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64|回复: 0

陈育延:我的感言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4-4-13 09: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中,偶然的因素,我在科学馆居然直到“727 ”才出来。

陈育延曾是我们科学馆的“俘虏”。有一天有人说要给陈育延换地方,怕背不动她让我帮忙。我下楼去了,看到她很虚弱的身子(可能已绝食几天),很轻易就被背上了,我在旁没伸上手。走了几步,陈育延低弱的声音说:“我要糖”。我摸了口袋掏出一块硬糖。她说:“要软糖”。我没折了,这可能是科学馆中的唯一一块糖啊。

我要谢谢陈育延对这书的帮助,可惜我们熟识和交往太晚,有些我绕大弯费力不少才得到的《井冈山》报资料她那儿都有。尽管这样,她帮我核实了许多我不明白的事件。(邱心伟)

《清华文革亲历——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出版了,这是一本看似简单,实际却要耗费大量精力来编辑的书。使我感动的是,编者以他们的极大毅力,不分昼夜地编辑,这个过程感染了我。当电子版的初稿传给我时,促使我真正地进入了回忆。我周围有不少朋友希望我将自己所经历的“清华往事”写成回忆录,而这本书则激发了我重新翻阅自己的日记、笔记、照片和信件,觉得自己确实有责任将回忆录写出来,也愿意向他们提供我所保存的历史素材,尽量完善这本《大事日志》。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当初我们都还是满腔革命热情地参加运动,那时毕竟只有20岁左右,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我们艰难地走过了“文化大革命”。到今天退休以后,“回首往事”,仍然觉得我们不该像许多文艺作品中那样被妖魔化。虽然我们犯过无数次的错误,也遭受过不少打击,但我们这一代的绝大多数人至今仍然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党,并且有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过去所知道的,和我们现在心里所想的,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站出来说和写,这一点没有人能代替我们,也没有人能帮我们证明的。

清华大学不乏聪慧的人,文化革命中清华的大字报及《井冈山》报等各种小报的文章水平,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那些最好的文科大学,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他们。因此我认为,只要大家都将点滴真实经历写出来,哪怕在网上发表,至少对“文化革命”的研究者来说,是会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也会有很大益处的。的确,再现历史真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责任”。

这是我对这篇《大事日志》的一点感悟。

原载 《清华文革亲历——史料实录大事日志》第8页,据清华校友网文本。

http://www.rxyj.org/html/2010/0527/1349286.ph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9 23:40 , Processed in 0.0721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