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76|回复: 2

石铭  文革语言与后文革语言    (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74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10-6-23 18: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铭

对文革语言这个说法,大家都不陌生。文革语言是指文革时期那种政治色彩浓烈的语言。而后文革语言,是否属笔者首创尚未可知。在此,笔者使用这一词汇意指目前官员们经常使用且具有后文革时代特征的时髦用语。

文革语言的典型特征是绝对化。绝对化即黑白分明,非此即彼,一分为二。好的,就万岁;坏的,就打倒;没有中间道路。凡事上纲上线,越左越革命。当时有一条流行的毛主席语录:“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句话,简单明了,立场鲜明,堪为文革语言的典范。但是,在这种绝对化的语言背后却掩盖着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事物的好坏取决于人的主观评价,在好与坏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好不坏、也好也坏或者是好坏难辨的内容。再比如,敌我对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情况来说的。现实生活中,只会在某一点上出现敌我态度截然相反的情况,而在其他方面敌我之间可能是相近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大家都是人,作为人在许多方面的特性是相同的。

文革语言的绝对化特征还表现在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上面。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常常要添加诸如“坚决”、“彻底”、“英明”、“伟大”、 “最”等修饰词。当时的绝对化语言大多是以口号的形式出现的,感染力非常强。

文革后,我国在政府工作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阶级斗争的提法不再流行了。社会活动的中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在语言上也逐渐摒弃了那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语言。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文革的清算还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上总结与反思文革。这种情况,反映在语言上,也就生出了这种看似与文革语言不同却又与文革依然纠缠不清的后文革语言。

与文革语言的绝对化特点不同,后文革语言的特点是永远正确。这种绝对正确的语言,反映在语言的逻辑关系上,表现为因果不对称、使用集合性概念或提供虚拟假设等。比如,我们的领导人说:“只要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心中时刻想着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好工作。”这句话的前提很大,结果却只用在“做好工作”上,前提将结果完全盖住了,当然完全正确。但反过来看,这样的前提,当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这也是一句典型的废话。比如,我们的荣辱观中有以危害祖国和违法乱纪为耻的提法。荣与耻只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而危害祖国和违法乱纪却不仅仅是道德评价所涉及的问题,而必须受到法律与制度的惩罚。所以,这也属于因果不对称的语言。再比如,我们的领导人说:“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完全正确。但其依据的却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拟假设,因为当今没有一个民族是不读书的民族。此外,在许多官员的讲话中经常有诸如民族、人民、国家、群众等集合性名词。在使用这些词汇前若没有严格的限定,大多也是无法把握的废话。

在形式上,后文革语言的语句结构并未摆脱文革语言的模式。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不同的是,对“最”字的使用,比以前减少了。但对诸如“大力”、“紧紧”、“狠”等程度性副词的使用甚至比文革时还要多。几乎在当今所有的党政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都能够见到这样的词汇。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文革语言在现实中的表现是语言暴力,是不讲道理、不允许观点不同的人讲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制。后文革语言的弊端,是讲话者对听众不负责任。讲话者自己说得气壮山河,口水四溅,却又言之无物,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这些话虽然十分动听,却全是虚的,根本就无从检验,也无须兑现。

还须说明的是,文革语言和后文革语言虽然都发自于官场,但其传播范围却并不仅限于官场。其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一种习惯,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品格。这也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转自于博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式语言的背后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股文革的血腥味道,有哪么几个人动不动就是“打到xxx”、“砸烂xxx的狗头”、“把xxx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烧毁xxx,锻铸xxx”、“无产阶级独享的四大自由”、|“走资派xxx”、“牛鬼蛇神XXX”,“阶级斗争xxxx"--------诸如此类的话语甚多,论坛上弥漫着强烈的杀气,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听到这样的声音,叫人不寒而栗。有几张照片可以看看;

     不可否认,文革把人变成了兽,人性泯灭,兽性吞噬了美好的一切。为什么已经消失了好多年的文革式语言会杀气腾腾的卷土重来,充斥在本应心平气和讨论问题的网友之间,尽管这样的人只有极个别的几个,但是崇尚暴力,斗争之上的害人哲学披着种种革命的外衣,又在借尸还魂。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的自由,只要不影响他人的自由,没有人会干涉。但是,如果在论坛上发表言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用攻击性言辞、詈骂性言辞、贬斥性言辞和威胁性言辞,来肆意辱骂他人。如果我们不彻底清除文革语言的恶劣影响,如果继续充斥大量的大话、假话、套话、空话、无效话语,甚至用语唯恐不用其极,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下降,整个民族将缺乏信任,产生信任危机,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组织和效率。如果彻底不清除这种由恶劣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暴力性的言语方式,将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又留下最为耻辱的一章。

    文革已经过去快40多年了,文革斗士们依然阴魂不散。他们依然不许有不同声音存在,他们依然变态地以为自己就是永远正确,而别人,话还没有说出口就已经错了一大半!偏执,易怒,歇斯底里,钻牛角尖是他们的特点,仇恨,崇尚暴力是他们的心态。

    文革语言”是当时政治高压和国人心理变异的产物,它违背了言语交际的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违背了合作原则:国人集体说谎,无诚信;大、空、套、废话充斥整个社会,但提供的信息却不足;日常生活对话中往往插入一些同题旨、目的风马牛不相关的政治套语或口号等;言语隐晦,语义不明.其次,违背了礼貌原则:抛却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语言文明礼貌传统,言语行为损人利己,制造矛盾.再次,违背了协调原则:话语不适题、适境、适位;言语行为无向善性和可接受性;“造反派”实施“暴力语言”,其言语行为没有与交际对象相接相配的趋向.  

   说话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作为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它表达的可以是野蛮,也可以是文明。而文革是中国野蛮史的高峰。文革结束之际,比经济极度贫穷更可怕的是中国人的思维也陷入极端贫困和野蛮状态。“火烧###”、“油炸###”、砸碎###狗头”、“打倒”、“打退”之类语言暴力后面,是人们满脑子“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钦定的信条绝对不容置疑。复杂的社会简化为壁垒分明的阶级阵线,每个人有明确的阶级定位,历史成了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斗争图。对阶级敌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个脚”,理所当然。


来自圈子:搜狐圈子  中国大视野


文革宣传话语的修辞分析

论文标题:文革宣传话语的修辞分析


对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讲,“文化大革命”(后简称文革)只是一场恶梦,是一个需要努力去忘却的对象,他们竭力试图从过去的恶梦中解脱出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回忆和研究“文革”及“文革话语”的公开的出版物持续减少,以至从现象上来看,中国的“文革”研究似乎快要停顿下来了。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革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当代中国并没有消失,它还常常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当我看到当代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时,强烈地感到了这一点,而大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反映“文革”时期的思维。以上这些是为本文选题的缘起。 研究文革话语,就不得不提到文革的宣传话语,比如大字报,政治口号,革命歌曲,样板戏等等。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以上述四种宣传话语为例,分析文革宣传话语的修辞特点,揭示文革话语对当时中国人思想、文化及其交流等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批判意识。

For many Chinese peopl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nceforth the CR) is a nightmare they try to forget and to
get rid of.  In 1990s",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bout the CR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CR was steadily and
apparently decreasing.  There was less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R. The valuable material of the CR
is not much available,  but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hen propaganda still linger to this day. All these
comprise the reason why I have chosen the subject.
We have to mention the propaganda discourse of the CR when we refer to the CR, especially the wall posters,
political slogans, revolutionary songs and model operas. This paper chooses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propaganda discourses as  exampls, and makes a rhetorical analysis about them.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we"ll reveal the effects of the CR  discourse  on the then Chinese thought and behavior and fulfi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of strengthening the critical awareness of social discourses.

The Propaganda Discours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 Rhetorical Analysis
论文作者
论文导师 陈维振,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论文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点击次数 18,论文页数 76页File Size2744K
2006-04-01论文网 http://www.lw23.com/lunwen_854358922/
Rhetorical Analysis;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R); Propaganda Discourse; Wall Posters; Political Slogans; Revolutionary Songs; Model Opera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25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铭  文革语言与后文革语言    (转载)

[s: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3 06:52 , Processed in 0.0396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