有某种联系。由于造反派多数人由文革前受到压制的弱势群体构. Z5 x5 Q! b/ m4 q# _9 R8 `: l5 C
成,其中不乏所谓调皮捣蛋份子,落后白专份子,和党团组织闹对抗的份子等等,
  _2 O2 h: q& i# W  n2 O. C6 }而这些人当中,恰恰包括了许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较有头脑的人。他们虽然- B5 E8 S6 I0 G
也喝了不少狼奶,但相对于喝狼奶更多的那些革干子女,党团员积极份子,他们喝
1 L1 t. d, n8 @4 Y3 A, K% W& W人奶的比例仍然偏高,因此,面对复杂政治局面时,稍微还能做些独立判断。2 v' S0 w) u1 f& c2 M# \% @

; ?* }' W; n% L# ], N! g! o    第二,个人秘密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高树华的# c$ S5 c5 E5 x7 l" ^
这个秘密,一直深藏不露,只有他和力沙克两人,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即使他的) T9 U- G" K! I/ l3 C
家人和最亲密的造反派战友,都毫不知情。其保密之成功和彻底,可以从内蒙文革
" ?7 C" G# x7 t3 F2 K的整个历程得到验证。文革前期的院党委、工作组、工作队、保守派,文革后期的
! J7 q( V& ~/ B/ Y革委会、核心小组、滕海青和高锦明本人,直到师院造反派内部分化出的“揪乌联
$ @+ U; q- M4 E& P$ |( X8 s- O$ O队”等等,都曾经长期怀疑高树华与力沙克有特殊黑帮关系,而且千方百计要揪出
$ ~/ Y. m) w2 Q  }. ^他这个“乌兰夫的别动队”,但一直没有成功,高的许多造反派战友,私下里也有
* ~/ U, M& J& l6 y8 L人曾经怀疑高和力有某种特殊关系,但也仅仅局限于怀疑,从来没有抓到过任何真* P7 k- A# n$ G6 A# ~4 Z6 e
凭实据。直到高生命后期撰写回忆录,才透露了这段秘辛,再现了这一历史的真实
& M) g( z2 v+ V! E。如果高树华把这个秘密带进坟墓,那恐怕这段历史悬案,将永无澄清的可能。
9 p) `: D) o0 e; c& O4 M  r1 z
6 I) Y) E" S; S! s    第三,共产党整人之没有原则和标准。从高的例子不难看出,中共整人手法灵% F! E( b  W- w1 q& ]
活多变,为所欲为,从来不讲原则和逻辑。要按说,在乌兰夫家族倒霉的时候,你
( Y: k  z3 [2 ^- `0 H怀疑高树华和力沙克的关系,揪高树华有理。那么,乌兰夫平反之后,就应该承认
" o7 a6 i; d3 @& Z3 J7 h当初揪高树华是错的,起码高树华没罪。但是,因为他是造反派的头头,必须斗倒& C" J7 c/ }8 x: ]8 N- S, A- ^
斗臭,所以,倒打一耙,给高扣上“迫害反对乌兰夫”的罪名,不管原则逻辑,没; H# v( Q( o. v' o
有标准尺度。所以高树华自己写道:“当权者两次进攻,都找错了对象。其实我什2 ~* _! m5 n, G: f
么也不是,我只是我自己而已。”: ^/ i/ ?& Z9 n

# n" r  O9 ?% s0 P1 X7 k    从高树华和力沙克私人关系的小事情,可以进而推展到中共治国安邦的大政策
) R+ n$ f# [! C; Q: A# }, u。例如五十年代的“化私为公”和九十年代的“化公为私”,本为性质上绝然相反
  C6 [+ _9 W( ?; B0 F的两件事。你要肯定前者,就得否定后者,反之亦然。但共产党就能耍赖,偏偏要! P! q1 k8 g$ @6 U/ g/ D& ~8 H9 B
把两者说成都对,都有理。对此,秦辉教授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转型国家8 M6 ]1 c2 r' m1 ~4 j+ Q  |# d5 u
先把老百姓的东西据为国有。假如如今在私有化过程中,用公正的办法解决还好。9 K( I& D% ~" U' A1 a% `7 L% ?$ q
不但你现在的私有化让人觉得可以接受,当年的国有化也算是有了个交代——当年
' R4 ]' K% o! s! S  a; Y我是一片好心,为理想而搞的国有化。现在看看国有制效率不行,公平地还产于民
7 m8 e9 B6 ]+ ?& Y: \# n$ x  {, m,于前于后都不为一己之私嘛。但是,一旦国有财产被看守者悄悄瓜分了,问题就+ J( O/ ?& P, t" c8 P
出来了。现在的私有化像是分赃,那么当年的国有化就像是抢劫了。”
& Q4 b5 ^8 T; B+ }! L% Z' c; w' z  a
    总之,一味迷信权力,不讲任何规则、道德与逻辑,在当今中国早已成为普遍
+ r" G, q* T7 }/ a0 z& k# W" b( {而严重的问题。从这方面看,文革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政府和执政党并没有7 }8 T6 I2 C: M
变得更加聪明和成熟。不让讲话,不许争论,只由官方一个声音发言,最终将导致4 v6 @' ?9 X5 _9 f) Q4 |' G
悲剧重演和历史倒退。$ ~, O7 T) k8 c1 Q  t3 y
2 x1 Z4 q% @) f
(作者为澳门大学社会人文学院副教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8 07:46 , Processed in 0.1667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