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06|回复: 1

胡松涛:话说红卫兵刊物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5-20 1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 年 5月, 国家图书馆举办“期刊在中国”展览, 回顾期刊在中国走过的百年历程。这个展览, 还是下了一些工夫的。但是对于“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组织自办的数以千计的群众刊物只字不提, 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本文说的红卫兵刊物, 是指红卫兵造反派编印的名称固定、装订成册、按期发行的出版物, 不含报纸。 本文所说的红卫兵包括狭义的红卫兵(大专院校和中学红卫兵)和广义的红卫兵(包括工人、农民中造反派)。

  红卫兵刊物出现的历史背景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出现,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的刊物都是官方主办,没有私家刊物。进入1960年代中期,这些官办的刊物引起党的主席毛泽东的不满。

  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发动文革的“5.16通知”,严肃指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多年来塞满了我们的报纸、广播、刊物、书籍、教科书、讲演、文艺作品、电影、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等”。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刊物严厉指责。“文革”一开始,大多数刊物就在劫难逃了。1966年5月,北京市委决定,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前线》停刊。这是“文革”开始后第一个停办的刊物。仿佛碰倒了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众多期刊哗啦啦纷纷停刊。到1969年,中国大陆只剩下《红旗》杂志等区区二十种正式期刊,为中国百年期刊出版史上之最低点。

  红卫兵刊物的喷涌

  与国家正式出版物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9年间,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各类群众(民间)组织大量涌现,“报禁”解除,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开始出现。特别是随着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难以计数的红卫兵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一时间,从油印传单到小报小刊,出版手段呈现民间化的特点——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奇观。

  红卫兵造反派报刊的雏形是红卫兵散发的传单、大字报。后来发展为自办小报、刊物。1966年8月22日,毛泽东题写刊头的《新北大》创刊,这是最早的红卫兵小报。1966年11月北京大学主办的《文化革命通讯》出版,这是最早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北京著名的“五大高校”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刊物,如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的《文艺批判》、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的《井冈山》、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的《东方红》、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的《北航红旗》、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的《教育革命》等。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都是自行编辑印刷的,不到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备案,无须刊号和准印证(1968年后,各地开始建立群众刊物的报批制度),稿件也不需要主管部门审查,印刷出来之后,有的无偿赠送,有的用于交换,有的定价出售,有的甚至可以通过邮局发行。

  红卫兵造反派报刊的大量出现与中央领导的支持分不开。毛泽东题词的北大校刊《新北大》创刊,对红卫兵造反派创办报刊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曾多次动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的红卫兵组织创办刊物。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革命”、“造反”的旗帜下,斗争激烈的各派组织纷纷创办报刊,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爱造反派之所爱,恨造反派之所恨,想造反派之所想,急造反派之所急!为革命造反派直接提供用兵的战场!”(见开封师院“八·二四”1967年11月《战地黄花》创刊号),各地红卫兵造反派创办的报刊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

  红卫兵刊物的特征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特征可以从刊物名称、刊物封面、刊物内容三个方面看出来。

  刊物名称具有鲜明的“革命”和“造反”特征。你看:《烈火》、《准备》、《点火》、《上天》、《大喊大叫》、《钢二司》等,尽管名字千奇百怪,但皆有出处。有的是从毛泽东的诗词和文章中找出的现成词语,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万山红遍》;有的是使用“文革”流行语言,如《斗私批修》、《大破大立》、《教育革命》;有的是以自己组织的名称作为刊物的名称,如《井冈山》、《钢二司》,《八·二五》;有的是本行业的名称与革命词语相结合,如《红色电影》、《外语红旗》、《美术风雷》;有的是直接说明自己杂志的主题,如《批翦战报》、《批彭战报》、《红卫兵文艺》等。

  红卫兵刊物的封面多是红色基调,主要构图是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形象、毛主席语录及诗词手迹以及高大的工农兵形象。封面总体上给人以大喊大叫、剑拔弩张的感觉。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刊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刊登毛泽东的文章、语录,特别是刊登了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早期文稿、毛泽东最新指示等。有的编写了毛主席文艺语录、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语录,有的还刊登了一些民间抄传的毛主席诗词等。

  二是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指导“文革”的通知、通告。

  三是刊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讲话。这些讲话是研究“文革”的珍贵档案资料。

  四是刊登大批判文章。刊登中央或地方及本单位“走资派”的“罪行录”,以及批判所谓“黑头目”、“黑作品”、“黑理论”的文章。这些大字报式的文章无限上纲、捕风捉影,从论点到论据皆无可取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供批判用”的“黑讲话”、“黑理论”,为我们保留了大量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

  五是刊登派性斗争和武斗的消息、文章。小报小刊既是各派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宣传自己主张的阵地,又是攻击对方的工具。

  六是刊登“路线斗争”的历史资料。那时,几乎每个行业都编写了本行业的“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这些大事记一般长达数万字,多是通过自己编印的刊物发表的。

  七是刊登本派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首长讲话、中央文件的心得体会,分析讨论形势的意见。

  八是刊登文艺、美术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样板戏、红卫兵编写的大型歌舞史诗、电影剧本、歌曲、版画、政治漫画等等。比如北京大学造反派编印的《文化批判》曾在1968年9月出版了增刊《抗大的道路》(革命歌舞剧);中央戏剧学院红旗文艺兵团编印的《红旗文艺》创刊号上刊登了歌舞朗诵剧《红卫兵战歌》。这些刊物是我们了解、认识和评价红卫兵文艺的主要渠道。

  九是刊登照片,既有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及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照片,也有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照片,还有批斗大会现场及批斗对象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坐喷气式的照片。像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战斗大队主办的《文革风云》就刊登了批斗陈毅大会的照片,包括陈毅“低头认罪”的照片。

  十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其他一些情况。

  红卫兵刊物的印刷与发行

  红卫兵造反派的刊物有油印的,也有铅印的。

  红卫兵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他们出版的刊物用的是公家的经费。一般地说,一个单位都有两个派别以上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掌权的一派,可以名正言顺地用公款出版自己的印刷品;没有夺得权的,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要与对立面论战,要在社会上制造自己一派的影响,必须印刷自己的宣传品,尽管他们也能从单位得到一些纸张、油墨和油印机,甚至少量经费,但更多的需要自筹资金、自己想办法。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发行渠道,不外乎赠送、交换、组织人员外卖等,有的还通过邮局发行。笔者收藏的红卫兵刊物中,有的封面上盖着“交换”、“赠送”字样的印章。

  为了扩大销量和影响,一些报刊往往要求本单位"牛鬼蛇神"上街卖报。如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姬鹏飞都曾被勒令到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广场卖报。

  由于群众组织的报刊较多,一些城市的街头出现了固定的材料交易点,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在此交换自己的报刊和小册子。

  1967年12月,上海的红卫兵要求把自己的《红卫战报》夹在《解放日报》中一起发行,遭到拒绝。造反派一怒之下,造了《解放日报》的反,逼迫《解放日报》发行《红卫战报》。此后,邮局开始发行红卫兵造反派的报纸和刊物。

  有名的红卫兵刊物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具体有多少种,从来没有准确的统计。1968年5月4日,谢富治在一次讲话中说:“北京有五十几种小报,期刊四十几种,总共九十九种,快到一百,估计还有没统计的。”他说的是“1968年5月”的数字。在此前后,红卫兵造反派的报刊不断地创刊、停刊,走马灯似的。笔者收集到的北京造反派的刊物就达两百多种。我估计全国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有几千种。这里列举几个有名的红卫兵刊物,以窥斑见豹。

  《文化革命通讯》。由北京大学《文化革命通讯》编辑部编印——它是“第一张马克思主义大字报”的第一作者、处于北京“五大学生领袖”之首的聂元梓“执政”“新北大”时创办的刊物。编辑部的地址在聂元梓起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本杂志1966年11月创刊,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大学、北京乃至全国“造反”的重大事件。何时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没有资料可查。我手头有一至十六期杂志。

  《文革风云》。它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革命造反团创办的刊物。十六开本,每期三十多页。刊物通讯地址: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学楼一百三十九号。我保存有第一至十四期杂志。何时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没有资料可查。《文革风云》的内容像众多红卫兵刊物一样,刊登的多是大字报式的批判文章。较为突出的特点是,这本杂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外交系统的红卫兵批判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全过程,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陈毅与造反派进行斗争的顽强风采。

  《外语教育革命》。首都外语教育革命联络站《外语教育革命》编辑部编,月刊,十六开本。这是“文革”中比较少见的中、英、俄文对照的红卫兵刊物。这本杂志的特色是,用中、英、俄三种语言对照刊登毛泽东的一些文章和当时中国流行的政治口号。

  《革命参考文献》。上海东方红编辑部编印,1967年3月创刊,不定期出版。我手头有第一至十八集刊物。这个刊物的封面、封底样式基本固定,每期都有几个画页,刊登数幅彩色及黑白美术作品,其中的宣传画、漫画很有特色。它属于文摘类刊物,每期围绕一两个主题,将当时全国流行的批判文章、大字报一网打尽,基本反映了红卫兵、造反派的批判指向和动态。笔者粗略地统计,这十八期杂志中,共收录四百余篇文章,指名道姓地批判一百多名政界、文艺界知名人士。

  《美术风雷》。红卫兵美术运动、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样板戏,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刊登红卫兵美术作品的红卫兵报刊为我们欣赏和研究红卫兵美术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条件。我收藏齐全的第一套红卫兵刊物恰恰是一套美术刊物——《美术风雷》。《美术风雷》的主办单位有中央美术学院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等十家之多,编辑部地址:北京东城反帝医院前街中央美术学院内——协和医院被红卫兵改名为反帝医院。《美术风雷》杂志1967年6月创刊,1967年9月下旬停刊,一共出五期,它主要刊登批判美术界权威的文章,显示了红卫兵文艺造反、决绝、颠覆的特征。

  《红卫兵文艺》。由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主办, 社址在北京交道口棉花胡同的中央戏曲学院内。《红卫兵文艺》的前身是《大破大立》, 从第三期改名《红卫兵文艺》。它主要刊登小说、回忆录、散文、诗歌、曲艺、歌曲及美术作品等。《红卫兵文艺》是最具红卫兵特色的杂志之一。它第一个鲜明地打出 “红卫兵文艺”的旗帜, 发起“红卫兵征文”, 发表了大量的红卫兵诗歌、报告文学、小演唱等, 杂志中还有许多插图, 让我们看到了红卫兵“文艺”的模样。《红卫兵文艺》的另一大“贡献”是发起并编辑出版了《在火红的战旗上———中国红卫兵诗选》, 这是“文革”中出版的最著名的红卫兵诗歌选, 是红卫兵诗歌运动的总结。如今这本书在旧书市场上难得一见。

  红卫兵报刊受到中央的关注

  对于红卫兵造反派的小报小刊管理失控问题, 中央高度关注。

  1967年5 月 14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进革命群众的报刊的宣传的意见》, 一方面肯定说: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 革命群众编印的各种报刊、传单, 在宣传战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指出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提出以下意见:

  一、应该严格按照中央指示和社论进行宣传。

  二、毛泽东、林彪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讲话、批示, 中央内部文件、内部谈话, 一律不要擅自刊登、编印流传。

  三、报刊上不得发表反对解放军的文章和报道。

  四、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目前群众组织报刊泄密相当严重, 透露了国防工程、设施、部队调动情况、备战计划、措施及经济、外交、机要方面的重要机密, 必须迅速制止。

  五、不要搞“黄色新闻”及其他庸俗、低级的东西。

  六、对国际重大问题的宣传, 要按中央方针进行。

  七、不要传播“马路新闻”、政治谣言。

  事实上, 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 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出版中的混乱情况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的。1967年 11月 18日,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中央关于严禁在书刊、传单上泄密问题的通知》, 点名批判中国科技大学东方红主办的刊物《科技革命》。这个刊物擅自刊登了中央负责同志对驻京国防科研单位的报告及有关批示, 造成泄密。

  1967年12 月 23日, 中央文革小组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勒令福州〈北京〉刊物停刊的通报》, 指出: “福州发行的名为《北京》的刊物上, 擅自大量刊登没有公开发表的未经核实的中央负责同志的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中央认为, 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此刊物应立即停刊, 并把过去已出版的二十九期送十套交中央文革审查。”

  红卫兵刊物的停刊

  进入1968 年, 红卫兵造反派文斗武斗, 动枪动炮, 各地流血事件不断。 7月28 日凌晨, 毛泽东召见北京“五大学生领袖”谈话, 对武斗现象进行严厉批评。随后, “工宣队”进驻并接管大专院校,解散红卫兵组织。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红卫兵刊物有的停刊, 有的由“工宣队”或“革命委员会”接管。民间组织争相创办报刊的局面结束。

  目前, 笔者还没有见到中央对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停刊的具体指示, 但有些省革命委员会曾有过明确要求。比如,1969 年 3月,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第三次全会(扩大)会议的决议, 提出群众组织办的各类报纸、刊物均应停办; 5月 26日, 浙江省省革命委员会又作出《关于群众组织的报纸、刊物一律停办的决定》。

  到了1970年, 已经基本看不到红卫兵造反派创办的报刊。

  红卫兵刊物的收藏与研究

  十年文革梦醒, 大地烟消云散。“造反有理”的喧嚣已被岁月的风尘淹没, 存世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已经不多见了。尽管在“文革”进程中, 一些新闻单位、图书馆和博物馆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对“文革”文物的收藏, 但由于时局的动荡、人员的沉浮,加上“文革”后对“文革”宣传品的销毁, 红卫兵报刊如今存留在世的并不多见。我从网上查到, 目前世界上收藏红卫兵资料最多的四家单位是: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中国研究资料中心”。

  现在, 国内外除了一些人收藏红卫兵造反派小报外, 几乎不大理睬红卫兵造反派期刊, 藏书和读书界也很少有人专门去收集研究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当2000年 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期刊大词典》(上下卷), 共收录中国出现刊物以来的期刊三万三千零三十六种, 是介绍中国期刊最全面的工具书, 可它对文革出版的众多群众刊物只字不提。

  我手头千余种红卫兵造反派刊物, 是近年从各地旧书市场上一本一本攒来的。红卫兵刊物是文革的语言事实和文字现场,是“活标本”, 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收藏并研究这些刊物, 对于研究红卫兵、研究造反派、研究“文革”, 或许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转自   学术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1100

回帖

751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11
发表于 2023-2-9 15: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红卫兵刊物作者:胡松涛字体: 【大 中 小】

  2007年5月,国家图书馆举办“期刊在中国”展览,回顾期刊在中国走过的百年历程。这个展览,还是下了一些工夫的。但是对于“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组织自办的数以千计的群众刊物只字不提,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本文说的红卫兵刊物,是指红卫兵造反派编印的名称固定、装订成册、按期发行的出版物,不含报纸。本文所说的红卫兵,包括狭义的红卫兵(大专院校和中学红卫兵)和广义的红卫兵(包括工人、农民中造反派)。
  
  红卫兵刊物出现的历史背景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出现,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的刊物都是官方主办,没有私家刊物。进入1960年代中期,这些官办的刊物引起党的主席毛泽东的不满。
  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发动文革的“5.16通知”,严肃指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多年来塞满了我们的报纸、广播、刊物、书籍、教科书、讲演、文艺作品、电影、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等”。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刊物严厉指责。“文革”一开始,大多数刊物就在劫难逃了。1966年5月,北京市委决定,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前线》停刊。这是“文革”开始后第一个停办的刊物。仿佛碰倒了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众多期刊哗啦啦纷纷停刊。到1969年,中国大陆只剩下《红旗》杂志等区区二十种正式期刊,为中国百年期刊出版史上之最低点。
  
  红卫兵刊物的喷涌
  
  与国家正式出版物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9年间,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各类群众(民间)组织大量涌现,“报禁”解除,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开始出现。特别是随着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难以计数的红卫兵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一时间,从油印传单到小报小刊,出版手段呈现民间化的特点——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奇观。
  红卫兵造反派报刊的雏形是红卫兵散发的传单、大字报。后来发展为自办小报、刊物。1966年8月22日,毛泽东题写刊头的《新北大》创刊,这是最早的红卫兵小报。1966年11月北京大学主办的《文化革命通讯》出版,这是最早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北京著名的“五大高校”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刊物,如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的《文艺批判》、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的《井冈山》、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的《东方红》、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的《北航红旗》、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的《教育革命》等。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都是自行编辑印刷的,不到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备案,无须刊号和准印证(1968年后,各地开始建立群众刊物的报批制度),稿件也不需要主管部门审查,印刷出来之后,有的无偿赠送,有的用于交换,有的定价出售,有的甚至可以通过邮局发行。
  红卫兵造反派报刊的大量出现与中央领导的支持分不开。毛泽东题词的北大校刊《新北大》创刊,对红卫兵造反派创办报刊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曾多次动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的红卫兵组织创办刊物。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革命”、“造反”的旗帜下,斗争激烈的各派组织纷纷创办报刊,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爱造反派之所爱,恨造反派之所恨,想造反派之所想,急造反派之所急!为革命造反派直接提供用兵的战场!”(见开封师院“八·二四”1967年11月《战地黄花》创刊号),各地红卫兵造反派创办的报刊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
  
  红卫兵刊物的特征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特征可以从刊物名称、刊物封面、刊物内容三个方面看出来。
  刊物名称具有鲜明的“革命”和“造反”特征。你看:《烈火》、《准备》、《点火》、《上天》、《大喊大叫》、《钢二司》等,尽管名字千奇百怪,但皆有出处。有的是从毛泽东的诗词和文章中找出的现成词语,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万山红遍》;有的是使用“文革”流行语言,如《斗私批修》、《大破大立》、《教育革命》;有的是以自己组织的名称作为刊物的名称,如《井冈山》、《钢二司》,《八·二五》;有的是本行业的名称与革命词语相结合,如《红色电影》、《外语红旗》、《美术风雷》;有的是直接说明自己杂志的主题,如《批翦战报》、《批彭战报》、《红卫兵文艺》等。
  红卫兵刊物的封面多是红色基调,主要构图是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形象、毛主席语录及诗词手迹以及高大的工农兵形象。封面总体上给人以大喊大叫、剑拔弩张的感觉。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刊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刊登毛泽东的文章、语录,特别是刊登了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早期文稿、毛泽东最新指示等。有的编写了毛主席文艺语录、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语录,有的还刊登了一些民间抄传的毛主席诗词等。
  二是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指导“文革”的通知、通告。
  三是刊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讲话。这些讲话是研究“文革”的珍贵档案资料。
  四是刊登大批判文章。刊登中央或地方及本单位“走资派”的“罪行录”,以及批判所谓“黑头目”、“黑作品”、“黑理论”的文章。这些大字报式的文章无限上纲、捕风捉影,从论点到论据皆无可取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供批判用”的“黑讲话”、“黑理论”,为我们保留了大量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
  五是刊登派性斗争和武斗的消息、文章。小报小刊既是各派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宣传自己主张的阵地,又是攻击对方的工具。
  六是刊登“路线斗争”的历史资料。那时,几乎每个行业都编写了本行业的“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这些大事记一般长达数万字,多是通过自己编印的刊物发表的。
  七是刊登本派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首长讲话、中央文件的心得体会,分析讨论形势的意见。
  八是刊登文艺、美术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样板戏、红卫兵编写的大型歌舞史诗、电影剧本、歌曲、版画、政治漫画等等。比如北京大学造反派编印的《文化批判》曾在1968年9月出版了增刊《抗大的道路》(革命歌舞剧);中央戏剧学院红旗文艺兵团编印的《红旗文艺》创刊号上刊登了歌舞朗诵剧《红卫兵战歌》。这些刊物是我们了解、认识和评价红卫兵文艺的主要渠道。
  九是刊登照片,既有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及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照片,也有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照片,还有批斗大会现场及批斗对象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坐喷气式的照片。像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战斗大队主办的《文革风云》就刊登了批斗陈毅大会的照片,包括陈毅“低头认罪”的照片。
  十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其他一些情况。
  
  红卫兵刊物的印刷与发行
  
  红卫兵造反派的刊物有油印的,也有铅印的。
  红卫兵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他们出版的刊物用的是公家的经费。一般地说,一个单位都有两个派别以上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掌权的一派,可以名正言顺地用公款出版自己的印刷品;没有夺得权的,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要与对立面论战,要在社会上制造自己一派的影响,必须印刷自己的宣传品,尽管他们也能从单位得到一些纸张、油墨和油印机,甚至少量经费,但更多的需要自筹资金、自己想办法。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的发行渠道,不外乎赠送、交换、组织人员外卖等,有的还通过邮局发行。笔者收藏的红卫兵刊物中,有的封面上盖着“交换”、“赠送”字样的印章。
  为了扩大销量和影响,一些报刊往往要求本单位"牛鬼蛇神"上街卖报。如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姬鹏飞都曾被勒令到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广场卖报。
  由于群众组织的报刊较多,一些城市的街头出现了固定的材料交易点,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在此交换自己的报刊和小册子。
  1967年12月,上海的红卫兵要求把自己的《红卫战报》夹在《解放日报》中一起发行,遭到拒绝。造反派一怒之下,造了《解放日报》的反,逼迫《解放日报》发行《红卫战报》。此后,邮局开始发行红卫兵造反派的报纸和刊物。
  
  有名的红卫兵刊物
  
  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具体有多少种,从来没有准确的统计。1968年5月4日,谢富治在一次讲话中说:“北京有五十几种小报,期刊四十几种,总共九十九种,快到一百,估计还有没统计的。”他说的是“1968年5月”的数字。在此前后,红卫兵造反派的报刊不断地创刊、停刊,走马灯似的。笔者收集到的北京造反派的刊物就达两百多种。我估计全国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有几千种。这里列举几个有名的红卫兵刊物,以窥斑见豹。
  《文化革命通讯》。由北京大学《文化革命通讯》编辑部编印——它是“第一张马克思主义大字报”的第一作者、处于北京“五大学生领袖”之首的聂元梓“执政”“新北大”时创办的刊物。编辑部的地址在聂元梓起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本杂志1966年11月创刊,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之一。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大学、北京乃至全国“造反”的重大事件。何时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没有资料可查。我手头有一至十六期杂志。
  《文革风云》。它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革命造反团创办的刊物。十六开本,每期三十多页。刊物通讯地址: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学楼一百三十九号。我保存有第一至十四期杂志。何时停刊、共出版多少期,没有资料可查。《文革风云》的内容像众多红卫兵刊物一样,刊登的多是大字报式的批判文章。较为突出的特点是,这本杂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外交系统的红卫兵批判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全过程,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陈毅与造反派进行斗争的顽强风采。
  《外语教育革命》。首都外语教育革命联络站《外语教育革命》编辑部编,月刊,十六开本。这是“文革”中比较少见的中、英、俄文对照的红卫兵刊物。这本杂志的特色是,用中、英、俄三种语言对照刊登毛泽东的一些文章和当时中国流行的政治口号。
  《革命参考文献》。上海东方红编辑部编印,1967年3月创刊,不定期出版。我手头有第一至十八集刊物。这个刊物的封面、封底样式基本固定,每期都有几个画页,刊登数幅彩色及黑白美术作品,其中的宣传画、漫画很有特色。它属于文摘类刊物,每期围绕一两个主题,将当时全国流行的批判文章、大字报一网打尽,基本反映了红卫兵、造反派的批判指向和动态。笔者粗略地统计,这十八期杂志中,共收录四百余篇文章,指名道姓地批判一百多名政界、文艺界知名人士。
  《美术风雷》。红卫兵美术运动、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样板戏,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刊登红卫兵美术作品的红卫兵报刊为我们欣赏和研究红卫兵美术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条件。我收藏齐全的第一套红卫兵刊物恰恰是一套美术刊物——《美术风雷》。《美术风雷》的主办单位有中央美术学院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等十家之多,编辑部地址:北京东城反帝医院前街中央美术学院内——协和医院被红卫兵改名为反帝医院。《美术风雷》杂志1967年6月创刊,1967年9月下旬停刊,一共出五期,它主要刊登批判美术界权威的文章,显示了红卫兵文艺造反、决绝、颠覆的特征。
  《红卫兵文艺》。由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主办,社址在北京交道口棉花胡同的中央戏曲学院内。《红卫兵文艺》的前身是《大破大立》,从第三期改名《红卫兵文艺》。它主要刊登小说、回忆录、散文、诗歌、曲艺、歌曲及美术作品等。《红卫兵文艺》是最具红卫兵特色的杂志之一。它第一个鲜明地打出“红卫兵文艺”的旗帜,发起“红卫兵征文”,发表了大量的红卫兵诗歌、报告文学、小演唱等,杂志中还有许多插图,让我们看到了红卫兵“文艺”的模样。《红卫兵文艺》的另一大“贡献”是发起并编辑出版了《在火红的战旗上——中国红卫兵诗选》,这是“文革”中出版的最著名的红卫兵诗歌选,是红卫兵诗歌运动的总结。如今这本书在旧书市场上难得一见。
  
  红卫兵报刊受到中央的关注
  
  对于红卫兵造反派的小报小刊管理失控问题,中央高度关注。
  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进革命群众的报刊的宣传的意见》,一方面肯定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编印的各种报刊、传单,在宣传战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应该严格按照中央指示和社论进行宣传。
  二、毛泽东、林彪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讲话、批示,中央内部文件、内部谈话,一律不要擅自刊登、编印流传。
  三、报刊上不得发表反对解放军的文章和报道。
  四、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目前群众组织报刊泄密相当严重,透露了国防工程、设施、部队调动情况、备战计划、措施及经济、外交、机要方面的重要机密,必须迅速制止。
  五、不要搞"黄色新闻"及其他庸俗、低级的东西。
  六、对国际重大问题的宣传,要按中央方针进行。
  七、不要传播“马路新闻”、政治谣言。
  事实上,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出版中的混乱情况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的。196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中央关于严禁在书刊、传单上泄密问题的通知》,点名批判中国科技大学东方红主办的刊物《科技革命》。这个刊物擅自刊登了中央负责同志对驻京国防科研单位的报告及有关批示,造成泄密。
  1967年12月23日,中央文革小组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勒令福州〈北京〉刊物停刊的通报》,指出:“福州发行的名为《北京》的刊物上,擅自大量刊登没有公开发表的未经核实的中央负责同志的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中央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此刊物应立即停刊,并把过去已出版的二十九期送十套交中央文革审查。”
  红卫兵刊物的停刊
  进入1968年,红卫兵造反派文斗武斗,动枪动炮,各地流血事件不断。7月28日凌晨,毛泽东召见北京“五大学生领袖”谈话,对武斗现象进行严厉批评。随后,“工宣队”进驻并接管大专院校,解散红卫兵组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红卫兵刊物有的停刊,有的由“工宣队”或“革命委员会”接管。民间组织争相创办报刊的局面结束。
  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中央对红卫兵造反派报刊停刊的具体指示,但有些省革命委员会曾有过明确要求。比如,1969年3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第三次全会(扩大)会议的决议,提出群众组织办的各类报纸、刊物均应停办;5月26日,浙江省省革命委员会又作出《关于群众组织的报纸、刊物一律停办的决定》。
  到了1970年,已经基本看不到红卫兵造反派创办的报刊。
  
  红卫兵刊物的收藏与研究
  
  十年文革梦醒,大地烟消云散。“造反有理”的喧嚣已被岁月的风尘淹没,存世的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已经不多见了。尽管在“文革”进程中,一些新闻单位、图书馆和博物馆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对“文革”文物的收藏,但由于时局的动荡、人员的沉浮,加上“文革”后对“文革”宣传品的销毁,红卫兵报刊如今存留在世的并不多见。我从网上查到,目前世界上收藏红卫兵资料最多的四家单位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中国研究资料中心”。
  现在,国内外除了一些人收藏红卫兵造反派小报外,几乎不大理睬红卫兵造反派期刊,藏书和读书界也很少有人专门去收集研究红卫兵造反派刊物。当2000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期刊大词典》(上下卷),共收录中国出现刊物以来的期刊三万三千零三十六种,是介绍中国期刊最全面的工具书,可它对文革出版的众多群众刊物只字不提。
  我手头千余种红卫兵造反派刊物,是近年从各地旧书市场上一本一本攒来的。
  红卫兵刊物是文革的语言事实和文字现场,是“活标本”,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收藏并研究这些刊物,对于研究红卫兵、研究造反派、研究“文革”,或许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胡松涛; 《书屋》 2007年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19 , Processed in 0.0534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