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83|回复: 2

陸人龍六十年來香港「中國學」概況(綱要)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4-4-28 18: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十年來香港「中國學」概況(綱要)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陸人龍
2009630
台南成功大學
前言
此為作者基於回憶之口述報告,除對個別機構和刊物有關年份略作搜索外,所有論述均只憑個人經歷、觀察及判斷,未作任何學術性考究,其詳略不一,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敬請垂察。撰述目的純為口述中國學會議同寅提供參考及索引。
中國學社群之一
年代:5060年代為主,個別活動伸延至70年代及其後
背景及問題意識:中共建立大陸政權初期,南來反共軍政人士及知識份子聚居於港,其中有不少「重量級」人物;對台灣國府態度在支持與批判之間,認同「中華民國」,有豐富個人經歷,政治參與意識極強。問題意識包括:
a. 研究如何/為什麼「失去」了大陸
b. 研究如何推倒中共政權
c. 研究中共政權的性質和作為,分析大陸發展情況與前景(報導、專題研究、評論)
d. 批判中共政權及馬列主義、毛澤東等
e. 批判國民黨政權及其威權政治
f. 研究中國民主政治的失敗其出路,研究自由、民主、共產主義、三民主義的有關問題。

主要聚群、機構、刊物等:
a. 亞洲出版社(張國興)
b. 自由出版社(許冠三等)
c. 友聯出版社(燕歸來、鄭竹園、林悅恒、胡菊人、趙聰等)及友聯研究所
d. 自聯出版社(司馬璐)
e. 〈民主評論〉(1949-1960;徐復觀、殷海光等)
f. 〈天文臺〉(陳孝威)
g. 〈聯合評論〉(1958-1964;黃宇人、張發奎、左舜生、李璜等)
h. 〈時代批評〉(1938-1985;周鯨文;起於抗戰)
i. 〈天下〉(1959-1964;蔡逢甲)
j. 〈中國評論〉(1962-?;任畢明、胡秋原、鄭學稼、毛以亨等)
k. 〈祖國〉週刊、月刊(1953-19621973-;友聯刊物)
l. 〈新聞天地〉(1945-2000;卜少夫、黃震遐等)
m. 〈展望〉(1958-1983;司馬璐)
n. 〈知識份子〉(1968-1972

其他特色;
a. 有關大陸報導為國際情報界重視
b. 部分軍政要人仍積極進行政治活動,包括所謂「第三勢力」的活動
c. 不少活動有美國資助
d. 與台灣及海外華人知識社群有重要聯繫和交往
e. 包括一些重要的學術著作(崔書琴、張彿泉、張君勱、蔡敬錞等),孕育了不少重要學者(鄭竹園、余英時等)
f. 是中國「自由主義」及「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章
g. 友聯研究所和「祖國」月刊進行有系統、有規模的中國大陸研究,水準極高

中國學社群之二

年代:5070年代為主,個別延續至後期(然價值有別,偏向重要性較小事件和人物及生活掌故)

背景及問題意識:在該時期前國民黨軍政人士居港者極多,他們發表各種形式的個人回憶錄或所見所聞式文章,為珍貴重要的歷史材料。有刊物專為收錄搜羅此類材料而設,也有重要的回憶錄以單行本出版,或發表在其他刊物或報章上。其主要意識包括保存記錄/「真相」、作歷史「交代」、以「史」論政等。

主要刊物:
a. 〈春秋〉(1957-;歷史最長、價值最高)
b. 〈大人〉(1970-1973
c. 〈千秋〉(只出6期,時期未能考究,價值頗高)
d. 〈掌故〉(1971-1977
e. 〈大成〉(1973-1995

中國學社群之三

年代:5080年代為主,延續至今而環境、意識及內涵均有重要變化。

背景及問題意識:南來學者為主,以新亞書院為基地,主要問題意識在繼承及發揚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等,有強烈的集體性時代使命感,學術成果豐碩,其中最重要者為新儒學的復興與發揚。

主要機構、刊物與聚群:
a. 新亞書院與新亞研究所(19491953開始;錢穆、唐君毅、潘重規、牟宗三、陳荊和、程兆熊、牟潤孫、全漢昇(往生)、劉述先等)
b. 〈人生〉雜誌(王道暨上述人士)

中國學社群之四

年代:5060年代為主,其後有個別發展與傳承

背景及問題意識:南來學者為主,以香港大學為基地,主要意識為對中國文化及歷史作學術研究。與第三社群比較,沒有明顯的集體性時代要求。其中牟宗三與第三社群關係密切,饒宗頤成為當世國學大師。

主要機構、刊物與聚群:
a. 香港大學中文系(林仰山、羅香林、劉百閔、簡又文、牟宗三、饒宗頤等;70年代後續有馬蒙、何丙郁、趙令揚、杜維運、莊申、陳耀南、單周堯、李家樹、廖明活等)
b. 〈東方文化〉學報(出版至今)

中國學社群之五

年代:50-80年代為主。

背景及問題意識:知識份子、報人、學者通過辦雜誌從事有關中國的學術探討與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或觀察、議政等,有為中國找尋出路、傳承文化、社會批判等強烈意識,有相當的學術性。其中〈明報月刊〉持續至今。

主要刊物:
a. 〈大學生活〉(1955-1971;友聯背景)
b. 〈明報月刊〉(1966-;查良鏞、胡菊人)
c. 〈人物與思想〉(1968-1974;許冠三)
d. 〈中華月報〉(1973-80年代;徐東濱)
e. 〈潮流〉(80年代)
f. 〈百姓〉(1981-1993;胡菊人)

中國學社群之六

年代:5060年代為主

背景及問題意識:冷戰及文革時期,中國大陸呈現封鎖狀態,國際學術界的當代中國研究具學術及政治(包括情報)的雙重性;當時因地緣之利,香港成為蒐集中國大陸動向資料的重要地方,香港大學亦成為國際上研究當代中國最重要交流平台之一,外國及本地學者有經常性的研討活動。初期以港大經濟及政治學系為主要基地,1967年亞洲研究中心成立,扮演統籌帶動角色,並逐漸有戰後在香港成長並曾留學回港的年輕一輩學者參與;1970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政治及行政學系,吸納了一批台灣學者,其他學系亦然,逐漸形成了新的聚群,也豐富了當代中國研究的內容。當時兩所大學交流活動頻繁,亞洲研究中心是重要的交流場所,有相當的凝聚性,出版豐富(以英文為主),政治上則採中立態度,強調學術研究精神。

主要機構與聚群:
a. 香港大學經濟及政治學系(Edward Szczepanik, Stuart Kirby, 夏冷漪、薛壽生等)
b.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暨其他學系(Frank King, 饒餘慶、陳坤耀、李鍔、金思愷、梁志強、張五常、黃紹倫、薛鳳旋、John Burns、趙令揚、陳劉潔貞、霍啟昌、陸人龍等)
c.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暨其他學系(翁松燃、李南雄、廖光生、楊慶堃、金耀基、喬健、逯耀東(往生)、王爾敏、王德昭、許冠三、李弘祺、鄭赤琰、勞思光、楊汝萬、宋恩榮、劉兆佳等)

中國學社群之七

年代:60年代末至今

背景及問題意識: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以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為建校宗旨之一,因而於1967年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推動綜合及比較性研究以提高中國文化之研究與教學,其性質近社群四,亦可視為中大新亞與崇基書院的某種傳承,但欠缺了本來的集體性時代使命意識,書院式學術氣味濃厚。90年代後吸納了內地名學者金觀濤等,其研究方向變得較為多元,兼攝當代政治研究。

主要機構、刊物與聚群:
a. 中國文化研究所暨其他學系(陳方正、劉殿爵、陳學霖、蘇芳淑、金觀濤、劉青峰、科大衛、梁元生、蘇基朗等)
b.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二十一世紀〉等

中國學社群之八

年代:70年代至今

背景與問題意識:70年代初冷戰、中美關係開始轉型,隨後中共改革開放,香港步入回歸,兩岸關係及台灣內部政治生態均逐漸產生質變,引發出與第一及第五社群不同的政論雜誌。但一如過去,該等刊物均兼及當代中國的種種報導、觀察、以及分析與研究,其內容則反映了新時代的問題;人物也不同了,其中不少有「左派」背景。

主要刊物:
a. 〈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李怡)-由中共的統戰刊物漸變為批判中共,80年代亦批判台灣的威權政治。
b. 〈中報月刊〉(1980-1987;傅朝樞)-批判中共,討論兩岸關係及相關問題。
c. 〈爭鳴〉、〈動向〉(1977-1978-;溫輝等)-70年代末出版時乃改革派工具,以「出口轉內銷」方式為改革「鳴鑼」及「試探」,此角色為一般人所忽略。兩刊其後成為批判中共刊物,走「內幕報導」路線
d. 〈鏡報〉(1977-;徐四民)、〈廣角鏡〉(1972-;李國強)、〈紫荊〉(1990-)、〈中國評論〉(1966-;羅祥喜)-左派為執行時代任務而出版的刊物
e. 〈亞洲週刊〉(1987-;丘立本;明報集團出版)-以大中華為中心,兼及東亞及東南亞,政治上採中立批判態度。

中國學社群之九

年代:60年代至今

背景及問題意識:19世紀西方興起「東方學」(包括北非與西亞),英國在1823年成立了皇家亞洲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1847-1859即曾有香港分會。1959年該分會復設,成為不少外籍學者(包括殖民地官員、記者、專業人士)學術交流和研究的平台,近年也有華人學者參與;學會的研究題材包括歷史、文化、民俗、社會多方面,尤重香港及華南地區、以及在亞洲的西方社群與東西交往的歷史,學術性濃厚。

主要機構與刊物:
a. Royal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b.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中國學社群之十(代後記)

年代:90年代至今

背景及問題意識:90年代以來,大學中當代中國研究因時代變遷、人事更替、高等教育環境變化等因素而產生蛻變,呈多元、分散之局;除港大、中大之外、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均有不少學者參與研究,也有新設的機構(如中大亞太研究所等),知名學者包括王紹光、王家英、陳文鴻、劉佩瓊、甘揚、洗玉儀、何炘基等(不重複已見上文者),其中包括有大陸背景的學者。問題意識則以個人興趣為主,並受政府撥款方式所影響,較重個人成果而非社會作用。中國改革開放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兩岸關係、香港學、中國與東南亞及南亞關係、全球化、公民社會與社會管治、亞洲民主發展、環保、大眾傳播等均成為其中新的重要探討題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4-28 21: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来想发的,迟了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4-28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来想发的,迟了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2:41 , Processed in 0.0383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