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8|回复: 1

清华附中往事——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始末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8-9 23: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中往事——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始末

工农中学校史组

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工农速成中学之一。1951年9月第一届学生入学,到1954年共招收四届学生。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的指示,停止招生。1958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仅有七年的历史,但在解放初期,对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提高工农干部文化、改善大学的学生成分、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当年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一、中央关于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普遍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新型的知识分子。1950年创办了第一批工农速成中学。同年9月30日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2月由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着重强调了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意义与目的。1951年2月,中央教育部颁发了《工农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在该办法中指出:“工农中学的任务是:招收参加革命或产业劳动一定时期之优秀的工农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文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养成为新中国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其不愿或不宜升学者,可直接或经过一定时期的业务训练后分配工作。”1952年1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指出:“根据苏联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先进经验,以及我们二年来在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经验,证明工农速成中学由高等学校附设,作为高等学校的预备学校,不但可以逐渐改变高等学校的学生成分、使高等学校确实面向工农开门,而且可以使工农速成中学实施重点分类的教学计划,更容易与高等学校课程密切衔接,同时在设备及教学方面,亦可以得到高等学校的具体帮助和指导,因而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础的科学知识,保证速成任务的完成。”1955年,教育部、高教部决定全国工农速成中学从秋季起停止招生,通知中说:“实践证明,要求大批优秀工人骨干和干部长期脱产学习,目前是办不到的。今年除工农子女应按普通教育程序大量入学学习外,对广大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学习,应坚决贯彻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不再采用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办法。”1957年1月,高教部、教育部同意清华大学等院校意见,高等学校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升入本校学习。

二、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历年招生及毕业情况

1.从两个基本数字看学校在培养工农干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历年招收、毕业、升学人数及升入清华大学学习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①历年招生人数:
1951年228人(51年招生160人52年暑假转出32人,另由实验工农速中转入85人,北大工农速中转来15人。)
1952年 262人
1953年 281人
1954年 418人(包括1955年由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转入116人)
合计1189人

②历年毕业及考入大学的人数
毕业 肄业 上大学
1954年 30人 30人
1955年 253人 25人 144人
1956年 118人 4人 22人
1957年 148人 11人 40人
1958年 354人 12人 340人
合计 903人 52人 567人

(2)今天这些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的学生都在干什么?

1984年我们因写校史,收到100个毕业生寄回的调查表,从中了解到他们在毕业27年后的今天,所担负任务的情况如下:

①担任技术及技术领导工作的59人

其中担任副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以上;高等院校副系主任、总支副书记以上;各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以上;省、市、自治区各厅局主要技术干部以上的20人。
担任高等院校讲师、工程师、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等39人。

②担任管理工作的40人

其中省、市、地各级厅、局长、副处长以上;中等规模的企业事业单位副处长以上干部26人。

担任科长、主任等管理干部10人。一般工作4人。

③还有一个同学成了北京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这两个基本数字说明了什么?

(1)从招生的情况看,工农速成中学学生的政治质量是高的。学生入学前全部是在工厂或工作岗位上受过3年到5年以上实际锻炼,90%左右是党团员,有60多人是劳动模范和立功受奖者。这样的政治质量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一般学校中都是很难有的。如 1953年录取273人中,工人163人;干部 105人;其它5人。其中党员144人;团员99人;非党团员30人。入学前工作年限: 3-5年者 148人;5-10年者 104人;10年以上21人。其中劳模 12人。又如 54年录取302人中,工人148人;干部103人;勤杂人员11人;军人38人。工作年限3-5年者213人; 5-10年者84人;10年以上者5人。其中劳模22人,立功受奖者80人。在1951年入学的学生中还有个别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如甘大金、龚寿山、艾萍。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如 51级的李思问,原是山西清原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立功受奖的战士。在53、54级的学生中还有全国及省、市级劳模张道中、郭秀云、胡奎英等10人。

(2)工农速成中学办学的质量是好的。
七年来尽管有234人因程度过差、身体不好、家庭负担重等原因中途退学,流动率较大,但仍有903人毕业,52人肄业,占入学人数总数的80%。毕业生考入大学的567人,占63%。在升入清华大学的195人中有180人毕业,占92%。这说明入学前相当于初小或小学毕业程度的学生,绝大多数经过3-4年的学习,确实完成了中学程度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任务,其中大部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他们在改变大学生成分,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起了良好的作用。这些学生已在60年代初期完成了高等学校的学习任务,多数成为国家高级建设人才。

(3)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今天大多数已成为国家建设事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即使一部分当时没有升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因提高了文化水平,也担负了许多重要工作。

三、清华工农速成中学办学的主要措施及基本经验

1.清华大学党委和校行政重视对工农速成中学的领导。

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是最早附设在高等学校的工农速成中学之一。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始终重视和注意加强对工农速成中学的领导,把办好工农速成中学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在干部配备、办学思想和教学方针、政治思想工作、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给予领导和帮助。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同志还经常听取工农速成中学的工作汇报,给予具体指导。

1951年建校时,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教务长周培源兼任校长,历史系教师王永兴任副校长。由中央教育行政学院毕业的郭德魁同志任教导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52年院系调整,周培源调北大后,大学党委又派大学政治部主任何礼兼任校长。1957年后由清华大学副校长高沂兼任校长。1952年大学还选派当时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李卓宝到校担任副校长,大学文法学院团总支书记万邦儒为教导主任,和当时的副校长郭德魁共同组成学校党组。李卓宝任党组书记,形成了一个思想上、行动上一致的领导核心。

大学党委根据工农速成中学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区别对待,按规律办学”的方针,指导工农速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蒋南翔同志还亲自约请教育部工农教育处处长师唯三同志来清华大学,研究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计划,提出学制从三年改为四年。党委还及时指导工农速成中学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

清华大学教务处及基础课有关的教研组,帮助学校修订教学大纲,检查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大学总务、行政部门帮助创设物质条件,使办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工农速成中学还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局、中央教育部工农速成中学教育司的指导。

2.在办学思想和教育方针上,认真贯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

工农速成中学初办时缺乏经验,在办学思想和教学方针上存在着“求速不求成”、“重量不重质”的思想,师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急躁情绪。在招生工作中,对文化、身体等条件上降低标准,学生文化程度严重不齐;在培养目标上,寄希望于升学时能降分照顾录取,对毕业质量缺乏明确要求。在教学安排上,只注意按期三年完成进度,出现了学生负担过重,学生知识质量不高,健康状况不好的现象。1952年,在大学党委指导和帮助下,学校针对这些情况,在全校师生中首先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出只有认真重视学生的质量,才能使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毕业后,能考上高等工业大学,并在学习上能适应大学的要求,否则,“求速不求成”、“重量不重质”,即使由于照顾上了大学,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大量掉队,这不但对工农干部本身在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也将给国家造成严重浪费,在政治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千方百计使培养学生的合格率逐步提高。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从53级起严格坚持招生标准,从文化、身体、政治条件上认真选拔合格新生。

(2)将大多数班级学制改为四年。实行第二类(理工类)教学计划。在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努力学好语文课,适当增加数理科的教学时数,适当修订教学大纲,补充一些不应精简的内容;适当放慢进度,加强练习、实验以及复习巩固时间,提高学生能力,以适应升入高等理工科大学的需要。此外还注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体育锻炼,适当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保证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3)对原有51、52级学生进行整顿,按文化程度分班,便于进行教学。除51级1班因文化程度较为整齐,按原定计划三年毕业外,其余各班均根据其实际程度调整教学计划。一部分理科程度过低的改为文化班,或文化补习班。全校最多时三个年级实行了九种类型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4)由大学教务处及基础课有关的教研组审查工农速成中学教学大纲,检查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研究大学与中学教学要求的衔接问题。

在采取这些措施后,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班级都能从实际出发,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3.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建设一支热爱工农教育事业、又红又专的教职工队伍。

1951年建校时,清华大学党委及校行政就从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中派出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团员,如物理系张三慧,化学系何其盛,中文系韩家鳌、章熊等和同时聘请的一些有经验的中学教师王鸿达、黄淑环、许冀闽等成为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一批教师,他们和后来从各高等学校分配来的毕业生一起,成为工农中学教师骨干,在工作中表现都很好。

学校党组织十分注意在教师中进行热爱工农,深入工农学生,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教育。许多教师了解到工农学生过去受压迫,受剥削,世代缺少文化的辛酸史,了解到许多学生忍饥挨饿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英雄业绩,了解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迫切要求学好文化的愿望,都非常感动,下定决心为工农服务。学校要求教师以对党负责的精神,了解和分析工农学生的特点,严格要求,耐心培养,大胆管理。许多教师创造了适合工农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在青年教师中还进行了尊重老教师的教育。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老教师也热情地帮助青年教师。

党组织还在教师中注意发展党员,建校初,教师中没有一个党员,以后几年间共发展了十名教师入党,约占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

学校还注意经常表扬先进,树立典型,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 54年在全校教职工中评选先进工作者,55年市教育局评选先进工作者,分奖金、奖状、表扬三等,我校获奖金奖七名,张三慧获二等奖;黄淑环等14名获奖品奖。学校党组织召开了发奖茶话会,介绍了张三慧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张三慧同志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他的大学入学和毕业成绩都名列前茅。创办工农中学时,他自愿报名,首批被派来工农速中教书,担任物理教师。不久周培源教授推荐他去苏联留学,孟昭英教授想邀他去科学院电子所工作,而张三慧都毫不动心,仍然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为培养工农知识分子而工作。为了帮助同学准确地掌握物理概念,正确而熟练地解题,他把许多解题步骤、思考方法,归纳起来,编成顺口溜,便于同学掌握和记忆。两年中他自制教具50多种。他还特别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对于年纪大的同学尤其耐心,深受同学爱戴。

学校还注意严格要求教师,指出教师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树立良好的教风,在职工中狠抓为教学第一线服务,形成一支好的职工队伍。

这样工农速成中学逐步形成了一支热爱工农教育事业的教职工队伍。1958年清华工农速成中学结束后,这些同志在清华大学及其它一些中学工作中,很多都成为优秀的骨干和领导干部。

4.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党团员,年龄大都在18岁到25岁之间,政治思想觉悟及学习积极性较高,工作及生活经验较丰富,但因文化程度低,缺乏脑力劳动习惯及独立学习能力。分析理解力虽较强,而记忆力较差。家庭负担重,学习困难较多。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学生胜利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主要依靠分党委及团总支来进行,还在一个年级或几个班设立一个级主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及生活的指导。分党委除有专职书记外,还由学生中抽调三名优秀干部担任副书记兼任辅导员,各班均有党团支部。学校要求任课老师也要全面关心学生。至于生活学习管理则由学校行政负责。
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除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及政治理论学习外,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学习目的性和学习态度的教育。主要教育学生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政治责任感,鼓舞大家刻苦学习,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同时还教育大家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急躁情绪,坚持循序渐进。

(2)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国家需要的工农知识分子必须是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人材,因此必须深入贯彻三好,努力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体育方面要上好体育课,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组织各种代表队。 55年、56年学生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获海淀区中学第一名,田径队获男子团体总分高中第二名。

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如口琴队、舞蹈队、合唱队。学生课余还种菜、补球,有的同学还设计自动报时钟等。

(3)进行尊师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工农速成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是党团员,年龄较大,而教师除少数年龄较大外,大部分是刚毕业的青年学生,年龄和学生差不多,甚至有的还要小一点。一开始,教师中连一个党员也没有。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党组织在学生中反复进行尊师教育,各学生支部主动找教师谈心,虚心接受教师教育。支持教师敢教敢管,关心教师入党问题。师生逐步变成亲密同志,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至今仍为师生所怀念。

(4)经常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教育学生加强思想意识修养,遵守党、政、军法令及行政规定和纪律。

(5)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加强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反对自由主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

正是这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广大工农同学能及时克服各种困难,专心致志地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清华园中增加了学生关心政治、热爱党、刻苦学习、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四、如何估计工农速成中学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仅培养过程周期长,而且要正确地估价学校教育的社会效果,更需要较长的时间,看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工农速成中学到今天已经停办27年了。27年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经周折,终于走上了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看看这些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过的学生,在27年来祖国建设事业中的表现,不能不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到建国初期,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决心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个决定在当时曾经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工农干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懂得了毛主席讲的“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用八、九年的时间念完了中学和大学的课程,成为祖国一代新型的建设人才。他们在大学时许多人成长为较好的学生工作干部,大学毕业后能较快地熟悉所担负的工作,而成为各个单位的工作骨干和领导干部。如 51级1班杨广文同学,入学前已工作多年,但只有小学程度,入学后在工农速成中学担任班长,54年7月毕业后考人留苏预备学校,学习俄语一年后,在 160人中考上留苏生(取 4人)到苏联基辅工学院学习五年,以“优等”成绩毕业后回国,现任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公司的总工程师。又如 51级 1班李思问同学,1940年参加工作,同年入党,先后担任过县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地委秘书、中共华北局理论教育处干部等职。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期间担任系党总支副书记,被全系学生一致公认为“又红又专”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大学毕业后留系作总支副书记,后调任清华大学行政生活处总支书记。粉碎“四人帮”后,担任清华大学总务长,被选为校党委常委兼后勤党委书记。又如 53级3班刘智生,入学前是开滦煤矿劳动模范,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升入清华 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担任唐山市团市委书记,现任河北省总工会主席。

在工农速成中学还有一批同学,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大学深造,但在四年的中学学习生活中,提高了思想,特别是文化科学知识,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 53级2班同学秦兰昌现任福建轻工业厅技术处副处长,他入学时,仅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在校刻苦学习,工作认真(担任班上党支书,学校分党委委员),1957年毕业后,由父亲年老,家庭有困难,未考大学。后在芜湖造纸厂担任厂长,1958年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54级2班祁荣茂同学,现任保定地区广播局副局长。他从学校毕业后曾调往内蒙古商业干校任政治理论教员,后任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在内蒙的广播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很好的贡献,并受到表扬。53级2班滕培栋同学,中学毕业后未上大学,现在是上海港务局财务处副处长。

当年从工农中学毕业后留在清华工作的20多位同学,二十多年来在清华各个行政及管理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骨干作用。

工农速成中学的同学离校已二十多年了,但对培养他们的母校却一往情深。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工农速成中学的一段生活对他们以后成长中的作用。

如 54级 1班高鹤云写道:“这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在我的生涯中还没有遇到第二个这样好的单位。大家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真诚坦白,互助互爱,共同创造着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种亲如手足的感情一直延续至今。”

54级3班常志仁写道:“这四年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最有价值的四年,我每次到北京出差,总是要回到学校、围着当初念书的地方生物馆转一圈,再去看看当年吃饭的西大饭厅和宿舍。”
54级3班黄吉春说:“速中给我打下了两个基础。一是扎实的文化基础,二是良好的思想基础,使我在日后的工作中顺境时不迷失方向,逆境时不气馁,干一行,爱一行。”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建国初期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所起的作用是好的。正如蒋南翔同志在1953年工农中学开学典礼上所讲的那样: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这批工农学生成为有知识、爱劳动、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新型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队伍中最健康最新鲜的血液。”实践证明,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是完全必要的,培养出来的工农学生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培养,他们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起到了他们应起的作用。

在经历了二十七年曲折道路之后,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使人感到,当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之后,面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任务,迫切需要一批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时,采取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形式,把大批从事革命工作3-5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产业工人集中用比普通中学较短的时间稳步而巩固地学完中学基本课程,升入大学学习,确实不失为培养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工农速成中学如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其效果定会更加显著。

今天,面临四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培养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十年动乱使许多青年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经验也许仍有其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文由汪华男同志提供材料,李卓宝、万邦儒同志参加讨论。陈三执笔写成。1984年春)


时间:2010-06-28 00:00

http://xy.qhfz.edu.cn/fuzhongjiy ... i/20141020/12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7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96
发表于 2020-7-5 21: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我是一九五二年九月从清华大学教务处调到工农速成中学工作的。到校之后,感到工中的情况与大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党的领导力量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为工农教育事业艰苦奋斗。我所在的教导处办公室连同文印室一共只有五、六个人,也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这所特殊的学校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三十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还感觉到十分亲切。现在把记忆所及的几件事写下来,作为对建校四十周年的献礼。

       针对特点积极工作
  
      工农速成中学有它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点,学员的情况也与一般学校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特点,开创性地进行工作。为了四年(或三年)完成六年教学任务,既要“速”、更要“成”,教学安排是相当复杂的,有些班级几次调整教学计划,学员见次调整班次,都与教导处的工作有关。当时的工作可以说是相当繁重的。除了日常的学籍管理、深表安排、成绩登记等工作外,掌握全校教学情况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记得,当时我和严兆云、陈君丽同志,经常深入各班、各教研组了解教学情况,将各班、各课程的教学进度汇集成书面材料,每星期一上午提供给主管教学的领导同志,帮助他们掌握情况,以便心中有数地领导、布置教学工作,为贯彻“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起了一定的作用。

     千方百计提供“粮食”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离不开的“粮食”,普通中学的教材供应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到了工农速成中学问题就复杂了。当时新华书店提供的课本是按学期供应(上学期供应一三五册,下学期供应二四六册)。我们常常需要本学期书店不供应的课本。在计划预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书籍没有存货。只好各处寻找,跑遍了各个书店,有时只能找到几本,拿回来再进行翻印。除此之外,还通过当时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许翼闽老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正在编辑的教材章节、内容,提供给有关教师参考。
   
      提到教材工作,不可忘记当时在文印室工作的王立青、张景翼等同志。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在他们之中十分明确。有的老师头天下午拿来需要印制的教材底稿,第二天上午上课就要用。工中的自编教材、补充教材的数量,要比一般学校大好几倍。几年当中,他们真正做到“有求必应”。从来没有误过事。并且交到教师手中时,要“校对无误、印刷清楚、伤数难确”。由于工农中学的特点,急件、大件(指页数多的教材)几乎每天都有,几乎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加班,星期日也时常不能休息。这里还要说明一点的是他们从来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加班费,也没有得到过什么奖励。
   
      从这两件事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怀念的团结、战斗的集体啊!

      发挥余热整编档案
   
      清华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结束。我是1957年被调回大学教务处的。对工中结束时的情况不太清楚。1965年前后,无意中发现有三个装有文件的麻袋,其中都是工农速成中学的文书档案。经查看有相当部份是应该长期保存的。险些被当作造纸原料而销毁。当时没有时间整理,只好把它暂存在大学教务处一个存放文件的房间里。
1982年我已经离休。在大学档案室的指导和帮助下,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按照文书档案归档的要求,对这三麻袋“宝贝”进行了鉴别、整理、编目、装订。已归入清华大学档案室,作为清华大学的正式文书档案永远保存。在回顾新中国教育史上这特殊的一章时,它将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清华工农速成中学仅有七年的历史,我在其间只工作了五年,时间虽短,它对培养我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也一直没有忘记那紧张的战斗岁月,团结、友爱的集体。

      (汪华男:原教务行政组长)

      写于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创校四十周年际。

http://xy.qhfz.edu.cn/fuzhongjiyi/fuzhongwangshi/6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7 09:27 , Processed in 0.1334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