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61|回复: 0

鲁庆仁:我所经历的一次“文革”大串连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5-9-11 0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济南文史》2011年第4期 总53期

  本文所记述的是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上半年全国红卫兵大串连活动中本人的一段亲身经历。

到北京见毛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是长清三中应届初中毕业生。到毕业时,全国学校已经废除了考试,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升学制度。推选之前,学校让我们回家等消息,结果是杳无音信。这时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全国广泛发动,红卫兵运动更是火爆地兴起。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首次在北京接见全国红卫兵,之后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纷纷涌向北京去见毛主席。开始时是学校选赴京代表,后来便无法控制了,几个人建个红卫兵组织就去北京,这给铁路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火车上别说坐,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厕所里,到处都是人。车到了站,上边的人下不来,下边的人上不去,别说休息,连吃饭喝水都成了大难题。
  正当中央、国务院为大串连造成铁路运输困难而大伤脑筋的时候,大连海运学院的15名红卫兵,因挤不上火车而步行一个多月抵达北京。他们的这一举动,为解决交通困难提供了一个范例。《人民日报》于10月22日发表了《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高度赞扬“大串连是群众在文革中的伟大创造”,“徒步行军大串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在上边的大力鼓动下,步行大串连很快在全国红卫兵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我们家在农村,又系毕业生,消息比较闭塞,知道学生要返校闹革命,大串连已是11月初的事了。回校后,我们立刻召集了同班的十几个同学,发宣言、制袖标、做旗子,刻印章,建立了一个叫做“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组织。成立后的第一目标是步行到北京见毛主席,那时见到毛主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串连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去粮所兑换粮票,要拿一半玉米或小麦、一半地瓜干才能换到相应的粮票。说来可叹,我村本来就是一个靠吃救济粮的穷山村,我家又无劳力,粮食分的极少,竟拿不出小麦和玉米,我母亲只好将家中仅存的十几斤绿豆再加瓜干才换了几十斤粮票。
  我们原来准备都去串连的,但突然听说再晚走就可能见不到毛主席了,于是立即通知人员马上到校,结果那一天下午只到了7个人,大概是11月15日左右,我们决定不等其他人,要连夜出发。于下午天黑之前走入了步行串连的行列。出发时每人穿一身棉衣,背包里一床被子,一双鞋,与其他串连红卫兵不同的是,我们每人还背了一包袱煎饼。
  外出串连,也和我们平常生活一样,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件事,当然行是最要紧的,下面我依次介绍一下我们串连中的这四个方面:
  先说衣。1966年下半年,毛主席数次接见红卫兵,穿的都是军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全国便兴起了军装热,如果有人拥有一套军装,那是很荣耀很威风的。在步行串连的队伍中,大部分,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都穿着军装(当然很多都是冒牌货),臂戴红袖章,腰束武装带,很显精神。我们农村无此条件,能找到一星半点军用品就很幸运了,我的一顶军帽还是在北京排了老半天的队才买到的。穿着既无外罩,又无内衣的粗布棉衣,走在路上与那些城市红卫兵一比,显得格外土气,多少有些自卑感;但看到他们不习惯长途奔波,走起路来一拐一瘸的样子,又有点自豪感。有些南方的红卫兵串连没带冬衣,到了北方,他们的大衣、棉衣都是向当地有关部门借的,当然后来能还的就微乎其微了。
  再说食。我们步行出发时,每人兑换了几十斤粮票,钱带得很少,最多的也就带了三四十元,我只带了17元钱。路上,主要是吃我们每人自带的十几斤煎饼,再买一点咸菜,或是买一碗汤泡煎饼。快到北京的几天,我们看到其他红卫兵到了接待站若没钱买饭,就打借条吃饭,我们也试着写借条吃了几顿。后来这些借条都寄回了学校,也没还,就不了了之了。到北京的那一天是晚上,已过开饭时间,接待站给我们每人发了两包饼干当晚餐;离开北京那一天每人又发给我们两根香肠、一斤面包或饼干当饭吃,对于我们这些山区土包子来说真是受宠若惊。
  在北京,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居民委员会吃饭。那帮老太太说我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对我们非常热情,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吃饭有食谱,每天吃什么都提前告诉我们,什么炸酱面、水饺、油饼、花卷,变着法的为我们改善生活。那时在北京吃饭不交钱,每天只交一斤二两粮票,所以没花多少钱,我带去的17元钱,1元钱买了军帽,两元钱买了1套简装毛选四卷,3元钱买了一块包背包用的塑料布和一根尼龙绳子,其它不知怎么花了,就这样连去带回,硬是坚持了四十多天,在返回的火车上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一碗开水。如今事情虽已过去四十多年,可仍然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恍如昨日。
\
  三说住。刚开始串连时,没有经验,住过火车站、学校、大队部、农村饲养棚,虽然条件差,但因我们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去北京的,各个单位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后来才知道,那时全国各地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国家抽调大批工作人员专门接待过往的红卫兵。由接待站统一安排食宿,比自己随便找住处方便多了,从此便很少在农村或非接待单位住过。
  在北京,我们被安排在陶然亭附近的一个街道居委会住宿,住的是一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居委会的人员常到我们的住处问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从11月底到12月底,滞留在北京等待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越聚越多,影剧院、街道、学校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说当时北京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地红卫兵,这给北京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最后说行。我们于11月15日黑天从张夏出发,沿铁路线北行。原打算一夜走到济南的,但走到党家庄火车站已是夜里11点多了。在车站民警的劝说下,我们在候车室住了一宿。第二天穿越济南,一天走了60公里地赶到了济阳县的孙耿镇,住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学校的几个老师和学生接待了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吃完饭收拾时,人家说少了一个碗,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临休息前,我们商量,解放军损坏东西要赔,丢碗是我们的责任也要赔偿,于是凑了五角钱,又留下了一封信,第二天连他们人也没见就赶路了。回校后看到了他们学校给我们寄来的表扬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初出茅庐时的淳朴。
  那时沿途南来北往步行串连的红卫兵络绎不绝,两支红卫兵相遇后,都手举毛主席语录,高呼“革命的战友,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祝你们胜利”的口号以相互鼓舞,行进的路线都是捷径,有时是公路,有时是大道,有时则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根本用不着担心走错路,因为每遇拐弯或改变方向的地方都有前行红卫兵所划的路标(箭头)指示。走起来说累吧,的确很累,但一想到要见毛主席,又有那么多红卫兵相伴而行,倒也精神饱满。有时两支同行的串连队伍,为了显示自己,竟不约而同地搞起了竞走比赛,一会你超过我,一会我赶上你,谁也不甘落后,更感觉不到累了。
  我们北行的路线依次是临邑、宁津、南皮、文安、霸县、固安、大兴,一般一天走50公里路,走到河北时刮起大北风,那风吹得连呼吸都很困难,行进起来更是寒风刺骨,冰冷异常,我们便一同背诵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语录,一步步艰难前行。由于风太大,实在无法走路,在中途休息了两天,用了12天(实际步行10天)的时间,终于到达我们日夜向往的首都北京。但当到达黄村(大兴)时,广播里传来毛主席连续两天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消息,并宣布是1966年的最后一次接见,丧失了只差一两天就见到毛主席的大好时机,我们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
  按照常规,进京红卫兵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即刻安排返回,在京逗留也就几天到十几天时间,像我们一样那些没见到毛主席的红卫兵,都决心要见到毛主席再回去,怎么劝说也不听,一直在北京等了近一个月。主要活动是到北京各个大学去看大字报。在北京的红卫兵,每人都发一张免费乘车证,坐公共汽车非常方便,但很拥挤。当时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公共汽车进京。北京动物园附近有一条到各个大学的专线,汽车一辆接一辆往外发,有时排队还得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挤上车。全国各式各样的公共汽车在北京的大街上穿梭运行,成了北京的一道不算完美的风景线。红卫兵接待部门请解放军为我们进行了几次军训,还组织了一次参观故宫举办的《收租院》展览,一次参观军事博物馆,其余时间均是自由活动。
  如何让这些红卫兵回家便成了问题,没办法最后只得由周恩来总理、江青等一些当时的领导人于1966年12月下旬在工人体育场接见了我们这些步行进京的红卫兵。记得周总理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是步行串连来北京的,我希望你们也能步行回去,如果你们不愿步行回去,我把你们送回去。”听后倍感亲切,终生难忘。就在接见后的当天晚上,接待站的人员早已为我们免费准备好了火车票、食品,急匆匆地送我们回到了济南。

到南方去串连

  早在1966年11月,中央就发出暂缓串连的通知,并说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进行。但实际上红卫兵大串连1966年并未制止住,串连的队伍还是有增无减。我们从北京回来后,原打算等过了春节再去串连的,可又听说大串连有可能被停止,于是决定立即南下串连。这时准备工作便很简单。粮票不用兑换,钱也不用自己拿,都可以在学校借,看来是经国家允许的。说是借,后来谁也没有还。原计划先步行南下到韶山、井岗山,并沿红军长征路到延安返回。出发时每人只带了不到100元钱怎样坚持下去,当时并未多想,现在看来像是天方夜谭,但那时确是实事。从北京回来不到10天便又于1967年元旦后不久重新走上步行串连路。人员从原来的7人增加到8人(6男2女),背包上比北行时少了一包袱煎饼。

  第一天从张夏出发到了泰安,在泰安我买了一双40码的胶鞋,因鞋小不合脚,穿上走路又痛又难受,但舍不得换下或丢掉,硬是坚持走到了磁窑,脱鞋一看,10个脚趾甲下面全都充了血,后来这10个趾甲全脱落了,至今连我自己都很难想像当时是怎样挺下来的。再往南走,正好赶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穿一身棉衣走路热得实在难受。到了滕县,我们一合计,反正越往南走越暖和,穿棉裤热,背着又是负担,结果是在滕县我们都把棉裤寄回了家。每人只穿两条单裤。好像天公专门与我们作对,第二天就变了脸,北风裹着小雪,一股劲地向我们袭来,当时我们正乘船去微山岛,无法躲避,一个个都冻得浑身青紫,不住地瑟瑟发抖,好不容易到了岛上,住在一个大队部里,因他们无准备,连吃的菜都没有,好歹给我们蒸了一锅馒头,蘸着酱油吃馒头,我一口气吃了6个,0.6公斤。这个记录,我至今也没有再打破。这时的串连,已不是北上见毛主席的单纯内容,增加了学习考察项目,如在枣庄,我们就听取了小说《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强原型的王致胜作的关于如何打日本鬼子的报告,并特意去微山湖看打敌人的现场。在曲阜,去孔府参观了全国声讨孔子的展览。当时曲阜成立了由全国大学生造反派组成的“全国讨孔委员会”,专事声讨孔子的活动,三孔的文物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被红卫兵破坏的断碑残碣随处可见,还有红卫兵套上钢丝绳拉倒石碑的照片。在没被破坏的石碑上,都贴有以国务院名义的封条保护。这时的红卫兵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立了联络站,专门进行煽风点火,造反和所谓“破四旧、立四新”活动,对全国文物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据后来统计,仅曲阜一地,就有一千余件珍贵文物惨遭毁坏,损失不可估量,不过我们是初中红卫兵,上述活动我们都没资格参与,还算是值得庆幸的事。
  1967年元月中旬,经过十几天的步行,我们到达徐州。这时国务院、中央军委已发出通知或命令,要求立即停止全国大串连,走在路上的必须返回。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我们8人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遵上级指示,立即回家;一种是继续串连,但要加快速度,不能再步行了,要坐火车。经过激烈争吵仍不能统一思想,只好分道扬镳。我们4个坚持串连的人,在徐州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后,就乘火车去了南京。在南京只去雨花台参观了一次。因当时天气太冷,我们穿着单薄,外出身体实在受不了,继续南下串连的决心发生动摇。只待了3天,他们3人便回家了。后来听说原来坚持返回的四人,因觉得走原路没意思,转而乘车到连云港,再乘船绕道青岛回的家。
  那时,我三伯父和二叔父分别在杭州和金华居住,觉得离这么近了应该去看看他们。便只身一人到了上海(那时竞不知有直达杭州的列车)。在上海火车站呆了一夜,当时上海正值一月风暴,夺了上海市委的权,在车站上值勤的竞是一色臂戴袖章的红卫兵。
  从上海到杭州,住在红卫兵接待站,第二天就找到了我伯父,他叫王新三(原名鲁昆周),是我县1949年南下干部,曾是浙江桐庐县第一任县长,1966年调任杭州市委任秘书长,家还未搬便赶上了文革,被逼住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内除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橱外什么也放不下,整天的写检查、挨批斗,无法安排我的食宿,只有晚上陪我一同到市委食堂吃顿饭。当时他问我冷不冷,我说不冷。他说,我穿着棉裤都有些冷,你穿单裤能不冷吗?立马到商店由他出钱我出布票,给我买了一条绒裤,穿上顿觉温暖无比。时近春节,他竟无法留我过节,我只得于1967年大年初一去金华,在火车上和接待站度过了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春节。
  大年初二那天我到金华县委找到我叔父家。他叫王明新,原名鲁田周,和我婶子均系我县南下干部,文革前一个是金华县县委书记,一个是县妇联主任。我去时都以叛徒、走资派的名义靠边站了,一家三代六口人被赶到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里(我婶子的父亲文革前是金华地区医院院长,因地主出身,文革开始后被打成反革命撵出医院,只好寄住婶子家)。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扫街,贴红卫兵给他写的大字报,随时听候红卫兵召集的批斗他们的大会。写检查、检讨,交待材料更是家常便饭。有工资不发给,每天只一角钱的菜金,文革十年,他们被整十年,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们的冤案才得以彻底平反。补发了工资,我外公和婶子办了离休,我叔父又被重新任用为义乌县县委书记,这都是后话了。
  在金华挤住在叔父家,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白天上街随便逛逛,晚上帮他们抄抄检讨书。他们在自己家里都不敢高声说话,连收音机也不敢开高音,当然也不让我大声说话。红卫兵批斗他们,必须随叫随到,外出要向红卫兵请假,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就更不能陪我出去了。我对他们的遭遇甚感不平,也无能为力。住在那里很受拘束,也很无聊。只待了十几天,便免费乘火车返回了济南,结束了大串连的行程。
  这次大串连历时两个多月,徒步行程近2000里,乘车3000里。是我走出校门,奔向社会的第一课。确实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它的确影响了我的一生。四十多年过去了,大串连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无法忘却。《狂飙》一书中有一段话:“大串连,给身临其境的老三届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宝贵的一页”。确实如此。

http://ws.jnzx.gov.cn/html/2013/wshm_0906/18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19 11:06 , Processed in 0.0541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