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37|回复: 1

孙涛:太原文革运动的兴起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9-27 06: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涛

6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为通栏标题,刊登了聂元梓等七人将斗争矛头指向北京市委和北大校党委的大字报原文。更有评论员的文章号召全国的革命派与“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毛主席和党中央指示的,不论他们打着什么旗号,不管他们有多高的职务,多老的资格”的黑帮们进行斗争,并把他们彻底摧毁。同一张报纸上,继前一天的重要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的重要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做彻底的革命派,不当动摇派,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在这两篇社论的鼓动下,首都北京各大、中学校开始出现了狂热的红卫兵组织。他们将毛泽东尊为自己的红司令和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开始走出校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四中革命学生的倡议,提出要废除高考制度,《人民日报》同日发表题为《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对高考制度作了批判。

7月16日,毛泽东横渡长江。老人家的劈风斩浪,已经离开了体育健身的原本意义,他所要显示的,是一代伟人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在党内外不可动摇的力量。是要用这种权威和力量,鼓励一代青年,在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跟着他奋勇前进。

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高校招生取消考试,要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上大学,还特意指出,本年度的高等学校录取工作,从1967年1月1日开始,月底结束。

8月1日,毛泽东主席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写去一封信,热情地支持他们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举动,这封信作为党内文件,迅速传向全国。

8月8日,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十六条》。《十六条》成了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

8月17日,毛泽东主席的“大字报”作为一份“八届十一中全会上的中央文件”,传达到“县团级”。这份毛泽东主席写的“大字报”,题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写于8月5日,虽未点名,矛头却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形成“中央文件”下发后,在全国开始了用大字报“炮打”、“炮轰”的各种高潮。前一段因毛泽东主席在南方度假,由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时向北京各大专院校派出工作队的举措,也就成了被毛泽东主席返京后指责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神话了的领袖加上党中央的文件,一下子就把全国的学生们发动起来了。全国的学生们,不论是成立了叫啥名称的革命造反组织,都确凿地感到毛主席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太阳,都表里如一地觉得自个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红司令领导下的革命行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自己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方向绝然无错!在无数没有反骨的年轻躯体内,奔腾的是殷红的、要紧跟伟大领袖闹革命的热血。有毛主席挥手指航向,太原市的所有大学和中学,与北京的所有大、中学校一样,已经无法正常上课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放暑假一说。这一年的高考,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来临而被取消了。至于明年怎么上大学?刘灏不知道。当时全国的高三学生们,恐怕全没有人知道。

太原市的两个动员大会

1966年的夏天,山西与北京一样,风云莫测。

7月16日,中共山西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下发了题为《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安排意见》,即(66)130号文件。

文件第一条指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头等大事,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有机关、学校、厂矿、商店、部队、农村和城市街道,都必须毫无例外地进行这场文化大革命。所有党员、干部都要积极参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并在运动中经受考验和锻炼。

文件第二条指出了运动的方法:

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要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武器,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黑帮和一切牛鬼蛇神统统揪出来,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斗争。需要夺权的单位要及时进行夺权,需要改组和调整的单位,要进行改组和调整。

文件第六条指出:

开展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都必须有一支坚强的工作队。所有工作队员,都必须参加文化大革命。

文件第七条又强调了贯彻华北局会议精神的做法:

省、地(市)和正在进行四清的县,要按照规定的范围,召开一定的会议,传达讨论华北局会议的精神,开展批判和斗争。同时,要在干部群众中进行动员,放手发动群众,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彻底揭露和批判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一切牛鬼蛇神,迅速把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推向高潮。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是一心要紧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一心要搞好“文化大革命”的。如何搞好?省委的思路是和搞“四清”运动一样,要往开展运动的单位派工作队,再按华北局会议精神开展批判和斗争。所谓“四清”,是“文革”前由中共中央发动,旨在清理农村走资派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开始,叫做“清工分、清财物、清帐目、清库房”;后来扩大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如派出“四清工作队”一样,由省委向下面派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这是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南方巡察,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时,领导“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思路和方法,当毛泽东主席由南方返京后,即将这种思路和方法,指责为镇压群众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并加以批判。山西省委也因此而被造反派们戴上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被大批特批。省委也因此而反复检查,直至被夺权。当时,山西省委正是在上述文件的思路下,搞了几个大动作。

中共山西省委和太原市委在7月18日同时开了两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两个会议的会标一样,两个会议的情况却不太相同。

省委召开的会议在省城迎泽湖畔的湖滨会堂,省委第一书记卫恒在大会上做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长篇报告。他在报告中说:“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要打击的目标,就是一小撮钻进党内的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大小小的当权派;同时,还要注意把那些有个人野心的阴谋家挖出来。”显然,这是有所指的,因为在华北局工作会议上,太原市委第一书记袁振,已经被定成了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在讲到要做真正的革命“左派”时,卫恒引用了《红旗》杂志的社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话说:“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是可以信赖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左派的核心。”卫恒还强调:当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左派,“就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他还指出:“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信任党、拥护党、坚决按照党的政策办事”;“要善于团结大多数群众,”;最后号召全省各级党委“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火热斗争中经受考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市委召开大会的地点是新建路市委礼堂。市委第一书记袁振在大会上正式向全社会公开了华北局会议的内幕,对自己的问题做了如此检查:“太原市还有些重大问题没有揭出来,我的问题就没有揭出来嘛!我是犯了严重错误的,我的问题是在华北局会议上揭出来的。”他还说:“我犯了严重错误,犯了罪,搞了宗派活动,利用《傅山画集》等问题反对省委。”并沉痛地说:“我把自己推向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方面,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

会后,按省委的部署,省委派出由省委书记处书记贾俊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太原市委,动员市级机关干部开始揭批袁振;接着,《山西日报》根据省委决定,在7月24日公开点名批判分管文教的副省长王中青。当山西大学化学系的五名学生率先贴出大字报,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山西大学校党委及其主要负责人刘梅后,省委第一书记卫恒为了体现省委支持学生运动的政治态度,指示山西日报社领导,在8月5日的报纸上,全文刊发了这张大字报,还配发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点了在山西大学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梅,以及党委常委、山西大学教务长宋华青的名,指责他们推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同一天的《山西日报》上,还报道了太原六中革命师生揪出以党总支书记李雪明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消息,同时,这一天的《山西日报》还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决定,公开点名批判著名作家赵树理。在省委的领导和促动下,省委机关报的导向又如此充满了火药味,省城太原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大学、中学,各种各样的大字报,正铺天盖地而来。

点火会让刘灏明确了斗争大方向



太原五中的教师们,并没有因为有一个战斗力不强的七一战斗小组,而逃脱被“横扫”的厄运。与七一战斗小组对立的红卫兵和其他革命造反的组织,认定刘灏不敢革命造反,因为他的七一战斗小组不参加揪斗老师的行动。红卫兵那时的斗争目标是老师,出身不好的,那是铁板上钉钉,一个也休想溜掉。仅仅因为言语不慎而引来灾难的老师,就大有人在。有一位外语老师,因课堂上一口流利的英语,正被造反的红卫兵们怀疑成“里通外国”。偏偏那天他上课时,赶上天上阴云密布,偏偏在老天爷雷霆大作时,他竟由不得惊呼了一声:“啊呀呀,我看要变天啦!”把对非政治的种种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引入到政治中来加以引伸和纠缠,在中国的历代文字狱中,都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手段。红卫兵们用毛主席老人家那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尺子一量,立即就意识到“变天”的含义是何等的可怕,而公然高喊“要变天”的老师又是何等的反动。这样的阶级敌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人民的课堂上,他要“变天”,这不是要让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吗?难怪毛主席他老人家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呢?恐怖的警钟,一旦如此地在他们的头脑里响个不停,小小的心灵里,就再也容不得一丝想像中阶级斗争的风吹草动了。

学生们要造反了,要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太原五中的领导们,绝不比市委和省委的领导人高明。一想到前些日子还有过让彭真题字的想法,心中就不由得紧张。好在学了省委的[66]130号文件,省市委领导们都口口声声说要加强对运动的领导和支持呢!现在学生们跟上毛主席横扫牛鬼蛇神,揪斗有问题的老师了,作为学校的党总支,敢不积极领导?敢不积极支持?

山西省委和太原市委高层的这些党内斗争,对当时的刘灏而言,似乎还不是身边需要十分关注的事情。他作为头头的那个七一战斗小组,因为在校园内的运动中无所作为,正被校园内红卫兵和其他一些造反组织斥之为保皇派。想革命、想造反的七一战斗小组的学生们,既不想参加揪斗老师的造反活动,又一时不知将革命的靶子落在何处。刘灏猛醒过来的契机,是党中央发布《十六条》后,北京的串联学生们来到太原举办的那次传经送宝大会。8月12日,中共山西省委向全省教育战线下发了一份通知,允许各高等院校师生们在院校间互相参观大字报,互相召开座谈会交流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经验。也就在这时,由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等首都高等院校的一些大学生们结伴来到了太原,组建起了首都赴晋革命造反大队。次日,首都赴晋革命造反大队向中共山西省委提出,要向太原的革命师生传经送宝。北京的革命学生来太原“点火”,省委不能表示反对而只能表示支持。于是由省委出面组织,请首都来的红卫兵小将登上了湖滨会堂的讲台,向省城太原的革命师生们做了一场报告。首都红卫兵赴各地串连的壮举,山西省委领导急于要站在运动前列领导好运动的心态,促成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三位首都赴晋革命造反大队来太原革命造反的红卫兵战士,穿着父辈们曾经穿过的绿军装,手握那时副统帅林彪在公开场合跟在毛主席身后不断摇来晃去的小红书《毛主席语录》,虽显得幼稚却威风凛凛。他们被山西省委的常务副书记王大任请上了湖滨会堂的主席台,用年轻人高昂嘹亮且不容置疑的北京腔,向台下那一片期望着也在文化大革命中燃烧自己血液的太原大、中学生们开始传经送宝:

……毛主席他老人家为了反修防修,为了让我们的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已经好多天没有睡好觉了。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地方有没有呢?我们学校有没有呢?有!只有把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统统揪出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睡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和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在运动初期执行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把斗争矛头对准老师和学生,企图扭转运动的大方向。你们的学校有没有呢?你们山西,你们太原有没有呢?……

这种会议,在那时被称为“点火”。

会议刚完,还没有走出大会堂,刘灏就急于找他的对立面辩论起来了:“你们不是说我们七一战斗小组不敢革命,不敢造反吗?你们不是说我们是保皇派组织吗?听听人家北京红卫兵的说法!学校党总支不敢引火烧身,而是放火烧人,你们不炮轰党总支,只会斗老师,你们才是保皇派呢!《十六条》里讲的明明白白,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刘灏要证明他带领的七一战斗小组不是什么保皇派了。一张署名为“七一战斗小组”,标题为《质问校党总支要把运动引向何方》的大字报,在太原五中第一次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党总支和书记王振东。大字报指出:“支持学生揪斗老师的学校党总支书记王振东是走资派,所以党总支才要转移运动的大方向。”

在太原五中,这张大字报的结论,是众多老师和学生们在党中央的舆论引导下一想就通的道理。这张大字报使七一战斗小组的大旗哗哗响起,更多的学生便聚到了刘灏身边,连那些遭受揪斗之苦的老师们,也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刘灏的革命行动,因为刘灏的斗争目标是学校党总支,是党总支书记王振东这个走资派,而不是广大教师,包括出身不好的教师。刘灏终于成了太原五中一派群众组织的核心人物,开始熄灭了通过高考在电影屏幕上扮演英雄的演员之梦。有党中央制定的《十六条》做依据,有北京的红卫兵做榜样,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领袖崇拜热,特别是当时在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心中,由这种崇拜热激出的政治盲目性,使刘灏踏上了一条原本不属于他的革命造反的不归之路。再往后,按照《十六条》的要求,刘灏终于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山西省委的“走资派”。当在这种革命造反中节节胜利,他成了太原市新生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的常委后,自然而然地在太原五中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成了太原五中革命委员会主任的不二人选。杀向社会的刘灏,并没有忘记在五中一统江山后,按当初自己大字报指出的问题,去纠正原校党总支执行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派人把运动初期被揪斗后戴上“牛鬼蛇神”帽子遣送回原籍的老师们,全部喊了回来。让他们在学校参加运动,撤销对他们的专政,照发工资。有一名老师解放前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干过,已经被遣送回南方了,手下有人说:“那么远,还用去叫回来?”刘灏说:“多远你们也得给我叫回来,他讲课讲得好,以后还得给咱们上课呢!”刘灏认定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要揪出党内的“走资派”,防止党变修,国变色,现在是停课了,可以后还要开课,绝不能揪斗老师。这也是他与五中最初揪斗老师的那些红卫兵们在革命造反问题上,思想认识不一致之处。

太原五中七一战斗小组将斗争矛头指向校党总支的那张大字报,与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的那张被当时报刊上一致称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在聂元梓的背后,有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在撑腰,而刘灏的背后,此时并没有一个后台支持。这便注定了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要做多次的选择。

刘灏在太原五中策划出的那一张大字报,在五中虽然反响甚大,但还不足以将他真正地推向山西“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舞台。与袁振、王中青这些做大官的大人物相比,与赵树理这号大作家相比,与山西大学的校党委相比,一个五中的党总支书记算个啥?就是与太原六中造反的学生们相比,人家都把党总支定成反革命集团了,刘灏这儿才刚刚揭发党总支的问题,差距何其之大!

正确地回眸历史时,我们应当看到,那时从上至下,无论党内的高级干部还是一腔热血的大、中学生们,大家都是要听毛主席的话,都是想积极投身这场由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都是在按党中央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十六条》来寻找“文化大革命”的靶子,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卫恒如此,中共太原市委第一书记袁振也是如此。太原五中的中学生刘灏,投身“文化大革命”后,在为同学中好朋友的父亲抱打不平时,自然也会找到“文化大革命”具体的靶子了。就这一点而论,在他们日后不同的命运轨迹中,却有着共同的悲剧因素,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党外形成了个人迷信的时代,在一个缺失了党内民主,而党的最高领袖却要用个人迷信发动大民主的政治环境下,在全党集体失语的迷失途中,政治家卫恒和中学生刘灏,都一样跳不出被他们打心底称颂并高喊万岁的领袖的意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04/10/8444538_383498458.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6: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家孙涛简介

孙涛,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委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太原市优秀专家。

1947年2月21日出生于太原;

1954年――1960年先后就读于太原东缉虎营小学和校尉营小学;

1960年――1965年就读于太原三中五年一贯制;

1965年――1970年就读于山西大学中文系;

1970年――1980年就职于太原市北郊区通讯组,任组长;

1980年――1986年就职于太原市文化局《并州文化》月刊社,任主编;

1986年――1991年就职于太原市文联《城市文学》月刊社,任主编;

1991年――2003年就职于太原市作家协会,任主席;

2003年主动辞去协会主席职务专事读书创作。

孙涛主要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朱衣道人》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而变革的时代,顾炎武、王夫子、黄宗羲、傅山等文化大师,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杰出的代表。傅山更因其神秘而传奇的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谜团。本书以傅山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在李自成攻入太原前后的种种活动,以及满清入关、大明王朝灭亡后出家做了道士,策划起义,被捕入狱,抗词不屈,出狱后又云游天下的种种行迹。对傅山与江湖女子梅花母女纯真而热烈的感情,也有极富人情味的描写。

    (该书1987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恨》

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几位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巨变中,各自的命运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文弱书生变成了双料间谍,书香后代落入了烟花风尘,风流才女嫁给了军警汉奸,大家闺秀选择了吞金自尽。在军警汉奸和我党过路干部展开的生死斗争中,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异梦,妓女为尼,少爷出家,一代风流人物纷纷演出了不同的悲喜剧。书中以五台山超红法师的日记为每章引语,更让读者的视野能纵跨四十年,在人物的各自命运中,看到历史的变迁。

(该书1988年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西部人鬼录》

1948年,西北军马步芳的混成旅旅长“骆驼王”在制造了小黄村血案后,裹袭走人民解放军华挺将军的小儿子,在大漠深处神秘地消失了。1964年,华挺将军奉命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清理幅射区时,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知名的“沙漠部落”。在荒蛮的历史凝结处,人间和地狱仅仅是一步之遥。当文明再度闯入沙漠中的这一处鬼域天地后,这里与世隔绝的男男女女们,便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巨变。

(该书1988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葫芦迷阵》(与冯云合作)

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边区葫芦川里的泥娃,从被人送进城里的店铺做小伙计,到又一次回到葫芦川,经历了一次次生活的磨练,也练就了不屈的斗志和聪慧的心计。葫芦川里的一场场风云突变,扑朔迷离而又扣人心弦,泥娃的经历,能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在猎奇之后、产生出深刻的思索。

(该书1989年由希望出版社出版。)

    《金融家》(与银小骏合作)

一座24层的金融大厦在龙城落成了。举行剪彩仪式那天,工商行的行长郭唐雨接待了各种各样的宾客。这些宾客们与行长之间,都曾有过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纠葛,而这些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纠葛,在金融大厦完成了剪彩仪式后依然在发展和进行着。金融业可以视为我们社会的血脉。从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到文化精英和普通老百姓,这道血脉的流淌和波动,都与他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作为一位身处社会变革时期的金融家,他的欢乐和痛若,不但影响着他身边的人,也将会感染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该书199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重返伊甸园》

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姗姗被分配到龙城报社当了记者,她的恋人,纪检干部苏大洋却因为一桩流氓犯罪案,从她的身边消失了。姗姗的父亲是副市长,他把钟泉介绍给自己的女儿。当姗姗和钟泉在舞厅里倾吐爱情时,苏大洋却突然出现在姗姗的面前。原来苏大洋的案件背后,是一桩更大的经济犯罪案。当一切真象大白之后,苏大洋却命丧南国。面对已经怀上苏大洋孩子的姗姗,依旧深深爱着姗姗的钟泉,将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其实,真正的伊甸园不在天堂,就在人们的心上。

(该书1993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龙迹》

在权力场上,只会舞文弄墨的作家和编辑们尽管也在狗撕猫咬,但归根结底都是糊涂虫和失败者。无论是总拿上自己没地方发表的作品,来“支持”自己管辖下的刊物的文联老主席,还是公开贩卖纵欲观而暗中抄袭别人作品的大诗人;无论是主动投入主编怀中的女编辑,还是在一宗国际诈骗案中受到牵连的男学者,他(她)们对人生的参悟,并不一定比没有文化的人能强多少。盛世的龙城灯会原本是要显示歌舞升平的,却因出了人命案而暴露出社会转型期人性的种种弊端。龙的子孙们,在各自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同的生命印痕。

   (该书1997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龙碑》

环山县的县委书记文大龙去世几年后,由农民企业家古栓驴发起,为他立起一座纪念碑,同时,由县文化馆老馆员班梅香执笔,一部以文大龙为主人公的电视连续剧也写成了。龙城影视制作公司决定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由此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故事。剧组内的“爱情”生活不断变化着,剧组外大气功师的活动也影响到了剧组内,而剧本真正的编剧了解到县委书记文大龙当年真正的生活和不为人知的情感后,他的女友也向他揭开了她生活中的另一面。生活原来远比剧本的描述要更生动和复杂。

   (该书1997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龙蚀》

省报的大牌记者汪彬在赶赴龙城建立记者站时,绝没有想到会被灰溜溜地赶出龙城。文革中的造反派还掌握着龙城的政权,他们和党内的腐败份子结成死党,正在进行着犯罪和掩盖历史的勾当。汪彬认定记者的笔不能做涂抹历史和粉饰现实的文章,面对老省委书记的责难,他只身赴京要向中央讨个公道。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其实有一个加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始终坚持为民代言。与卖淫女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样,新闻界也不是一方净土,所以在病床上,汪彬的恩师省报老总深有感触地告诉汪彬:有病得早治。

(该书1997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天龙盗宝》

太原晋祠天龙山石窟为唐代宝物,但有身而无头者多,一代名胜禅林因何遭此劫难?这些国宝是怎样被盗的?围绕这些事件,各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不禁时而为其愤怒,时而为其扼腕。

(该书1997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舍利之谜》

    太原晋祠有奉圣寺,寺内有舍利生生塔。塔下的舍利子由一颗而生生不息竟变成千百颗,这种变化淹没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从而也尘封了几位无法写入正史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该书1998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云陶真人》

明末清初,山西一代文宗傅山以其神秘和悲壮的人生,以及在诗、书、画、医诸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这是作者第二部以傅山为主人翁的长篇历史小说,对傅山的人生进行了更为生动的刻划。

(该书1999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龙族》

龙城前任市委书记的女儿被一家海外巨商派驻龙城,担任投资经理,由此在龙城引发出一连串曲折的故事。两位香港小姐选择了与父辈绝然不同的人生,漂亮的女乡长还在痴爱着比她大18岁的老农,当年的造反司令看不惯年轻的歌厅老板,在仕途上敢作敢为的副市长决定尝尝资本主义的味道,而年轻的大学生王红却要甘当第三者以获得自个的爱情。当在龙城投资的海外富商来到龙城后,当年的一段苦恋岁月再次泛起,又让女乡长家中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波澜。作品中变革的时代和变革中的人物,被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该书199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纳入该社《小说界文库》。)

   《麻雀》

    一位做了书商的诗人,快乐地污染着我们的文化事业;一位兢兢业业的编辑,甘心情愿地安度着自己残缺的人生,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得意地享受着侵害别人的爱情,还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蹈演员,理智地四处寻找猎物,以满足自己无法满足的性欲。这些人各自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故事,相继演出了自己难以逃脱的人生悲剧。面对生活中的镜子,每个人都无法看到自己的背影,但背影却永远与人的面孔同在。正如鲁迅所说,孔雀开屏,显露的不光是艳丽的尾羽,还显露了那个最脏的地方。面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双重人格,读者一定也会想到自己的人生。

   (该书2004年5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纳入该社《大众文库》。)

中短篇小说集:

《不能停止的钟摆》

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1986年以前的一部中篇小说和15篇短篇小说。

(该书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散文集:

    《人生隔夜茶》

    这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1992年以前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的散文98篇。

(该书199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篇报告文学:

    《走向全球》(与银小骏合作)

    江泽民同志1990年元月22日在太原钢铁公司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作者真实地描述和刻划了李双良这位当代愚公的形象,再现了李双良成长和创业的历程和对人精确度环保事业做出的贡献。

(该书1992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代雨神》

发展喷灌事业,对发展节水型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太原市喷灌公司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从过去的雨师风伯说起,到老市长魂归古城,作者用时空交错、不断展示细节的笔法,对古城太原的喷灌事业做了生动的记录。

(该书199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长篇叙事诗:

《市委书记三部曲》(与冯云合作)

这部叙事诗曾被《文学报》称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和讴歌城市改革的长篇叙事诗,也被评论界称为诗体小说,由“大潮歌”、“大浪行”和“大河魂”三部组成。

    (该书1987年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飞魂曲》(与冯云合作)

    山西洪洞广胜寺内的飞虹塔是名闻中外的宝塔。塔内所藏宝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宝经因何该就?因何藏于塔内?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要抢宝经,八路军要护宝经,爱国僧人和卖国汉奸也在这场斗争中清浊而分,这一切,在长诗的抒情中得到了详尽的叙说。

(该书198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丛书

   《闪光的道路》(报告文学集)

     与赵欣一道担任该书撰稿人。

    (该书纳入《山西解放四十年丛书》,1990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现代保护神》(报告文学集)

担任该书主编

   (该书纳入《中国企业之光丛书山西卷》199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太原市建国五十周年精品文库》(文学卷)

担任该卷主编。

(该文库199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太原历史名人故事(十本)》

担任傅山故事的撰稿人。

(该丛书2000年9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太原历史故事(三卷本)》

    担任明清卷历史故事的撰稿人。

(该丛书2003年由长征出版社出版。)



电视专题片

    《晋魂》(三十一集)

(参与该片总撰稿。该片由太原教育电视台制作、太原教育电视台、太原有线电视台、太原电视台于1998年同时首播。)

《晋颂》(十八集)

(参与该片总撰稿和文学统筹。该片由太原有线电视台制作并于2000年首播。)

《傅山》(五集)

(参与该片总撰稿。该片由山西省作家影视制作中心制作,山西电视台于2004年首播。)

中短篇小说

   (系《不能停止的钟摆》出版后在各种报刊上散发的主要中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中岛香子冲击波》(刊于1988年第5期《热流》)

《金龙发卡》(刊于1990年第一期《北岳风》)

《气场》(刊于1991年第11期《晋阳文艺》)

《悲恋黄昏》(连载于1996年《山西老年》)

短篇小说:

     错乱家谱系列:

《迟送的花圈》(刊于1988年第5期《火花》)

《剌眼的阳光》(刊于1989年第2期《城市文学》,发时改名《太原人》)

《隔山兄弟》(刊于1988年第5期《小说林》)

《勿一妈》(刊于1990年第2期《山西文学》)

《苦涩的甜姐》(刊于1991年第2期《崛围山》)

《我与非我之我及其他人的轶事》(刊于1991年第5期《城市文学》)

其他:

《悬案奇释》(刊于1986年11期《热流》)

     《灵魂的呼号》(刊于1986年第8期《短篇小说》)

     《玫瑰色的闪电》(刊于1987年第5期《城市文学》)

     《楼群上空的鸽哨》(刊于1987年第2期《天津文学》)

     《在高楼的荫凉处》(刊于1987年第5期《长安》)

     《被濡湿的窗帘》(刊于1987年第2期《女子文学》)

     《殊途同归》(刊于1988年3月3日太原日报《双塔副刊》)

     《毛病二则》(刊于1989年第9期《古交文艺》)

     《旧房子》(刊于1989年6月14日太原日报《双塔副刊》)

     《做CT记》(刊于1990年第6期《芒种》)

     《钱家“下海” 》(刊于1993年第4期《太原纪检》)

     《九连环》(刊于1992年第5期《太原纪检》)

     《片断》(刊于1995年第7期《青年文学》)

     《周末失盗案》(刊于1995年第1期《北岳风》)

     《茶渍、舌病、鸟事》(刊于1996年第4期《都市》)

     《情敌》(刊于1997年5月10日武汉晚报《中国商情小说大展》)

     《方寸人生ABC》(刊于1998年《集邮报》)

     《血色道袍》(刊于1997年第4期《山西文学》)

     《狱事》(刊于2000年第9期《山西文学》)

     《书生报国》(刊于2003年第9期《山西文学》)

散文随笔

     自1994年结集散文集《人生隔夜茶》之后,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又散发各类散文随笔200余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05/11/8444538_38381817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4 01:35 , Processed in 0.0421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