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80|回复: 0

施京吾:身陷“文革”政治漩涡的汪曾祺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6-5-7 19: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编《芦荡火种》

     1963年初,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的倡议,江青在上海找来几个剧本,一个是上海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另一个是上海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前者交给了中国京剧院,后者交给了北京京剧团。
    北京京剧团随后成立了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和薛恩厚4人组成的编剧小组,其中,后3人承担着剧团不同的领导职务,主要编剧工作就由曾被作为凑数的“右派”下放劳动的汪曾祺承担了起来。
    经过改编的剧本,剧名由沪剧的《芦荡火种》改为《地下联络员》,主要是描写阿庆嫂如何英勇机智、如何保护伤员的,突出的是地下斗争。但第一次改编的效果并不理想,江青与彭真、罗瑞卿等观看了彩排后一声不吭,撒手不再过问。但彭、罗认为此剧的基础不错,希望剧团再下功夫把剧本改好。
    汪曾祺根据彭真、罗瑞卿的指示,对剧本进行了精心调理,尤其在人物的刻画和文学表达上,特别注意克服“脸谱化”的问题。经过再度改编的剧目,于1964年3月经彭真等北京市领导再次审看,决定对外公演。剧名也由《地下联络员》改回原来沪剧的《芦荡火种》。
    4月中旬,从上海赶回北京的江青,在专机上读到《北京日报》关于《芦荡火种》的评论文章,抵京当晚就去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江青对演职人员大发雷霆。
    其实,江青之怒不过是认为彭真枪了自己的风头而已。从从以后,江青介入剧目的“修改”,折腾了10几天,把剧组累得够呛,但剧本几乎原祥未动,但经过这么一折腾,这出戏自然就归在了她的名下,成了她的功劳。
    1964年4月27日,《芦荡火种》照原样进行了演出,观看演出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该剧得到盛赞。7月23日,毛泽东、彭真、谭震林、康生等也观看了演出,毛泽东在接见演员时说:“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
    几天后,江青到剧组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据汪曾祺回忆,毛泽东的指示主要有3点:要突出新四军的音乐形象;结尾要修改;剧名定为《沙家浜》。毛泽东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从此,《芦荡火种》正式定名为《沙家浜》,并成为后来8个样板戏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唯一可在江青面前跷二郎腿的人

    1964年冬季,江青在中南海颐年堂召见薛恩厚、汪曾祺和阎肃,这是汪曾祺第一次面见江青。江青下达的任务是把小说《红岩》改编成京剧。接下来几个月,汪曾祺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结果因江青一句话:“我万万没有想到四川党那时还有王明路线”,后停止创作,
另外编造了一出戏《山城旭日》。
    这时,“文革”拉开序幕,剧团里的青年演员们纷纷举旗造反,汪曾祺被揪了出来。原因是他和人合写了一个剧本《小翠》(还有剧团把名字改为《狐仙小翠》,说的是《聊斋》中的故事)。由于剧本里傻公子把狐狸说成猫,造反派说“猫”就是“毛”,如此恶毒攻击伟大
领袖当然要被揪出来的。此外,汪曾祺在他编的现代小戏《雪花飘》写过这样的唱词:“同在天安门下住,不是亲来也是亲”,造反派说他跟地富反坏右也要亲不然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再加上他的“右派”经历,属于有“前科”的人。
    但几个月后,汪曾祺于1967年4月20日突遭“解放”。当晚,汪曾祺陪同江青观看了自己在“文革”前不久编造的《山城旭日》,他与阎肃分坐江青左右—在当时,这属于很高的荣誉。在那个诚惶诚恐的年代,汪得以“解放”,自然对江青心存感激。
  “解放”汪曾祺的目的是为了改戏,而汪曾祺的报答就是努力完善剧本。
  《沙家浜》原来的剧情是以阿庆嫂为主角带有传奇色彩的地下斗争,刘少奇靠边站了,地下斗争也要改为以武装斗争为主,原来的配角郭建光成为了主角。阿庆嫂则降为配角。
    江青飞扬跋扈、蛮不讲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她对汪曾祺却表现得颇为偏爱,尽管没有放弃自己的根本“原则”---对汪“控制使用”。
    大约在i965年,江青送给汪曾祺一套版本颇为珍贵的《毛选》.各卷都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在第一卷的扉页上江青还亲笔题签:“赠汪曾祺同志,江青。”据说江青的字写得不错,是专门练过的。
    但江青对汪曾祺“控制使用”这条,也表明汪曾祺始终还是异类,地还必须夹着尾巴,还必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
    夹着“尾巴”的汪曾祺,尾巴始终夹得不太紧,还是露出了我行我素的一面。他曾告诉自己的朋友林斤澜,在江青面前,他是唯一可以跷着二郎腿、可以抽烟的人。

攀上“政治生涯”高峰

    1970年7月l5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沙家浜》的定稿会。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定稿后的剧本将在6月份的《红旗》上发表,同时还要配发署名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的评论,时间相当紧迫。参加定稿的有江青、姚文元、叶群等人。
    定稿时先由演员读剧本,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由江青一一指出,汪曾祺恰为执笔者。
    在后来的“检查”中,汪曾祺写道,讨论第二场时,姚文元提出:“江青同志为了这场戏的朝霞,花了很多心血,要用几句好一点的词句形容一下。”汪曾祺写出的词令江青十分赞赏。10几个小时的定稿会直到次日凌晨结束,汪曾祺应付自如。江青的赞赏使汪曾祺攀上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登天安门。
    5月19日晚10点半,江青的秘书电话通知北京京剧团,要汪曾祺参加第二天在天安门举行的声援柬埔寨人民群众大会。集会次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列出上天安门城楼的人员名单,毛泽东、林彪均在其中,江青缺席。汪曾祺则排在“革命文艺战士”的行列。在这群“革命文艺战士”中,汪曾祺是唯一的文人,以至让当时关在牛棚里的林厅澜看到报纸后惊喜,以为又出现了什么路线变化。
“文革”后他告诉汪曾祺:“我看你上天安门,还等你来救我了。”
    在全国一片风声鹤唳的情况下,汪曾祺受到如此优待,许多人自然认为他投靠了江青。
    1972年4月,江青指示剧团将乌兰巴干的长篇小说《草原烽火》改编成京剧,决定北京京剧团排练该剧时,还是江青一锤定誊“写词也得有人,叫汪曾祺写。”此外,汪曾祺还参与了样板戏《杜鹃山》部分场次的修改。
到了1976年2月,时任文化部长于会泳要把电影《决裂》改编成京剧,这是汪曾祺参与的最后一部“革命现代京剧“,到10月11日开会汇报各自设想的时候,”四人帮“已经垮台,此剧就此寿终正寝。

真正到律家行列

    “文革”结束后,工作组进驻北京京剧团清查“四人帮”分子,主要清查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汪曾祺是“怀疑对象”并不在清查之列。但他自认为了解内情,为一些受到审查的人抱不平,认为一些人与“四人帮”集团只是工作关系,没有参与篡党夺权的阴谋,不能再用“文革”郡套整人的办法搞运动,他不仅找工作组提意见,还写大字报。
    出乎汪曾祺意料的是,有人揭发“四人帮”倒台前曾经组织了“第二套班底”.企图东山再起。由于汪曾祺在“文革”中受到“重用”的经历,转身成为“第二套班底”的重点清查对象,他被勒令交代和江青、于会泳的关系,是否为“四人帮”留下的“潜伏分子”。
    其实,对汪曾祺而言,并没有什么“投靠”行为,他被“解放”后,在工作上就一直比较卖力。他先后为《沙家浜》写过3篇文章,其中一篇《披荆斩棘,推陈出新》刊登在1970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中按领导的意思突出了江青搞样板戏的功劳。他还把江青历次对《沙家浜》的各种指示制成卡片供导演和演员参考;在样板戏交流会上,作过两次
有关《沙家浜》的报告。一次,剧团传达江青的指示,汪曾祺提议说,江青同志身体很好,咱们小声说三遍“乌拉”好不好?
    江青优待汪曾祺是事实,而汪曾祺的“回报”,大致也就这么多。清查的结果是:汪曾祺写了几十万字的检查、说明;而汪夫人出于担心,将江青赠送的毛选扉页撕下来烧了。他和“四人帮”集团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瓜葛。
    结束了两年审查,汪曾祺这才真正回归到作家行列。

    (据《同舟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23:38 , Processed in 0.0534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