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47|回复: 0

祁胜利:习仲勋与两个刘巧儿

[复制链接]

1447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93
发表于 2020-7-24 19: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初,一位九旬老妪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自己的家中去世。她名叫封芝琴,似乎并不为众人知晓,然而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评剧电影《刘巧儿》,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风靡全国,为普及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确切的说,与《刘巧儿》相关的人和事,有力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妇女事业的进步。

2016年是《刘巧儿》上映60周年,与《刘巧儿》相关的人如今多已过世,但史册期期可鉴,遗迹斑斑可考,笔者查阅史料,并分别专访当年参与《刘巧儿》编导工作、年已89岁的张玮女士,《刘巧儿》主演新凤霞女士之子、著名书画家吴欢先生等,把《刘巧儿》的故事梳理出来,以飨读者。

习仲勋主政陕甘边区提倡妇女解放

封芝琴1924年出生于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父亲封彦贵为她取名封捧儿。4岁时被封彦贵许给张湾村的张柏儿为妻。捧儿长到10岁时,华池县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1934年11月初,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县召开,经层层民主选举,按实际比例产生了一百多位来自工人、农民、军人、妇女等各界的代表。再经这些代表的无记名投票——时年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陕甘边区军委主席。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一生功勋卓著,其中至为卓荦的即是参与完成了党的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广东经济特区。另一个就是国内革命时期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一起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抗日的出发地,共产党人由此带领劳苦大众解放全中国。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由人民群众广泛普选选举出来的民主政权。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开办军政干部学校,发行货币,建立集市贸易等。苏维埃政府为巩固红色政权,促进边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在政府领导下农会、贫农团、赤卫军、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作为一名来自群众并为群众拥护的革命领袖,习仲勋把走群众路线当作每个干部的行动准则。为让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他带头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每逢集市,都会去转转,听取群众意见。

习仲勋领导下的陕甘边区人民政权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注重法制,建设审判制度,采取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审判方法和作风,依靠人民、联系人民、便利人民。另一个就是宣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习仲勋极为重视妇女工作,亲自主持建立了妇女委员会。高敏珍、张景文先后担任妇女会委员长。习仲勋指示她们倡导放足,带领妇女学文化、宣传婚姻自由,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当时在陕甘边流传的一首信天游就是张景文自编自唱的:“婆姨女子放开脚,长发剪成短毛盖,男当红军女宣传,革命势力大无边”。

正是在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边区妇女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强。此时,封捧儿耳濡目染,也接受了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习仲勋部下明断案“刘巧儿”风靡陕甘

1942年,捧儿18岁,封彦贵却又嫌张家贫寒,将她许给了朱姓地主。而封捧儿与张柏儿在一次邂逅中相互看中,表示愿结为夫妻。于是张家“抢亲”将捧儿抢到家中,彦贵遂以“抢劫民女罪”将张家告上华池县司法处。司法裁判员未做深入调查便召集朱、张、封三家当事人,宣布封、张婚姻无效。大胆泼辣的捧儿没有向命运低头。得知陕甘边区已经开始实行婚姻自主,为讨还公道、与心上人结为夫妻,她毅然翻山越岭赶去庆阳城,找到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告状。

马锡五是习仲勋手下的得力干部,他密切联系群众,执法严正,刚直不阿,深受人民欢迎,被誉为“马青天”。这次他依然公正断案、最终判决:封、张婚姻有效,对买卖女儿者和非法抢亲者均给以相应处罚。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喜结连理。婚后,封捧儿为自己起了个新名,叫封芝琴。

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封芝琴与张柏儿争取婚姻自主的经过,轰动了陕甘边区。陕北盲人说书演员韩起祥很快就根据封芝琴的事迹创编出《刘巧团圆》,并自编自演,大力宣传妇女解放,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韩起祥应邀到鲁迅艺术学院,与中国戏剧理论家、时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的张庚交流(后来评剧《刘巧儿》的导演之一张玮正是张庚先生的夫人)。习仲勋同志题词称赞韩起祥为“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韩起祥专门为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演唱过《刘巧团圆》等节目,被毛主席称赞为“文艺轻骑兵”。

韩起祥在解放前的陕甘边区说红了“刘巧儿”,而解放后,是新凤霞把“刘巧儿”唱红到全国——韩起祥编唱《刘巧团圆》的同时,陕甘边区文艺工作者袁静等人也以封芝琴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刘巧儿告状》的眉户腔、秦腔等诸多地方剧种编排演出。袁静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北京人,1949年建国后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评剧是京津冀等地的地方戏,观众极多,因而袁静很想把代表作秦腔《刘巧儿告状》移植为评剧。

周恩来习仲勋指点新凤霞演活“刘巧儿”

是时,中央人民政府正着手制订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但当时全国妇女中几乎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都不识字,而用戏曲宣传《婚姻法》是很好的办法。时任北京市妇联主任的张晓梅与袁静有了不约而新凤霞生长在天津,容貌有绝尘之美、嗓音犹似天籁之声,6岁学京剧,13岁开始学评戏,15岁就成了主角。1949年经时任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夫人范瑾引领,新凤霞到北京发展,初登天桥演出便引起轰动,名动京城文艺界。张晓梅找到新凤霞,向她推荐袁静剧本《刘巧儿告状》和韩起祥说唱本《刘巧团圆》,希望她据此改编为评剧,以配合宣传《婚姻法》。

新凤霞在电影《刘巧儿》中饰演巧儿同的想法,而且选中了最适合出演刘巧儿的演员——新凤霞。

两个艺术版本中的刘巧儿,对正值妙龄的新凤霞影响很大,刘巧儿对自主婚姻的追求,与新凤霞内心对爱情的憧憬正相应和,故此她马上应允,并和同行们连续几天改编剧本,不少台词就是新凤霞和其他演员一起切磋、推敲出来的。评剧《刘巧儿》正式上演后顿时火爆京城,几乎所有的文艺大家都来看戏,徐悲鸿先生不吝溢美之词为新凤霞题道:“应是乾坤为定位,物华灵秀之中央”。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明令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侵害妇女利益的旧习俗,强调结婚和离婚自由。许多观众正是因为新凤霞的出色表演来到剧场看《刘巧儿》,进而间接了解到《婚姻法》的内容,同时也为解放前陕甘边区竟出现了这样追求婚姻自由和自主的女性而感到惊讶!

新凤霞本人也像刘巧儿一样,自由恋爱,于1950年8月1日和著名剧作家、社会活动家、时任中央电影局导演的吴祖光喜结连理。吴祖光有戏剧界“神童”之誉,他出身江苏常州府宜兴的文化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吴殿英、祖父吴琳曾参与创建湖北新军。其父吴瀛参加过辛亥革命,是故宫博物院重要创办人之一,虽身为国民党,却在共产党中朋友甚多,如李大钊、董必武、何叔衡等。尤其是1919年,吴瀛曾在北京接待毛泽东,并帮助他找到民国总统徐世昌,促成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吴祖光还有两位著名的表哥,一位是瞿秋白、一位是夏明翰。吴祖光这样的背景,让《刘巧儿》引来了更多的关注。

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是吴、新结合的主婚人,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他对《刘巧儿》非常推崇,于1951年秋将新凤霞等请到中戏宿舍小剧场演出了四五场。全院各系的师生都来看戏。这些歌剧、舞剧、话剧的专业人士,都觉得《刘巧儿》好看好听,看着新鲜、听得带劲。我国戏剧界有突出贡献的老一代著名导演和戏剧家、曾任中国评剧院总导演的张玮,就是当年的见证者。张玮彼时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当演员,她回忆道:“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有人物,演员又漂亮,一般歌剧达不到她的声腔,吐字也比唱歌剧要清楚,所以观众都能听懂,我们也特别羡慕。”

解放前,吴祖光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革命文艺队伍中的重要人物,其最著名的举动是最先(1945年)在重庆发表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引发全国轰动,竟招致蒋介石手下人追杀,后被周恩来派人秘密送往香港开展文艺工作,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吴祖光1949年回到北京后,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经常到他家谈统战的有关问题。徐冰和吴祖光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就相熟,他的妻子正是已成为新凤霞挚友的张晓梅。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向徐冰过问起吴祖光夫妇的近况,徐冰便将他俩正在从事完善《刘巧儿》演出之事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深知“刘巧儿”的故事发生在当年习仲勋任主席的陕甘边区,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后为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的习仲勋最了解陕甘边区妇女工作的历史背景,便委派徐冰介绍吴祖光、新凤霞与习仲勋相识,以便更好地把握这部反映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婚姻的评剧。就这样,习仲勋向吴祖光、新凤霞详细介绍了当年陕甘边区的情况,并解释说“这部戏对改善中国当时妇女状况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请他们务必演好这部戏,为中国妇女解放、宣传好《婚姻法》贡献力量。如此,评剧《刘巧儿》的改编得以愈发完善。习仲勋则在主持中宣部工作时,特意推动《刘巧儿》的宣传。值得一提的是,习仲勋夫人齐心非常关心戏剧艺术,与吴祖光夫妇相识后,经常去剧院观看新凤霞演出。

1952年,《刘巧儿》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新凤霞甜美的唱腔和俏丽的舞台形象,博得了中央领导的阵阵掌声。戏一结束,周总理却把新凤霞叫住了,说“凤霞,你这个纺线的姿势不对,你没纺过线,我来教你”,然后就坐在了地毯上。新凤霞赶紧扶总理,总理却说“纺线能不坐下吗”,于是给新凤霞演示纺线要“摇两下,回一下”。当时习仲勋就在场,并笑着说:“凤霞,纺线还是总理比你内行啊!”从那以后,新凤霞在剧中纺线的动作就是按周恩来所教表演的。而邓颖超大姐看了《刘巧儿》后指出,要把该剧灌成唱片在全国宣传。

放映量冠军《刘巧儿》有力宣传了《婚姻法》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新凤霞凭《刘巧儿》获演员一等奖。《刘巧儿》的成功,大大推动了评剧的发展,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第二大剧种,就连新疆、四川、贵州等边远地区都成立了评剧团。

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评剧院组织,把《刘巧儿》搬上银幕的工作开始了。原舞台演出剧本系集体改编、王雁执笔,夏淳、张玮导演,其中时任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导演夏淳正是由吴祖光推荐来担纲这一工作的。电影剧本是包括张玮在内的集体改编,何孝充整理,尹琳导演。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新凤霞饰刘巧儿、赵连喜饰刘彦贵、张德福饰赵柱儿、赵丽蓉饰李大婶……

为拍好电影、也为了让新凤霞演好刘巧儿,习仲勋专门把韩起祥等人带来见面交流,介绍韩当年在延安说书的情况。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评剧电影《刘巧儿》上映后一炮而红,映遍全国,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放映次数最多的影片之一,为全国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凤霞演绎的刘巧儿形象突出,性格开朗奔放,清新可爱。新中国妇女纷纷觉醒、逐渐和男人平起平坐,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而男人们也接受了有胆有识、有当家作主新思想的漂亮姑娘“刘巧儿”。

与此同时,《刘巧儿》唱片在全国发行,同样红遍大江南北,“刘巧儿”成了青年们追求幸福婚姻的榜样。几乎全中国的妇女都把“刘巧儿”当作妇女解放的典型来学,老百姓也把学唱《刘巧儿》当作一大乐事。张玮回忆起《刘巧儿》当时的红火盛况时说:“当时广播里反复播放《刘巧儿》,妇女们唱、工人们唱、学生们唱,就连大街上蹬三轮的车夫都在哼唱,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要火爆。”有统计数字证明,《刘巧儿》唱片广布城市、农村、边远山区,发行量位列当时全国第一。1989年,新凤霞获得首届中国金唱片奖,给她颁奖的正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习仲勋。

因此有前辈评论家说:“在中国讲男女平等,新凤霞演的刘巧儿功不可没。”而新凤霞本人也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习仲勋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朱德夫人康克清、邓颖超、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蔡畅、齐心等大姐还因为《刘巧儿》和新凤霞成了好姐妹。

习仲勋习近平关怀现实中的两位“刘巧儿”

《刘巧儿》风光无限,而现实中的两位“刘巧儿”——封芝琴、新凤霞则有着既不同又相同的经历。

封芝琴当年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几乎没吵过几次嘴,从未真正红过脸。解放后,封芝琴当选为省、市、县、乡的人大代表,当上了村里的妇女干部,成为宣传新《婚姻法》的积极分子。并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之道。封芝琴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皆自由恋爱结婚。她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带动下,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1957年,新凤霞的丈夫吴祖光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成中国戏剧界第一号“右派分子”,新凤霞也遭到不公正待遇。那之后,夫妇二人饱受了20多年各种无情打击与污辱;当然也断绝了与党和国家要人的来往,而唯一的例外是习仲勋。习仲勋和齐心仍然把他们夫妇视为朋友,始终给予关怀和帮助。

这既是出于相互理解和真挚的友情,更是习家人善良厚道传统家风的体现。习仲勋在子女们儿时就教育他们: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他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仅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

不幸的是1962年,习仲勋因小说《刘志丹》被康生错误地定为“反党”而遭关押整肃。文化大革命时期,身为“右派”吴祖光之妻的新凤霞因为主演《刘巧儿》,歌颂了当年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同样遭到造反派的批斗迫害。

远在甘肃的封芝琴在“文革”时也遭到了批斗,但她时刻惦念着让自己的故事演遍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凤霞。十年浩劫结束后的1983年,封芝琴专门从甘肃赶到北京新凤霞家中。两个“刘巧儿”相见喜极而泣,不幸的是,曾经风华绝代的新凤霞此时已经因为迫害导致偏瘫达8年之久,令人唏嘘不已!

而习仲勋夫妇在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下,避免了更为严重的迫害。重情重义的习仲勋1978年恢复名誉和工作后,没有忘记老朋友,对新凤霞吴祖光夫妇、封芝琴也一直给予关注关怀。1991年张柏儿去世。2000年时,74岁的齐心受习仲勋委托去华池县革命老区看望76岁的封芝琴,并为她题字“开启一代新风”。

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庆阳视察,特地去华池县看望了封芝琴。他亲切地对老人说:“你是刘巧儿的原型,刘巧儿的事迹大家都知道,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法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还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一段佳话。你这段故事对现在的干部,对下一代都很有教育意义。”2014年10月,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吴霜受当时身体有恙的兄长吴欢嘱托,专程赶到封芝琴家中,亲切慰问老人,为刘巧儿的故事添上了温情的一笔。

2015年2月12日,封芝琴在其上堡子村的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91岁。

结语

源自陕甘边区的《刘巧儿》是一部歌颂和倡导妇女翻身的戏剧电影,为推动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曾经鼓舞无数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帮助她们追求自己美满婚姻的实现。现如今,中国妇女解放的成就举世瞩目。追根溯源,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妇女解放方面所做的意义深远的开创性工作,垂功后世、值得铭记。一部经典电影推动了一半人的人权解放。而个中的点滴故事,殊堪玩味……我们当为习仲勋同志的高风亮节鼓呼击节,也合该为参与《刘巧儿》工作的艺术家们永远点赞!

(文:祁胜利 标题手书:胡光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6alzl.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7:16 , Processed in 0.0293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