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0

郑清坡:集体化时期新闻媒体与农村公共食堂之动员

[复制链接]

1179

主题

418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014
发表于 2022-5-1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y- a: B( j# Z6 C$ n3 E# o集体化时期新闻媒体与农村公共食堂之动员
( w7 [/ _& A2 b3 h+ o5 s. x——以《河北日报》的宣传为例
. [6 T5 I3 S9 [5 y; A; Q, Q2 C, ]* Y5 ]* B9 y
郑清坡
  Y- J  C( o1 f  R$ C$ N+ @5 l4 t' i7 l+ t# x8 I+ T& \

) P- e/ i2 M. w   内容提要:食堂化运动时期,《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的兴办发展作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并随着运动的发展呈现为特征鲜明的四个阶段。在宣传动员方式上,《河北日报》主要采取了新闻评论、典型宣传、文艺形式、设置专栏、与读者互动等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大地推动了食堂化运动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理想化、过度政治化等问题。. m" L. q/ y) j  K
9 f" [6 ]. D" A) _- C
   近些年来,有关集体化时期公共食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以往研究或从宏观或以区域个案分析论述了公共食堂兴衰的原因、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历史经验教及训等①,推动了公共食堂研究的深入。然而,在食堂化运动中起重要宣传动员作用的报纸却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迄今还未见相关的专门论著。报纸不仅是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更是保证国家政策有效推行和实施的重要工具。即使“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1](P254)。本文即通过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的报道研究,分析其在食堂化运动中进行宣传动员的主要方式、特点及效果等,进而探析报纸在集体化时期国家施政中的角色和作用。0 T9 \; w7 j! V" A
2 C/ I8 D+ D/ r4 o, B
一、宣传动员的阶段性特征& ^9 r1 M0 x8 E% I  j3 l4 v! D+ Z

  Y4 A, O: u1 Y' A2 q   在食堂化运动中,《河北日报》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宣传动员角色和任务,相关报道贯穿运动始终,公共食堂也占据了该报的相当部分版块内容。随着中央政策的调整和运动形势的变化,《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的宣传动员在不同时期也呈现了侧重点的差异。总体上,《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宣传动员的阶段性与食堂化发展的阶段性基本一致。具体如下:2 ^8 t- V3 t$ m0 t3 j: r: m
' _/ ]& D7 Q) n0 H. d& U6 K
   1958年8月至11月为第一阶段,侧重宣传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开办公共食堂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后,《河北日报》即于1958年8月19日发表评论员文章《一定要把公共食堂办好》,总结了公共食堂的十大好处。之后,《河北日报》关于公共食堂的报道明显增多,到11月底,报纸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的。据笔者初步统计,这个时期该报关于公共食堂的报道有近百篇。正是通过党报对党和政府指示、政策的传达与解读,对公共食堂优越性的极力宣扬,才使得基层民众对食堂有所了解和认同,推动了食堂化的迅速发展。' d1 R. k9 U* Z3 ^5 ~
" S0 e' @* j' A# c9 D
   1958年11月至1959年8月为第二阶段,主要围绕食堂整顿节约展开。食堂化运动开展后不久,粮食缺乏等问题日益暴露。随后中央对其作了调整,加以改善整顿,《河北日报》的宣传动员重点也有所转变。1958年11月21日,该报头版刊登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发出的《认真整顿提高农村公共食堂》指示全文,指出了食堂存在的问题,并在改善管理、调整规模、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食堂整顿要求。由此掀起《河北日报》集中宣传动员节约整顿食堂的小热潮。1959年1月1日,《河北日报》又转发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群众生活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如何办好公共食堂也作出若干具体规定。从2月起关于公共食堂的报道明显减少,至8月份,相关报道只寥寥几篇,且多集中在4月份。: v  b% s' n9 M% x

7 J' g9 R# F* d& K   1959年8月至1960年3月为第三阶段,主要围绕“反右倾”和继续强调公共食堂优越性展开。《河北日报》关于公共食堂的宣传报道较第二阶段明显增多,据笔者粗略统计,该时期相关报道有70多篇,主要集中于重新强调公共食堂优越性和介绍各种“粮食增量法”经验。如9月7日《河北日报》第二版即以“积极办好农村公共食堂”为栏目标题,发表了多篇赞扬公共食堂的文章。9月23日又转载了人民日报社论《公共食堂前途无量》,强调公共食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对反对公共食堂的言论作了批判。虽然公共食堂再次被大张旗鼓的宣扬,但其面临的严重缺粮问题并未解决。作为缓解粮食问题的“粮食增产法”也就成了报纸重点宣传的主题之一。如10月6日就报道了《黑山县“玉米食用增量法”》,介绍了其具体做法和效果。文后还刊发短评,要求各地积极试验和推广这一经验。正是在报纸持续介绍和宣传的带动下,粮食增量法在河北省迅速推广开来。
; D/ ~1 Z# L9 M* ~/ H
2 X) H2 z$ ]. }   1960年3月至1961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围绕以办好食堂为中心抓群众生活展开。经公共食堂的大力恢复,至1960年3月底,河北省参加农村公共食堂用饭总人数占参加公社总人口的89.7%[2](P186)。3月24日《河北日报》发表文章《社员生活好,生产步步高》报道了中共河北省各级党组织更加强调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普遍加强生活战线的领导,以办好公共食堂为中心狠抓群众生活。4月10日又转发了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以食堂为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生活》,指出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和办好公共食堂。《河北日报》为此组织文章大力宣传各地安排群众生活,整顿食堂的经验。如在中共河北省委肯定了清苑县创办的“吃饭大会”,并要求将其经验大力推广后,该报即于12月7日以《安排群众生活大搞群众运动的最好形式》为题予以介绍宣传,动员推广这一经验。3 a0 g& {6 i2 q- D: _

+ o# Y) x) r# e! x二、宣传动员的方式
; G& A  A6 {& Y" Z1 q: N8 D; I
' r6 x3 O0 e1 `   食堂化运动中,《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作了大量的、全方面宣传报道,起到了极强的社会动员效果。其宣传动员方式多种多样,十分灵活,主要如下:, @( `7 O0 o* f" a7 D) @+ B& W) c. q6 L
5 V0 x4 J$ D1 B- ?% U: n% J
   1.新闻评论1 n- m" P# g, g" z& {$ `6 u
6 Z) @+ v: y& y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主要文体之一,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曾总结党报评论的作用:直接传达党组织声音,具体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方向,有指导一个时期重要工作的功能;联系、鼓舞群众的一种形式;批评错误思想,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3](P2-6)。正因为党报新闻评论的这些作用,许多读者甚至常常将一些社论、评论员文章当作指示来看,作为工作中决策的重要依据。《河北日报》党报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其新闻评论在宣传动员中具有上述所说各项作用。总体而言,《河北日报》在食堂化运动中起重要宣传动员作用的新闻评论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
$ d% `* V* e" {/ i
4 _- L% o3 }7 p+ m8 q2 R   党报社论是最能代表报纸和同级党委对当前重大问题态度及立场的权威性言论,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工作、引领群众和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由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特殊地位,其社论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指导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其重要社论的转载也就成为各地方党报的重要政治任务。《河北日报》同样不断转载《人民日报》的重要相关社论用以指导本省公共食堂的发展,如1958年11月11日转载社论《饭好菜也好——再论办好公共食堂》,1960年10月27日摘录社论《像抓生产一样地抓生活》,等等。' T0 R. \" w5 C) P+ _
" ]: v5 T/ S! v
   除转载部分《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在公共食堂发展不同时期,《河北日报》都会发表社论以推动和指导公共食堂建设。如针对当时河北省农村普遍实现食堂化、托儿化后,社会上存在瞧不起此项工作的现象,《河北日报》发起讨论并专门刊发社论《当炊事员、保育员是高尚的工作》予以批驳;社论还要求广泛宣传和解释炊事员等工作的重要及光荣,纠正轻视此工作的看法。
) I9 A0 y, |7 d: i- @$ a: E  y5 ?! y3 X" c8 P
   评论员文章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河北日报》有关公共食堂的评论员文章主要内容仍集中于宣传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批驳质疑或反对公共食堂的言论、指出办公共食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如何办好公共食堂以及强调加快或巩固公共食堂的发展等。这可从文章标题一目了然,如《把农村公共食堂办好》、《依靠群众办好食堂》、《积极改革炊具》等。
" O8 {$ k) H3 ]
# M* c: B* u# U9 Y5 `$ c) _3 R( i' H   短评则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等特点成为《河北日报》在食堂化运动中进行宣传动员运用较多的评论方式。其往往在宣传报道公共食堂后,以短评的形式对之进行评论升华,或批驳或赞扬或指导,不一而足。如1958年12月13日短评《人人献策献计》,即在介绍了安国县沙窝村办公共食堂经验后,对其提出的“人人为食堂办一件事”口号予以点评,指出大搞群众运动是办好食堂的重要途径。
8 Z9 v  l) k7 K6 |, x% A+ r0 |9 @2 T, H" C% l  J7 s) |
   2.典型宣传* C+ h+ b6 [  }; P
- E% Y$ m' H3 v3 q% |
   典型宣传是中共进行社会动员时最常用的方式,以树立和宣传典型形象,通过榜样示范鼓舞、引导群众,进而达到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政治运动或社会经济建设的目的。《河北日报》在食堂化运动中进行宣传动员时采取的典型宣传主要有以下几种:( x; p8 |# R7 b! {& D6 N0 A

  q$ h0 @. [/ Q: [# k   群众典型:公共食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场群众运动,自然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宣传群众典型对动员人们参与支持公共食堂建设会起到很大作用。《河北日报》宣传报道了许多在食堂化运动中表现积极的群众,如雄县某生产队一社员个人就献出12间房,作为食堂饭厅用[4]。怀安县东风人民公社在组织群众座谈解决吃饭用房问题时,社员谷大昌自报将自住五间房腾出来做饭厅;另一社员见到谷大昌借房给食堂,即刻要请其搬到他家去住[5]。( R/ W' V% j8 S! T1 C
- M5 V0 @1 ?3 p
   食堂典型:《河北日报》树立宣传了许多表现突出的公共食堂,在介绍他们办好食堂经验的同时,也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人们行为的作用,意图借此激发各地群起效仿,推进公共食堂建设。如1960年1月8日以《东紫烟生产队食堂办得好》为题介绍了新乐县东紫烟生产队办食堂的经验,同时还刊发了《中共石家庄地委决定开展学赶东紫烟食堂运动》的号召。2月24日又一次报道了东紫烟公共食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经验。10月6日再次发文《“四东”大办食堂搞好群众生活》介绍石家庄地区开展的学赶“四东”(即新乐县东紫烟、元氏县东坛山、正定县东咬村、衡水县东兴)办好食堂的群众运动,并配发社论号召各地重视学习他们的经验。* e5 d: s1 D3 T7 v3 r

+ R8 s9 E7 \  h; E' \; R6 S   炊事员典型:公共食堂的开办离不开炊事员,在当时社会上仍存在轻视以至瞧不起该工作的情况下,《河北日报》树立宣传炊事员典型就十分必要了。如对东紫烟生产队食堂炊事员李小果就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1960年1月6日刊发李小果的自述文章《争当炊事工作的红旗手》,介绍了炊事员李小果办好食堂的经验。后又陆续发表《食堂里的“红大嫂”》、《节约用粮能手——李小果》等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予以宣传赞扬,号召人们向其学习。1 C. M. j" t) |0 y
% r: g5 E5 C7 Q/ _3 x
   食堂管理员典型:在树立宣传炊事员典型的同时,《河北日报》也树立宣传了部分食堂管理员典型。如1959年1月19日以《是伙食管理学也是政治宣传员》为题宣传报道了武清县某村食堂伙食管理员姚永强节约用粮的事迹,1960年10月27日以《马记全被称为“红色管理员”》为题介绍了唐县仁厚镇公社某食堂管理员马记全办食堂的过程和经验等。
. p6 W0 }6 M+ F* J+ ?* w
( C! |/ F7 `8 k) Q   基层干部典型:公共食堂的建立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参与支持,《河北日报》同样树立宣传了许多基层干部典型,介绍了他们办公共食堂的经验。如1960年9月23日以《温德志被群众誉为“好管家”》为题对涉县明峪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温德志办食堂经验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并同时发表《要像温德志一样抓好生活》的社论。随后,对其事迹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9月28日又开设《学赶温德志》专栏,刊发了阜平、定县、昌黎、邯郸市区等地学习其经验、开展竞赛的文章。10月8日又发表“学赶温德志在内丘”的一组文章。
7 Y* l( i1 A+ J# N% f
- G! F5 M: I- Z8 [$ z   3.文艺形式
& J4 v4 n9 p" }" L1 w+ I0 V7 U# m' Z/ W; R+ d: u3 M8 b5 b
   《河北日报》公共食堂宣传动员的主要对象是普通民众,由于他们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通俗易懂的各种文艺形式报道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比如民谣、顺口溜、漫画、小故事等。1959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关于改进《河北日报》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党报文字上要做到口语化,力求运用精练、引人入胜并吸收群众的生动语言[6]。通过这种最简单、直观,甚至夸张的方式,让民众了解公共食堂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从而达到宣传动员的效果。
# L3 e$ g/ {8 W- L/ X
  J4 H" W, e6 `4 j, ^   首先,发表了大量由基层民众创作的民谣和打油诗,他们以歌颂公共食堂好为主题,朗朗上口、浅显易读。如某人民公社文化馆人员所写:“食堂化,真正好,不愁吃来不愁烧,生活逐步要提高,全体社员齐欢笑……”[7]某社员所写:“食堂办的好,社员吃的饱,生产干劲大,明年丰收跑不了。”[8]
5 b% f# t' |" S& W* }9 p% T3 R, Q( P. I6 H7 r
   其次,通过富有生动情节的小故事,从农民角度展现公共食堂所带来的生活改变。这些小故事因其以讲述民众身边事的方式呈现,形式上更加贴近生活,更易被人接受。如《火炬公社记事》就讲述了几个反映社员们热爱公共食堂的小故事[9]。在这些小故事中,或通过主人公的口宣传公共食堂的干净和食品的多样,或通过主人公讲述亲身经历对比食堂化前后的生活等,进一步宣传了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故事描述精彩生动,极具感染力。
& c" R: \6 T' f7 U4 y4 r0 ^8 S' C3 s* d& C& }/ }# ?! {# ]
   再者,漫画以其更形象、更直观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一观之下即能明了所要表达的含义。《河北日报》采用多种漫画进行宣传动员。如漫画《两种做法、两种“产量”》即通过使用“粮食增量法”作出的硕大馒头与不使用“粮食增量法”作出的小馒头进行对比,以感官上的强烈冲击效果凸显“粮食增量法”的优越性[10]。
, n; J9 X7 x$ m$ ~7 K# `1 B& z1 @( w# _- n
   4.设置专栏与读者互动% N, [& ~9 ?" F
* e- M- V, i8 u
   设置专栏、发表读者文章或来信等是《河北日报》进行公共食堂宣传动员的另一主要方式。通过读者现身说法、参与问题讨论、解答群众疑问等,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以增强宣传动员效果。如在《大家问、大家答》专栏中,就读者对有关公共食堂的一些问题作了解答。在《吃饱吃好不浪费是办好食堂的标准》及《工农论文选》专栏里刊登了部分干部群众介绍办食堂或论证食堂好处的文章。此外,还开设了《在我们食堂里》专栏,着重介绍河北省各地办食堂的新经验、新人新事。编者还在开篇语中寄语读者,望各地踊跃赐稿,也期盼及时将对该专栏的意见和要求写给他们[11]。7 j  I$ c7 I' B5 r% m& w
  l. }3 O- N& n- z! h- s
   《河北日报》还开设了《读者来信》专栏,刊登了一些表扬村党支部办食堂的经验以及肯定报纸介绍的一些经验、方法并建议推广等方面的来信。编辑部对读者来信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建议也进行了回复和采纳。如很多来信要求报纸多介绍些生产队和生产小队如何领导群众生活的经验,编辑部即予以采纳,并以编者按的形式寄语各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负责人,希望他们都来总结介绍自己如何发动群众过好日子、加强生活战线、办好食堂、搞好分配等方面的经验[12]。
( t4 V8 l% v6 F  w
/ L; W2 P$ t3 x/ S- C1 |三、宣传动员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i; ]# {& y2 e2 h& d7 ^' \6 E( Z, d0 z0 q
   1.成效& c; [" }/ H& W* A8 b
- [7 o9 }3 M. j7 C
   河北省食堂化运动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河北日报》的宣传动员。河北省各级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大办食堂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组织宣传力量,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宣传食堂的优越性.发动群众用对比方法总结办食堂的好处”[13](P174)。阅读报纸便是其中措施之一,公共食堂也多备有书报供群众阅读。如乐亭县城关人民公社的代张庄和关帝庙两村的公共食堂饭厅里就有各种报刊、杂志等[14]。交河县则要求,食堂建好大饭厅,饭厅旁设俱乐部,俱乐部内设阅览室和图书室,备有书报等,供社员阅读和使用[15]。
* v5 \7 P, B) E- t  Y
6 R) N  F4 O9 l) K) S. L   报纸的宣传报道对基层干部和群众产生了直接影响。1960年9月《河北日报》对温德志事迹进行报道后,各级党委高度关注并迅速作出反映,纷纷表示要学习赶超。如刊载温德志先进事例的《河北日报》送到昌黎县果乡公社后,公社党委给与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社生产队支部书记座谈会,并根据报道的经验健全了伙食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16]。" s7 v" n3 H- ], [. T
4 J/ ~5 I- w6 x0 }* C
   《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的全方位宣传报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产生很好的动员效果。该报通过转发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决议等,使干部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新闻评论和各种典型的宣传又对各地兴办及管理食堂工作起了动员指导作用,对公共食堂优越性的大力宣传以及美好愿景的描述又增强了食堂的吸引力。如在食堂化运动初期,短短三个月时间,河北省就基本实现了全省的公共食堂化。在此,《河北日报》的宣传动员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河野正在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日报》与河北农村社会后认为,党报一旦普及之后,对集体化进程中的其他工作进行了促进,不能低估党报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党报的普及估计也会是促进“大跃进”等更大的社会变化的原因之一[17]。
/ E3 l  U( r) n! L% e. b0 R5 \
$ U) g. Y2 P8 g2 i   2.存在的问题3 U' t$ W4 k4 _4 `. x

9 v2 i8 i0 u& N+ u& O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河北日报》对公共食堂的宣传动员存在比较明显的片面性、理想化和过度政治化问题。
" e4 Q# P2 O% l: D( O7 Y0 s& L# t* A% R9 T" b2 Z. J' ^! b
   新闻媒体应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报道,如果只报道部分事实,强调或夸大一方面,忽视以至抹杀另一方面等,都会陷入片面性。《河北日报》在食堂化运动期间进行宣传动员时,大力宣扬了食堂的优越性,树立了许多优秀典型。虽然这能够尽快形成对公共食堂的共识,加速运动的开展,但同时也使报道忽视甚至严重脱离了实际。如在树立的群众典型中,大多是赞扬村民主动积极献出自家房屋作为公共食堂餐厅。但实际并非全然如此,其中不乏因受到任务指派等因素被迫腾出自住房的情形。这一点,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对昌黎县果乡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调查中即有所反映。据调查,该食堂占用了社员不少房屋和家具,有些还没有给予合理的报酬,增加了社员负担,更主要的是,很多群众参加食堂并非遵循了自愿原则,而是“化”进来的[2](P174-176)。但这些问题,《河北日报》相关报道中并没有太多涉及。诸如此类,难免使得《河北日报》在宣传报道公共食堂进行动员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化色彩。+ m2 W( l7 H( L/ h& R

( i& @& z- J0 g% J8 m0 `" m% J0 E   理想化是《河北日报》在食堂化运动中进行宣传动员时存在的另一问题,报纸为民众描述了一幅过于理想化的美丽图景。《河北日报》曾撰文总结公共食堂的十大好处,如发挥妇女劳动力的潜力,节约粮食和煤炭,加强干部与群众团结,改善环境卫生,社员行动统一等[18]。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全然如此。据调查,河北省在1959年春季后,坚持在食堂吃饭的群众只占总农户的20%左右,不愿参加的占总农户的50%,还有30%随大流[13](P173)。足见大多数群众对公共食堂的态度。3 R. T0 I7 p5 p2 g7 O, u+ B

$ p. H6 j$ Z: I. b1 B# E; R   特殊的时代环境,《河北日报》在宣传动员时自然也避免不了过度政治化的倾向,政治性也充斥和贯穿整个食堂化运动时期的媒体宣传报道。如在办食堂过程中,各报道首要提出“事事靠政治、时刻抓思想”,认为组织集体生活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改变,也是思想上的革命,必须政治挂帅,加强思想领导[19]。过度政治化的宣传动员,给民众以强大的政治压力,也就造成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人对徐水公共食堂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有很多人因害怕被孤立或挨批斗等,便“随大流”参加了公共食堂[20]。
' R1 ~. s4 A( L$ C- F! f2 z5 w* o3 S
! D" }( W8 h. \
四、结语) V2 w  z  g! y) i: U

; N* @0 v% a2 `4 x# |; F  ]9 B# k2 ]2 q7 o- L/ D# H1 S1 s7 Z1 Z( R
   诚如前述,报纸是深入了解及研究集体化时期中共如何具体进行国家治理和建设及其施政特色的一个重要路径。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等制定后就要推行实施,这就需要干部群众对其认识、了解和领悟,进而形成共识,如此才能使其真正落在实处,实现国家意志。在食堂化运动的推行过程中,中共河北省委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指示,要求《河北日报》全面宣传食堂化运动,鼓舞干部群众革命干劲,及时反映和交流实际运动中的各项先进经验,表扬各个战线上的好人好事,以推动食堂化运动的发展。从《河北日报》对食堂化运动的宣传动员实践来看,也基本遵循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指示要求,产生了显著效果。笔者对元氏县一退休干部的访谈很能说明党报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影响:“那时候(食堂化运动时期)村里大喇叭成天地广播报纸社论,宣传党的政策、路线。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人民日报》《河北日报》还有《石家庄日报》,一个人读报,别人听。我也读过几次报纸”②。但不可否认,食堂化运动时期《河北日报》的宣传动员,以今观之,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食堂的跃进式发展错误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化作用,其教训十分深刻。) w  k/ W- C4 D* s6 T

0 I+ J9 F* N, z5 P& y. L, x; q0 X, c/ X% g8 r; g
   注释:
; U# B4 U. L/ i$ L4 `4 O
# [- V, f) _- }& Z4 l( l   ①参见罗平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梁淑珍《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教训》(《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3期);贾艳敏《“大跃进”时期的河南农村公共食堂》(《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李海滨、刘长亮《试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兴起:以徐水县为例》(《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李春峰《河北省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5期),等等。此外,在有关“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的研究论著中也会涉及到公共食堂的论述,在此不一一详列。8 p1 D5 ~) p8 n
* \6 p7 j: j/ x9 H0 J
   ②访谈时间:2016年4月3日上午;访谈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翟北凡村;被访谈人:陈辉(1934年生);访谈人:高寒。
# u/ Y9 r$ n$ G8 C: H
( f" T/ A. V/ c; a3 A! X
$ B, L/ Q& }1 d1 i& y% t$ v3 `, a7 h& D9 I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1335.html, {9 V# {! E1 D* [% w# E- k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7 h6 i0 Y. v; ]5 n! F4 f

& m( c3 A6 {& l
9 s- `* v6 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9-26 00:41 , Processed in 0.1162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