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0|回复: 0

温寒江(四中、八中校长)访谈录

[复制链接]

1507

主题

305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902
发表于 2017-7-23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6月11日,温寒江老校长接受北京四中百年校庆领导小组有关同志采访。江山依旧,岁月如流,当年风华正茂的年青校长,如今已是年愈八旬一老翁,但犹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鹤发童颜,举止大雅,一派仙风道骨,足令吾等后生辈钦羡不已。老爷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三十五中校长、四中校长、八中校长、北京教育学院院长等职,虽已退休多年,但一谈及教育,即刻两眼放光,思如泉涌,言谈中处处显露老人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热爱、深思、忧虑……,回忆起当年的四中生涯,更是情见乎言,感慨颇多。

  但开风气引潮流

1.jpg

  温老1954年2月出任北京四中校长,时年30岁。正值解放初期那个火热的年代,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接踵而来,人们全身心地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之中,尽情享受着当家做主的权利。但此时年轻的温校长却深刻认识到,为了彻底推翻旧世界,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无疑是必要的;但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最终还是需要人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所以对学校而言,其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应当以教学为本。
  值得庆幸的是,四中早从1952年起即开始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率先建立了学科教研组并增设俄语课。温校长在四中担任校长的四年半期间,更是紧紧抓住”以教学为中心”不放,结合贯彻北京市委“五四决定”,狠抓教师的备课、培训、奖励等,当年四中的教学计划曾被当作样板印发全市,教育部召集全国名校开会也专门请四中介绍经验,在狠抓教学这一点上,四中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师之所存道所存

  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一句话道破所谓故国的本质。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对这句话稍作变通,改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话说尽所谓大学的真谛。

  笔者不自量力,东施效颦,也想改上一句:“所谓名校者,非谓有名声在外之谓也,有名师在内之谓也”。不敢说这句话有什么意义,但却是我母校四中的事实。

  曾长期担任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深谙教育学原理的温老对于名校名师相得益彰的依存关系深有体会。他回忆道:在解放前后那段时间里,实际上北京师大附中要比四中的名气大,因该校就在师大对门,很多师大的教授都在附中兼课。有名师则必有高徒,所以当钱学森考入交大以后,几年之内曾感到无甚东西可学,因大学的许多课程在师大附中读书时即已学过。故学校之间比较,首先是比教师。如师大附中自师大迁走以后,失去了教授讲课这一优势,名气就没有原来那么大了。

  温老认为自己很幸运,他在四中工作期间,学校即拥有当时北京最优秀的教师,如教语文的向锦江,教数学的王景鹤、管恕,教史地的周额青,教历史的徐健竹、孙荫柏等,特别是刘、张二老,其水平深不可测,在北京无人可及,究竟属于什么级别还真不好说,反正1955年二老被评为特级教师时,张老即相当于副教授级,刘老相当于教授级。但刘老的弟子即使大学毕业,甚至也成了教授高工之后,有时碰到问题还要回四中向刘老请教。

  水平高还只是四中老师的一个侧面,其作风之正派,人品之高尚更足以为人称道。正因为有这样的名师教诲,四中学生参加高考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压力。当时每年7月初考试,四中的课程要安排到4月底才结束,也就是两个来月的复习时间。虽然学校也重视高考,但这不像现在这样全力以赴,顶多也就是编个复习提纲,然四中学生的高考升学率仍能名列前茅。

  一流的学校必须有超一流的教师。温老谦虚地说,他自己当年只是吃上了现成饭,但他能做到非常地尊重老师。在温老看来,在四中这个教育大舞台上,校长也好,书记也好,充其量不过是担任导演的角色,而真正的领衔主演,是以刘老、张老为代表的一大批超一流教师,正是他们的精彩演出,成就了四中的一流名声。所以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是办好学校之根本。能让温老欣慰的是,这一办学之本已被四中历届领导代代相承,成为四中百年名声不堕的传家法宝之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温老深知,要办好一座学校,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师,还要有一流的生源。四中从办校伊始直到文革前夕,一向重视生源的选拔,而文革中由于强制实行就近入学,使四中丧失了选拔优秀生源的条件,结果到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时,四中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由此可见生源质量的重要性。但通过竞争和选拔得到的学生再优秀,毕竟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其能否成才还是要靠学校的教育,而且学生的条件越好,学校的责任越重,一旦教育不好则无法向家长交待,更无法向社会交待。所以办学的首要一条,就是要强调对学生负责,而这恰恰是四中最突出的特色。

  温老指出:一般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教育搞得好,但就中小学教育而言却并非如此。实际上美国直至2000年才由小布什总统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口号,并着手组织语文、数学全国统考。而我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做到了这一点,四中做得尤为出色。当时四中老师根据“二老”精神提出“教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被全市推广;张老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也得到相当一批学校贯彻执行,现在几乎成为整个教育界的金玉良言。不要认为这只是普普通通的几句话,其反映的正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非常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具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和奉献精神。

  为了对学生负责,四中的老师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如张老不分寒暑假,每天都坚持到学校做试验;为了把天平的力学原理讲明白,他备课废寝忘食,半夜想起点什么也立刻起床做记录;为了把课讲生动,他精心打造自己的讲课语言,虽平时不苟言笑,但一到课堂上却能谈笑风生,并经常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正是在刘老、张老等老一辈教师模范榜样感染下,为了对学生负责而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讲课水平在当时的四中蔚然成风。欲求板书好,要练;欲求口才好,要练,就这样在精讲苦练之中,一代青年教师很快地成长起来。如漆世芳、汪秀娟等年轻人,大学毕业没几年就成为教学第一线的顶梁柱。温老衷心希望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能在四中代代相传,长久地保持下去。

  白首犹为四中谋

  采访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温老没有丝毫倦意。在流畅如水的言谈话语之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老爷子对四中的一片拳拳之心。虽然离开四中已近半个世纪,但他的心似乎一刻也未离开过四中,仍然像他当校长时一样地为四中操心,为四中的明天而担忧:

  ———要办好学校,就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最好的领导班子。今后的四中还能在这三个方面永远保持做到最好吗?———当年的四中是在大家都在搞运动时率先转入以教学为中心,全心全意抓教学。今后的四中还能永远做到以教学为中心吗?毕竟以高考升学为中心与以教学为中心不是一码事。

  ———现在的西城区人口已由80万下降到40万,大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纷纷搬离市区,人口素质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四中还能招到足够的一流生源吗?有没有想办法把外区的优秀生源尽量吸引过来?

  ———要提高学校的吸引力,首先就要抓教师。北京现有数百所中学,谁都知道如果没有超一流的教师,学校很难办好,故优秀教师争夺战不可避免。现在人大附中的教师队伍中已有十几名博士,另外还经常请人大教授到校授课,已形成咄咄逼人之势。对此四中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有什么高招?除了让自己的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起来,能否考虑加大外请外聘的力度?

  ———听说人大附中有20多名在校学生参加人类基因组科研活动,充当试验员。四中校友中有那么多两院院士和学有所成者,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也让他们把四中的在校学生带一带?要知道院士们也很愿意带苗子的呀。

  谈及有关“四中精神”的大讨论,温老认为不一定非要概括出抽象的几个字。太抽象的东西,就会怎么解释都行,放到哪里都能用,就不容易扎下根来。还不如具体一些,例如用四中老教师提出的“教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张老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等现成的言语来表达,可能更易深入人心,更具四中特色。

  先四中之忧而忧,后四中之乐而乐。温老的忧校忧生之心令我们感动。我们要请老校长放心,相信后来人绝不会辜负前辈的希望。更何况军有军魂,校有校魂,一座有着百年光荣历史的名校,就像一支百战百胜的军队一样是有灵魂的。而四中之魂绝非任何人可轻易改变,因为她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一代又一代四中人的血液之中,甚至已浸透四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她必将引领四中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张雪强(65届校友)

http://szxy.org/special/schmaster/wenhanjiang/wenhanjian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20:56 , Processed in 0.0666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