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31|回复: 0

叶桂桐:山雨欲来风满楼 (北师大文革初期)

[复制链接]

1507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96
发表于 2021-4-6 23: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叶桂桐

  “文化大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

  从1965年底到1966年6月1日前,与北京师范大学直接有关的影响到全国“
文化大革命”的事件有两件:

  第一件,《红旗》杂志借调北师大学生做资料员。

  1965年底,在北京,与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同时,“文化大革命”也开始动作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红旗》杂志社,从
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历史系借调了谭厚兰等五六个高年级学生做专职的资料员,为有关
人员撰写大批判文章准备资料。

  第二件,196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
生金宏达的文章《对于批评〈海瑞罢官〉的几点异议》,署名时汉人,公开为吴晗辩护。

  1966年春天,北京的报刊杂志的主题一是批判《海瑞罢官》,这是根据姚文元定
的调子来进行的;二是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反党集团”,《三家村札记》《
燕山夜话》是活靶子,这也算是北京方面对姚文元批判文章的响应与批判范围的拓展。正
是在这大批判的风浪中,时汉人发表了《对于批评〈海瑞罢官〉的几点异议》文章。文章
的主要内容如下:

  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的形成是复杂的,同作者的创作动机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不
能据效果而定这个或那个动机。学术上的错误不一定都归结为政治上的反动表现。吴晗在
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能够分清敌我,辩别是非,只是不自觉地在学术问题上犯了政治性的错
误。现在对吴晗的批评缺乏具体分析,拿不出充足的证据,不能以理服人。
  我们只要看看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就不难看出其中深藏的玄机:
  ⒈“动机和效果问题被弄得简单化了”;⒉“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绝对化了 ”;
⒊“对吴晗的批评拿不出充足证据”。

  时汉人认为姚文元混淆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界限,把思想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公
开为吴晗辩护。这是在整个批判风浪中,反对姚文元的文章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章发
表后,传出风声说,彭真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说等时汉人毕业后,要把他分配到中共北京
市委的机关报《前线》去工作。但后来康生在北师大东操场数万人大会上,公开说时汉人
是“右派学生”。

  从1965年底到1966年6月1日前,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直接有关的、影响
到全校“文化大革命”的事件有两件:

  第一件,西北楼画展风波。

  1966年4月27日,为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有一位中文系三年级的同学
,在男生宿舍西北楼一进大门一侧的白墙上,粘贴了一张铅笔画。画面的主体是一位年轻
的母亲站立在画的中央,她的肩膀上坐着一位小女孩,小女孩的手里握着一束深紫色的玫
瑰花,那手臂是伸向天空的。人物身后的背景是天安门,天安门的上空是一群飞翔着的和
平鸽,彩色的气球飘荡在空中。天安门的一侧是华表。最为惹人注目的:第一,是那年轻
的妈妈的头发是烫过的,是卷曲的长发,正在随风飘荡着;第二,是那女子穿着短袖的衬
衣,那衬衣领子的开口比较大,露出了半个胸,那露出的地方戴着丝绳项链,项链上有一
个心字形玉石坠;第三,更为惹眼的是那母亲的乳房是那样的突出。

  那画是上午上课前贴出来的。

  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就有人在画的旁边,贴了一张用废报纸写的大字报,批评这张
画,说这张画表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念和情调。很快就有人响应。

  第二天,又有人贴了好几张大字报,其中有的大字报说这幅画是大毒草。

  第三天依然如此。

  想不到,到第四天,突然有人说这幅画的立意还是很好的嘛,我们不应该随便上纲上
线,乱扣帽子,把人一棍子打死。

  这自然迎来了更为强烈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开始不指向画的作者,而是指向了这位
为画辩护的人。很快,楼道里便贴满了大字报。墙壁不够用,就在楼道里拉起了绳子,把
大字报挂在绳子上。

  这消息传得很快,不久,引来了别的宿舍楼的同学也来看大字报。大字报风波轰动了
全校。

  ……

  又过了些天,一天早晨,所有的大字报一夜之间无影无踪了。

  第二件,中文系的“反动学生”。

  1965年11月,当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之时,秋叶他们正在密云水库参加引水工程建设。他们在那里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姚文
元的文章一发表,他们马上被通知回校参加政治学习,参加批判运动。这真正是闻风而动。

  行动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系的总支书记是从北京市委调过
来的,是北京市委的耳目;第二,当时在北京的高等院校中,一共有四所院校有中文系: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分文学与
语言专业,语言专业当时以文献为主,文学专业以纯文学为主,人数也不多,搞批判并不
特别内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是地区招生,学生的入学成绩都不算太高。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则大不一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学成绩很高,素质较好,又不分
专业,人数又比较多,搞大批判最有战斗力,是北京不可小视的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把
他们调回来,即使不能按市委的要求搞大批判,但至少便于控制,不至于成为敌对势力。

  所以秋叶他们从密云回来之后,一是按北京市委定的调子,学习姚文元的《评新编历
史剧〈海瑞罢官〉》;二是严格纪律,正常上课,不准外出串联,在校按北京市委的规定
和定的调子写大批判文章。

  四月初,中文系64(2)班一些同学私下议论,现在虽然说得挺好,批判、读书两
不误,但实际上是两头互相牵制,两头空忙,应该停课参加大批判,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在参加实际的大批判运动中增长才干,提高战斗力。

  有一位头脑不太冷静的男生,就把这些议论整理成文字材料,递交给中文系总支书记
,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原本是一片好意,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严重了。总支书记马
上把材料递交给北京市委,市委马上命令中文系对这些学生严加注意,认为这些学生中有
反动学生,并有一个具体的名单,让中文系团总支分别派专人加以严格监督。秋叶的思想
活跃,自然也在反动学生名单之中。但是他们当时什么都不知道,连他们已经被盯梢了都
不知道。

  中文系的这些未来的“反动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影响
颇大的战斗队“燎原”的骨干。“燎原”的《宣言》是蒲寿章起草的,但后来大部分大字
报出于杨树森和叶桂桐的手笔。

〔作者简介:叶桂桐,教授。男,1945年9月生,汉族,山东省莱洲市人,196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来源:《师劫——北京师范大学文革亲历者文集》。黎云编著,(香港)时代文献出
版社,2019年1月


http://www.cnd.org/CR/ZK19/cr1001.gb.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7 09:36 , Processed in 0.0500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