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3|回复: 0

德令哈农场建场之初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087

回帖

722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227
发表于 2023-12-4 21: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令哈农场建场之初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6-07 09:37:48       
编辑: 海西新闻网
  德令哈农场建场之初

  解放前中外专家曾对柴达木做过一些零星考察,但对农业的开发设想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1953),省上地质、测绘、农林水利、劳改等单位,对盆地进行了综合勘察。劳改单位由杨荣光、李建国、瓦受天、陈彦昭等参加,重点勘测了德令哈、格尔木等处。此后由瓦受天工程师草绘了第一张青海省地图,同时提出了在德令哈、格尔木为农场的可行性规划。

  德令哈属都兰县三区,由回头察汉、尕海、怀头他拉、戈壁、阿鲁不农、宗务隆、蓄集、泽令沟等草滩组成。在这许多草地滩地中,主要的是成片草地和沼泽地。解放前马步芳政府曾在这里办过垦务,原有零散耕地约2000亩,至解放时已废弃荒芜,遗迹全无。

  德令哈地区解放前只有359户,其中西南部42户,怀头他拉85户,郭力峁152户,小察汗苏80户,蒙古族占91%。由于马步芳军队与哈萨克族群众仇杀达8年之久,农牧民极端穷苦。该地区农牧民仅有零散耕地不到2000亩,耕作粗放,收获甚微,难为生计。

  根据勘察设计,德令哈地区农业开发潜力较大,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因此劳改局所属民和水利支队在民和东垣渠竣工之后,全建制转建德令哈农场。1954年2月24日,首批一个大队500人进入莫河踏路修路。莫河至希里沟段50公里,由王邦举、张进魁带队;北线即现行的公路线希里沟至德令哈段127公里由张明亮、武长生、赵跃宗带队。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边修边进,22天以后才到达目的地——德令哈。

  这两段共完成工程量为:土言38100立方米,石方1000立方米,桥梁1000立方米,退水路面2100米,劈荆棘18万立方米,处理软沙12000立方米。

  3月14日和3月24日,两批1000人先后到达德令哈。同年6月24日,中央财委第四办公厅以财经农字(54)197号文件正式批复,公安部7月23日转批同意在柴达木建立德令哈农场。这是我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农场,从此开创了柴达木戈壁绿洲农业的历史。

  柴达木农场的兴起和其它

  德令哈农场的创建,开了盆地办农场的先例,在中央、省委、省人委的重视下,几年之内盆地办起8所农场:

  创建时间主要领导人

  德令哈农场1954年3月郝登阁胡锡珍

  香日德农场1956年2月石玉玺高世科

  格尔木农场1955年3月罗承运王玉忠

  沙珠玉农场1955年10月蔡如诚刘志灿

  马海农场1955年10月余书贵李维伟

  寒什克农场1956年3月杨培良

  戈壁农场1955年10月齐令文希里布(蒙)

  上述这些农场都是在委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建成的。基本上是白手起家,靠镢头、铁锨起步,创业者经受了艰苦卓绝的跋涉历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按正规程序建场,而是实行“边勘测、边建设”的方针。实践证明,这种作法见效快,但风险也大。由于早期的建场比较谨慎,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各农场在规划时,注意了农业的总体布局,以及农林牧副统盘考虑,开荒造田要求地平埂直,主干道、田间路相通,五级渠系合理配置。一般做到年前筹办,当年建场,当年投产并建成灌溉系统。各场均尽快购进种畜,发展畜牧饲养业,首选是以役畜减轻人力劳动,同时开始繁殖家禽家畜。逐步发展林业,建设防护林和房前屋后的园林绿化。举办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采矿、挖煤扩大工业生产门路。陆续在场部和大队(作业站)分别建起了中小学。较快地建起简易土木结构的土平房,从帐篷、地坑转入安居的房屋。以场部供应站(科)为主建起了商品销售网点,从而在茫茫戈壁滩上形成一个个新生的小社会。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是在农场开拓的基础上设立和发展起来的,如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

  柴达木各农场的开创与发展,为我省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累计提供商品粮数十万吨,同时营造出一个个戈壁绿洲。突出的如香日德农场,现存林木720万株,林地面积17833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带590条,占地4242亩,成片林6916亩,四旁林56.46万株。绿化对防风固沙、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和小区气候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被誉为“戈壁翡翠”、“柴达木的奇迹”。

  此外,农场在农闲季节,除了自己的场、队(站)建设,还抽出大量劳力支援了当地的开发建设。如:

  1955年5月3日,格尔木农场与交通厅联合组成青新公路工程处,由农场投入劳力1406名,整理横贯盆地南部与新疆接连的青新公路最艰巨的一段,长104.34公里,当年9月23日完工。

  1955年7月,为支援柴达木盆地勘探工作,劳改局会同省交通厅联合成立茶甘公路工程处,承修茶卡至甘森公路,全长800公里,11月底竣工。

  1957年5月,投入劳力1852名,承修柴达木主干线230公里的茫敦公路一里坪至油墩子段。

  1956年5月,由格尔木农场抽出劳力承修格尔木飞机场土建工程,使机场如期竣工。

  一次鼓劲的大会

  1955年在开发柴达木地区石油、地质、农田水利、交通运输以及各方面工作取得辉煌成绩的基础上,1956年3月5日至3月10日,在西宁召开了青海省勘察与开发柴达木盆地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石油、地质632、639、643队,交通厅、公安厅(劳改局)、农林厅、工业厅、柴工委、格尔木医院、柴达木贸易公司、些达木机场、柴达木人行、柴达木邮局等14个先进单位,232名代表参加。

  公安厅(劳改局)代表19人编入第七组(农田水利组),组长王邦举,副组长阎竹玲。

  大会由副省长马辅臣致开幕布词,副省长张国场作工作报告,省委书记高峰,副省长扎喜旺徐、喜饶嘉措,驻军部队少将邓宝珊讲话,副省长张国声致闭幕词。

  大会期间,公安厅副厅长兼劳改局局长张贵德,就柴达木盆地新生企业公司系统的一些工作,向大会做了中心发言。他说:为了给我省发展大工业打下基础,为了配合盆地资源勘察工作顺利进行,彻底解决本省粮食供应问题,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决定,新生企业公司从1954年初就开始担负了,在盆地开办农场、兴修水利、修筑公路等任务。截止目前为止,已投到几个占线上的工作人员约有2600人,劳动力12000余名。经过两年来的实际斗争,已在各方面取得成绩,为开发盆地资源铺下坦平的道路,在某些方面已为我们子孙万代过美满幸福生活,打下了思想基础和初步的物质基础,这些成就概况来说是:

  (一)把几千年来,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长期长野草、睡大觉的94500亩荒地和部分沙原变成了良田。仅1955年就为国家生产粮食1400万斤,可供20000多人吃一年;

  (二)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盖起了一栋栋房屋,筑起了坚固的堤坝,为今后丰产和不久的将来建立城市创造了条件;

  (三)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了畜牧业,目前畜群已达31600余头(匹),为进一步培育畜群和供应盆地工作人员肉食,开辟了源泉;

  (四)在农作物种植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做了我们前人从来没有作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如德令哈农场,当年建场就获得利润10万余元,1955年获利润60余万元,同时在1954、1955两年均获丰收,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每亩达1154斤。打破了过去有些人认为盆地只能种青稞的保守思想。不但种植小麦成功,各种蔬菜瓜里一类东西试验生长亦很好,一个萝卡就有30斤重。

  此外我们还冲破了长年积雪的高山,跨过了奔腾不息的河流,修通了茶甘、西果、青藏公路,对支援勘察与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来源,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各族人民积极支持,也是我们投入这些工作中的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苦,不怕疲劳,夜以继日进行劳动的结果。

  张贵德同志说,新生企业公司的工作和其它部门一样,在开发盆地的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如承修的西果公路,该地气候严寒,六月天地皮才解冻,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坚持“小雨不停,大雨抢干”,和严寒与泥浆搏斗,按计划完成了上级所效给的任务。又如在修吉达黄河大桥,动工时,已经是12月中旬,河水已全部结冻,气温降到零下30度,个别人腿脚被冻坏,但严寒并没有压倒他们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热情。一个个银行争先下水,顽强工作,终于把大桥修成。又如茶甘公路,在修马海至油墩子一段时,因为缺水、缺柴,全队人员三天吃不上两餐饭,但是情绪仍然饱满,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因饥饿停止工作,终于完成了任务。又如德令哈农场,1954年初由于人力、畜力不足,建场时间又较迟,但他们力开荒,边种地,突击了70多天,终于获得了丰收,这国家创造了财富。

  张贵德同志在发言中还对新生企业公司当年的各项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今年我们在农业上要完成开荒50万亩,产粮4000万市斤;在工业上要完成产值2395元;在工程上要完成建设机种25万平方米,工作量3100万元。

  大会期间劳改局新生企业公司王邦举、薛经纬,德令哈农场第四站王永学分别就茶甘公路、西果公路的修建和德令哈农场整地、播种、田管作了发言。

  大会向毛主席发了致贺电。

  大会收到省市各团体、单位的祝词、贺电、贺信。

  《青海日报》以《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为题发表了社论。

  会后给每个代表发给会刊、纪念章和《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

  1956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率中央慰问团赴西藏慰问,路过格尔木暂住期间,在干部大会上即兴作了《长征的补课》讲话。他赞扬柴达木盆地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是长征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创举,是开辟柴达木的第一代人。慰问期间给沿途各单位放映了电影《铁道游击队》,对在盆地工作的同志每人发给笔记本一册,自来水笔一支,纪念章一枚。

  1958年10月初,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因公路过视察德令哈农场,对农场工作址分满意,在西宁参观劳改工作成就展览时,对张贵德说劳必是一件新鲜事,既要改造人,又要改造自然。要改造犯人的犯罪本质,改变他们的好逸恶劳。让他们学会生产本领,就业后有个谋生手段,犯人也是人,他们也要吃要穿,也都有学好的想法、通过劳动、教育、立功赎罪当一人好公民,死心踏地的罪犯是极少数的。要注意政策的感如和政策的具体化,除了武装看管以外,多注意工作方法。

  1958年10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参观劳改工作展览时,对劳改局局长张贵德说,柴达木山上不长草,石头不少,走路碍脚,但石头经过烧练之后用处却特别多。从前阿拉伯国家的骆驼队用石头垒灶头,用牛粪驼粪烧火时,偶然发现石头经过烧炼后就成了琉璃,这就是以后的玻璃和玻璃制品。比石头还顽固不化的是极少数人。犯人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对技术犯人要发适当的生活津贴。

  1960年11月,农垦部部长王震视察了青海农垦工作。在参观劳改工作展览时他说,柴达木地广人稀,是办农场的好地方,农场办好了,才能发展工业、矿山。要培养出一批闻得粪香的农业技术干部,这样农场才能办好。

  1983年7月,胡耀邦总书记访问视察了柴达木,他说,我看你们的地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名字,叫新开发区或待开发区。海西自治州是个大有前途的开发区。并挥笔题词:“立下愚公志,开发柴达木”。

  “大跃进”的严重挫折

  1958年我国正处于“一五”、“二五”交替的升腾年朋,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三面红旗: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强调拔白旗,插红旗,大抓阶级斗争;政治挂帅,大高群众运动;“钢铁元帅升帐”,“跨黄河,过长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曙光如日之东升,气势磅礴,光芒四射”。

  青海省委和人委于元月1日在《青海日报》发表了,题为《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民族团结,发展牧业,大量开荒,促进农业大跃进,争取五八年农业大丰收》的元旦社论。同日向各州县和各厅局发出《为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争取五八年农业生产大丰收》的指示。

  元月13日至3月8日,青海省委召开了二届五次会议,会议原则上通过了《青海省1958年至1962年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苦战五年,基本改造青海地区的落后面貌”。会议要求:实现对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5年过黄河;5年内实现水利田;今年增产粮食3亿斤。

  5月9日至5月12日省委召开农垦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我省农垦规划。要求在此期间开荒1000万亩;累计生产粮油53亿斤;建立300个新农场。

  8月22日,在公安部十一局局长孟昭亮的主持下,召开了德令哈农场小麦丰收现场会。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42个农场代表,中央科联小麦参观团以及中央办公厅、省级各有关单位代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的记者共百十人参加了会议,科联参观团赠送了一面“改造人与改造自然”的锦旗。会上公安厅副厅长兼劳改局局长张贵德做了“上游无止境,潜力挖不尽”的报告。在当时已刮起浮夸风之时,宣布了德令哈在面积丰产成果14208亩小麦亩产1246斤、27548亩粮食作物亩产千斤等。

  中央和省委几次会议之后,有关专业会议以及州县层层加码、层层贯彻、层层表态,纷纷做出了保证。几年来创建的基础较好的农场没有充分的巩固便被“大办农场”、“以开荒为纲”的狂潮所淹没了。

  农场 群

  1955年至1958年四年期间,盆地共建起了8个农场。在大跃进的当年,除都兰县沙珠玉农场移交给青年农场外,各农场将各自的农场作业站或临近未开垦的荒地,扩展为各自的卫星场,大场带小场,变作业站为场,变分场为独立场,很快的形成由22个场组成的农场群。

  德令哈农场所属:尕海农场,泽令沟农场、怀头他拉农场、戈壁农场、蓄集农场、郭力峁农场。

  香日德农场所属:卜浪沟农场、伊克高里农场、怀头科日农场。

  格尔木农场所属:金峰农场、托拉海农场、乌图美仁牧场。

  马海农场所属:冷湖农场(由石油局经办,马海农场派出3名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阿拉尔农场(由马海经农场派出干部和职工试办)

  赛什克农场和1958年2月新建查查香卡农场。

  开荒 热

  大场带小场,变作业站为场,利用三边地—地边、房边、渠边,凡可利用的地,寸土不留,以扩大开荒和耕地面积。同时大上水利工程。从统计表上看开荒面积、耕地面积、播种面积都成倍增长,实际上都是为完成高指标而凑数的。以1960年为例,亩产平均几十斤,不到1957年平均单产的五分之一。

  炼钢 铁

  根据省委、省人委的指示精神,奋战4个月,为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炼铁两万吨炼钢两万吨,劳改局在德令哈、香日德成立钢铁战斗团。领导挂帅,集中强劳力,集中车辆,调集鼓风机,建起成片的土高炉和部分小高炉,轰轰烈烈地炼起铁来了,除德令哈、香日德两个重点单位外,各农场也都在干部中动员起来土法上马炼铁,相应的采掘办矿热在不断加温。至9月份便“捷报频传”。纷纷报出喜讯,施出了“卫星”。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炼出来的全是粗铁和烧结铁,并无实用价值。有许多小农场日以继夜的干,连个铁的影子也没见到。

  放卫 星

  1958年农业本来是个丰收年,但产量被人为地炒成了神话。当时见于《青海日报》的报导很多,如1958年9月14日载德令哈1.07亩小麦亩产5548斤,9月18日载赛什克农场1.099亩小麦亩产8585斤,10月14日载香日德农场1.027亩小麦亩产7175斤等,实际上者是掺假的,或把多亩产量算给了小块丰产方。由于报“丰产”、“高产”,场受到国家和省上的嘉奖,工业治炼等方面也放出了许多“卫星”。

  反思

  从1957年“反右”以后,左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了,形而上学泛滥,“左”比“右”好,一时成为风尚。因为“右”被解释为立场问题,只能把白帽子扣到自己头上,“左”是方法问题,只能把红棍子打到另人身上。于是遇事七分左,不顾客观规律的“敢想、敢说、敢干”,反正说大话双不负责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要河水上路,让高山低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头可断,血可流,不达万斤不罢休”;“日日红,月月红,全年高产满堂红”等狂热的口号响彻各地。

  “大跃进”当年,滋生并发展了“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特殊风、瞎指挥风。甚而蔓延为“三高”现象——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

  “大跃进”是全国性的失误,中央已有明确的结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17条指出“……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开来”,就全国来说“大跃进”的悲剧早已成为历史,可是对青海国营农场来说,所造成的后遗症延续至今,留下了沉重的负担。

  历史的教训不可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笔者以为,开发柴达木农业资源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柴达木绿洲农业的开发是历史性的成就,是一代人努力开拓的结果,在当时生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拉肩扛,白手起家,确实是难能可贵。应该记取的经验教训是: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按客观规律办事;二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志开拓,勇于奉献,为柴达木的绿洲农业,再创新的辉煌,迈出新的步伐。

  柴达木现有部分农场简介

  经历几址年的演变,盆地现共保留下来的10个农场,耕地面积40多万亩,分别归属省州主管部门领导,其中仍然归属劳改系统的只有三个:

  诺木洪农场,1955年10月建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海西州都兰县境内,沿青藏公路线,海拔2754-280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3度,年降雨量40毫米,蒸发量282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3257小时,昼夜温差12-17度,无霜期82天至115天,地表、地下水充足。

  从沙土连绵的戈壁滩开荒造田起步,建成田、林、路、渠综合配套,以机械作业为主的现代农场,属于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现有耕地6.52万亩,农田防护林4000多亩。以种植春小麦为主,历史上通常年份亩产在500斤左右,总产2800万斤上下,粮食商品率达45%,为全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进入80年代,场营工一、饲养业也得到发展,发电、机修、采煤、机械化养鸡、养猪、饲料加工相应发展。现有枸杞园3895亩,年产干果7万余斤。

  香日德农场,1966年2月建场,位于盆地东南边缘,海西州都兰县境内,沿青藏公路线,有西宁至香日德农场汽车客运直达。海拔2997米,年平均气温为4度,降水量166毫米,蒸发量2227毫米,无霜期90天左右。

  建场之初,方圆数十里一片荒凉,只有一株孤立的红沙柳。经多年垦植、造林,发展到有林面积17594亩,成树720万余株,防护林带590条,全长420公里。昔日的荒漠原野,现已变成条田纵横、林网密布的田园。被誉为“戈壁的翡翠”,“柴达木的奇迹”。

  现有耕地6.78万亩,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历史上常年粮食平均亩产约400斤,总产2000万斤上下。没菜籽亩产100斤,总产180万斤左右。粮油产品率约40%。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

  赛什克农场,1956年3月建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海西州乌兰县境内。海拔2860-3100米,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年日照数3000小时,平均降水量13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无霜期45-95天。除地面水源外,有机井31眼,防护林500亩,耕地2.77万亩。以种植小麦为主,历史上常年亩产量300余斤,现机械水平达85%。

  寄语后来人

  风风雨雨四十年,创业维艰,我们有过收获的喜悦,也有过失误的痛心,感慨万千。

  当年参加开发与建设柴达木的干部、工人,那些最早的创业者,有脱下军装转业的军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支边干部和青年学生,他们为之奋斗了大半生,如今大都已经离退休让位于下一代,在那峥嵘而严峻的岁月,历经曲折,硕果得存,来之不易,应该永志莫忘。往事悠悠,唯新历者体会最深。

  当年的开拓者,老领导郝登阁、蔡如诚、罗承运、霍仲琨、杜唐录、王学章,工程师瓦受天以及所有已经作古的老同志,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忍辱负重、执着敬业,无怨无悔,贡献了终生,其功不可没。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发柴达木的机遇已经到来,农业的综合开发是盆地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新的开发要靠正确的决策、科学的管理,靠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装备,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靠我们继续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柴达木精神。

http://www.haixinews.com/system/2016/06/07/01202448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0 02:42 , Processed in 0.0174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