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79|回复: 0

陈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的原因及教训浅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2-1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4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驻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六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和民族军一部,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3月,中央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为主要理由,决定撤销兵团。1981年底,中央又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被撤销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文革"的干扰破坏,这是毫无疑义的。对全国全党来讲,"文革"的巨大破坏作用是全局性的又是较长时期的。可以说这是事物的普遍性,而我们应注重事物的特殊性。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其普遍性,而在于其特殊性。兵团被撤销的原因错综复杂。从国际大环境来分析,兵团成立时新疆周边的外部环境很好,中苏关系处于最良好时期,新疆被称为"大后方"。而兵团被撤销时,新疆周边国际关系恶化,苏方陈兵数十万并多次发出战争威胁。一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武装的生产部队,成立于和平时期,撤销于危难时期,这很不符合新中国领导人一惯坚持的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显然,兵团被撤销的主要原因须从内部来分析。本人认为其主要原因: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必然导致对"屯垦戍边"战略的否定,必然导致对兵团事业的全盘否定。极左思潮诬蔑兵团的17年(1949至1966)历史是"黑线专政""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严重丑化了兵团事业,全盘否定了兵团历史。而且坚持这种极其错误观念的人,正是当时兵团的主要领导人。正如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引致苏共解体,这种来自当时兵团领导高层的"自我否定",必然导致兵团被撤销的严重后果。

1、阶级斗争的观念必然导致对屯垦戍边的全盘否定,客观形成否定兵团的思想理论基础。屯垦戍边始于西汉,兴于唐代,延续至清朝形成较大规模。这是我国古代安邦定国的一项国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政治智慧。其核心作用是保卫边疆、巩固边防,其历史作用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简言之,我们不能说西汉的屯垦戍边是维护汉朝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唐朝的屯垦戍边是维护唐朝地主阶级的利益。不论任何朝代,面临异族入侵,保卫国土就是保卫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利。"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对屯垦戍边也进行所谓"阶级分析",把屯垦戍边划入"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否定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造成极大理论混乱和思想混乱,以致从实际上否定了承担屯垦戍边这一战略任务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颠倒黑白,诬蔑兵团是"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全盘否定了兵团的"十七年",客观形成了兵团被撤销的现实依据。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随后开展了对起义部队的改造工作。1950年1月第二、六军,派出1070名各级干部和600多名参军知识青年到起义部队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起义部队的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在部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起义部队焕发出很大积极性。今天,兵团发展较快的石河子、奎屯垦区,就是以起义官兵为主体的第二十二兵团开发的。这是我党成功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历史丰碑。

从我党我军的历史来看,从南昌起义到红军、八路军时期,我党成功地团结、改造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阀甚至土匪的部队。解放战争中,更有团、师、军成建制的国民党军队起义,投奔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义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迹。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从"文革"在全国造成的混乱来看,尽管"走资派""叛徒""特务"等大帽子满天飞,但还没有一个"造反派"、一种"造反思潮",敢于全盘否定我党对某一支起义部队的改造。但是,这种极具危险的、错误的思潮在新疆、在兵团发生了,而且发生在当时兵团的领导层。

1964年丁盛调兵团任副司会员,不久,裴周玉调兵团任第三政委。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对兵团在"社教"运动中揭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加分析,片面地夸大渲染,断言兵团17年来没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黑线专政"、"全面贯彻了修正主义路线""只抓粮棉油,不分敌我友";把兵团贯彻执行党对起义部队的政策,成功地团结改造了7万多国民党官兵开发建设新疆,说成是"国共合作",诬蔑为"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注1)于是,1966年"文革"一开始,兵团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对"17年历史"的评价上,并自下而上分成两大派。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下,兵团17年屯垦戍边的历史功绩被全盘否定,长期主持兵团党委工作的张仲瀚被错误打倒。丁、裴掌握了兵团"文革"的领导权。

对一个人的否定导致对一段历史的否定,进而导致对兵团这一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组织的全盘否定。这是历史的一大悲剧。这场悲剧的"胜利者"绝没有想到:一个"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的兵团能存在下去吗?诬蔑历史的人必然被历史否定。

二、"文革"中兵团不但内部武斗,打响全国武斗第一枪,而且长期介入地方武斗,歪曲执行中央关于兵团"文革"的"十二条",严重违反"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中央领导不能不考虑这支武装的生产部队的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可靠程度。

1、打响全国武斗第一枪,造成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1966年5月16日,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丁盛担任兵团"文革"领导小组组长。"文革"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并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注意政策。毛泽东还多次与"造反派"谈话,纠正群众运动的错误倾向。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全国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中。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掀起"夺权"高潮,丁盛支持的一派夺了兵团机关各部门的权。26日,兵团独立团和农八师武装处出动值班部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造成震惊全国的、死27人、伤78人的"石河子一二六事件"。丁、裴向中央文革写报告,诬告被镇压的群众夺枪而发生流血事件。6月,兵团临时文化革命委员会给中央发电报说:"一二六事件是武光、张仲瀚等勾结坚持反动立场的国民党旧军官、旧军人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一手策划的反夺权、夺军权的反革命事件。"(注2)这显然是栽赃陷害。

2、毛泽东亲自批准对兵团实行"军事管制",中央为此发布"十二条"。兵团成为"文革"中第一个实行"军管"的单位。但在当时"军事管制"被歪曲执行,造成恶劣后果。"全国武斗第一枪"引起毛泽东、党中央高度重视。尽管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革",造成全国极大的持久的混乱。但是有一条底线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这就是"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文革"初期,毛泽东批准的对王力、关锋、戚本禹的严肃处理,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关、戚煽动反党乱军。毛泽东十分清楚兵团是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也十分清楚兵团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兵团的"枪杆子"不再出问题,1967年2月17日,也就是"石河子一二六"事件后的20天,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二条")。核心内容是:兵团在新疆军区领导下,实行军事管制,在党委领导下进行文化大革命;除文教、卫生、科研部门外,其他所有单位一概不搞夺权斗争。贯穿"十二条"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一惯坚持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无论"文革"局面多么混乱,"枪杆子"不能乱,党指挥枪不能有丝毫动摇。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但是,"十二条"在兵团被严重歪曲了。丁盛等人利用"十二条"里的某些条文,断章取义,对各级持不同观点的领导、群众,实行军事管制。兵团临时文革利用军管把武装部门凌驾于党委之上,甚至规定"没有武装干部参加的师党委,一切决议无效"。1967年7月,在兵团召开的武装会议上,交流"以枪管党"的经验"十六条"。主要是:武装部门可以命令师党委重新分工;武装部门有权清洗或提升干部;对"走资派""牛鬼蛇神",由武装部门内查外调,有多少揪多少,不受限制。(注3)对中央"十二条"的歪曲执行,不仅给兵团内部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兵团外部造成介入地方武斗的严重后果。

3、介入地方武斗,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加剧了新疆"文革"的混乱,严重损害了建国以来兵团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1967年7月,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全国武斗骤然升级。丁盛等人立即召开会议,介入地方派性斗争,积极策划武斗。兵团的工厂停产,赶制武器。值班连队和民兵直接参加武斗。据不完全统计,1967至1968年,兵团武斗死亡300余人。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周恩来总理严厉批评兵团介入地方武斗。中共中央采取"掺砂子"方法,于1967年7月调曾如清、孔瑞林、杜海林、朱铁谷参加兵团党委的领导班子。新领导经过深入调查,对丁盛等人的做法提出批评。意见分歧尖锐,双方均向中央发电报。1968年4月11日和5月4日,中央文革成员先后接见兵团领导。江青、吴法宪、邱会作再次支持丁盛。此后,兵团武斗自上而下愈演愈烈。

兵团介入地方武斗造成严重后果: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疆后至"文革"前的17年,减租反霸、土改建政、剿匪平叛、开展大生产运动,节衣缩食,创办现代工业。兵团成立后挺进荒原,守卫边疆,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受到各族人民热烈拥护。而"文革"开始,先是全盘否定兵团"十七年",接着介入地方派性斗争,大搞武斗,严重损害了兵团"十七年"的崇高形象。丁、裴等领导自我否定,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第二、"文革"十年,"十二条"是毛泽东、党中央针对兵团制定的惟一的指导性文件。核心是党指挥枪。希望兵团的"枪杆子"能稳定新疆的混乱局面。而丁、裴等兵团领导严重违反党指挥枪的原则,加剧了新疆的混乱局面。尤为耐人深思的是,兵团参加地方武斗的队伍冠以"第四野战军"名称。解放战争中"四野"司令员为林彪,而兵团"四野"介入武斗最烈时,正是林彪炙手可热,被确立为接班人之时。第三、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时隐时现,时缓时急,从未停止。兵团的存在是分裂主义不可逾越的障碍。加之地方民族主义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互相交织,社情复杂。"文革"中兵团介入地方武斗,严重损害了兵团与各族人民的关系,无异于授分裂势力以柄。"文革"中"东突"分裂组织就曾借"群众组织"之名,冲击兵团农场,妄图抢夺武器。

三、"文革"十年,兵团经济面临崩溃,一手向国家要钱,一手向国家要粮,成为国家沉重包袱。兵团成立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很差。经过兵团领导的努力工作和广大军垦战士的艰苦奋斗,"文革"之前,兵团经济形势很好。1966年盈利1.13亿元,1974年亏损1.96亿元。人口增加77万人,粮食总产由7.2亿公斤下降为5.25亿公斤。1967至1974年,国家补贴款达5.86亿元,是全国农垦的亏损大户,而且连年吃返销粮。与此鲜明对比的历史事实是:被极左思潮全盘否定的兵团"十七年",粮食自给有余,财务已有盈利,工农商副、教科文卫,欣欣向荣,全面发展。

1975年3月,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关于改变兵团体制,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请示报告》。报告陈述撤销兵团的理由是:"兵团问题很多,主要是领导上思想政治路线不够端正,政策不落实,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常委内部不团结,经营方向有问题,没有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生产上不去,粮食不能自给,亏损越来越多等等。"并说"存在这些问题,同兵团的体问题有很大关系。"这显然不合逻辑,"领导上思想政治路线不够端正"怎么是"体制问题"呢?而且经济临近崩溃,也不一定完全是"体制问题",因为兵团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不是曾创造出屯垦戍边事业的辉煌吗?

笔者认为,兵团被撤销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上述三条。

197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1975]11号文件批转了上述报告。兵团被撤销。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接管兵团。

撤销兵团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其一、边防力量大为削弱。兵团一直是新疆国防的后备力量,而且兵团58个边境农场驻守着2000多公里边境线。当时中苏两国边界尚未划定。撤销兵团使国防后备力量大大削弱。其二、兵团农场人心涣散,人心思迁。屯垦戍边神圣使命的感召力凝聚力大大削弱。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支边青年、复员军人等,"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三、农垦经济大滑坡。1974至1977年财务亏损甚至超过"文革"后期。1978年后,农垦经济步履艰难,亏损严重。那种撤销兵团就能把经济搞上去的想法,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浅薄的。其四、维护新疆大局稳定的力量大大削弱,"三股势力"乘机抬头,破坏国家统一、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闹事接连发生。

"文革"结束后,王震将军站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积极主张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2月,王震在自治区厅局级干部大会上讲:"解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完全错误的"。6月30日,王震上书邓小平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议。第二天既7月1日,邓小平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做一系统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8月,邓小平亲临新疆视察,表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很有必要。"(注4)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这是党中央总结新疆历史、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兵团建立、撤销、恢复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一、兵团在任何时侯都必须坚持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坚决克服左的"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影响。国务院《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其核心是爱图主义。必须站在这个历史高度看兵团。

二、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复杂的条件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兵团的"枪杆子"必须让党绝对放心,让新疆各族人民绝对放心。因为兵团是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不是一般的纯经济组织。兵团的"枪杆子"是用来维护国家统一,用来抵御侵略、反对"三股势力"的。

三、兵团的经济必须不断发展,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兵团体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挑战应对不好,经济搞不上去,任何"特殊性"理由都站不住脚。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搞上去了,是兵团存在的硬道理。"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是兵团事业的强大动力。如果老是纠缠于"体制问题",而忘了"文革"撤销兵团就是"体制问题",又会犯自我否定的历史错误。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屯垦戍边使命的有效载体,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需要多长时期,兵团的特殊体制就将存在发展多长时期。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型的;新的一轮旋转仿佛回到原点,其实比原点更高更先进。总结兵团建立、发展、撤销、恢复、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使我们能够更清醒更成熟地把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注1)《兵团发展史》第280页

(注2)同上第282页

(注3)同上第284页

(注4)同上第352页

陈平 兵团史志办综合处长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868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7 02:38 , Processed in 0.0415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