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00|回复: 2

珠海风云:单承佐先生及其《六中简史》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9-28 18: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我找到了原六中校友会的负责人单承佐先生。所以要寻找单老师,不仅因为他是1993年成立的校友会负责人,还因单老师曾是文革前我在校时的教导处负责人,有些老印象。

找到他颇费周折。《校庆专刊》内的联系电话是7位数,早已过时,只能通过组织系统寻找。因为在国内,只要知道某人隶属于哪个组织,找个人并不是件难事。

单老师说,他身体还好,93年就退休了,今年已经72了。推算下来,他是1933年生人,1993年正好60岁。1993年,学校搞70年校庆,单老师时任党支部书记,正是要退休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单老师为校友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此后,他不时接待老校友访问,成为大家的挚友。

1.jpg
单承佐先生在职时的照片

他说,前不久才接待了58届的一批学生参观校园新貌。老校园2003年1月拆除了旧房,2004年夏季完工。翻修后,学校很漂亮,保留了二十八中的二层戏楼——乾隆在这儿看过戏。六中的“大礼堂”也保留下来了,屋顶做了翻新。

单老师还说,现在北京市学生少了,所以2、3个、3、4个学校合为一校,有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闲置的房屋可以出租,收些资金。目前三校合并为一六一中(包括二十八中、女一中)。

随后,单老师赠送了一套六中70年校庆之后、由校友捐资建造的学校名人塑像的照片。

2.jpg
蔡元培塑像

3.jpg
杜君慧像

4.jpg
李观博像

2006年夏,我回京办事,专程拜访了住在西直门东新开胡同教育局住宅楼的单承佐老师。单老师一人单住,没有与子女同住;他雇了一位钟点工,每天帮助做些家务。

单老师身体不错,只是行走时一条腿有些瘸。据老教师赵景明在《校庆专刊》上回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虽经3年经济恢复,但抗美援朝花费不少。校舍利用清代升平署旧址,房舍年久失修,许多破败之处需要修葺;政府拨付的修缮费不多,学校倡导教职工、党团员带头参加改善教学环境的义务劳动,单老师就是在这期间劳动时受的伤。单老师本应是52年高中毕业生,因为治疗养伤,延至53年毕业,毕业后留校,直至退休。

单老师帮我回忆了代课老师赵秀华、孙世勋、林连兴、刘焕章、塔栋、徐修华等人的去向,介绍了朱隐逸、王少勋、袁克、汪一净、伍继广、李雁书等人的有关情况。

单老师说,学校四清起因于干部子弟向中央表达对学校的不满,中央遂派团中央书记杨海波带队来校开展社教,运动到1965年夏停止。四清后,政治老师袁克被提拔为书记,汪一净、李雁书、伍继广等3名干部下了台。

文革中的情况是老校友们聚会时不能不提的。单老师回忆:进劳改所的,除王少勋以外的所有校级干部、除胡惠娴以外的主任级干部,以及“有问题”的老师。其中女性3名:朱隐逸、汪一净、栾彦平。

栾彦平原为俄语教师,后调到教导处。历史上,她曾是国民党上尉译电员、哈尔滨军统站长,解放不久即被抓,因罪行轻微被释放,后调到北京工作。学校曾于50年代调查过她,历史是清楚的。文革动乱中,她受到不法学生的打骂虐待较多,60多岁时病死。班主任王明湖也是被打较重的。

单老师说,现任一六一中学书记兼校长马静,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很能干。

2008年底,我再次联系到单承佐先生,这时他已住进昌平养老院快2年了。他说,养老院条件不错,可以上网,每月收费2-3000元。

我向他诉说:一六一中学对老校友不热情,想要本校庆纪念册都要不来。我抱怨,一六一中介绍校史,只说女一中历史,其他学校的历史从不提及,心胸太狭窄。单老师安抚我道,学校退休职工多,教学工作重,对校友不热情难免。我看出,单老师不在台上,对此也无奈。

后来,我从龙口单氏博客上看到:承佐生于1933年。九岁时,因姐姐出嫁沈阳,随去东北。后定居北京,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我祝愿单老师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晚年幸福!

以下是单承佐先生于1993年校庆期间撰写的《北京市第六中学简史》,转载于此,以表达对单老师的敬意,也给关心六中、喜欢研究历史的网友们提供一份珍贵史料——

北京市第六中学简史

北京市第六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华北中学。原址在西安门大街附近,一九三九年(注:疑为一九二九年)迁至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长街大晏乐胡同十一号。

一九二二年六月,姜绍祖、陈庆麒、张维城、潘渊、李宗裕、宋绍英、林晓、范文澜、张承化等发起创办华北大学。理事会理事以创办人充任,校董事会则聘请热心教育的蔡元培、王式通、恩华、吴贯因、许寿裳、王荫泰、冯农、沈泽生诸先生为董事。依章由校董、理事联席会选举蔡元培为校长。翌年,因感投考大学予科学生程度不齐,遂议决添设三三制初级中学一校,附属于大学,校长为蔡元培先生,主任为潘渊先生。

一九二五年五月,学校规模粗具,因呈请京师学务局立案,随于同年 八月二十七日奉命批准。

一九二六年六月,呈请京师学务局呈教育部改称华北中学,删去附属字样,使其独立,以便发展,呈蒙批准,称为:私立华北中学。

同年六月,初级中学三年级学生许世瑛等二十三名毕业。九月,校务主任潘渊赴英国伦敦留学,改选理事姜绍祖为校务主任。十一月,校长任满改选蔡元培为名誉校长,王孟群为校长,吴贯因为副校长,姜绍祖仍为校务主任。

一九二七年六月,因各大学多有预科,深感三三制初中毕业生升学困难,特将三三制改为四二制(初中四年、高中二年)故本年无毕业生。同年,十一月校长王孟群辞职,改选校董事胡汝麟为校长。

一九二八年六月,初中四年级学生徐恩铸等十二名毕业。八月,校长胡汝麟、副校长吴贯因辞职,改选校董事沈鸿昭为校长、姜绍祖为副校长仍兼校务主任。九月十三日,政府拨南长街西大街二十四号(即现址),故清南府旧址为本校校舍。遂兴工修葺经三个月始完成部分工程。

一九二九年六月,初级中学四年级学生陈宝诚等三十一名毕业。七月,修建宿舍一座。

一九三〇年一月八日,奉北平特别市政府第十号批令,对本校校舍准予正式拨给。三月,得部令重新正式立案。六月,初级中学四年级学生翟熙浚等二十四名毕业。七月,又添建教室两座。八月,添设四二制高级中学普通科一班。

一九三一年六月,初级中学四年级学生么其璋等三十七名毕业。七月,奉教育部指令,对本校添设高中部准予正式立案。七月,改选姜绍祖为校长,撤销其副校长及校务主任职务。八月,建筑校门一座,教室两座,宿舍六十二间。同月,聘请姜树森为教务主任,么又荃为训育主任。同月,学制复改为三三制。

一九三二年三月,添建总办公处一座,大教室两座。六月,四二制初级中学生吴积泰等六十一名,三三制初级中学学生严以诚等七十五名,高级中学生全乃森等六十八名毕业。七月,扩充运动场周围跑道长约四百米、直径跑道长一百五十米,添建化学实验室一座、教室五座,购置仪器多种。

一九三三年五月,校田径队参加市里私立中学联合运动会,男子高中部得四十七分,男子初中部得七十三分,获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高中四百米和八百米接力赛,均获第一名。男子高中组一百米赛,本校学生张侃以十一秒三打破华北运动会记录。六月四二制初中学生庞景果等六名,三三制初中学生文英等七十八名,高中学生梁泽元等九十三名毕业。

一九三四年七月,本校高三初三学生,参加北平市毕业会考。高中毕业生宋同福等二十名,初中毕业生许增等二十名,均会考及格。成绩总平均分数名列第五。十月,本校足球队员李宗禹、常荣增、黄俊、金明华、左楚金,篮球队员樊明玉、杨绍波、安肇华、陈占镐、徐风合、陈福临、常德海、女子排球队员水继蕴等十三人,经市里选拔代表北平市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并载誉而归。同年秋,高三女生杜鹏年参加北平市中学生新闻社主办的公开演讲会,获第一名。同年度第一学期,本校为适应社会需要,遵照教育部提倡职业教育的精神,拨款一万元,购置印刷机及铅字等,成立初级职业印刷科,招收职业科学生一班,完全免费并供给书费及津贴。

一九三五年二月,设高中部主任一人,初中部主任一人;聘任张少岩为高中部主任,关建秋为初中部主任。五月,参加本市中学生自然科成绩观摩会,本校选送展品一百八十六件。其中高中二年级学生王贻猷所作脚踏飞机模型,机身宽三十七尺,长十七尺,制作优良美观,殊为出色。六月,添建学生新宿舍一座、八号会议厅一座落成。六月,高中学生雷骏随等六十二名,初中学生康文富等十九名毕业。

一九三六年六月,高中学生王大安等五十四名,初中学生卢倩钗等四十一名毕业。

一九三七年六月,高中学生程子平等八十二名,初中学生姜树干等五十七名毕业。

“七七”事变发生后,七月二十八日北平沦陷,姜绍祖离校南下,校长职务由高中部主任张少岩接任。

一九三八年六月,有初中学生刘民福等六十二名,高中学生曹尚德等二十八名毕业。

一九三九年,校长张少岩辞职,由事务主任陈正继任。六月,初中学生白云鹤等三十七名,高中学生肖桂岩等三十二名毕业。

一九四〇年六月,初中学生董长乐等八十名,高中学生委鸣魁等五十八名毕业。八月,日伪以施行所谓新教育计划,勒令私立中学改为市立中学,本校被改为:北平市立第六中学,并只招收男生,从此成为“男六中”。陈正为校长。不久,派日本教官久世忠一来校推行奴化教育。李观博为教务主任。定十月一日为校庆日。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十月,北平市教育局派校长邢翰臣,来接收六中。

一九四六年二月,市教育局改派张晓台为校长,以接替邢翰臣。同月,原华北中学校长姜绍祖到平,向市政府提出:要在南长街旧址复校,十月,市政府拨西直门内崇玄观原日本学校旧址为华北中学复校校址,直至一九五〇年结束。

四十年代,六中是北平很有名望的一所学校。报名的考生被录取的学生大约为五比一。学生毕业后考人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者较多。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其中有一批知名度很高的教师,如马文元(数学)、李观博(数学)、李直钧(物理)、张少岩(英语)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至今遍布我国党、政、军、科技、文教、新闻、体育、文学、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

日本投降后国内形势剧变,学校当局以“庙破神灵”、“在安静中求进步”为口号,想让六中的学生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安静读书,不问国事。事实上,革命的火种早已在六中点燃了。

一九四六年后,在校内开始有宋子龙、张振文等中共地下党员在活动。

一九四七年底,六中建立了中共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由于当时的环境,“民联”成员之间采取了单线联系的办法。一个是由周世贤(张敏)领导,由王一平、潘世照、麦申曾、张振武、张墉、李维盛、杨文琦、赵庚奇、傅振勋等组成的,另一个是由宋永琛、石仑、马健行、谢彦民、李友浩、李百疆等人组成的小组。这些学生,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在长安街一带散发、张贴传单。同时,通过推荐革命书籍,介绍革命形势,团结进步同学,扩大革命影响。在北平临近解放的前夕,他们还组织了护校活动。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和平解放。三月,学校召开了庆祝北平解放的师生大会,由潘世照同学主持讲话。三月五日,部分师生到前门外大街夹道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城。四月十二日,市军管会派刘万焕、佟绍宗和朱光弼来接管学校。佟绍宗任校长,刘万焕任党支部书记,朱光弼任团支部书记。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学四院、新新大戏院,举行了转团仪式,二十余名“民联”成员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七月一日,全体党团员参加了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全市庆“七一”大会,随后在校内公开张榜公布了党团员名单,党团组织正式公开活动。十月一日,全校师生带着亲手制作的各式红灯,怀着无限兴奋的心情,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亲自聆听了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后参加了提灯游行。

一九五〇年九月,张天泳任校长,至一九五五年四月调离六中去筹建北京师范学院。同年冬,在全国抗美援朝的高潮中,学校有四十四名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了军干校。

一九五一年冬,全国开始了“三反”运动。本校教职工积极参加运动,受到了一次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深刻教育。

一九五四年,中共北京市委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做出《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随之,在教育和科技界中,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高潮。学校由过去过多的政治活动,转变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中去,学生党团员和干部,积极带头,投入提高学习质量的活动中,使学校的学习风气为之一新,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好于部。

一九五五年九月,杜君慧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至一九五九年四月病休。

一九五五年的肃反运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扩大化,学校也同样受到影响,学校先后有十余名教师受到审查、批判和处理,使教师队伍受到损失。

一九五八年十月,社会上的大跃进之风也刮进校园,全校师生也进人了日夜苦战的大炼钢铁的行列中了,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极大的冲击。不久,学校创建了校办工厂,师生开始了学工劳动。

一九六〇年和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师生在上级领导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同全国人民一道渡过了解放以来最艰苦最困难的三年。学校的各项工作,在艰苦地进行着。

一九六三年四月,王少勋任第一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汪一净为党支部书记。

一九六四年秋,被康生指派的中央“四清”工作队进驻六中,开始了“四清”运动。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六中党支部被诬为“国民党支部”。六中是“天安门旁的白色据点”。六中的领导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六中成为一所“被资产阶级知识分于统治”的学校,被“蜕化变质分子”、“新生反革命”、“阶级异已分子”篡夺了领导权的学校。大字报铺天盖地,领导干部被随意批斗,直至发生严重的打人事件。这是一场完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运动,直至一九七九年中共北京市委才正式发文件,为六中的“四清”运动做出结论,为学校和受迫害干部平了反。

一九六五年,朱隐逸来六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四清”运动刚刚结束不久,一九六六年夏季,一场更为严重的、残酷的运动又降临到六中师生的头上了。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九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批斗北京市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黑帮大会”,开创了北京市教育系统的武斗先例,使广大师生陷人“法西斯”恐怖之中。六中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的武斗典型。在校内劳改所举办的闻名全国的“展览”,有几万人前来参观。“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使六中遭到一次空前的浩劫。学校的财产、设备、师资队伍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大伤了元气。

一九六八年二月,学校由停课到“复课闹革命”,开始招收新生,第一次招收男女生共七个班近三百名。六中开始了男女生合校。

一九七〇年,建立了由学校干部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的领导机构。首任革委会主任是徐连泉,一九七四年由李文津继任,同时兼党支部书记,实行一元化领导。

不久,学校又重新建立了校办工厂和车耳营学农分校,安排学生到工厂和分校学工学农劳动。

一九七八年,沈裕芝任第一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一九八〇年,张文生任校长,李文津任党支部书记。

一九八二年,张文生调离学校,由单承佐接任校长。

一九八五年,徐秉伟担任校长,单承佐任党支部书记。

一九八八年九月,学校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首届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六中三年校长责任目标实施方案》,实行了内部结构工资制和校长聘任制,全面推行学校内部的体制改革。开始打破大锅饭,按劳取酬,优质优酬,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各项具体措施得以落实,校容校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九八九年十月三日,举行了解放以来首次“六中建校六十六周年庆祝大会”,到会师生及校友近两千人,同时建立了六中校友会,为广大校友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联系,互相学习的良好条件。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并向师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多年来,六中的体育活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六中仅从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五年的二十年间,排球男女队获得区、市、全国冠军达十一次之多。其他象篮球、自行车、体操、田径等项目,获得市级冠军和第一名的也有六次以上。曾被全国体委指定为排球传统校和训练基地。为我国体育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材。如:优秀教练员和干部有:周正、徐乐、马适、甄九成、刘向荣、兰燕生等。优秀运动员有:张兆华、姚乃盛、李文秀、潘力军等。

长期以来,六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如特级教师李观博,五十年如一日,不顾年老耳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颇有成就的数学尖子和出类拔萃的学生,如左再思等。又如陈乃甲、徐春茂、张少岩等一批很有名气的老教师,也给学生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近几年来,从六中的未来着眼,尤其注意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做出规划制定措施,提出要求,具体落实。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并得到区、市领导的肯定。

几年来,学校特别注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的全面负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九九一年四月,经西城区政府督学室检查验收学校三年规划完成情况。领导认为学校几年来有明显进步,教育教学质量在稳步提高,办有自己的特色。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有朝气,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高,师生面貌焕然一新。验收结果,评为一类学校。

一九九一年五月,学校荣获西城区综合治理先进校和德育工作先进校称号。荣获北京市“四校”(校规、校训、校服、校歌)建设先进校称号。

一九九二年五月,又荣获北京市“无吸烟学校”称号。

六中七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两万名的合格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二六年到一九四〇年,初、高中毕业生一千一百六十人,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有初、高中毕业生一千七百零九人。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九五年有初、高中毕业生一万五千一百八十八人。

六中目前编制为二十四个教学班,教职工定编为一百二十人,现有学生八百人。校园占地一万三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有教室二十四座,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二座,生物实验室一座,语音教室一座,音乐教室一座,电于计算机房一座。有一个近二千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另有校办工厂和招待所,做为改善办学条件的创收单位。

学校组织形式和机构人员设置:校长一人,副校长一人,中层干部八人。下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创收办公室。教学研究组八个,年级组六个和教育教学研究室一个。党支部、共青团学生总支和教工团支部各一个。现有学生:799人,其中团员54人。教职工127人,中共党员43人,团员25人。

升平署旧址,六中今日的校园,已经由原来破败不堪的旧貌,变为一座庭院式的,松柏长青,繁花似锦,古朴典雅,书声朗朗的新校园了,为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予示着六中将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明天。(执笔人 单承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944b10100x01c.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7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902
发表于 2017-7-28 2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西侧的南长街口,由于只招男生,又叫“男六中”。

   “北京市第六中学”的前身是1923年创立的“私立华北中学”,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先驱、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为六中首任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1940年,当局改“私立华北中学”为“市立第六中学”,只收男生,从此成为“男六中”。男六中是北平非常有名望的学校,老师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六中每年都有较多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
    1961年9月,根据教育部“选定一批重点学校作为提高教育质量骨干校”的精神,北京市教育局对原重点学校做了调整,北京六中仍位列市重点校行列。
    1968年,六中开始招收女生。
    六中具有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六中的“五老”——数学教师李观博、徐春茂,英语教师陈乃甲、张少岩、语文教师邢翰臣,在北京教育界都鼎鼎有名。其中李观博先生是当时北京极少数的特级教师之一,他领导的六中数学教研组堪称北京中学中实力最强。
    70余年的历史中,北京六中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其中包括外国学生、少数民族学生。1999年,随着西城区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北京市第六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合并为北京市长安中学。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原人大副委员长胡启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历史学家阎崇年,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人艺演员蓝荫海等,都是从六中校园走出的佼佼者。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17b050102v6x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7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902
发表于 2017-7-28 2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南长街里独特的文化韵味

1.jpg

  南长街是我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生长和生活的地方。多少年,每当从南长街经过,或是漫步在南长街槐树荫下的便道上,心中总涌出一股深深的、暖暖的、酸酸的无以言说的情思和惆怅。站立在街东面的便道上,望着马路对面那新砌起的高高的灰墙,早已消失的但却深深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曲折的胡同、小小的院落、热情的街坊邻里们、玩耍的孩子们,以及胡同口早已了无痕迹的小河,都会涌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南长街有着独特的韵味,是有生命和灵魂的。笔直的马路是它的脊骨,胡同是它的脉络,四合院是它的肌肉,而那些说着带儿化音的北京方言,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们,则是它的血液,因此它是有灵魂的,是活生生的。
  南长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紧邻北京中轴线,坐落在天安门的西面。街的南边一出口就是长安街,穿过长安街的马路,那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
  在闷热的夏天,南长街的大人和孩子们一吃完晚饭,或全家一起,或结伴而行来到广场乘凉。在广场铺上凉席,或躺或坐,大人们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戏。一阵阵凉风吹来,暑意顿消,觉得无比畅快。人们常常坐到深夜才三三两两地离去。
  南长街紧邻天安门和午门,记得在每年春秋季节,几个小伙伴常常约好清晨一起去跑步。
  出了南长街南口,一直向东跑去,到了天安门,从天安门门洞进入直跑到午门前,再向左出了午门西口,沿着故宫高高的围墙一直跑到西华门才停下。这段路究竟有多长,从没计算过。只记得那时路灯还没有熄灭,清晨行人稀少,偶尔有骑自行车上早班的人们驶过。一边跑着一边做着伸展运动,觉得全身心都融入在那清新的空气中。
  感觉最好的,就是从午门到西华门的这一段路,一边是故宫高高的围墙,围墙外是一排排翠绿的杨柳树,对面是中山公园的后河,碧绿的河水映衬着故宫的角楼以及河边垂柳的倒影,幽幽的、静静的,宛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中。
  故宫的西华门与中南海的东门相对,北边是北长街,南边是南长街,但我们总是习惯把南北长街合为一体,南端出口是长安街,北端出口就到了北海公园。因为离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很近,所以这两个公园就成了南长街的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那首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中的小船、白塔和四周环绕着的绿树红墙,伴随着一代代孩子的成长,记载了南长街的孩子们童年时的回忆。只可惜“文革”中,北海公园大门口林立的岗哨戒备森严,使人们望而却步,阻隔了人们追求生活的脚步,也割断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
  从家出了胡同过马路就是中山公园,人们晨练、遛鸟、乘凉都喜欢去那儿,那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假山、五色土,花洞子里的奇花异草、后河的小游船,还有游乐场的滑梯,大鱼盆里的各色金鱼,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记得夏季每到周末的晚上总放映露天电影,那时各家总是早早吃完晚饭,拿着个小板凳,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尤其是暑假期间,有的孩子白天就去了,找个地方写完作业,然后一直玩到晚上,晚饭由大人们给送来,然后看电影,为的是节省电影票钱。
  每到冬天,中山公园的滑冰场也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记忆中住在南长街的很多人都会滑冰,一到冬至,人们翻找出收藏了将近一年的冰鞋,擦亮冰鞋、磨快冰刀,跃跃欲试。南长街的很多孩子也会滑冰,如果家中没有冰鞋,就去租双冰鞋,或者让家长给买双木板冰鞋也去滑冰场上大显身手。记得滑冰场上放的音乐常常是广东音乐,像《喜洋洋》、《紫竹调》、《步步高》等等,许多年以后每听到这些乐曲,都会不由得回想起滑冰场上那热闹的场面。
  南长街中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小胡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记得有大宴乐胡同、南长街西巷、玉钵胡同、养廉胡同、勤劳胡同(以前叫老爷庙胡同),小桥北河沿、百代胡同、九道湾、东大坑、梁家胡同、水井胡同,还有织女桥胡同……
  我家就住在小桥北河沿旁的水井胡同里,最早叫苦水井胡同,后来和甜水井胡同合在一起就叫做水井胡同了。
  胡同很深,一条条连接着,穿过九道湾、东大坑、梁家胡同、百代胡同,一直到勤劳胡同出口。
  曾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小桥北河沿有一条小河,从中南海的东墙流出,穿过南长街流进中山公园,称为织女河。河上曾经还有一东一西两座小桥,织女桥胡同可能就因此而得名。记得夏天时候大人们常常在河边洗衣服,一些胆大的男孩子们在河里游泳玩耍,还有卖鸡头米(芡实)的,扯着嗓门大声地吆喝……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条小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楼。
  当然了,不仅那条小河,现在许多都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漫步在南长街,绞尽脑汁地想象着、追思着:南长街中遍布着的那一条条长短不一的有着各种各样名称的胡同;那些胡同中隐藏着的大大小小的形状各异的院落;那些祖辈几代都曾生活在这些胡同中的人们;还有那走街串巷的大声吆喝着的小贩们……记忆犹如那条小河的水一般从脑海中流过,那样清澈,那样源源不断。

http://www.hutong.net/html-1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2:40 , Processed in 0.0732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