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罗屿:刘少奇冤案中的伪证是如何炮制的?

[复制链接]

1279

主题

430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20
发表于 2023-9-4 08: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  Z' R! a, e5 V9 T) P4 G) D0 K* p" q& Z$ x" k3 \
2012年初,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分会副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原副主任黄峥的两本著作《刘少奇冤案始末》、《刘少奇的最后岁月》再版,引起广泛关注。  V* x: U, g5 \  K0 m9 q

$ u7 {0 g% H* @5 M% E/ a为什么时至今日,刘少奇冤案还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 _) c( [8 n# T; {5 @& X1 z8 t  ]1 ]# c6 d0 j
在黄峥看来,“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它不仅当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议论此案,仍觉难以置信。8 D" v7 x7 `/ G

7 k+ a/ ~; i( P对黄峥而言,从事刘少奇研究,纯属偶然。- W/ ~4 P2 R; H6 Z+ Y& X
$ x( ~' @% M0 l) k9 }" j) V
197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他,被派往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随即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刘少奇研究组,黄峥被推荐给当时研究组负责人,也是刘少奇原来的秘书姚力文。此后,黄峥被调到北京,成了一名刘少奇研究组的研究人员。
  Y, ~' p/ }! ~
5 R9 V5 J5 Q, V" q1 I$ w在黄峥看来,为刘少奇平反已经三十年,但直到现在,对刘少奇一生的宣传和研究还很不够,有三个不相称:一是同他在革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相称,二是同他在党和国家中所处的崇高地位不相称,三是同他在文革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不相称。7 c5 O7 Y4 s, _. z# \+ q
! A! I* s! H& B0 P& z3 a* P
从申辩到沉默7 T7 |+ Y3 N% B- T0 L

* y% ?& k. A5 P. h& U& h4 l1 e“刘少奇冤案和‘文化大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在黄峥看来,“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有刘少奇冤案,而没有刘少奇冤案,也不成其‘文化大革命’。”6 U- k* i! B" C5 Z" G. |5 k

2 k$ w3 _- L# ^, ?; u( F1 T让我们将历史翻回到四十多年前。. b# L% x6 @+ x5 F  P7 I& A, w/ d/ p

: Q' V6 L' e0 I8 E3 L4 I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而那时的刘少奇,却对这次会议的情况一无所知。
6 C8 \, R, r! Y' J: k# k
) ^2 c: V1 F6 C: T* W4 z; E% E在对刘少奇立案、审查、定案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向他透露过有关专案的消息,更没有人听取过他的任何申诉。
1 t( v; l0 I8 H1 x4 u* L/ z+ h
% [8 H# q* ^/ T( z5 v5 v' r- n在经历反复的侮辱、批斗及抄家后,刘少奇妻子王光美在1967年9月13日被正式逮捕,儿女们也被赶出家门。此后,中南海福禄居中的刘少奇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严密的监控如影随形。* K# C5 S, a, c  w# I4 L

, h0 Y; Y) Y7 i5 ~4 \: U% m刘少奇意识到,他一切争辩都将无济于事。从此,他一句话也不说了,用沉默表示无声的抗议。而在此之前,为捍卫自己的政治生命,刘少奇曾几次三番口头争辩、书面申诉。但这一切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9 u0 _$ w6 o8 f: u6 I
- p7 e# W6 o/ x' v9 |
多年后,黄峥看到过两张拍摄于1968年10月的刘少奇照片。“他躺在病床上,手里紧紧攥着两个已经变形的塑料瓶。”按照刘少奇子女刘平平等人事后的讲述,两个捏变形的瓶子,正是父亲处于重病中的表现。“由于病痛和窒息的痛苦,他常常紧攥着拳头,或者伸出十指乱抓、乱撕,一旦抓住东西,就死死不放。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看着他难受的情景,实在不忍心,就把两个硬塑料瓶子让他捏在手里,到爸爸死的时候,两个塑料瓶已经完全变形,捏成了两个小葫芦。”& P  Z) z! g' l( M

6 y: o4 h, j" e由于从事刘少奇研究,多年来,黄峥不仅要查阅研读各种史料,同时也要大量采访当年事件的亲历者。他也因此和王光美及刘少奇几个子女有了20余年的交往。同时,黄峥根据其他刘少奇身边人讲述的细枝末节,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貌。
6 e- N  K- j3 T+ I3 Y9 r$ b% A* `; B4 l# Y9 a3 ^
据当年刘少奇身边的卫士贾兰勋回忆,自1968年3月以后刘少奇吃饭、走路就已经很困难了。“他的一只腿走起路来只能拉拉着,勉强向前移动,手还得扶着墙壁,吃饭时手和嘴配合不到一起,有时嘴张开了饭菜到不了口,饭菜到了嘴边,嘴又闭上了。手拿起筷子来,颤抖得很。”
- E! L4 H0 v9 t2 G- D
3 `  t- ]9 t- w; @, O/ x# \在一份写于1968年4月12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中,黄峥看到这样的文字:“据大夫检查:刘的神志不大清楚,表现定向,辨别不清,表情呆板,对问话没有反映,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两脚移动吃力,走路迈不开步。在穿衣、安假牙时,几次发现上下倒装、倒安的情况,当别人告其错了时,还不知纠正。据大夫判断,刘不像是装的。”" C1 b* k9 o& j' k

+ ^& c+ y! o" i, X+ D但很显然,大夫的判断,在一些人眼里并不做准。5月19日的《情况反映》中便将刘少奇的言行归结为 “装糊涂”。“用梳子、肥皂刷牙,袜子穿在鞋上,短裤穿在长裤外面,有时把两条腿穿在一个裤腿里,装疯卖傻,尽出丑态。为严防意外,监护工作相应采取一些措施。”. y5 L2 s. o, y9 c/ ~0 G* l. M
6 s5 f) [# B: |" o
然而,所谓“加强监护”,更多是为防止刘少奇“行凶或自杀”。但按日后的记载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似乎都已超出当时刘少奇的能力。/ @' {) q" c9 c  e2 ^
' S" A# a1 Z, T
由于仅仅是被监护而非医治,1968年7月9日刘少奇病情恶化,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转为支气管肺炎,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发生意外。这时,才有从医院调来的专家对其进行会诊抢救。而抢救的目的,则是“保存活证据”。据事后资料披露,7月9日和8月6日,有关负责人两次对医护人员说:“要尽力治好,护理好,要把他拖到九大,留个活靶子供批判。”
, \1 Z) [- t9 W* O/ X. S8 J7 f4 `
正是把握着“拖到九大留个活靶子”的原则,当年对刘少奇的治疗,只针对肺炎,而对神经病变引起的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未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之后的《病情报告》记载,10月5日,刘少奇哭过两次,10月9日以后则完全不能进食。而从10月11日起,对刘少奇实行从鼻孔插管灌食。
; Z1 n$ L( G9 v% j( W2 A' y- s2 O) R+ p+ u! g
这种维持生命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5 ~/ _. C) h  t+ ~/ L0 V( |; v0 C
8 f; M: ^) w3 [* t+ ^伪证是如何制造的
0 g0 U# N0 [; E; D$ m
- v6 W2 P; n4 h$ s- t$ ~9 W- B  \7 }! G囚禁、病危、反复抢救中的刘少奇,自然很难知道1968年10月后他头上已被安了三顶帽子——“叛徒、内奸、工贼”,更无法知晓,这三顶帽子是如何炮制的。8 u8 T0 N3 l9 p% t; U* n" U

) c; r8 U  a6 t. d) U或许我们可以根据多年后这三顶帽子被推翻的过程,而去反推一下它的制造始末。按照黄峥讲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陆续有群众反映,党内也有很多人提出为刘少奇平反,最终由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组成一个调查组,对刘少奇案进行复查。刘少奇420多卷档案,再加上王光美等人的案卷,共570卷档案。调查组看卷后根据提供的‘证据’再去调查。”黄峥记得,自己曾问当时参与复查的人,那么大的帽子,推翻有没有阻力?对方则说,没有。复查只用了半年时间。一箱箱材料很快都被否定。因为基本都是假的,是逼供的产物。8 G: n- r" O4 A. _: {
# r$ z% D2 R7 z- P4 B
而这些伪证的出炉,都源自对刘少奇的一系列“专案调查”。0 h9 A; f4 V: V9 L; k: C6 d7 I
- o2 f( c' k* Q! @' N6 E
在对刘少奇进行专案审查前,1966年冬天,一个名为“王光美专案组”的机构成立。事后看,成立的依据,只是一张手写的、字迹潦草的“名单”。“它既没有标题,也没有日期,更没有注明是在什么会议上、由哪些人研究决定的。”黄峥说,这张手写“名单”中,江青的名字被圈掉,换成汪东兴,据当事人回忆,是江青自己提出的,但其实整个专案组一直处在江青、康生的操纵之下。前台的直接负责人则主要是谢富治。
9 Q( p1 F& Q8 y% ~$ r  |. t  k; o( C# c  U, E/ o% P
1967年3月,随着“文革”的恶性发展,刘少奇问题升级,对他的审查随之开始。“最初,只是有人认为刘少奇在1927年有叛党嫌疑,于是在一次毛泽东、林彪及部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人参与的讨论会上提出由‘王光美专案小组’的办事机构‘调查研究’此事,并没有说要成立刘少奇专案组。但康生、江青等人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却设立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刘少奇专案组’。”黄峥说,或可证明江青、康生等人心虚的表现是,虽然专案审查刘少奇从1967年3月开始,5月加剧,但直到1968年4月中旬以前,关于刘少奇案情的各种请示报告和对外联系工作仍用“王光美专案组”名义,1968年4月下旬起才用“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名义。# w  m8 o( O! q$ x( t8 @! H
0 \$ Z+ {% p% C5 t) J' |1 y7 L
至于专案组的工作方式,曾担任专案组负责人之一,后被江青批为右倾,关进秦城监狱5年的肖孟在1979年时这样回忆:他们(江青康生等)不断给专案施加压力,反右倾。在调查、看材料中,如实反映某些情况时,就以客观主义、扩散专案材料等罪名,停止专案人员工作,查封档案材料,有的人被赶出专案组,甚至关起来。搞专案的人思想负担很重,精神压力很大。在我被关进秦城监狱后,甚至有这种想法,宁肯坐牢,也比按那些人的旨意昧着良心办事为好,倒感觉自慰一些。”
. |* P9 M! m1 p
+ s% x# H+ B& ^0 D% m6 R  g肖孟所谓的“昧良心”,是指刑讯逼供,炮制伪证,以此证明在1925年、1927年、1929年刘少奇曾叛变革命,充当内奸、工贼。“在江青康生看来,若要彻底打倒刘少奇只能从历史上找问题,说他是个叛徒。永世不得翻身。”黄峥说,“于是,他们千方百计,逼出证据。”2 q- z3 V( D& q% |

* R! ?$ s) v! k. M$ a7 K: w# v比如,为证明刘少奇于1929年在满州工作时叛变,专案组将刘少奇在满州时的部下孟用潜定为“隔离审查”的“重点突破”对象。肖孟当时参与了审讯孟用潜,按他事后回忆,“每次审讯,专案组几乎全体出动,七嘴八舌,拍桌子瞪眼睛,威胁恐吓,如‘交代不清,休想出去’、‘顽抗到底,死路一条’,还有指供、诱供情况。”+ z. b  {; z$ j. D( r; d, {2 ]6 U

! T9 b# I, X# z2 }4 ~就这样,经过连续7天的日夜突击审讯,孟用潜作了违心的交代。但他事后多次口头和书面申诉,推翻假供,前后达20次,一再说明这些交代材料“都是编造的,并没有事实依据”,“写材料是在审讯小组帮助之下集体创作”。但这些申诉都被扣押和销毁了,有几次还强迫孟用潜本人当场撕掉,并一再警告他不许翻案,否则以现行反革命论处。, Z; ?& }, a0 r! j( i- M

( R+ Y% n/ a4 Z/ w% ~+ k6 Y$ h因为一再翻供,孟用潜一直被关到1972年。放出来时刘少奇已经去世。
4 U, S! G) W$ i( d5 v9 O
! i- O6 y# f0 ~) w像孟用潜这样,被株连进刘少奇案的人还有很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9月前的统计,因刘少奇冤案被错判的案件有22053件,因此而错受刑事处分的达28000余人,其他受批斗、审查、隔离、关牛棚的人更是难以计数。1 R$ q/ G/ x$ ~& o

9 @; ^4 X4 A! Z0 b6 h在被株连的人中,孟用潜终有一天走出监狱,至少也还算“幸运”。像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王世英、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教授张重一等人,则在重病缠身时被专案组逼死。而他们中的张重一,甚至和王光美、刘少奇并不相熟,“话都没有讲过”。
7 z/ H$ R1 L0 Z7 r4 {5 ^1 k$ u7 E4 y. V/ v1 z2 k  L
1967年10月,专案组将张重一拘留时,他因肝癌变恶化病势垂危,“随时有死亡的危险”。专案组索性“突击审讯”,在27天中审讯21次,在张重一10月24日病危至11月1日死亡的七天里,专案组更是“穷追紧逼”,现场录制的录音带有80盘之多。“从保存下来的20盘录音带中可以听到这种残酷的‘突击审讯’是怎么回事。录音中不时出现病人痛苦的呻吟声、神志不清的嘟哝声和审讯人员七嘴八舌的吆喝声。”黄峥说。  A) p6 j$ a5 n
  v! d% w# H7 G+ F+ E
最终,一个垂危病人的种种神志不清的话,被专案组说做“终于迫使他断断续续地交代了有关王光美特务问题的几个情况。”
4 j5 A0 G( s! B$ u, c, \0 ~8 ?/ @9 u6 ]
在张重一去世的那天,专案组又对他进行了一次“回光返照”似的审讯。留下来的讯问笔录上记录着这样几句话——问:“你为什么不交代?你与人民顽抗到底吗?王光美是什么人?”答:“她是个共产党员。”5 _* [% K. ^) h( h6 L
7 R; Z9 [' H6 d1 ^" i
“人民误解你,那是最大的痛苦啊!”7 K0 T4 }( `: e& k* n1 P/ S
6 s- O+ Q+ f1 m' e# L2 k7 Y) Q
在黄峥看来,王光美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 s4 j1 m, H0 S. ?5 _$ H
* l5 @; o9 H) G2 `! o( V
因刘少奇案,王光美入狱12年,1979年走出监狱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与待遇。12年的铁窗生涯没有让王光美精神崩溃或抑郁,黄峥说,“因为王光美相信自己的问题总有一天会搞清楚。她坚信刘少奇绝不会是坏人。”但12年的铁窗生涯也让王光美留下了“后遗症”,就是始终无法接受防盗门。
+ x- \( n! n" `2 T% H2 M7 F3 o( ^$ p/ N. f# I. @' w
因工作之故,自1983年便与王光美认识交往的黄峥其实也在默默观察她。“她性格开朗豁达,凡事都以大局为重。而且,她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非常真诚。”* r7 |% S, M$ y' o
& J" Z% f) Q' T) _  M
1983年11月,王光美赴湖南参加刘少奇诞辰85周年纪念活动。黄峥一路跟随。纪念活动之后,王光美还专程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她很注意维护毛泽东的威望,对于毛的后人,她特别照顾。”
% u# e4 J' }& I4 X9 }, z- r) S6 m( _3 h: O  j( Y- H( u
“照片现在仍挂在家里。”黄峥说,如今王光美已过世,但“文革”时照顾刘少奇王光美小女儿的赵阿姨还住在那间房子里。王光美出狱后,把赵阿姨接到家中。她与赵阿姨亲如家人,姐妹相称。
/ v  ?0 ?9 S/ U4 p, J. a5 h
' R$ e- \7 P; a/ Z3 t刘少奇骨灰在河南,王光美是在丈夫去世多年后才知道的。7 J8 P* u7 J. g7 O) Y

  v% R4 r* m+ \1969年10月,中国北部边疆局势紧张,战云聚集,毛泽东作出了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决定将一些重要的审查对象分别转移外地。刘少奇首当其冲,被送往河南开封。
* c: C5 }& k7 j4 d4 M3 o. w) H8 t# m1 E2 _  o: X- g
10月17日晚,刘少奇躺在担架上,在两名专案人员的押送下,被抬上飞机。因为走得匆忙,有关人员只给他套了一件上衣,裤子鞋袜都没有穿,只用被子一裹。4 I3 y& q' h7 S
) g% {2 P# n) N' }
到开封不久,刘少奇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1月12日撒手人寰。13日午夜,刘少奇被秘密火化。此后多年,他的几个子女多方打听父亲的死因后得知,1969年11月13日深夜,河南开封的一个火葬场接到通知,说有一名“烈性传染病人”要半夜火化。火化单上,姓名:刘卫黄;职业:无业;死因:病死。家属签字处写着:刘原。* u2 w+ r- G0 N# c

0 z+ ~& l  w0 v( f; m9 `王光美后来和黄峥谈到过1980年去接刘少奇骨灰的情景。在刘少奇最后去世的房间里,王光美一眼就认出了刘少奇用过的枕头。那是五十年代刘少奇和王光美访问柬埔寨时,参观一家生产橡胶泡沫的工厂,王光美当时好奇地摸了一把这种非常轻柔的泡沫,后来西哈努克就装了一车橡胶泡沫当作回访礼物送到了北京。这些东西除了上交和赠送外,王光美留了一点做了两个枕头。没有想到,最后陪伴刘少奇的就只有这个枕头。“光美老人当时就抱住枕头流泪不止。”
  a& V% F+ J0 E5 ~* b9 O2 r5 S6 ~
2 F; q) X1 g! a9 m( ~  H在多年的交往中,黄峥用心记录王光美的谈话,整理成一本《王光美访谈录》。“很多没有跟其他人讲过,甚至没有跟孩子们说过的话,都在访谈中谈了。”
3 F0 n' Y+ C/ P* X; R
1 H8 O0 _0 u  e. B比如,王光美说江青的性格,“听了风就是雨。”江青也曾在上海向王光美说过:“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5 Q7 W+ z, x& V7 G& j& X! o
5 J1 [& r' D3 k" S2 |5 z0 Q; A& g
王光美说,刘少奇对“文革”的爆发没有思想准备。而让他真正清醒的,是毛泽东写的那篇《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6 O9 P$ B: v+ g# S6 r
0 Q3 k  u" _8 B4 z% k
“尽管少奇同志思想上并没有想通,但他之后的检讨,就是努力按《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的口径写。毛主席也在少奇同志书面检讨上批示:‘基本上写得很好,很严肃,特别后半段更好。’但中央文革在下发少奇同志检讨的时候,却有意去掉了主席的批示,并发动群众批判。”3 S3 r3 o2 p' f& t
1 _6 ]& w0 C. q" D4 m
王光美认为,“少奇对毛主席的热爱是真诚的,尽管形势这么险恶,他仍相信自己同主席的友谊。”而王光美自己,当年“更是盼望着主席早点为我们说句话。”
) h; L4 f8 l3 G! u1 X  S
) v3 {" D& d6 h7 N1 C) l8 X王光美还提到,刘少奇不止一次提过辞职的想法。“辞去一切职务,和妻子儿女回延安或老家种地,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D/ r, J8 J" k) Q: b
) T: E2 D3 ~: H0 `" p
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批判,王光美记得,有一天刘少奇对她和孩子们说:“我过去常对你们讲,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今天,我还得加一句话,就是对一个人来说,人民误解你,那是最大的痛苦啊!”
- |; d7 j( t4 F/ `3 S* z. w3 @( a4 m% F7 Q/ P
或许,让王光美刻骨铭心的,还是发生在1967年夏天时的画面:百万人“围攻中南海,揪斗刘少奇”后,满头华发的刘少奇对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叮嘱子女无论今后生活如何艰难,“一定要活下去,在群众中活下去”。7月18日傍晚,夫妻二人在家等候造反派的揪斗,王光美预感到,“这回真的要跟你分别了!”! K: g, U. V8 ~3 L+ k9 h
- f  ?/ W3 C7 C/ Z" E7 p4 K, I
“倒像是等着上花轿的样子。”在这样严峻的关头,向来严肃的刘少奇反倒开了一个玩笑。" k; _, a, n& L+ g( k, b$ E
$ u+ d6 }& E" b( {! q* x. H& w3 B
那天以后,夫妻二人被分别关押。“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刘少奇与王光美分别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j! [( v' k, r  U* A' `9 S

! B9 }/ p- w3 y. p5 W+ D0 G7 \风雨无悔
; N' i- N7 ?0 k
/ w; h; A# S, [0 G7 w  U; H/ t1980年5月,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从河南回家。“文革”时王光美曾问刘少奇,“为什么我们都被描绘得那么丑恶,简直成了罪犯,可彼此却没有怨言呢?”丈夫的话令她泪盈于睫,“因为相互信任。”多年后,王光美说自己“珍视他这句话的含义”。8 r5 B7 \+ C6 a0 J) [3 Q$ \( ?

7 v4 C5 z4 h! g* u荣耀苦难 刘少奇平反已经三十年,但直到现在,对刘少奇一生的宣传和研究仍同他在革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相称;同他在党和国家中所处的崇高地位不相称;同他在文革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不相称。图为1950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 u6 K, M+ I) R8 ?5 u
3 t( X& U3 Z' H/ i" e写于1968年5月19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中,将被病痛折磨的刘少奇的言行归结为“装糊涂”。“用梳子、肥皂刷牙,袜子穿在鞋上,短裤穿在长裤外面,有时把两条腿穿在一个裤腿里,装疯卖傻,尽出丑态。为严防意外,监护工作相应采取一些措施。”
8 g& A4 o! ~$ ?* Y$ b) E, x0 r+ K% Z: r
当年专案组在对垂危病人张重一进行残酷的“突击审讯”后,虽“终于迫使他断断续续地交代了有关王光美特务问题的几个情况。”但在张重一去世那天的讯问笔录上却记录着这样几句话——问:“你为什么不交代?你与人民顽抗到底吗?王光美是什么人?”答:“她是个共产党员。”/ T0 q' P5 U1 r6 L# V5 @1 D

7 ]1 I9 L3 ]' T- [
: A( ~  v5 F: P, G' Y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926.html
; ~4 x  N) N/ {2 l! f- E' Z
0 @! R$ Z. y+ K3 K0 C: `-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12-4 01:10 , Processed in 0.1291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