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69|回复: 0

蔡新平:《昨天的记忆-北京地院文革记述》导读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9-21 09: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的记忆-北京地院文革记述》


电子版导读


印刷版由张运钧、李颖编辑,初稿完成后发到校友群讨论,有校友告知很不便于阅读,而纸版又暂时不可得。我一直有意编辑电子版,便于读者在网上和移动媒介上阅读和检索,于是决定再编制一个电子版。电子版有极大优势,可以灵活编排,增补扩充、调整修改。可以不受容量限制,图片,影印件文都可以直接纳入,各种参考资料可以同时配附,也可以附上链接到有关文库、网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了解这段历史,让研究者便于参阅利用。其中有价值的文章、资料,会被相应的研究机构、文库收集保存,长久留存。国内的现实状况,使出版文革类书籍成了禁区,寄期望解禁?那是望不到尽头的奢望。虽然可以另辟岐径,但也如走悬索。决心既定,我就开始尝试。现在初版杀青,肯定非常粗糙,但好在编修并不困难,今后可以遵循读者好的意见、建议,及时修改补充完善。我自己试了试,感觉阅读已较方便。读者可以随意阅读,没看完,文内章节目录均有超级链接,下次可以很容易回到停留地方继续阅读。
一、电子版与同名印刷版的比较
1、张、李编著原书名是《北京地质学院文化大革命史料汇编》,考虑到还有大量原始资料尚不能编入本书,而本书主要的依据是已发表在《昨天》、《记忆》的地院专辑中的文章资料,我建议改名《昨天的记忆-北京地质学院文革记述》,张、李赞同,逐改名。电子版沿用相同名字。
2、内容上,书中已有的,本电子版都有,但电子版强调了保留原著的完整性,所有因为适应杂志特点而拆散的原著作均回复原来的结构,省略的内容也重新恢复,但杂志在编辑过程中修改的文字内容则全部保留。电子版增加了相当数量尚未在《昨天》、《记忆》杂志上刊登的文稿和资料。对因为适应出书而删去的原文中的大量图片,重新补充。在新编写的内容中如需要插入图片资料的则直接插入。如第二篇的“王秀允:回忆周永璋”、第四篇包含的“事件人物简介”等,都包含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3、结构上有调整和增加。与书相比,文革大事记作为第一篇保留不动;第二篇回忆录部分略去了沿用《昨天》中的专题性的小标题形成的分节,都重新分别归并在电子版的回忆录学生篇(第二篇)和回忆录教师篇(第三篇)中,把涉及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回忆文章分离后集中在第四篇《地院文革重要事件与人物专题》的“要事杂忆”中,电子版的第四篇大体相当于原书的第四篇,但结构内容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扩充;第五篇《地院文革文献史料辑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所调整扩充,原书将《因文革非正常死亡与遭受关押、审查的地院师生》单独立为第四篇,调整后将其归并到了电子版的第五篇中,第六篇《文革反思研讨文集》的文章直接列篇,并有较多的补充。第七篇《地院文革史编著工作历程回顾》则是是本电子版新增加的,均为电子邮件和微信通讯的摘录,按时间排序。二者虽然都是七篇,但形式和内容已有很大改变。
4、原书的每篇的开篇有编者的按语,对某些内容有编后感评。本电子版一般都保留并注明是原书的编者按或评语,因结构调整,有些已不能与本版对应,只保留了可用的部分。请读者注意,按语中某些涉及原文结构的文字,可能会有不对应的地方。电子版自身在重要章节开篇一般都作一个简介。
4、本电子版对每篇文章(word文档)的文字量逐编进行了统计,累计240万字。较书文字增加了一倍的容量。增加图件类没统计。张运钧、李颖保留有《东方红报》和《动态报》扫描电子文档,本电子版没有编入,如有需要者来函商量。朱德瑜、田春林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翻拍收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但照片清晰度和可读性较差,本电子版暂未列入。如需要可向孟繁、朱德瑜索取。在本版的第五篇中列有史料目录。
5、电子版相当于活页笔记,随着今后工作的进展,可以及时修改补充调整,是一个开放式的文库。有两个版本,一个word版,一个PDF版,准备再制作一个chm版。word版灵活方便,按文档目录依次拉开点击阅读,如同卡片盒一样方便。Chm版便于检索查寻,但对于庞大的文库制作工作量很大。PDF版可以保留原著风格结构内容不变,但使用下载阅读并不方便。读者可以按需要随意使用。版权完全开放。使用时请注明出处、注明原著作者和原文章名称。如有改动应一一注明。
使用前请先做备份,保留原版,便于出差错后的恢复。
二、内容简介
1、第一篇“北京地质学院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是张运钧、李颖编撰,初稿发表在《昨天》95期地院专辑四。在《昨天》54期地院专辑一中,还发表了伏庆是的地院大事记编写提纲,在本电子版中第七篇的文革史通讯中2010年的几篇文件中还有孟繁华的大事记编写纪要,提纲。读者可以参考。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大事记是我们开初的设想,但实现难度太大。目前张运钧完成的大事记已经有一个较好的框架了,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有一个事件时间轴线作为依托,虽还不够细致精确,但至少可以使阅读回忆录时不至于出现混乱,还可以从中发现是否有时间错位。电子版在大事记内容上有少量修改补充,主要涉及工作队撤离前后和东方红建立过程的细节补充。
2、第二篇、第三篇都是地院众多师生撰写的文革回忆录
分为学生篇和教师篇,这些文章大部分已经在《昨天》和《记忆》电子杂志上刊载。学生篇计有:蔡新平、周永璋、王秀云、田春林、伏庆是、古宝琳、蒋良扑、程关林、张华府、何建勋、梅建明、李颖、殷惟候、胡昌明、石白河;老师篇计有:宋翔雁、陶世龙、钱佩娟、万天丰、唐振权。第四篇“要事杂忆中”还有陈永迪、庄一龙、丁育民、林天明、甘振波等同学的回忆录,也收集了阎长贵、敖本立、何蜀的有关回忆或编记。电子版发布的都是作者的全文,部分作者仅完成了写作提纲,有个别的,如石白河的,是从网上收集的,不全。
蔡新平、周永璋、田春林、伏庆是、张华府,殷惟候、庄一龙,都是地院东方红战斗队和东方红公社最早的发起人和创建核心成员,记述了东方红初创到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历史。田春林、伏庆是、张华府都曾经是朱成昭的左膀右臂,他们的经历可以让你看到地院东方红的首领朱成昭是如何成长和转变的。
蒋良扑是东方红公社的二把手,他和张华府、何建勋都是朱成昭的铁杆弟兄,都经历了多个大狱的磨难,他们的回忆领你走进中国铁窗,看到黑幕后是如何残酷践地踏人性。监狱也是一个大学堂,你也可以看到监狱是如何拯救或毁灭一个人的灵魂的。在监狱这个大学里如果有幸遇到高人,而你又善于适应和学习,出狱就如同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
梅建明是地院少有的正部级以上的“高干”子弟,也是朱成昭的铁杆弟兄,他深深的卷入了“叶朱反革命”事件。其父亲梅龚彬是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先驱,和国共两党巨头们都有很深的关系。在共产党国和民党中都有显赫的地位,以双层身份为掩护,文革中有形无形地支持了儿子的“造反”和“再造反“,对朱成昭们的影响不可忽视。他因民委档案事件使其隐蔽身份暴露,最终也遭到了“四人帮”迫害,他的死,水很深很深。梅建明进了“789集中营”,他的回忆有一个特殊的视角;
何建勋是朱成昭死党中享受了被判死刑的待遇的唯一人,因林彪突然爆炸完蛋而保住了性命。他的记忆惊人,他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他都从监狱大学毕业了,成了诗人和诗词韵律学的专家。他的回忆涉及“兵谏”,是朱成昭们被捕审讯的核心内容,毛主席的秘书林克为朱成昭专案组组长,亲自参与审讯。但大多数当事人至今都回避这个问题,认为何建勋是在胡说。
古宝琳是王大宾的前妻,一个历尽坎坷的才女,你可以从她的回忆录中看到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坚贞,你也可以从中了解她的另一面的他。
周永璋是首都三司的第一创建人。1966年10月18号,毛泽东第五次检阅红卫兵,周永璋负责指挥三司参与维持秩序,杨成武同志叫周永璋上了中央首长检阅的指挥车,叶剑英元帅还开玩笑说,“你就是三司司令啊!”从此大家也玩笑的称其为周司令,这也因此引起“地派二把手”的嫉恨,多年来反复著文,说三司没有司令,蒯大富不是,周永璋也不是,后期三司实际由他负责。周永璋多年前就因中风偏瘫失语,他的很多故事都埋在了肚子里。比如,66年国庆,他代表三司进了中南海,登上了天安门,这事他从来也没说过,包括我们二团的人在他生前都不知道。“地派二把手”的回忆录中生动细致的讲述了他这次活动的经历,他是三司周永璋给他的请柬,可他只字不提和他同时上天安门的三司主要负责人周永璋。王大宾也好像也不认识周永璋了,那天他也上了天安门。感谢周永璋的夫人王秀云的回忆录,大量宝贵的照片,不语自明。
程关林,是东方红早期的对立面老保红卫兵的头头,没有他的回忆录,地院早期文革史就塌了半边天。程关林是地院文学社成员,你读他的回忆录那是行云流水,有情有感,有述有议,让你看到了当你从工交口、地质部、到工作队这条“黑线”是如何操纵和控制地院保守派红卫兵的。而这些是造反派们多年后也毫不知情的。保守派在遭遇失败后的苦闷和纠结,犹豫和彷徨,背叛和出卖,不是当事人体会不到过中的内心煎熬。
老师中的回忆录我特别要介绍的是宋翔雁老师的长篇回忆录,80岁的老人,回国时被我们一番忽悠,仅用半年时间就写出来了24万字的鸿篇。宋老师的回忆录生动具体,严谨真实。宋老师反工作队时时期发表过地院轰动一时的大字报。造反时是红教联的骨干,地院革委会时期是革委会简报(向中央文革和有关高层定期报告)的负责人。忠诚耿直,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学生在校也就是2-3年就作鸟兽散,后期地院文革发生的事知之甚少。军宣队进驻后的历史占十年文革史的一多半,后来地院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清查516,批清,五七干校迁校,造反派重新“回炉”煎烤,在恐怖的高压下,逼供讯,检举揭发乱咬,人性人格又一次在炼狱中经受考验。这些不看宋老师的回忆录我们就几无所知。
总之篇篇精彩,是研究文革的最有价值的素材。
大部分回忆录已在《昨天》和《记忆》发表,部分是本版首发。
3、第四篇《地院文革重要事件与人物专题》。
孟繁华早期设想了许多专题,但很多专题苦于没有相应的资料而难以编辑。我们现在所列专题,均基于现有史料或回忆录中有较多内容可资利用者。开篇对专题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一简介。校外对地院文革的印象,大概主要都和五大领袖王大宾相联系。网上有很多离奇的王大宾故事,地院东方红的功罪都归于王大宾一身,本文将历史回归本来面目。谈地院东方红史,一定离不开朱成昭,离不开朱派、蔡派和“高安郑”,离不开6.20反工作队大游行,一进地质部和8.24大辩论,二进地质部的辉煌,离不开毛泽东女儿肖力在地院的活动,离不开朱成昭如何由毛泽东和中央文革的宠儿到走向反反面的心路历程,离不开地院革委会和“地派二把手”是如何疯狂镇压反对派的。当然也想知道地院造反派如此彪悍,但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武斗,也想知道蒯大富当年是如何藏身地院,地院如何帮蒯大富和众多学校造反派拉大旗等等逸闻趣事。,…………,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在第四篇中尽情浏览。
本篇计有:本篇事件人物简介、“要事杂忆”、“高安郑与二团专题”、“9.4”、“9.6”及周永璋两次被抓捕专题、关于肖力的记忆、朱成昭及其异端思想、王大宾庭审资料、杨雨中之死、沈孝宇的遭遇、当事人再忆揪彭德怀、地院东方红二进地质部等。本篇部分内容已在《昨天》和《记忆》刊载。
需要说明的,这并不是地院文革大事件的的全貌,也还有一些很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没有专列篇幅介绍,他们多包含在不同的回忆录中,由于缺少专门的研究文章和史料,也由于编著者的精力能力所限没能一一列举,这有待后续工作弥补。
4、第五篇《地院文革文献史料辑录》
计有蔡新平、张运钧收集整理的“地院文革非正常死亡和严重迫害事件统计”;“工作队期间大字报辑录”“地院东方红和革委会期间重要史料辑录”;“文革期间中央及其他要人有关地院文革言论选录”;等等。也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已经分布在第四篇之中,此篇不重复。地院校友已经出版的文革专著不多,仅有王大宾、聂树人的回忆录,张运钧李颖的反思著作《晚秋沉思》等,其他就是近年发表在《昨天》、《记忆》电子期刊上的文章,均列在《已出版和印刷的文献目录索引》中。本篇特别将朱德瑜、田春林201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室翻拍的档案照片目录列入。本人因精力眼力均不济,仅仅粗有浏览,根据浏览稍加分类命名,完全不够编档水平。每个目录下都是照片,有几十上百张的,也有只几张的。照片有的尚清晰,有的很难看清。其中不同目录下相互重复的也不少。只能留待有心人研究了。需要者可和孟繁华、朱德瑜、田春林联系。
5、第六篇《文革反思研讨文集》
收集了最近几年我院开展文革史编著和研究工作的前后,校内外师生和研究者们对地院文革反思、评述、研讨的文章。这仅仅是开始,我们期待本记事出版后,会有更多更深刻的反思和研讨文章出世。本篇部分内容在《昨天》刊载。
6、第七篇《地院文革史编著工作历程回顾》
是地院文革史编著的缘起和推进过程重要通讯讨论的历史记录,这里包含着地院师生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这些内容经过整理后应当可以放到第六篇的《文革反思研讨文集》中。本篇中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在地院文革史编著推进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通讯中有些内容是原属个人之间的意见思想交流,在当时何许具有隐私性质,但编著工作走到今天,曾经有过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或已经化解,所以本人觉得也无需隐晦。这主要让校友们了解编著地院文革史之不易,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资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借鉴。本篇校友对话的部分内容已在《昨天》刊载。
本电子版编辑中一定会有错误与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好在是电子版,对于好的的建议,阅读中发现的差错,新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文章,都可以及时增补和修改。


蔡新平 2018.0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06:09 , Processed in 0.0636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