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魏绍昌:关于《养猪印谱》

[复制链接]

1449

主题

303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599
发表于 2019-7-21 2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养猪印谱》
    魏绍昌

     “篆刻”与“养猪”似乎无论如何也联系不起来,但在中国特定的年代,却有了由篆刻名家刻成、有郭沫若题写序诗的《养猪印谱》。

     60年代初期,我编过两本印谱,都是方去疾、吴朴堂、单晓天三位上海篆刻家刻成的,一本是《养猪印谱》,一本是《古巴谚语印谱》。前一本是为了配合大跃进时掀起的养猪高潮;后一本是响应1961年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两本印谱都取材于当时报刊上的新鲜材料。篆刻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我想推陈出新,利用印章这块“方寸”之地为现实斗争服务,做到古为今用。两本印谱前后编成之时,都寄呈郭老教正,并请他题签作序。郭老收到后,很快就寄来了他写的题签和长篇序诗,对我们的这种尝试性的新作,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和鼓舞。《古巴谚语印谱》收印章四十七颗,已于1964年10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养猪印谱》当初曾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得到金石界同志的好评。但它是大跃进的产品,随后由于我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难,养猪方针一度有所改变,当时的出版社要我们加以修改才能印行,我认为一改动势必打乱整个结构,比较难办,而且部分印章重刻也颇费时,所以便搁置下来了。不过郭老在1962年初的《人民日报》连载他的《读<随园诗话>札记》,却把他为《养猪印谱》写的序诗收进札记中去了。在第七十则《讼堂养猪》中,郭老写道:“前年有三印人辑成《养猪印谱》分社论篇、语录篇、良种篇、宝藏篇,荟萃养猪号召,分刻印章一百颗而拓制成谱。索余为序,余因题诗一章,新诗人中有见余诗者,颇嫌不大庄重,实则我乃以极端庄重之态度出之。猪之当被重视,即在今日似亦尚待进一步普及。”这段介绍文字之后附录了序诗原文:“猪为六畜之首,十二辰应该倒个头。猪是多产作家,试问何处不如马羊牛?哪项不及鸡与狗?专工虽小劣,博涉实为优。猪之为用大矣哉,浑身都是宝,浑身都是肉。不问鬃毛膏血,不问肺腑皮油。不问脑舌肠胃,不问胎盘眼球。杂草为粮产奇珍,粪溺使五谷丰收。以猪为纲,保钢保粮。猪肉一吨可换钢五吨,猪身是座炼钢厂。换取一部拖拉机,只用猪鬃十二箱,猪身是座机械厂。换取化肥十二吨,只用一桶猪肠,猪身是座化肥厂。发展工农业,多多靠在猪身上。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公养为主私为辅,百子千孙寿母猪。自繁自养开猪源,宁乡垛山皆可取。凭君一卷书,此乃养猪经,非是区区一印谱,养猪高潮掀上天,要使天公牵牛也牵猪。人民公社无限好,共产主义有前途。猪多肥多,粮多钢多,不亦乐乎!不亦乐乎!”郭老的序诗,就是选用我编写的印文巧妙地连缀成篇的,末尾还有两行题识:“1960年10月8日晨,接阅《养猪印谱》,信笔书此,以粪其首。”

     十年动乱之后,令人高兴的是这本冷搁了十七年之久的印谱,据说又可以出版了。1977年5月我们将这个喜讯写信报告郭老,并请他对这本印谱重加审阅。几天之后,郭老的秘书王廷芳同志复信说:“正赶上郭老生病住医院,医生嘱近十天左右不让他看东西,但此件我们还是准备让他过一过目,这须待到下月初了。”到7月8日,王廷芳同志又来信告诉我们:“最近趁便请郭老审阅一遍,郭老认为:《养猪印谱》得以出版,很好,‘序诗’照原版刊印即可,因现在手抖,就不另写字了。”当时我们捧读来信,都很兴奋,禁不住热泪盈眶。可是后来使我们感到无比遗憾的,不但是郭老在逝世前没有见到这本印谱的出版,而且直到现在,郭老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这本印谱仍然在难产之中,尚未公诸于世。回想起郭老生前对这本印谱的热情关怀,大力支持,特别在他身患重病之际,还是对我们不断鼓励,继续支持,这些情景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我写到这里,心情感到非常沉重,非常难受。

     〔附〕


  《养猪印谱》编后记(节录)

     196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和三位篆刻家聚在一起,看到报上一则新华社北京电讯,报道“全国有两千万头母猪怀孕待产”,我们四人深深地为这件喜事激动了,大家高兴极了,想到应该为这两千万头母猪送一份贺礼去。送什么礼好呢?商量的结果,决定为猪刻一部印谱送去,猪对人民的贡献这么大,完全有权利接受我们这样一份“雅礼”。接着就由我搜集资料编写,他们三人分头篆刻起来,花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养猪印谱》。在篆刻方面,我这三位朋友都有二十年以上的功力,去疾的奔放,朴堂的精严,晓天的雄浑,各有师承,而又各具风格,识者自有公论,我是外行,不想多说,这里主要谈谈我在编辑方面的一些感受。

       第一,社论篇。一共选刻了报纸上三十一篇社论的题目。这些题目,恰好概括地阐明了养猪的政策方针,并且对于种苗、猪圈、饲料、喂养、防疫、管理等养猪各方面的重要问题都作了宝贵的指示。我们从党中央的《人民日报》选刻了三篇题目,其余则依据全国二十八个大行政区划的省级报纸各选刻了一篇题目,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从北京到西藏,除台湾省尚待解放外,全国各地普遍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养猪高潮,各地的党政领导对于养猪问题多么关怀。因为所选刻各省报纸的社论题目限于一篇,有许多关于养猪的社论题目便没有选刻,姑且举两个已经割爱的例子:1960年2月23日《北京日报》的社论题目《愿养猪战线红旗如海》,表示了首都人民对养猪事业怀有何等的雄心壮志,多么崇高美丽的理想!1959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的社论题目《坚持穷办法大力发展养猪》,穷办法就是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因陋就简的养猪方针,上海是个富庶的地区,物质条件比较优越,惟其如此,党更需要强调穷养猪,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伟大精神。

       第二,语录篇。关于养猪的谚语很多,我们选刻时坚持了“厚今薄古”的原则。“养猪没巧,圈干食饱”,这两句本来在各地流行颇广,但现在养猪,一定要苦干、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学科学,闹技术革命,找各种窍门。像浙江一位老妈妈养的母猪一年能产三胎,还能用粗饲料喂出肥猪;上海金山县的一位饲养员在养猪工作中从正面和反面经验中精心探索并掌握了客观规律,取得了七年不死一头猪的显著成绩。这些事实没有巧干行吗?因此“养猪没巧,圈干食饱”是老办法,今天已经不够全面,所以就没有采取。又如过去有两句“农民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这和现在的两句“扫盲不离书,种田不离猪”对照起来,就划出两个时代的不同,今天不但没有赶考的秀才,也没有被剥削压迫的农民,农民都在学文化了,大批大批地在摘掉文盲帽子,所以后两句比前两句有了更现实的时代意义。

       第三,良种篇。中国是养猪最早最多的国家,因此猪种之多,也是世界第一。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在1957年搜集的一次极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的猪种已有一百零九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良种,我们这里只选刻了十五种良种的名称作代表,更是很小的一部分罢了。党为了发展养猪业中猪源的需要,极其注意猪种的保护、繁殖和改良工作。云南省西双版纳猛腊县一带所产的猪,就是过去尚未发现过的优良品种,据调查该猪的屠宰率比荣昌白猪和金华猪都要高百分之二点五强,出产的油脂占其体重的十分之一,膘厚六厘米,鬃长八厘米,在体型、外貌上相当一致,背特别宽,而且平直,不像其他良种普遍有背凹的缺点,遗传性方面也比较稳定,它的特点为体躯较短,繁殖率低,这些完全可以通过选种和加强饲养管理来改进,不用花太长时间就能培养成一种近乎理想的脂肪型良种。

       第四,宝藏篇。猪的全身绝大部分可供食用之外,据初步统计,可以制成三百多种产品,包括各式各样的日用品、药品和工业原料等。我们从猪头到猪尾巴列举了三十多处猪身上的名称,作为印文,而在每方边款上所刻明的用途,仅仅是举其一斑而已。猪不但浑身是宝,而且比别的家畜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点,那就是繁殖力最强,成熟期最短,排泄量最大。一头母猪一年可生二三胎,一胎猪仔至少有十头左右,猪又生长得很快,一般七八个月就能长成一二百斤的肥猪。一头猪一年还可以排泄四十担猪粪,施在田里,就可以增产三四百斤粮食。不仅如此,天津市第二食品厂还利用猪粪作为沼气发电,取出了沼气的粪渣粪水又能够提炼维生素乙,提炼后剩下的滓屑,再可以制出焦炭、煤焦油,同时在沼气里还可以制出作为人工雨用的原料来,这样一算,一斤猪粪经过综合利用后,收回的价值比一斤面粉还贵。

     这部《养猪印谱》在编辑篆刻过程中,正当党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量养猪是促进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目前需要大量肥料,养猪又是解决肥源最实际有效的办法。这样使我们更加明确养猪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更有信心来完成这个工作了。

     最后,感谢郭沫若同志的题签和序诗,郭老以诗人饱满的热情为养猪唱了一支最好的颂歌;齐燕铭同志也为我们书写了“推陈出新”的题词。这些前辈的墨宝,使这部印谱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https://blog.boxun.com/hero/dayuejin/2_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17:03 , Processed in 0.0229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