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73|回复: 0

风帆 (锋凡):历史的裁决——谈四人帮的兴衰史(1977)

[复制链接]

1391

主题

442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156
发表于 2018-2-10 2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的裁决——谈四人帮的兴衰史(提纲)

风帆

引子

1.客观存在: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从来如此。
2.四人帮势力形成的各个阶段
3.四人帮政治路线的演变
4.任何政治路线的斗争归根到底是权力斗争
5.四人帮政治路线的反动性
6.四人帮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第一章 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概述

一、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

1.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中日益发展和强大起来的反动阶级的政治反抗和思想影响
2.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路线是促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
3.这个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正逐步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即彻底瓦解
4.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旦解体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成功
5.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1.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图和战略部署
2.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阻力:领导层面和社会层面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及其演变
4.文化大革命的宣传鼓动:红卫兵运动
5.文化大革命的原动力: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6.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意义及其过失

三、文化大革命的一般进程

1.前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年五月之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文化大革命(狭义上):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九大召开)
3.后文化大革命:一九六九年五月至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林彪垮台)
4.整顿与反整顿:
第一阶段——1972年至1974年
第二阶段——1975年至1976年
第三阶段——1977年开始

第二章 四人帮形成前的形势及其活动

一、一九六六年的形势:风云际会

1.中央文革成立:历史的际遇
a.江青的历史概述
b.张春桥的历史概述
c.姚文元的历史概述。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d.文革派把握文化大革命的主导权

2.林彪势力崛起
a. 政治上的支持:突出政治。个人崇拜。
b. 象征意义:以林彪作为中国军方的代表,显示文化大革命得到军方的支持。
c. 共度蜜月:林彪势力与文革派的结合。

3.风暴来临
a. “二月提纲”
b. 批判“三家村”等黑帮
c. 《五一六通知》
d. 北大的一张大字报及《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e. 八届十一中全会及领导层改组
f. 《十六条》
g. 红卫兵兴起及破四旧、立四新
h. 大串连及八次接见

4.动力形成
a. 以工人阶级为首的群众力量开始投入文化大革命
b. 历史的惰性
c. 首先造反的势力是些什么人
d. 特殊环境下的特别动力
e. 乱世英雄留下后患无穷

5.年末的上海
a. 北京红卫兵串连到上海号召“上海必须大乱”
b. “上海市红卫兵”。上海市委的对策。
c. 工人运动兴起:“工总司”和“赤卫队”
d. 王洪文何许人也
e. “安亭事件”、“解放日报事件”、“康平路事件”。

6. 张春桥初试身手
a. 张春桥如何处理“安亭事件”
b. 张春桥与华东局及上海市委的角力
c. 张春桥与上海造反派结缘
d. 是哪些历史机遇成全了张春桥
e. 张春桥与上海当权派的得失
f. 文化大革命终于打开了突破口

二、一九六七年的形势:高潮迭起

1.上海:“一月革命”
a. 夺权前的形势:市委“后院起火”
b. 夺权斗争
c. 中央贺信
d. 张春桥导演的好戏开场
e. “一月革命”的重大意义及其影响

2.全面夺权开始
a. “上海市人民公社”成立。文革派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初见端倪。
b. 各地夺权斗争先后展开。“革命委员会”。
c. 夺权斗争进行中的无政府态势
d. “二月逆流”:元老派的反抗
e. 夺权斗争的外围:
抓“叛徒”(历史)
批“走资派”(现实)
反“保皇派”(阻力)

3.全面内战开始
a. 各地错综复杂的形势
b. 夺权斗争中当权派的反抗
c. 夺权斗争中各派别的倾轧
d. 最终的解决之道:武斗
e. 武汉“七二0”事件
f. 江青:“文攻武卫”

4.形势走向
a. “中央首长讲话”
b. 中央有关文件
c. 上海“八四行动”:铲除离心力量(“联司”及“支联站”)
d. 上海的局势趋于稳定:示范作用
e. “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
f. 要求实行革命的“大联合”和权力机构的“三结合”
g. 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
h. 王、关、戚倒台。

5.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a. 文化大革命的威力:红色恐怖。打到一切。
b. 革命运动的激进性和冲击力
c. 关于政治上的狂热和宗教意味
d. 关于群众运动的盲目性、复杂性和落后性
e. 有破有立,天下大乱必须达到天下大治。

三、一九六八年的形势:高潮回落

1.“杨、余、傅事件”
2.上海“四一二炮打”:张春桥面临考验
3.清理阶级队伍
4.江青:《为人民立新功》
5.“七二一”大学
6.工宣队及军宣队
7.姚文元:《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
8.“全国山河一片红”:省市一级权力更迭完成
9.“五七干校”
10.八届十二中全会:刘少奇定案
11.整党建党
1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四、九大召开: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

1.九大前的形势:新局初定
2.九大:林彪势力、文革派、元老派三分权力
a. 林彪势力的构成和地位
b. 文革派的构成和地位
c. 元老派的构成和地位
d.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虚幻的印象:团结的大会
4.“斗、批、改”新阶段

第三章 四人帮形成中的形势及其活动

一、1969年 战争阴霾:“要准备打仗”

1.“珍宝岛事件”:中苏对峙
2.国内矛盾的焦点转向国外
3.党内斗争的注意力转向国家安全。

二、1970年 九届二中:风云再起

1.中苏形势有所缓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2.国内阶级斗争继续:“一打三反”运动
3.林彪势力的政治主张开始显露,与既定路线及文革派的矛盾加剧。
4.林彪势力在权力斗争中的危机感加重
5.林彪势力加快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
6.“抢班夺权”的最大障碍是毛主席的领袖地位及其路线的坚定拥护者——文革派
7.排除障碍的方式有两种:
a. 渐进式的和平方式取而代之
b. 突变性的暴力方式强行夺取

8.九届二中全会:和平方式失败
9.批陈整风:林彪地位岌岌可危

三、1971年 林彪垮台:短命的新势力

1.林彪势力炮制《“五七一”工程纪要》:准备采用暴力方式
2.《“五七一”工程纪要》:林彪势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3.林彪势力政治路线的特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4.林彪势力的主要对手是文革派:即“枪杆子”与“笔杆子”的矛盾日益激化。
5.“九一三事件”:暴力方式破产
6.林彪势力失败的原因
a. 毛主席的威望
b. 元老派与文革派联手
c. 没有舆论宣传和群众基础
d. 自身的实力太弱

7.林彪事件的意义:两面派的历史及改变现实的企图
8.批林整风:林彪势力的终结

四、1972年 整顿一期:元老派支持

1.林彪事件对文革派和元老派在思想上和策略上产生的影响
2.陈毅逝世:契机和信号
3.加速解放老干部;处理不良老造反。
4. 整顿的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正常状态
a. 政治上:阶级斗争及其权力斗争、派系斗争持续不断。
b. 思想上: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教条主义成风、宗教式的政治狂热。
c. 经济上:国民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贫困。
d. 文教上:文化上排斥一切;教育上程度低下。
e. 其他:知青问题等

5.整顿的特点:无思想路线和政治纲领
6.整顿的动力:自发形成的社会力量
7.整顿的表现形式:缓慢的复苏
8.整顿的初步进展
a. 政治上:极左思潮消退,个人崇拜降低。
a.教育战线最敏感、最活跃:教学质量。招生制度。
b.周培源: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c. 工厂:恢复建立规章制度
d. 农村:放松农民的自由经济
e. 文化:放宽限制,繁荣创作。

9.社会表象: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10.国际环境改善:美国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五、1973年 对峙:权力再分配
1.整顿的思想基础客观上与林彪势力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只是目的不同。
2.整顿的趋势:恢复文革前的一些秩序实际上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某种否定
3.元老派认可和支持整顿
4.邓小平复出:元老派力量增强
5.文革派从七二年中就开始明确整顿是“右倾回潮”,是“否定文化大革命”。
6.文革派开始部署反“回潮”:首先把批林极左改为批林极右
7.矛盾加剧:文革派与元老派在处理林彪事件上的短暂联合宣告破裂
8.十大召开:四人帮形成
9.权力均势:四人帮对元老派
10.权力分配尘埃落定:四人帮准备反击

第四章 四人帮形成后的形势及其活动

一、1974年 对抗:“回潮”与“反回潮”
1.四人帮两面出击
a. 以批林批孔运动对付元老派:抢占制高点
b. 开展反“回潮”的斗争对付社会力量:扼杀“回潮”之风

2.批林批孔运动
a. 背景:文革后遗留下的问题和矛盾在整顿形势下的总爆发
b. 四人帮想要搞成“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c. 以攻为守:“三箭齐发”及“放火烧荒”
d. 反攻倒算:夺回前一阶段失去的权力,解决“权力得而复失”的问题。
e. 各地自下而上开始新一轮动乱
f. 上海:关于 “老造反”的问题。关于“稳住上海,搞乱外地”的策略。
g. 四人帮批孔“克己复礼”:清算前一阶段的整顿,从思想上、理论上反击“回潮”。
h. 四人帮的党内“儒法斗争”:批判儒家,在于攻击元老派;鼓吹法家,在于颂扬他们自己。
i. 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儒法著作《论语》等、《三字经》、《神童诗》、《女儿经》《二十四孝》等等

2.民间呼声:在整顿形势的鼓舞下,一些意见寻求公开表达:
a. 关于广州王希哲等人的见解
b. 关于内蒙王亚卓等人的见解
c. 关于上海胡祖丰等人的见解
d. 关于社会上对形势的普遍感觉

3.四人帮发动的反“回潮”斗争

科研
a. 批判学习和研究“基础理论”的文章

教育
b. 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中央五号文件)
c. 关于张铁生的考卷:大学招生的问题
d. 关于刘丽华谈话的讨论:教育方针的问题
e. 关于黄帅的日记:师道尊严及“反潮流”的问题
f. 关于上海两教师的事件:教学质量的问题
g. 关于“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的问题

文艺
h. 批判《三上桃峰》(山西)
i. 批判《园丁之歌》(湖南)
j. 批判《不平静的海滨》(辽宁)

美术
k. 批判《中国画》画册(上海)

工厂
l. 批判“管、卡、压”

农村
m. 打击投机倒把

等等

4.整顿与反整顿的第一回合结束:整顿暂时受到遏制
5.第一期整顿的现实意义:特定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6.焦点转移:组阁斗争开场
a. 四人帮的处境
b. 四人帮要与元老派争夺政府中的权力
c. 四人帮的对手是邓小平
d. 四人帮夺权的阴谋:舆论宣传。“风庆轮事件”。长沙告状。等等。
e. 毛主席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
f. 四人帮妄图组阁失败的原因
g. 四人帮与元老派的斗争进入新阶段

二、1975年 整顿二期:邓小平发动
1.十届二中全会:邓小平权力高峰
2.四届人大召开:四个现代化
3. 毛主席的三项指示
4.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四人帮的反扑之一
a. 冲谈元老派组阁及四届人大的影响
b. 近期目标:思想攻势,企图为邓小平的整顿套上紧箍咒。
c. 长远目标:思想灌输,使人民接受四人帮所宣传的路线。
d. 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e. 姚文元:《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

5.邓小平的新秩序:全面整顿
a. 动机不是从个人琐碎的欲望中得来,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潮流中得来。
b. 整顿:历史的必然性和延续性
c. 有利条件:
思想基础
社会氛围
人民的愿望

d. 不利条件:
四人帮的阻挠
帮派分子的干扰
各级领导班子普遍存在的“软、懒、散”

e. 局势的特点:
复杂混乱
积重难返

f. 要实现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必须从整顿着手。
g. 整顿以“三项指示”为纲:《论总纲》
h. 全面整顿的形势发展:
从铁路运输开始
整顿领导班子:解决派性问题,落实干部政策。
工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工业十八条
农业:普及大寨县
军队:军委扩大会
教育:
科技:《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文化:
各地:

6.整顿形势下的插曲:四人帮的恶梦
a. 所谓七、八、九月流传的政治谣言
b. 内容:
关于江青谋害总理、阴谋篡权
关于江青自传
关于江青在文艺路线上的错误及上海帮的问题
关于电影《创业》及调整党的文艺政策

c.“谣言”流传的民意基础
d.“谣言”流传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意义

7.评《水浒》运动:四人帮的反扑之二
a. 四人帮把持的舆论宣传工具是其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
b. 四人帮搞不断的“运动”战是其开展斗争的惯用方式
c. 评《水浒》运动的真实意图
d. 影响式微:草草收场

8.烽火再起:“反击右倾翻案风”
a. 邓小平的“永不翻案”:无法兑现的承诺
b. 现实:整顿浪潮势不可挡,危及四人帮的地位和基础
c. 矛盾激化:整顿与反整顿的斗争不可避免
d. 邓小平的“清君侧”与四人帮的“清君侧”:四人帮胜出
e. 序幕:教育界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
事发前: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
四人帮收集材料,寻找突破口
刘冰的信:导火线
毛主席批示:转折点
大背景下的典型:清华、北大的形势
大字报、大辩论:工农兵学员充当新形势下的“红卫兵”

f.把握时机,扩大事态:上海
煽风点火,积极准备,跃跃欲试。
控制窗口,制造舆论,南北呼应。
收集材料,秘密串连,统一行动。

三、1976年 风云突变:乾坤再造
1.新年前后的形势
a. 整顿偃旗息鼓,邓小平收手作罢,整顿与反整顿的第二回合结束。
b. 反差:舆论的宣传与人民的反应
c. 机不可失:四人帮准备全面反击
d. 毛主席词二首发表及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四人帮意图何在

2.短暂的停顿:历史注入催化剂
a. 周总理逝世:元老派再受重创
b. 人民的感情压抑:社会力量的积聚
c. 谁继任总理:邓小平对张春桥
d. 上海贴的标语和北京来的传说
e. 中央一号文件:华国锋任代总理。中间派形成。
f. 事出有因及其现实意义
g. 张春桥有感:总把新桃换旧符

3.开场:批邓开始
a. 《人民日报》“二七”文章发表:吹响全面反击的号角
b. 阻力重重:
小道新闻:特殊的社会舆论
——关于总理遗言
——关于总理与诸人的关系
——关于陈毅追悼会前后
——关于中央的派别斗争
——关于元老派引退不干了
——关于传说中央许多人都和“右倾翻案风”有关
——关于“右倾翻案风”是一小撮野心家的阴谋活动的说法
思想状态:麻木和觉醒
有所顾忌:“右倾翻案风”不叫“运动”叫“斗争”

c. 中央召开各省市批邓打招呼会议
d. 四人帮在打招呼会议期间的活动
e. 衰落:元老派为何没有反抗
f. 批邓的策略:四人帮受到中间派的制肘
g. 上海的传说: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h. 形势:动态

4.爆发:忍无可忍,社会力量介入。
a. 文化大革命以来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始终无法完成
b. 长期以来在整顿与反整顿的斗争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共同意志
c.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高度凝聚
d. 量变到质变: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使不满情绪找到了爆发点
e. 前奏:南京事件
f. 清明:天安门事件
过程
自发的群众运动
矛头主要针对四人帮
平息:中间派与四人帮妥协

g. 评析
意义: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和作了思想准备
为什么当时中央没有趁势一举粉碎四人帮
回光返照:四人帮完全沦为垂死的势力

h. 政局
“四七”两个决议
新的权力均势:四人帮对中间派
华国锋及其中间派
四人帮把“天安门事件”比之“匈牙利事件”:元老派消沉,残余靠拢中间派。

5.没有高潮的高潮:“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空洞化
a. 上海:舆论宣传热烈,群众反应冷淡。
b. 外地:局势纷乱,仿佛重回一九六七年。
各种政治势力重新粉墨登场,争权夺利。
围攻“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权力机构面临瘫痪。
影响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秩序。

c. 纪念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四人帮的用意
实际效果
四人帮把文化大革命占为“私有”
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意义已被四人帮磨损
卫道士:“新生力量”与“新生事物”的假象

d. 追查“反革命谣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流传“反革命谣言”的意义

e. 中央计委座谈会
“批邓”形势下的国民经济状况
向国务院各部发难:进一步打击元老派
当初组阁失败的仇恨终于得以报复

6.最后的疯狂
a. 批判“三株大毒草”
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完成对元老派的围剿
历史:“资产阶级民主派”、“同路人”。
现实:“新阶级:党内资产阶级”

b. 进一步延揽中央的权力
中央各部委
工会
共青团
妇联

c. 巩固上海的根据地,为可能的分裂割据做准备。
d. 在各地扶植“第五纵队”,里应外合,逐步夺权。
e. 分化与渗透
军队
民兵

f. 加强对电台、报刊及出版的控制。
g. 文艺战线:鼓吹大写颂扬文化大革命、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

7.毛主席逝世:历史的转机
a. 毛主席逝世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四人帮与中间派的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b. 错觉:四人帮自以为胜券在握
c. 四人帮等待摊牌的时机:“按即定方针办”
d. 中间派不肯坐以待毙:“照过去方针办”
e. 先下手为强;中间派联手元老派残余一举粉碎四人帮
f. 盘根错节,顷刻瓦解。

8.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四人帮覆灭的必然性
a. 四人帮的危害:极左的悲剧
b. 四人帮的思想基础
c. 四人帮的社会基础
d. 历史的潮流:民心所向

9.整顿三期:拨乱反正
a. 新时期开始的权力结构:中间派独大,华主席掌舵。
b. 试析中间派的政治路线
c. 揭批四人帮:从历史上、思想上、组织上清算四人帮
d. 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状况
e. 初期的形势走向:政治、经济和文化
f. 阴影:后遗症
关于近期流传的小道新闻说明什么
关于“天安门事件”如何处理
关于邓小平的问题如何处理
关于元老派重新崛起的问题

g. 粉碎四人帮的伟大意义及其历史功绩

一九七七年清明

后记:粉碎四人帮后两个月开始写这篇东西,其种种缺点现在已无必要一一予以指出,刊发此文只是对三十多年前一段认识的追忆。

锋凡 二00七年立冬

http://www.dfwxs.com/b_kantie.asp?tiezi=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7:12 , Processed in 0.0928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