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林贤治:“五四”和文革

[复制链接]

1399

主题

443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253
发表于 2023-10-25 0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e8 U. E2 u6 k% K
% o& z& N* {3 }) [“五四”和文革
1 r: i2 k9 b# U" g, ?' A9 t: _. j2 d' k" k
林贤治( e  K3 D3 b. Y: u. f' A+ A$ K+ W

0 Z9 Q2 l0 N) G  ^9 t5 ~  B  五四传统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源头,科学理性,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源头,
$ ?2 i4 r# e. F/ X3 k5 G就外部而言,早为群众性政治运动所中断,为战争所中断,为国民党一党专政所中' L' u0 ]# J4 K* v4 x
断。1949年以后,在和平建国的新阶段,这个传统没有得到合理的承续;在某
% S/ |% t. Z2 {种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下,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斗争从不间断,使它蒙受损4 c0 \( m; C; p; p
害。反右斗争以言治罪,株连家属,覆盖面如此之大,是世所罕见的。从某种意义
$ d% [' b  _' W5 G上说,乃是对五四传统的全面背弃。背弃这一传统,其后果之严重,正如著名汉学! J7 o, ?% w2 q8 l; ]; }; _' P% g' y
家费正清所形容的:“其结果等于砍了中国人的头,使中国最精贵稀少的人才,丧
. N1 m7 ?2 s! ^2 a- {9 e失了活力。就是在这样谴责和反知识主义气氛中,‘大跃进’开始了。”接着他说1 H/ U( c3 @9 ~6 ^2 L8 Z; u$ g
:“革命的理想是解放人民,不是控制人民。然而这些理想主义者在革命成功后都# p) R) v* K4 C& `1 c
受了罪。在成千成万这类事件中,我们看到革命开始吞蚀革命者了。”+ p# p  s- g- k
2 M, m, ^4 n( P) Z- Z
  大跃进是毛泽东独出心裁的尝试,然而这个尝试遭到惨败。虽然在庐山会议的
# q& Q- \. J: f% o, D1 o7 h7 f+ Y斗争中,他始终是胜利者,却无疑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此后几年间,他曾发
% w% s9 _4 V- o# F2 c, [起过类似“四清”之类的运动,试图释放这种压力,结果没有成功。他必须找到一
9 \2 L, w% V7 y; x种彻底解决的办法。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在他那里,政治斗争目标已经变得非常明+ A/ |7 w6 ]) R/ }$ ~/ j3 M
确,理论上也形成了自成系统的一套;就在这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
* r2 @+ [# i9 Q$ H( Z4 `2 L+ J概念被提了出来。可是,在他的同志中间,这个危险的思想并没有引起普遍的警觉
! T; Y8 ^& M; B。这样,一个号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就像一枚重磅炸弹,于196
/ f0 D; ^0 M' s# F* e- Z" G7 Y6年通过一出历史剧突然引爆了。+ T- v) w% g2 l5 [+ J

# C3 y& ?! W* r# }+ g. [! l% d4 z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新的起源,是一个因,但更多的是果。我们可以从托克维尔, g2 S: T. _0 m1 @3 q" j( ~
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那里翻过来看这个问题。到了文化大革命阶段,不但毛泽东
0 A) Z$ L" X' J5 T* o思想被推到了“顶峰”,流通在各个领域的被称为“左”的东西,各种潜在的矛盾
$ D6 _& V$ f. B' Q. u0 b- a6 w" M( f和危机都发展到了顶峰,毛泽东就是站在多年所累积起来的结果——问题的顶峰—
$ _8 F; T8 r: w' p, y* u' t7 P—之上发动他的“革命”。他所以能够在“全面不抵抗”的情况下,顺利地推行他
3 |1 j/ U+ V  |$ F& I的计划而直奔目标,至少有两根固定的操纵杆与临时装置的方向盘连在一起:其一6 Z9 ?* S1 s7 q. x0 H
是反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战略方针,要制造“党内最大的走资派”“中国的赫
* w  F, Q5 t3 T鲁晓夫”实在太方便了,更不用说臭知识分子;其二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权威' {: H' N& o7 |6 u8 s5 ~8 |: G- A
主义的确立,使个人领袖处于独尊的地位。当然,个人魅力也不失为一个因素,那
! v, N9 V+ u, T. e种享受斗争的挑战性格和自由意志,对热情、轻信、好动,具有天然崇拜倾向的青: T  t  r( ~' H
年学生是特别富于吸引力的。加以运动一开始,就鼓励采取“大民主”的手段,这1 A7 ~( r: M4 W$ F2 F; N1 \' ]
在长期因为民主空气稀薄而感到压抑的广大的人们那里,自然容易产生共鸣,难怪5 a) L; J0 b6 q8 ]; l0 R
居高一呼,天下风从了。
9 L6 s/ o- w# L9 o2 V( b+ v1 T( t7 B& h$ o' M( S6 g
  有人以五四的文化性、社会性比附文革,其实大谬。文革只是五七年反右运动* f2 u+ Q; p) i! h( ~7 u0 m1 C6 w
的放大。如果要分期,文革可简单地裁为两截:1966-1968年,此为红卫
+ G2 [5 {1 a- Q+ ?4 o兵时期,特点是造反,混乱,无序;后期在1968-1976年,为新秩序时期
5 r) i! E2 _6 x& Y,建立革委会,收拾造反者,进入斗批改,同样是一乱一治,乱极而治。只是文革
2 w: Y% F/ [7 L( _5 i比反右更具规模,更复杂,也更荒诞;因为局面宏大而控制不了,才有部队以“支
  Q; e7 f0 a( ^! ?左”名义的介入;不过唯其如此,正好显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武斗的出
- J; i- p. p3 ?2 t) @1 _2 F2 q现也许是预想不到的,然而无非是阶级斗争极端化的表现而已。其间,出现过许多
% @5 W, F3 g, H“新生事物”,如样板戏,赤脚医生,“三结合”,学习班,交白卷,大批判写作) ~! ~0 M! S( S. T! J
组,工农兵学员等等,也都是建国后毛泽东系列试验的持续性或一次性展览,没有+ ?" C6 J' Y# W- l( B  q( \
什么新意。毛泽东本人的“最新指示”,诸如“吐故纳新”,“走资派还在走”之  b8 L7 z6 H: H) Z( p
类,也多是对运动现象的一种点评式总结,而非理论上的创造,是毛泽东思想体系
# r- \5 D9 f! P& O中固有的东西。
8 N$ _9 u7 L/ |
# Y* a# \) k( A6 Y9 Z  毛泽东是五四运动的过来人。对五四也曾作过高度的评价;但是对于五四精神
1 p9 Q, x4 b; C,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中,都有着明显的矛盾和抵牾之处。尤其是文革,他容忍甚或, Q& h$ R2 Z+ x- W5 p0 W* @
鼓励个人崇拜,过于集中权力而独断专行,采取一种封闭而非开放的观点看待中国) Z/ H/ B. a4 U1 [
社会,满足于一种恩赐的自由和民主,这些都是脱离了五四精神的。五四全面反传
+ I1 s% x4 O9 v4 g7 R# \统,而他对传统的观念多所偏爱和保留,轻视知识分子,有明显的反知识主义倾向
- X( w. ]4 E: }) `- E9 ^3 d,民粹主义倾向。作为启蒙运动,五四无疑重视思想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五
% P) e( v1 ~% H1 ?) i四的启蒙,思想是来自西方的,现代的,新生的。毛泽东对意识形态不可谓不重视
2 E" I5 }& M6 y) l% K,在某种意义上说。文革就是“意识形态专政”;但是,这种专政,是在反传统的$ }) b, G4 j2 z
名义下对本土文化,农民传统的新的发扬。6 z/ k8 Z) z5 w0 s, N0 r. Q( J6 [

& V% `9 o( c6 p* A% u  除去背景的差异,在性质及其表现形态上,文革与五四南辕北辙,存在根本的
. G2 z) }1 |1 w3 P4 s3 u不同。" r8 E7 I' m2 z, S) X& ~
. m# T/ `2 T- z6 ?; H5 p1 Z) v
  一、五四是知识分子自组织,文革是他组织。“大宪章”《十六条》虽然声称
7 D2 e4 s# D- _: E$ J1 F“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取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 [% I! S& _+ k/ ?9 J) V。姑不论后期对国家权力的强化,即使在前期,也是受“中央文革”的指挥和控制# S' r2 e6 O& V0 s5 @* G
的。所谓“炮打司令部”,打的只是“资产阶级司令部”。不论怎样高喊着”踢开
5 t6 i# P! C/ J) p/ J+ J党委闹革命”,最高统帅和副统帅是不能炮轰的。五四时期是弱政府,所以有众声5 t" [( d7 d) q/ }" d: I; p
喧哗。文革期间,即使各级领导被打倒,“靠边站”,最高权力始终不曾悬置或空
; L# s$ a4 S' g- K缺。两报一刊,舆论一律,表现出高度的指挥效能。因此,说文革是“直接民主”
8 F8 X8 F3 L( Y1 L& t$ v固然失实,指为“无政府状态”也不确。一声令下,民主就立即收起来了,怎么可- Q2 }1 ~1 S/ z
能“无政府”呢?! L4 y0 n9 O! L# [
) [' }6 A" l0 u+ q2 p3 h" ]
  二、五四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一切偶像,真是摧枯拉朽。文革个人迷信盛行:
+ `. ^' g8 ]9 j% z9 `/ \红宝书,语录歌,忠字舞,红海洋;还有早请示,晚汇报等等,弥漫着一种宗教气
" Y6 n3 N7 H- m, U, V息。
, I0 y/ E; Z9 j. u9 m
: w8 |" {: k/ |) K6 H  三、作为运动的主体,五四主要是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起着启蒙作用
0 V  j2 ^3 v( H4 |' f,青年学生是后起的;在反封建文化的斗争中,他们目标一致,配合密切,是一支
9 E6 K3 W6 }# W( K3 f$ P完整的队伍。在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了被批判和清理的对象。五四的一代,是学贯7 n1 u1 N0 ?0 @
中西的一代;就说青年学生,也都具有相当的学养。文革时代的学生基本是“聋”* [3 {4 Z+ j! f9 \
和“哑”的一代,他们对西方文化除了敌视,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是一种畸形教育; u( }" a% W. P3 l2 @
的牺牲品。由于他们的无知,轻信,往往造成过火的盲目行动,因此长期遭到在文
" g. Z- J" t3 Q8 P- y4 w+ d8 h革中受过损害的知识者的痛恨,斥为“流氓”“痞子”,把时代的暴行完全归结于3 i: a* |; i. ?) X) @8 O
他们,而始终得不到原宥。7 `! s0 o1 n4 z/ f8 _3 O3 y
/ W, u# w2 N+ J, r
  四、五四是独立知识分子的自由联合体,带有鲜明的民间性和个体性。文革的
( q; T% n0 G7 I) t4 i造反派成分比较复杂,大约有部分在他们的造反行动中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要求,从
$ e" I2 ?3 v& q而给运动带来唯一的亮点;但是,相当部分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并不代表民
$ x& _" `3 Q& L2 c( ~1 e) f2 z间立场。3 m) u7 I8 @- M% [' z( w" @' g
& H: c  Q2 |( d% S7 L4 J
  五、五四是天然的群众运动,具有先在的开放性和公开性。文革则是有预谋的
' [0 d( f5 \! Z+ T. f; X, Z' T; X,有目的有步骤展开的群众性运动,带有神秘的性质,许多重大事件也都蒙上了一" g2 r  H8 ~0 G( m9 i7 @2 ^" {
层拜占庭式的气氛。! u4 A. i: K: J1 A2 C7 z, e  P: r
6 H. S$ V" R0 U( G/ s
  六、五四的参与者,都是真理的追随者,是真诚的理想主义信徒。文革的乌托
& V# w% d! P9 T- K% c7 L' O邦色彩是浓厚的,但是带有欺蒙性。利用人们对民主变革的要求,例如在《十六条7 o; e; S4 M* r
》写上巴黎公社原则,一开始就以它的权威主义,出身论,有关“正统”“嫡系”) G- T1 c" s: |4 n% k8 c) P: \6 g
的派性争夺等等,显示了一种喜剧色彩。五四的冲突,是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的& z1 H, x6 I) e) V  }
冲突。而文革,则更多地表现为实际利益的冲突,愈到后来愈是如此。
( i" K  w8 F) A6 @$ s9 }$ ~3 E
5 B  Z! _$ D) p; }: @8 y1 P# U  七、五四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运动。文化运动,由此必然是多元多向的;所谓斗
! @2 g* d' d2 q/ I5 J0 b) M' {争也都处于同一层面上,是书面的争论和角逐。没有王者,没有公认的权威,也不
* t* o9 T/ B+ S4 w3 V% r需要大法官。文革号召“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目的在于剥夺独立的思想。理解
9 G' r! B: W! N% N6 H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完全唯“最高指示”是从。它实质上是一场政治运+ u2 k0 O4 z% k1 i9 k. |% A. A6 y
动,其间充满了政治歧视,各种凌辱、压制和迫害。《十六条》满纸是“革命”的6 J/ e: [! O, L% c8 o+ `
权利,唯独没有生命权。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德沃金指出:“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对待5 {, @9 j; I- B' b, C
权利、它也就不能认真对待法。”整个运动以暴力著称,毫无法律可言。单就公开/ l9 [0 h' Z; q" L, S
的数字,在1966-1976年十年间,就有35万人被折磨致死。2 b$ F" E: L7 W) C" ~, I
6 h  V  J# T* B  E$ s! L3 L
  八、文革的口号是:“破四旧、立四新”,其实只在形式和皮毛,并没有触及- L) g  Z2 E9 K9 X! x! q3 E
文化体制和观念中的封建主义,所以才有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上宪法之举。这; E0 ^& R% ^$ D8 Y" S- Q( k
种“政治继承权”,显然是王权主义的产物。而五四是彻底反封建的。. g. l2 R) L( O1 a. |
0 i0 |" C- B2 F% H/ B' s1 p
  九、与此相关,文革把几乎所有外国的东西都称之为“帝修反”、“资产阶级
/ E& H. O4 _! I5 ^& V货色”而加以排拒;与列宁让无产阶级“掌握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的思
* v9 Q; u% d; E9 X想大相径庭。五四则是“全盘西化”,反排外主义的。" o& c2 x7 l0 ]3 x1 z. R, I& J

5 z+ U/ d' {  t, L  G4 m, c5 z  十、五四旨在摧毁现存秩序,文革则是在体制内进行的,却恰恰捍卫了内部亟
- X. w7 y8 b7 C. x待改革的部分。五四不打革命的名目,却有革命的灵魂。文革从总体上不具革命性
1 u$ o9 e& y1 l7 E8 r: p,没有新的主题,新的思想,新的成果。6 Q- m+ u  E7 V( z, P0 M

( s- Q$ ?; o9 y8 v+ H  十一、五四是伦理革命,是在反对封建道德的基础上,重建人性的道德。在文
& A2 V6 j0 X+ x6 w革,道德与良知成了革命的对象。人们变得狭隘、冷漠、嫉恨、残酷、虚伪,告密& N2 H, |4 X2 y$ ^& A% u
和仇杀之风盛行。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形成,公平地说,是长期的“阶级斗争”的
6 [, h, ^7 Z) n' ^产物。但是在文革,道德的摧残尤为严重;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仅仅是属于
2 k) `& M- Y, F  _( _& N一代人的了。9 I" n4 c: M! X8 o
8 J& V  E* t+ y7 X0 n3 h7 g) d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说:“五四精神有退无进”,甚至说了“五四失精神”9 ~0 s1 Z% R+ c8 Z8 H9 C
的话。倘说这精神一脉尚存,那么及至此时,则已完全为文革所扼死。知识分子跌% b& Y7 w( d' W2 G
落到从来未曾有过的困厄的境地,人格也变为从来没有过的卑贱。剧作家曹禺回忆2 [1 V( T# ~  H
说:“‘四人帮’统治的那段岁月,真是叫人恐怖,觉得自己都错了,给我扣上“
5 m& K0 j( l5 U( v/ M& I& h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倒是小事,自己后悔不该写戏,害了读者,害了观众。”“6 E, G6 B, H( O/ T4 D. L
他们逼着你招供,供了以后不但别人相信,甚至连你自己也相信,觉得自己是个大1 s5 S' B+ Y- g. M8 n1 }
坏蛋,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造成自卑感,觉得自己犯了大锗,不要写戏了,情愿0 N/ T' l; S9 F2 \7 R& Z
去扫街。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产生了,这种思想上的折磨比打死人还厉害。”历6 j& l# U1 [6 T2 t) a5 J
史学家范文澜受了中央文革组长康生、陈伯达批评后,立即写信给刘大年:“请你
& z& z* F2 r. ]3 ^/ z0 ^- ]0 i0 _助黎澍同志加强批评。愈过头愈好,不过头,别人会来补的,那就麻烦了。”接着7 `' e8 X/ P8 b; \# L
又写一信给黎澍:“你毫不容情地加上自我批评的文字,愈过头愈好,请你站在敌2 }) R* S! t8 `. x$ a" \
对者的方面,尽量抨击,不大大抨击,将来自有人出来抨击,那就被动了”。那时% O" V5 ~' |4 j- Y0 J; ~
候,不少人被逼自杀。历史学家翦伯赞自杀前,口袋装有遗书,其辞为:“我实在
2 ?# p$ l; p! K4 X$ Q3 \交不去(出)来/走了这条绝路/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完全不知道,/毛主席万岁0 N1 M7 S- V' j+ n3 a8 Z2 p! j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梁漱溟不甘寂寞,却写信给中央文革并转毛泽东0 l. [9 B) u) Y3 o; G! T
,表示赞同文革:“主席此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广大群众振起向
/ Q8 t& q, }) I/ B7 C6 H上精神,鄙视资产阶级,耻笑修正主义,实为吾人渡入无阶级的共产社会之所必要: v% P# v* ]! J! v. @- [
。……当红卫兵来临,我以维护此一大运动的心情迎之……”诗人郭小川在五七干! U4 T. Q; h; c* A/ s
校时致信妻子说:“早已下定决心,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永远在学习毛' }9 k0 G- ~& S0 E  f
泽东思想,和工农兵结合中改造世界观,永远生活战斗在第一线。”在宣布恢复党0 v' u1 \6 m8 N2 q1 J
的组织生活时,又致信妻子说:“我的‘斗私批修’并不好,尚有一个问题需要补
+ J, t- p1 o# O9 r3 ?# D斗。……同志们都在祝贺我,但我认识到这只是革命的新起点,没有什么可满足的
6 q$ A# h8 x, S,只是斗争和改造的任务更加加重而已。”五七干校本来是一个带有集体惩罚性质
- Q7 t7 h. b5 u. V( g( _的劳动场所,臧克家陶然写了大量赞美诗。他在诗集《忆向阳》的序言中写道:“) D$ }+ R, `4 U+ p  Q" U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于1969年11月30日到了湖北咸宁干校。这个日子,
: R: t$ k' N" h) K* X! q  T* k我永生不能忘。它是我生命史上的一座分界碑。”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
* d1 z& p5 k- N% Y5 W案风”,随即写诗助阵;一年过后形势大变,复歌颂“英明领袖”及“老一辈无产
- w7 _. T. L% e3 J/ ~阶级革命家”。不论风向如何,唱颂歌是诗人的本分。一些荣幸进入御用写作班子
9 U0 E5 z. @0 V7 ]的如“梁效”“石一歌”辈,把灵魂卖给权势者,至今讳莫如深。其中,如周一良
2 h# j3 A( i  F" G$ u9 A著书回忆,题为“毕竟是书生”,分明为自己开脱:余秋雨大论“嫉妒”而骂“小- E$ h7 J8 ?. l
人”,则要努力保持“文明的、高贵的社会形象”,使“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5 i+ P% c+ ]2 S: h( v
* l5 s6 ^# _& O) N/ U- Y4 S3 Y
  “士风”如此,怎么可能指望从中产生独立的思想者呢?倒是极个别的“士林
$ j1 {4 W  O, K& V6 c2 d”之外的人物,如张志新,遇罗克,李九莲,以他们诚实的声音打破了禁锢的沉默
8 L6 d& }- O) K$ N。在一个只懂得说谎的国度里,诚实就是思想。他们的文章,日记,言词,诚然说
2 K8 l. l9 m! E# Q7 A0 t不上“深刻”,但是价值连城,是那些专一阐释别人的“思想”而自以为高贵的学
& [4 Y) k! `5 s者的论著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他们竟死于屠刀之下!在历史的记忆中,有那么一
; t8 L, K1 b2 n! x! a* z7 ?! @' P根喉管,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滴血!0 U' r. b& G0 W# |$ F5 W" k  w
- O3 m/ a; G$ M7 a/ l1 g) u* _
□ 本文节选自长文“五四之死”,原载《北京文学》一九九九年第五期,该期杂
$ }4 a  H( e  I( a% y$ N& [志被当局强令撤掉此文后,方得改版重印出版。
3 @5 {3 _( U: R" w' N, ?$ v/ R& T/ e9 R5 [" Q% T7 F$ q( F

' Q& v+ I: c$ H8 j6 L0 i& p/ jhttp://museums.cnd.org/CR/ZK00/zk218.hz8.html#22 o: j+ J" p. ]( C

) [% ^1 ^- w2 F  T3 U4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21:40 , Processed in 0.1105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