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66|回复: 1

红雨斋  文革史笔记  安徽文革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0-4-28 14: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3dc900100cmwn.html]

原创:文革史笔记之十八曾希圣与文革初期的安徽
[blockquote](2009-03-24 22:57:09)[/blockquote]

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962年间先后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安徽长达13年。1962年2月因多种原因调离安徽省,到上海的华东局任第二书记座冷板凳,3年后于1965年秋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希圣在主政安徽期间,作出了一些成绩,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三改,五十年代中后期积极引进上海内迁企业,构建了安徽的工业化基础等。但是曾希圣的突出特点是工作作风比较霸气,缺少民主作风,人送外号“曾霸王”。他在安徽工作期间打击面较宽为后来安徽党内斗争,埋下伏笔。

曾希圣在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打击了淮委政治部主任刘秀山(1913-1971),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竟然搞到党内,把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世农(1911-2006)、省检察院检察长杨效椿(1911-1976)、省检察院付检察长李锐等人定性为“李世农反党集团”。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他把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1908-1991)、省委常委、付省长陆学斌(1913-1996)打成“张陆反党联盟”。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他胡搞、蛮干、浮夸导致1960年安徽省非正常死亡约500万人。虽然这也有中央政策失误的因素,但曾希圣在安徽过左的政策与缺乏民主作风使安徽的问题比邻近的其它省份要严重的多。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曾希圣还想压制安徽大组内的不同声音,知错不改,但最后还是被刘少奇代表中央端了出来。曾希圣被端出来的原因在文革后被有人说成是因为1961年他在安徽推广责任田的原因,纵使如此那也是他病急乱投医的后果。他在安徽广大民众的心中,留下更多的是负面的印象。1962年2月李大钊之子,水利部党组书记李葆华(1909-2005)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按刘少奇的说法李葆华也许能力不如曾希圣,但作风较曾希圣要民主的多。李葆华来皖后为肃反、反右派、反右倾三大运动中受到错误打击的干部平了反,而曾希圣时代受重用的干部,要不然调走,要不然在1963年7月中共安徽省第二次党代会上落选。这使得安徽党内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本来安徽历史上曾希圣这一页也就算翻过去了,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过去安徽党内被掩盖的矛盾表面化了。随着运动的深入过去受曾希圣重用的人结成一帮,而当年受曾希圣打击在李葆华来后平反的干部又很自然的走到一起,这种现象深深的影响了安徽的文革进程,我从后来批露的一些材料中,看到曾希圣从1966年9月后,虽然远在四川又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了安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曾希圣在这个时期介入安徽的文革是不明智的,这可能与他对当时的形势判断有关,因为七千人大会是刘少奇出面处理的曾希圣,而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刘少奇失势了,使曾希圣可能想在这一次党内大变动中获得新生,以求在政治上东山再起。就以他是被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搞下台作为突破口。而要翻1962年的旧帐则必然与李葆华大平反中获得解放的干部对立起来。这一矛盾不可调解,使文革初期安徽党内的中、高级干部大多站到了对立的两派。比如1966年11月23日以省政协付主席李云鹤(1894-1969)、原省林业厅厅长程明远(1900-1969)为代表的十六人《紧急呼吁书》,李云鹤与程明远就是反右派中被曾希圣打下去的老干部。又如1967年1月13日以曾希圣时代的省委常委杨明(1919-2003)、郑锐(1922-)为代表的13人造反声明,而杨明、郑锐就是李葆华来皖后于1963年中共安徽二次党代会上失去省委常委职务的。1967年4月—6月在安徽省军管会的主持下召开了安徽省直厅局级干部揭开省委阶级斗争盖子会议,在会议过程中原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于5月7日发表紧急呼吁书,在呼吁书署名的厅局级干部近百人,而二天后5月9日有近二百名厅局级干部署名反对。这一事件是安徽两派干部对立的集中表现。而这时的曾希圣因为在四川公开亮相支持激进派,受到对立派别的绑架后逃到北京,在北京期间还有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使安徽省内围绕着一.二六夺权不同态度,而形成的极、屁两派的斗争更加激烈。直到1967年9月5日江青、康生接见安徽造反派会议上,江青、康生为了平息安徽两派的对立,点了所谓两派幕后黑手,把屁派的程明远、刘秀山抛出来,把极派的彭宗珠(1915-1985)、杨明、杨杰(1921-2001)等人甚至曾希圣也点出来时,这场闹剧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而曾希圣本人也于不久后的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当时的安徽,在以李德生为首的12军支左部队的努力下,于1968年4月成立了安徽省革委会,新成立的省革委会中结合了两名原省级干部担任付主任,一位是原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1919-1983),他在曾希圣时代是受重用的,在李葆华时代也保留下来。另一位是1957年受曾希圣打击的杨效椿,他在李葆华来皖后平反,并于文革前夕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这也算体现对两派干部的一碗水端平。实际上两派干部的矛盾又绵延了很久。这都是曾希圣主政安徽13年留下的后遗症。


文革史笔记之十九文革中原安徽省级干部的沉浮
[blockquote](2009-03-29 22:59:18)[/blockquote]

我在学习文革史的过程中,感觉老干部在文革中复出的进度,是文革历史的重要晴雨表。现以文革前夕的安徽省级干部在文革中的沉浮作为全国变动的参照物加以叙述,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文革前夕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有17人:李葆华、 李世农、 张恺帆、黄岩 、李任之 、王光宇 、任质斌、 李凡夫、杨效椿 、姚克、王中、桂蓬、马长炎、吴文瑞、 朱光、严光和宋文。其中严光、宋文是省军区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省长、副省长共13人:黄岩、张恺帆、王光宇、马长炎 、桂蓬 、王中、姚克 、李任之、李凡夫、朱光、彭宗珠、张祚荫、戴戟。13名省长、副省长中有10名是省委常委,这样省级领导干部除去两名军队干部实际上是18人。
1966年文革初期安徽省级干部普遍受到冲击,大多数被打倒。1967年连省军区司令、政委,严光与宋文也在支左中犯错误被调离安徽。文革中未等重新复出就去世的有姚克(1917—1969)、朱光(1906—1969)、戴戟(1895—1973)。最早复出的是李任之、杨效椿,1968年省革委会成立时被结合为省革委会付主任。马长炎、王光宇(1969年)被结合为省革委会常委。这时原省委常委吴文瑞与原副省长张祚荫,也分别任宿县与阜阳地区革委会主任,虽是降职也算是出来工作了。这样到1969年复出的前省级干部为6人。吴文瑞1970年因公牺牲。1971年中共安徽省第三次党代会重建省委,前省级干部有三人进入新的省委常委:他们李任之、杨效椿、王光宇。1973年王光宇任省委书记,任质斌任省委常委。同年前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复出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这样到1973年原文革前夕的18名省级干部,出来工作的为7人,加上已去世的4人,1973年前后原省级干部还未复出的有7人,他们也先后离开干校与农场恢复了一定的自由。这7人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1月都担任了省政协付主席(李世农、张恺帆、黄岩、李凡夫、桂蓬、彭宗珠、王中),其中李世农、张恺帆还于19791月重新担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马长炎、张祚荫也担任了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省革委会副主任杨效椿去世,1978年李葆华由贵州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任之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这样到1978年,文革前夕的18名省级干部,除5人去世,2人调离安徽,其他11人都先后在安徽担任了一定的职务。1966年的变动到1978年又大致回到了原点。


文革史笔记之二十文革中流放到安徽的高级干部
[blockquote](2009-04-01 19:47:05)[/blockquote][table=100%][/table]文革中一些党的高级干部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安徽,现简要介绍他们流放安徽的原因和时间.
1.陶铸(1908—1969)湖南省祁阳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1967年1月,陶铸突然被打倒。被指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叛徒”、“资产阶级司令部第三号人物”。1969年在全国备战疏散的形势下,于10月18日,在严密的戒备下,陶铸离开北京到合肥,10月,陶铸病情开始恶化,到11月15日获准施行手术,结果发现,癌细胞已广泛扩散,根本无法进行手术,1969 年11月30日,陶铸在离京后的第43天,死于囚禁地合肥解放军105医院。

2.王恩茂(1913—2001)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7月,王恩茂接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1968年新疆成立革委会时王恩茂任革委会副主任。新疆革委会成立后,林彪在新疆的代理人、造反派还要批判王恩茂,于是1969年1月周恩来派人把王恩茂接到北京,1969年国庆节后,王恩茂到长辛店北京二七车辆厂劳动,长达两年半。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王恩茂于1972年6月下放到安徽芜湖,担任芜湖地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0月王恩茂写一封信给毛泽东。请主席批准回部队工作。王恩茂没有想到毛泽东在收到这封信后,马上批给叶剑英,要求就近分配他到南京军区工作。1975年11月王恩茂离开安徽任南京军区副政委。

3.刘澜涛(1910—1997)陕西米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60年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兼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因“六十一人叛徒”案,于1967—1975年被关押于秦城监狱。1975年5月28日,刘澜涛结束了在北京的监禁生活,被流放到安徽省安庆市,住在安庆市委的一个招待所里。1975年6月21日,中央专案组派人到达安庆,在刘澜涛的住处传达中央“开除刘澜涛党籍”的决定。粉碎“四人帮”后刘澜涛获得平反,于1978年12月离开了安徽回到北京,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4.安子文(1909—1980)陕西省绥德县人,米脂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6年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因“六十一人叛徒”案受迫害。1968年1月被捕入狱,1975年5月由秦城监狱押解到安徽省淮南化肥厂监视流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后离开安徽。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5.许建国 (1903-1977),湖北黄陂人。出生于贫苦工人家庭,13岁小学毕业后入萍乡煤矿学徒,后当铆钳工人。1922年加入安源工人俱乐部,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公安部副部长,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和驻阿尔巴尼亚大使。1967年底,江青在天津接见造反派时,专门点了许建国的名,公开地称他为“特务、叛徒”,指责许建国在暗中整了她许多年。1968年3月11日他以所谓参与罗瑞卿搞江青的“黑调查”的罪名被拘留审查,关押达7年之久。1975年7月流放到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央专案三办于1975年10月作出《关于许建国的审查结论》,将许建国定为叛徒,清除出党。1977年初许建国患癌症,转合肥治疗。1977年10月4日,许建国在安徽省合肥市含冤逝世。

6.李锐1917年4月生,湖南平江人。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大学文化。1934年至1937年,在国立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949年8月至1952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58年8月至1959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58年1月后任毛泽东同志兼职秘书。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963年下放在安徽霍山县磨子潭水电站劳动,1967年11月-1975年5月,在北京秦城监狱关押8年。1975年5月出狱后又回安徽霍山县磨子潭水电站劳动改造。1979年1月恢复工作离开安徽,历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7.钱俊瑞(1908—1985)江苏无锡人。1927 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1928年考入无锡民众教育学院,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文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1964年因一些小问题,被贬到安徽省任安庆地委副书记,文革中因周扬一案于1968-1975被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7年。1975年5月出狱后又流放到安徽,文革结束后,于1978年1月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78年秋离开安徽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10-5-15 08: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红雨斋  文革史笔记  安徽文革

[s:2]  [s:2]  [s:2] 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01:24 , Processed in 0.0749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