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23 05: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的国民经济
1966年——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曲线,完全与“文化大革命”运动进程相对应: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于前几年经济调整初见成效,加之运动还没有全面推进到经济战线,因而当年的经济仍是向上发展的,1967——1968年,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经济管理机构瘫痪、指挥失灵,厂矿企业停产“闹革命”,造成生产急剧下降,经济全面衰退。1969—1971年,社会动荡的局面有所缓和,在全国计划会议的贯彻下,经济工作恢复了计划和管理,对极左思潮进行了一定的批判,经济状况开始出现转机,但由于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1971年底出现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三突破”的严重问题。1972年——1973年,国家调整经济计划后,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1974——1976年,经济发展呈现出马鞍形态势,“批林批孔”使刚获转机有所发展的状况回落下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在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6年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经济发展水平再度下降。
“文革”中,许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沿着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蹒跚前进的。
1966年,正当许昌地区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克服了国民经济中的严重困难,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这场全局性的,长达10年的政治动乱,极大的扰乱了全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
1966年下半年,由于红卫兵运动和全国大串连的影响,使我区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遭受到较大的损失,但由于当时的运动主要集中在文教战线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仍在坚持工作,特别是五年的经济调整给全区的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因而1966年各项生产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当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7.52亿元,比1965年增长25.4%,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和农业粮食经济作物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严重遭受干旱的情况下,全区农业总产量达到31.4亿斤,比1965年历史最高水平还增产2.2亿斤,棉花总产量达到2257万斤,比1965年增产3.2倍,平均单产65斤,为历年来的最高水平,烟叶总产量达到1.938亿斤,比1965年增产91.9%,平均单产257斤;油料总产量达到2610万斤,比1965年增产2.6倍,其中芝麻总产量达到2337万斤,比1965年增产3.5倍,单产67斤,为解放后最高水平。其他经济作物,如麻类、药材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成。由于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给工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966年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9656万元,比1965年增长39.9%,主要产品产量都完成了生产计划,特别是支援农业的产品大幅增加,如电动机,农用水泵和水车等,都比1965年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71亿元,比1965年增长8%,市场货源充裕,物价稳中有降,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1967年1月,许昌地委和许昌专署机构陷于瘫痪状态的情况下,成立了许昌地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代行党政机构的职能,领导全区的工农业生产。1968年3月21日,经河南省委批准,成立了由军、干、群参加的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工组、保卫组、生产指挥组,其中生产指挥组负责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工作。
1967年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内战,地、县(市)公社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陷于瘫痪状态,虽然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一线指挥部(生产指挥组)、但指挥失灵,原定的1967年许昌地区国民经济计划无法执行,实际上被废置,1968年、1969年连年度计划都未能制定。这是我区建立经济计划以来仅有的没有执行年度计划的三年。特别是1968年厂矿企业大部分停产“闹革命”,造成生产急剧下降,经济全面衰退,196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完成7.93亿元,比1966年略有上升,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776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5.15亿元。1968年全区工农业产值完成7.4亿元,出现了负增长。社会商品零售额3.61亿,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匮乏。企业内部许多行业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受到批判,甚至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劳分配原则、利润指标也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屏弃,其结果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弛,工伤事故增加,加上许多工人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协作关系中断,社会不安定等诸多因素,全区大批工厂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因此造成1967年的经济停滞不前,1968年经济甚至出现倒退。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居民用煤、棉布等生活必需品定量供应有所减少。
1969年,随着地、县(市)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和基层党组织的相继恢复,及整党建党运动的开展,全区政治局势稍趋安定,国民经济逐步恢复。1969年3月,贯彻全国计划会议精神和《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着手恢复各主要工业系统和经济工作,加强了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通过这些努力,全区1969年的国民进有所增长7.6%,相当于1967年的水平,但是这种增长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左”的错误和派性造成的经济工作中的许多困难问题依然严重存在。
1970年6月,根据全国计划会议和省计划会议精神,制定了《许昌地区1970年——1972年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草案)》,1970年4月召开的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全区刚见好转的经济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提出了“实现工农业生产新飞跃”,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制订的全区经济计划,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出现经济过热,急于求成的问题。在农业方面,计划全区1971年粮食产量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单产达到45亿斤,1972年总产达到54亿斤。实际到1972年,粮食总产才达到37亿斤。工业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扶植以小钢铁、小煤窑、小水泥、小机械、小化肥为主的“五小”工业,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70年代初大规模的企业管理权的下放,使地方获得了较快的自主权,也提高了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许昌地区的小机械、小煤窑“文革”前就已经有了兴起的趋势。一般县(市)都有小机械、小五金厂,鲁山、宝丰、禹县的小煤窑也发展较快,1970年——1971年,在中央、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五小”工业普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区各县都新建了化肥厂、水泥厂,小机械厂普及到社队企业。恢复了舞阳钢铁厂,新上马了宝丰、鲁山、郾城县小钢铁厂,鲁山、宝丰、禹县、平顶山周边地区小煤窑也迅速崛起,同时,许昌市的轻、化、纺织工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71年,全区基本建设规模17610万元。除中央直属和下放项目中外,省地安排计划项目较1970年增长了23.78%。1970年全区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0亿元,比1969年增长25.5%,但是,这种盲目冒进的建设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矛盾。一、基本建设项目过大,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企业纷纷上马,原有的其他工业企业也纷纷扩张,形成了全区建国以来的征地高峰期,全区的可耕地面积1969年为1127万亩,到1971年骤减至1092万亩。二、经济效益下降。由于基本建设的扩大和项目的完成,增加了生产能力。但由于当时在经济管理领域,批判“专家治厂”、“利润挂帅”、“技术第一”等所谓修正主义思想,造成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下降、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三、全区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三个突破”的严重问题,据统计,全区1969年底至197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由12194急增至172690人,工资总额由6497万元增至143578万元,粮食统销由3574万斤增至5806万斤。
1972年至1973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查,降低了“四五”计划原定的过高经济指标,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区采取各种措施遏制冒进经济的趋势。控制基建速度,严格征用土地审批,精简职工人数,加强对劳动工资的管理,整顿粮食统销工作,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等,经过两年的调整,经济冒进造成的危害到1973年下半年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特别是1973年9月以后,响应省委提出的大干一百天,全面完成经济计划的号召,加强了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发展的管理,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3年,全区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6.01万元,工业生产大幅度上升,产品品种有所增加,企业管理有所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797万元,超过计划的2.1%,农业方面夏粮创了高产,秋季又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41.86亿斤。比1972年增产12.6%。襄县、长葛、郾城、临颖、鲁山、许昌、漯河等九个县市粮食亩产上了“纲要”。十一个公社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基建项目重点安排钢、煤、电、运项目,全年完成基建投资总额6002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1769万元。1974年,全区的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工农业生产总值17.4亿元。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在全国对经济管理领域实行了全区整顿。我区在这一年全面开展了企业整顿。企业管理有了明显的改善,建立和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整顿后的工业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2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3%。
1975年11月初开始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到1976年2月发展成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全国局势再度出现混乱,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区工业受影响较大。197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仅完成81879万元,比上年下降了0.3%。农业方面由于风调雨顺,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总产值1257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极大影响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