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吴应銧1994年出版的《Mobilizing the masses:Building Revolution in Henan》一书。在此书中,他借用西方相关革命理论帮助其解构大别山苏区革命,认为大别山苏区地方精英的势力遭到消弱,是中共得以动员农民的先决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地方精英的势力遭到消弱之后,农民就会因此支持共产党。他认为共产党必须满足农民最迫切及具体的利益,而不是用崇高的意识形态来动员农民。但是,中共错误的激进理想与乡村农民具体需求颇异,因此窒息了农民革命的动机。所以大别山苏区中共未能提出具体的利益来换取该革命场域之中众多农民参与革命,是造成大别山苏区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过,该书是以1921-1949年间中共在河南省的群众动员作为论述主题,大别山苏区只占其中两章,因此并不能反映大别山苏区史全貌及整体图景。
2007年,美国学者罗威廉出版了他的鸿篇巨作:《红雨: 中国一个县的七百年暴力史》(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此书以叙事为主,探索历史记忆,应该说是近年来出现,并体现大别山苏区史研究向社会史、微观史趋向研究转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过它是通过对一个县--麻城--从元末到抗战爆发7个世纪的长时段考察,对中国农村社会历史上的暴力现象提供一个宏观透视,并把中国革命与其所萌生的土壤联系起来,追寻中国农村社会暴力萌生的基本动因。罗威廉在书中认为麻城当地文化、集体记忆及当地历史的集体作用,导致其衍生了一种暴力传统。从长远的历史视野去考察,此暴力传统完全可以促使该地成为中国革命基地因素之一。应该说,罗威廉的这个研究,是从一个长时段来观察中国革命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革命提供一个非常清楚而深刻的个案研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