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柯伟林那项开拓性的研究起,"集权主义论"颇具影响力。持这一主张的学者从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出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是延续着的党国体制迈向顶峰的开端"。如其所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特别是在国民党以及后来的共产党的党国体制统治之下,国家的控制日益增强,到1949年之后,在一种专制主义中达到高峰,其深度与广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他们虽然已经注意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出现的"一种缓慢的、平稳的但也是明确的对于个人与共同体自主性的再度肯定",也就是所谓"集权主义的顺应力"或现代中国的自由领域问题,但是,集权主义依然在共和国早期的历史研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孔飞力(Philip A. Kuhn)所言:"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也是具有多重发展方向的。但如果将20世纪当作整体来看待,这便成了一个关于中央集权的国家不屈不挠地向前迈进的故事"。他所论述的1950 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则是这个故事中的"最新篇章"。
涉及中国革命的另一个讨论与"解放"有关。根据历来的官方大叙事,新中国最主要的标志是人民的解放--翻身当家做主人。"压迫叙事"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种种研究,将中共执政后的政体视为对"解放"的"背叛"。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则提出了"革命是一个创造新的统治结构的过程"的观点,主张必须从革命和自由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法国革命的"原初模式"中摆脱出来。他认为:"与其将革命视为一个解放的过程,远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统治结构被创造出来,去对抗、击败、取代另外一种统治结构"。为此,"共产党自然要赋权于新主体,动员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同时打破了旧的统治结构--铲除、驱逐、羞辱、恫吓旧日的精英。然而那些逃离了旧日精英统治的人们并非简单地获得了解放,他们同时被卷进一个革命进程里,受恩于一个革命的政党,并顺从于一个新的革命的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