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2-25 00: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身在百花园中却闻不到花香”?
9 t/ Z) `9 z U+ w7 x* [3 d资本主义思想使刘介梅迷路忘本& S$ U) |1 ~) V" y/ t/ Q& d, e
$ ]! w2 n v' u/ b- \/ ` w, v/ S刘介梅出身于极其贫困的家庭,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才翻了身。但是他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恶意攻击党的政策,还说解放后他家的生活并没有提高……
% r |+ b, c! d真情到底如何?黄冈县文化馆以他家几代以来的家用实物举办了一个展览会,有力地驳倒了他的谬论,也教育了广大的干部和群众。
) f; y9 S" A5 f5 p1 V, ^3 v本报讯 黄冈县文化馆配合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举办了一个“今昔对比”实物展览会。开幕以来,每天都吸引着上千的参观者。参加黄冈县三级干部会的一千多名干部都来参观过,党校、文化班的学员、机关干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居民都成群成群地赶来参观。一些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参观以后,又带着他们的解放后出世的孩子来参观。: `. }9 O% A# G9 N0 x
展览会的主要展品是黄冈县农村干部刘介梅一家解放前后的衣服、用具和其他陈设。会场一边挂着一床由他的讨过饭的祖母传下来的蚊帐。这床蚊帐经过他的讨饭的父亲传给他,一直用到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一床好蚊帐时止,计算起来,已经用过八十多年了。上面补补纳纳地订上了五、六层补钉。由于这床蚊帐已经破烂不堪,展出时,只得用麻绳把它系在竹竿上。还有一件穿过四代人的棉袄。这件棉袄的里子和面子都磨得不见了。剩下来的棉絮团子靠着纵横交错的麻绳的系绊,才勉强看得出是一件衣服。陈设中除了一张三只脚的木床以外,还有一个没有了底的木箱,竖了起来,当碗柜用。1934年腊月底,他家被地主高弼生夺了佃,被赶回来时,就是用这个木箱当桌子,摆上讨来的饭过的年。另一面则陈设着他家现在的衣着和陈设。墙壁上挂满了各色衣服。他兄弟二人的棉制服、毛衣和他的羊皮袄也都挂在这里。他家现在九口人,有九床棉絮和一百四十多件衣服,大大小小的皮鞋、回力鞋、胶鞋摆满了一地;代替破木箱的是一口大红漆木柜和两张柏木桌子。墙壁上的图表说明:他家1948年的收入是四十八元六角,1956年是六百五十五元七角;用的粮食,1948年每人平均三百二十一斤,1956年是五百四十七斤。7 p' p$ h4 w4 {6 |( `
这些展品吸引了观众,因为很多人不光是熟悉刘介梅的现在,而且也经历过刘介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这些展品勾起了每一个人的回忆,同时又引导大家想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农民的生活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观众在“观众留言”簿上写道:“想过去,心欲碎;看现在,实开怀。跟着共产党,更美的日子就会来。”
8 F4 e. d4 {7 {这些无言的展品,引起了许多人内心的谴责。栗树岗乡一社主任舒长春站在展品前面,回想了自己的经历,同时想到过去在统购统销中,多报口粮,少报产量的错误,暗自哭了一场。“身在百花园里却闻不到花香”的人,在展品面前,唤回了嗅觉;在统购统销和合作化问题上不明是非的人,在这里清醒了。合作乡同力社主任孙炎廷的父亲打了一辈子长工,孙炎廷自己在六岁时就被送出去卖工。土改后才分得了房子和土地,可惜,他的父亲没有看到合作化便死去了。这位老人,明白地看出共产党才是劳动人民的救星。在临死的夜晚,把孙炎廷叫到床前,对他诉说了自己一辈子的苦楚,到天亮时,才对他说:“我打了一生长工,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东西,你现在的生活都是共产党带来的,要听党的话,切莫忘了本。”然后死去了。孙炎廷加入了合作社,生活也更加好起来。但是由于滋长了资本主义思想,他开始觉得合作社“不自由”,统购统销“不自由”了。在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面前,他暗暗地抱同情。这个乡的支部书记带他去参观了这个实物展览,以后,他又独自去参观了两次。* E2 O% R ]* U/ |& _- V$ o
刘介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要用他家的实物在群众中进行展览?为什么这次展览会感动了广大的参观者?刘介梅出身于三代讨饭、三代当雇工的家庭,解放后才翻了身,摆脱了贫困,入了党,当了干部(现任马曹庙乡农业技术指导站站长)。照理说,他应当对旧社会有刻骨的仇恨,对共产党和新社会有无比的热爱。但是,刘介梅却并没有从事实中得到教训,不久以前,他竟然攻击合作化和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还闭着眼睛说什么自己和群众的生活并没有提高。为什么他看不见事实,分不清是非呢?原来他家在翻身以后,家庭生活富裕了,1953年开始放高利贷(放了二百元人民币,六石谷子),三、四年时间他就成为有四百担谷子的“富人”了。但是合作化和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堵塞了他所要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事情很明显,已经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的人,怎么能够分清大是大非呢?; Z6 O& a2 b) U
在黄冈县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党和参加会议的同志,以摆事实、说道理的治病救人精神,终于驳倒了刘介梅,使他觉悟过来。这个展览会也是为了帮助刘介梅回忆对比,在取得了他和他家里的人的同意以后举办的。现在刘介梅已经痛哭流涕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要痛改前非,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个展览会同时也教育了广大的干部和群众。# K1 G6 x; l& k$ G; G& M4 M
这个展览会还将在全县六个较大的集镇上巡回展出。
3 T; ~7 N2 O% p1 C人民日报 1957.9.17: L# e1 s6 v) ?: i
- D3 _. k6 A& Q. ^- | D
- q. d9 o" x6 C! ?: U4 _8 E3 H% b
让实物来参加大辩论
, h3 B% Z9 ?2 n; ~6 ~# R" s) N本报评论员
% B- T r/ n. q& q1 \4 Z5 J% p6 s( C. z7 V( ]7 A" _" @
湖北黄冈县举办的刘介梅家庭生活今昔对比展览会,用一个家庭几代的实物,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新旧两个社会中国农民生活的缩影。它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也雄辩地说明了新社会的幸福。一些原来对农村工作和农民生活坚持错误见解的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了。一些原来思想认识模糊的人,也在事实面前辨明了大是大非,提高了觉悟,坚定了社会主义立场。“农民生活苦”,“合作化糟得很”,“统购统销把农民搞苦了”等等诽谤社会主义制度的谰言,在事实面前也都不攻自破了。7 F3 s, [* u$ E/ M$ h
这个小小的展览会为什么能够起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很多人不光是熟悉刘介梅的今天,而且也同样经历过刘介梅曾经经历过的时代。所以,这些展览品,很容易勾起他们的回忆对比,引起那些迷路忘本的人内心的自我谴责,使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清醒过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过去的经历不同,或者过去还太年轻,不十分了解在过去的年代大多数农民群众究竟是在怎样的苦难中生活的;这样的展览会也可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应该怎样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 [% A W; d# k6 s- ~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大辩论,主要的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展览会,正是最生动最具体地把事实摆在人们面前。展览会可以说是辩论会的重要的一部分。不会说话的实物,事实上是在作着最有力的发言。再加上解说员的解释,特别是像刘介梅这样已经从歧路上回转的人的现身说法,展览会就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 w% J/ b6 Y$ H& }6 i目前,像刘介梅这种翻身忘本、向往资本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人,只有很少数;可是,这种思想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一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当中有,在一部分职工当中也有。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尖锐、复杂和深刻的斗争。资本主义思想在利用一些人的不同的弱点侵蚀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丧失革命朝气,甚至对抗党的政策。应当相信,这些走入歧途的人,正像刘介梅一样,是能够心回意转的。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正确的方法耐心地教育他们。大鸣大放大辩论就是这样的方法,展览会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的方法。各地城镇和农村,都可以采用黄冈县的做法,在展开大辩论的同时,就地取材,举办实物展览会。真理在我们这一边,我们一点也不需要浮夸和粉饰。最朴素最平常的事实都可以为我们作历史的见证人,有力地证明:必须坚决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别的路都走不得,回头路也走不得。
/ F' `" @( W" k/ Y1 A
% w' ^3 x1 F' r6 H& T4 |人民日报 1957.9.300 Q/ E" _$ L0 g @
; ` l( Q; i* J* e3 B
; Q4 J7 c7 |, ?7 `0 L7 o从资本主义迷梦中醒来!
. K- W; F/ {/ f O. K 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开幕
& m" V& f0 |9 S5 N8 Q r1 r- r1 P4 X' n- [3 a: D2 M" j! p N
本报讯 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已经在6日上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
3 w7 D# k3 B0 o& X4 _& T) L( ^观众们在展览会第一部分,看到了刘介梅解放前后两个不同生活时代的衣服、用具等实物,以及反映他从翻身忘本到思想转变的照片和图表。) J/ A9 s4 z. U9 c8 P& R9 \" B8 v
在展览会第二部分中,观众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北京市郊区在大鸣、大放、大辩论的前后出现的新旧两条道路斗争的情况和各个阶级的动态,还看到了那些叫喊缺粮缺布的人的假象和丑恶面目。1 C4 O; q' H8 w: N2 O
接着,观众们在展览会第三部分,看到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在解放以来,特别是合作化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3 s+ F# [0 @; E ?2 o0 T9 J2 N+ S: ?
6日上午,刘介梅本人还在展览会的电影馆,和部分观众见了面,当众作了检讨,表示要下定决心,和自己的忘本思想作斗争,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5 M4 {- {9 ]9 P% x) v; j" t8 k人民日报 1957.12.7
- J& ~5 ]; A- `3 i8 O' a0 W9 T- E, x9 e$ |8 d1 U! L
4 }4 M' e3 d& y$ }. U从一个展览会看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 J* ?0 N+ E) j- b
8 K `0 p0 g& u0 c' h! u2 x
农村里的情形究竟怎样?今年夏季以前流行一时的“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搞糟了”的诬蔑是怎样来的?秋季以后社会主义的正气怎样压倒了资本主义的歪风?开展了关于两条道路的大辩论以后农村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社究竟办的怎么样?农村人民生活究竟改善了多少?农村再过一些年会变成什么样子?6日在北京开幕的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用大量实物和图片集中地鲜明地形象地具体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如果说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展览会是农业生产战线上连年增产的大检阅,这个展览会就可以说是农村思想战线上新的胜利的大检阅。这两个展览会都是农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的有力证明。
, q N4 u* c% J U, y这个展览会以湖北黄冈刘介梅一家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刘介梅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变化为主要部分;同时也展出了北京郊区农民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情况,全国各地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农村的远景。贯串着整个展览会的一根鲜明的红线,就是农村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场斗争,1955年下半年在经济上(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57年下半年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斗争现在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掌握有利时机乘胜扩大战果。这场斗争也不是在一次运动中就可以取得最终的彻底的胜利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进行下去。这个展览会将会有助于动员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参加和支持这场斗争,并且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和方法。4 G! @5 ~; o4 f0 `
刘介梅是个什么人呢?本报过去曾经作了介绍(见9月30日人民日报)。简单地说,刘介梅一家三代讨饭,做佃户和雇农;他从小讨了多年饭,十四岁就当长工,一直到当地解放。解放以后,他翻身了,发家了,成了富裕中农;他在反封建斗争中站在最前列,当了模范,入了党,后来当了区级干部。今年8月间,在黄冈县三级干部会上,他却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农业合作化,要求取消统购统销政策。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简单的“忘本”二字能够说明的。刘介梅自己并不是不记得过去的苦日子了,他在辩论会上还说“要说苦我过去比谁都苦”。他也不是不会算今天的生活同解放前的对比账,他甚至“不算账也承认统购统销没有降低我的生活”。那末,他究竟是为什么对党对社会主义不满呢?为什么“提起统购统销就头疼”,甚至总盼着农业社垮台呢?
+ q6 O; g) G' l9 C" m1 l8 K这根由,从刘介梅攻击党的政策的谬论中就可以找出来。他曾经说:“县委光在上面喊合作化这优越,那优越,我看就不如土改那两年优越!”他还认为囤粮放债是“凭本事赚钱”。症结就在这里。土地改革以后的两年,那是什么样的两年啊!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把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桎梏下解放了出来。1952年,全国大丰收;1953年,又是丰收年。富裕中农经济大大活跃起来了。一些富裕农民囤积粮食,经营投机买卖,以至雇工、买地,在“四大自由”之下“飞黄腾达”起来;一些人至今还认为那是“黄金时代”,不胜怀念。刘介梅的经济情况也正是在那时候迅速上升起来的。他家里凭着在土地改革时期分得的比较优厚的斗争果实,加上他自己的工薪收入,又有两年间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就有了余粮余钱;他的妻子已经开始放高利贷,他还日夜打算更多地放高利贷。他的奋斗目标是“赶上曹其斋(当地一个错划为上中农成分的漏网富农)”。就在这些富裕中农迅速上升起来的同时,许多贫农和中农的生活却趋于下降了。在刘介梅家附近的三个村二百二十九户当中,就有五十八户(约占总农户的四分之一)受到富裕农民的剥削变得更加贫困甚至破产。这些富裕农民囤粮不卖,国家收购粮食以供应无粮和缺粮人民的工作也发生了困难。一部分富裕农民,包括刘介梅这样的人在内,已经迈开步子向资本主义的深渊走去。1953年党宣布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路线,并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进一步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刘介梅就是从这时候跟党发生了根本的分歧。党指出了一条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他却迷了心窍一心要走“一家富裕万家穷”的邪门歪道。他并不否认现在的生活比解放前好,也比前几年好;可是,他总认为:如果不实行统购统销和合作化,他就可以囤粮放账,现在的生活就会更好。其实,他这个发家计划也并不是保险的如意算盘;他家去年五口人生病,要不是社里帮助,如果像他放高利贷那样借高利贷,要不了几年,就又有可能倾家荡产。他却全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是“财迷转向”了。正如他自己后来说的:“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拦了我的路。我和党不一条心了。”一些人大叫大嚷“农业合作化搞糟了”“统购统销搞糟了”的真相,原来不过如此——只是对这极少数做着个人发财的糊涂梦的人们来说,似乎是“糟了”。其实,从长远利益说,对他们这些人也并不“糟”;对其中一些人来说,就拿眼前利益来看,也并不比过去“糟”。展览会上展出的大量典型的事例和全面的统计,都证明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的实际效果是多么好。绝大多数农民和农村干部,是多么坚定地在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多么热情而又耐心地同有严重的资本主义思想的人们作斗争。5 p/ ^8 N) N: U/ U
刘介梅思想只是富裕中农思想的一种典型——极少数原来的贫雇农,在翻身上升以后迷路忘本了。在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可以更多地见到的还有另一种典型——一部分老中农,特别是老上中农,固执地留恋着老路。在这个展览会上,前一种典型,除了刘介梅以外,还可以看到同是黄冈县的、人们称之为“小刘介梅”的夏存汉、北京郊区的张成,等等;后一种典型,有北京郊区的孙全智、李世忠、陆文山、曹庆功,等等。比较起来,后一种人更顽强地坚持着或者向往着资本主义道路,抗拒以至破坏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有的在勉强随大流入社之后在社内从事破坏活动,有的在社外钻空子显示“单干的优越性”。他们散布流言涣散社员的信心,挑拨干部和群众关系,时常不参加集体生产,进行商业投机活动,以至煽动社员闹退社;要不,就对社干部施加压力和引诱,甚至争夺农业社的领导权。改变农业社的经营方针,使农业社变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组织,囤粮囤布,瞒产私分,不卖余粮,不还农贷,不扩大公共积累,不照顾困难户,实行“包产到户”,变相单干,等等。他们之中一些人失去了多年以来的投机剥削的自由,确实感到“今不如昔”,因之也就力图阻止历史的车轮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对这一部分人能不能说服呢?展览会上的许多材料证明,只要坚持团结—斗争—团结的方针,针对他们的具体思想展开大辩论,用充分的事实和道理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同别人一样稳定地上升,了解社会主义可以使他们将来的生活比富裕中农的生活还要好多少倍,了解囤积、投机、剥削别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他们自己有多大的危害,他们的绝大多数是能够离开资本主义道路转向社会主义道路的。
0 N1 ^3 `% [9 P8 B2 v& \$ `% I从民主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员生、工厂商店职工和其他市民在大鸣大放中发表的言论看来,对农村也有不少错误的以至反动的想法和看法。有些是受富裕农民的影响而产生的,有些是从本身的资产阶级观点派生出来的。其中有些错误的以至反动的言论,实际上又对农村发生了不好的影响(从展览会上展出的一些事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农村里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也是全国全民性的一场斗争。因此,这个展览会不但可以教给我们向农民更普遍更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方法,不但对于教育农民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教育城市各界人民也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个展览会的主要部分是介绍刘介梅这样一个干部的思想变化,它对于所有干部来说也是有极大的教育作用。: x& L y* z) ?( E6 G% L; y( m g
这个展览会以揭示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主,又展现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远景。人们从展览会中看到: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在两条道路斗争中的胜利,这样美好的远景就不可能实现。当我们把今昔生活对比起来看的时候,决不应该满足于目前已有的成就,而应该记着过去的苦难,加强现在的斗争,争取将来的幸福。
w1 V1 R5 ~* W+ {/ _2 \: e& U6 \4 L6 T0 a, \# x, i2 y, E4 ^
人民日报 1957.12.7
) d5 g5 @/ r J1 z5 B& l: n/ g7 M3 `! v$ H* e
$ D1 L( n$ {' T8 ~$ v
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深刻地教育了观众+ C" b& N- C# G f. P
4 }3 C8 P U6 C i4 D
本报讯 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刘介梅今昔生活对比展览会,到目前为止,参观人数已达十万以上。其中大部分人看了“刘介梅忘本回头”的电影。观众们参观展览会后,普遍反映:“这是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课”。当他们看到刘介梅一家在解放前遭受剥削、压迫的悲惨生活时,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 m+ u; i- t( [# t! N2 q) H根据展览会“意见簿”上的留言及不少机关参观后座谈的反映,观众们通过参观,在思想上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一、不少观众进一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造思想比过去任何时期更为重要,而且每个人必须要过好社会主义这一关。例如,观众李明成写道:“看了展览后,使我明确了这样一条真理:当一个人被资本主义思想迷了窍的时候,不管你受过什么样的苦,一定会掉进罪恶的资本主义深渊。刘介梅本来是土改中成长起来的一朵鲜花,但他却……。可想而知,像我这样从未经过艰苦的人,以及那些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的人,是多么需要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啊!”二、改变了某些人对农业合作化、统购统销和农民生活的不正确认识,了解了农村的真相,进一步认清了右派分子反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写道:“合作化和统购统销真是好得很,而不是‘糟’的很。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武文彬写道:“合作化以后,我对家庭反映的一些错误情况,也十分相信。从今天起,我要检查自己的思想了。”三、通过参观,观众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远景,认识到了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纷纷表示要下乡、上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燕鸣写道:展览会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鼓舞了我走向农村的决心,我一定去作个农业社的真正社员。”解放军战士何韦杰写道:“看过展览后,感到更应该紧握手中武器,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保卫幸福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顺利地向前发展。”8 ~' B( h; F0 r" p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受到教育,展览会决定从现在起每天再适当扩大接纳参观的人数,还准备出一些画册。- E% U1 w, S9 Z8 y9 m: B
9 Z' z; N" X* U4 ~( _- ^" r
(裴国勋), [1 J2 o0 v& V7 s; C
, |. M) r( V8 G2 X6 ~
人民日报 1957.12.23, ^) b0 s# h3 `7 o; o+ {, Z
1 }8 k* Q* p# i: \
# T% C$ g, w% w
* k0 ~$ Z2 H& Q3 G
. A9 ~( z2 A!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