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0|回复: 1

王凡:与毛泽东的近距离接触—中南海孩子们的记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7-1-23 2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毛泽东的近距离接触

——中南海孩子们的记忆

王 凡

1.jpg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生日时与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合影。


编者按: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前夕,当年生活在中南海内的孩子撰写了一本《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它透过孩子纯真的眼光,真实描绘了中南海的另一番天地,描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共和国领袖人物的风采。该书出版后,掀起了一股“红墙”旋风,《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纷纷连载,北京书市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该书也名列前茅。由此看出,在新世纪的中国,红墙内的许多话题仍然历久弥新和引人关注,在中国人心目中,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仍富有恒久的魅力,令人崇敬和怀念。

为纪念毛泽东110周年诞辰,我们特邀该书作者王凡为本刊撰写文章,为读者讲述当年生活在红墙内的少年们心目中珍藏的毛泽东。

和一代伟人毛泽东接触过的人,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和他接触比较多的共和国领导群体、他的战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心目中是如此,在那些曾经生活在中南海,和毛泽东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孩子们心目中亦是如此。

“给你写个‘好好学习’吧!”

采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时,她给笔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1949年中共进入北平后,周秉德是最早住进中南海的孩子之一。让她想不到的是,父亲把她从天津接到伯父周恩来在中南海的寓所时,竟是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同住在一个大院子——丰泽园。

丰泽园的东配院即菊香书屋,是皇家禁苑西苑中皇室藏书和阅览的地方。虽说在民国后,这里曾一度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可因为疏于修葺,漆饰剥落,泛着沧桑和凄怆,但毕竟幽静雅致,有古朴淳厚遗韵,故而周恩来在城里忙碌新政协的筹备时,便把办公和栖息之处,选在了这里。

后来,因香山、城内两处奔波不便且不安全,中共中央做出毛泽东住进中南海的决定。周恩来遂将菊香书屋的正院,推荐给毛泽东,自己则在菊香书屋南边的偏院办公和住宿。

周秉德住进菊香书屋时正逢暑假,院落里由此常因孩子们的欢笑,打破以往的静寂。当然,由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就形成了夜晚工作,白昼休息的习惯,孩子们被一再叮嘱,上午是绝对不允许在院中嬉戏打闹的。

院子里有几个与周秉德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是毛泽东的女儿毛娇娇(李敏)、朱德机要参谋潘开文的小姨子阎笑武、毛泽东生活秘书叶子龙的两个女儿燕燕和二娃子。她们是延安或西柏坡时的旧莫逆,惟独周秉德是刚刚介入圈子的城市人。毕竟是十二三岁的无猜孩子,经周恩来的警卫成元功介绍,周秉德很快就和她们相识并玩在了一起。这里古木葱茏,碧草如毯,是孩子们游戏的理想之地。

弄清谁是谁的孩子、亲戚的关系,是很久以后的事。此刻让周秉德欣喜的是,和年纪相仿的朋友们一起玩的希望变成现实。特别是这些孩子和毛泽东是老相识了,跟着她们,周秉德也和毛泽东成了熟人。

亲近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周秉德甚至记不清第一次和毛泽东见面的细节,也不记得混杂在毛泽东熟悉的孩子中间,毛泽东是否向她问过他看见孩子时总爱问起的:“哪家的娃娃呀?叫什么名字呀?”

她回忆说:“那个时代,在我那样的年纪,毛泽东是伟大领袖的意念是很清晰的。然而和毛泽东接触时,更直接的感觉是他很亲切和蔼,讲话很风趣。就没觉得特别神秘,特别激动。”

遇事总有自己想法的周秉德,在和毛泽东见了几面后,做了一件值得追念的事。有一天,她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翻出了小学毕业时精心自制的赠言簿。那是个用彩色纸装订的小本子,外壳是垫了一层棉花的硬纸板,还裹了绿色的缎子面,里面写满了毕业前夕小学同学的临别赠言。

重温簿中那热情洋溢的文字,她突然生出请毛伯伯也为自己写几句赠言的念头。当她看到毛泽东又在院子里踱步,就捧着小本子凑到了跟前:“毛伯伯,这是我毕业时做的赠言簿,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留言了,您也给我写一个吧。”

毛泽东望着这个刚刚成为熟人的小女孩,答应道:“好,写一个。”他接过赠言簿,翻看了两页,并稍加思忖。继而,他掏出钢笔,对周秉德说:“给你写个‘好好学习’吧!”题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两年后,汇集了最多中共领袖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的北京育英小学,请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毛泽东题的也是“好好学习”。

从菊香书屋去瀛台,要过一石桥。桥与岸边形成死角,许多小鱼小虾喜在这死角水湾麇集游弋。周秉德和女孩子们的重要娱乐之一,就是在这个水湾用手捞小鱼小虾,一捞就是半天,其实也捞不到多少。

当她们自以为是满载而归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斜,菊香书屋正院的主人也到了在院子里散散步,稍事小憩的时候。女孩子们就会用手帕兜着战利品,拥进菊香书屋,向毛泽东献宝。看见献宝的孩子们,毛泽东总兴致勃勃地说:好,送到厨房去,让大师傅做做,咱们一起会餐。

当饭菜端上来,这一群孩子们,便和很早就当过教员,一生曾多次申明喜欢当教员的毛泽东,围坐在同一张餐桌旁。可惜,没有人拍下这一场景,没能抓住毛泽东这感人至深的一瞬。

毛泽东难解的教师情结

2.jpg
毛泽东和刘少奇夫妇及他们的子女。

1952年,周秉德即将初中毕业。在这以前,她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学成之后做什么,自己的个性特长适合以什么为职业。那个年代赴苏联留学是大热门,初中毕业上高中,读留学预备班,出国留学,是多数干部子女的选择。

就学习成绩而言,聪颖勤奋的周秉德在班里始终列于前茅,年年是学习优良奖章获得者。如果不是某种机缘,她或许也循着多数人的选择亦步亦趋。这时正上映的一部影片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部影片就是苏联的《乡村女教师》,女主人公瓦尔瓦娜置身乡村,为教育呕心沥血的情节深深打动了她。特别是临近尾声,看到经瓦尔瓦娜启蒙成为工程师、飞行员、医生、农业科技师、演员等各路优秀人才又会聚在她的身旁,数十年的培植换来桃李满天下那一幕,周秉德的眼眶再也含不住泪水。

她又看了几遍这部影片,心头渐渐锁定了一个无法替换的意念:当教师!而且要到师资最匮乏的偏远的郊县。我们新中国刚刚诞生,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建设,而合格的人才必须由教师来培育。

也是在这时,北京师范学校,到师大女附中来招保送生。急于实现自己教师梦的周秉德,随即报名上师范学校,在干部子弟班像她这样的,并无第二个。关心她的老师认为她应考高中,说她的成绩考高中绝对没问题。要好的同学也劝她慎重考虑。

但周秉德年轻的热血,已被“奉献”激涌,对师范的选择义无反顾。一个星期天,在中南海西花厅的餐桌上,周秉德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邓颖超听了,马上就表态赞同:“好呀,这样,你一毕业,就和我当年一样了,我就是16岁当的教师呀!”她停下手中的筷子:“女孩子选择做教师挺好嘛。特别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需要更多的教师去培养有用的人才,当教师很有意义。”

她不停地鼓励周秉德,可是周恩来却埋头吃饭,没有应和。邓颖超说:“我都表了半天态了,你怎么一声也不吭啊?”“有你一个人说就够了嘛。你也说,我也说,光我们两个说也不行啊。”周恩来和缓地说:“这事应该让她独立思考,究竟有多大决心,意志坚定不坚定?如果我们给她造成太大压力,有一天她犹豫、后悔都没有余地了。”

虽然,周恩来没有直接鼓励周秉德,但她觉得伯伯考虑得更远。时间久了,周秉德更体会到,凡事独立思考,自己选择,这对她的人生确是大有裨益的。不久,周秉德的选择,在中南海里又有了一个公开支持者。

初中的最后一个暑假里的一天,周秉德去南海,看望初进中南海时相识的女友们。在快到丰泽园的时候,她看见在岸边柳树下坐着的毛泽东。

毛泽东也看见了踽踽而来的周秉德:“小秉德,你到这边来啦。”

“我来找娇娇她们玩,好长时间没过来了。”

“现在读书读到哪一年级啦?”

“我初中毕业了,就要上师范学校呢。”

“噢,师范?”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趣:“师范有高中的吗?”

“不是高中,是中等专科学校。”周秉德解释道。

“学师范好呵,我就是学师范出身的啊。”毛泽东兴致更浓:“女孩子不一定非要学理工,非得做科学家、工程师的,学师范、学医都挺好嘛。到时候,我让李敏、李讷也去学师范。不过,你决心下定没有啊?”

毛泽东的赞赏,使周秉德很高兴,她自豪地说:“决心早下了,已经定下来了,一开学我就要进师范学习啦。”

很久以后,周秉德从李敏口中得知,毛泽东曾对李敏说过:“你怎么不向秉德学习呀?你也应该去学师范。”李敏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也许有一重原因,就缘于她父亲说了这番话。

画像上那个人的拖鞋让我藏了起来

为撰写《我家住在中南海》一书,笔者还采访了毛泽东秘书田家英的长女曾立。

1943年,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把刚刚20岁的田家英调到了中宣部,并对这位自学成才,才华横溢的青年十分赏识。进入1848年下半年以后,随着战事发展,中共领袖们不仅要指挥作战,还要领导解放区和新占领城市的土改和经济恢复,同时已经着手新国家政权的筹建,诸事齐集,头绪甚多,胡乔木感到有些应接不暇,建议毛泽东再增加个秘书,并推荐了田家英。于是在曾立1950年出生的前两年,父亲田家英就做了毛泽东的秘书。

然而在曾立懂事后的许多年里,她都不知道当父亲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都是在陪伴毛泽东一起工作。

从曾立一进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时,就从教室墙上的画像,认识了毛泽东,懂得了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幼小的曾立的心目中,毛泽东就是那幅画像,她却从未想像过,毛泽东活生生地出现在她身边时是什么样子。

1954年夏季,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田家英也随之同行,还带上了刚刚4岁的曾立。田家英在北戴河,多次居住中央办公厅辖区内的“章家楼”后楼,楼由天津巨商章瑞庭所建。因为张学良借住此楼办过公,故当地人也称“张家楼”。 第一次看到金色的沙滩,碧绿与蔚蓝相衔的海天,使从未出过北京的曾立异常兴奋。她在这里很快就结识了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成天泡在松软的沙滩和不时漫过脚面的海水间玩耍。

有一天,当曾立和一个伙伴又来到海滩时,远远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穿着泳装的爷爷。他坐在一张靠背椅上,一面晒太阳,一面理发。这位爷爷光着两只脚丫,把一双大拖鞋甩在了一边。

出于孩提的天真和顽皮,她和伙伴悄悄地爬到椅子背后,伸出小手把大拖鞋掏到身边,刨了个坑,把拖鞋埋在了里面。接下来,她们心痒难挠地躲到一边,等待着观看这场恶作剧的高潮。 然而,剧情的发展大大出乎她们的预料。大个子爷爷理完发站起来,发现拖鞋不见了,就围着椅子找起来。当他身子转过来时,曾立蓦地感觉他的面孔是那样的熟悉,就和墙壁上的画像一模一样。

虽然,她们并没有立即认定这高大的爷爷就是毛泽东,但心里不免犯起嘀咕。毛泽东看见这两个神色不安的孩子,已经猜出了八九分:“你们两个小鬼是谁呀?我的拖鞋不见了,你们大概知道它们飞到哪里去了吧?”

曾立和伙伴顾不上回答,连忙跟着找鞋,可由于慌张,竟忘记了埋鞋的位置。理发员有些急了,要喝叱孩子。毛泽东对他摆了摆手,示意不要吓着孩子。他耐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寻找。 这时,田家英来到海边,他见自己的孩子和毛泽东在一起,就告诉孩子,这就是毛主席。“他真的是毛主席!?”数十年后曾立回忆说:“当时我惟一的感觉就是不可思议,画上的伟大领袖,就这样和蔼地站在我身边?和我说话?”

田家英得知由于自己孩子的恶作剧,使毛泽东半天找不到鞋子,刚想批评几句,毛泽东以他的幽默调侃说:“家英啊,你的小鬼是要我多晒一会儿太阳么,你就不要批评了嘛。”田家英听了忍俊不禁,和毛泽东一起哈哈大笑。拖鞋终于找到了,毛泽东亲切地抱起曾立。

吃出辣椒真正味道的人

和毛泽东一起吃过饭的孩子不算多,笔者采访的张纪宇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他的母亲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保健科第一任科长。

当时张纪宇还在育英学校读书,有时候星期天回到家里,就被母亲带着去和毛泽东一起吃饭。他记忆中和毛泽东在一起吃饭时的饭菜很普通,没印象吃过什么特别珍稀的东西。

毛泽东的保健大夫王鹤滨,也曾多次陪毛泽东吃饭,他刚刚四岁的儿子王子冀也跟着父亲“沾光”。

有一次,王鹤滨的妻子外出学习,他只好自己到幼儿园接回了儿子王子冀。恰逢毛泽东又邀他吃饭,他就带着儿子一起进了菊香书屋。毛泽东见了孩子,先打趣起孩子的爸爸:“王医生,很好嘛,你也当起妈妈来啦,身兼二职哟!” 然后,毛泽东把脸转向孩子:“小娃娃,几岁啦?”王子冀怯生生地伸出四个手指头。“你妈妈呢?”“妈妈上学去了。”王子冀开了口。“想妈妈吗?”毛泽东一边问话,一边给孩子夹菜。“想,想妈妈。”王子冀已经一点不陌生了。

当毛泽东发现王子冀的眼睛总是瞟向那一小碟鲜亮的、红绿相间的炒辣椒时,来了兴趣:“啊,小家伙,你想吃炒辣子啦?这东西可好吃啦。”说着,就夹起一截红色的辣椒,在孩子的眼前晃了晃。 王子冀刚要把嘴凑上去吃,却被父亲拉开了。王鹤滨对毛泽东说:“主席,不要给他吃!”他觉得这辣椒大人都会辣出汗,孩子哪受得了,被辣得哇哇一闹,这顿饭就搅了。毛泽东见王鹤滨阻拦,就把辣椒放进自己嘴里,他装出很好吃的样子,逗得王子冀口水都快掉下来了。

于是,毛泽东又夹了一截辣椒,送到孩子面前:“吃吧,可好吃啦,不要听爸爸的。”王鹤滨再次阻拦了毛泽东。王子冀很奇怪:伯伯说好吃,又那么好看的东西,爸爸为什么就是不让吃?

第二截辣椒还是让毛泽东自己吃了,但他带着批评的口吻对王鹤滨说:“你让他吃嘛。怕什么?让他上上当。不要把孩子教育成那样,使他以为大人都是好人,大人也有坏人嘛!”

关于吃辣椒,许多人都喜欢重复那段“革命性”的格言,甚至有研究者用辣椒和绍兴老酒,来比喻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性情。然而在孩子面前,辣椒,使毛泽东想到了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意识,以及认知世界的复杂性的问题。辣椒,真让毛泽东吃出了味道。

朱德总司令的儿媳妇赵力平,也是有幸和毛泽东在一起吃过饭的晚辈。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出生后不久就由爷爷、奶奶带养,奶奶康克清说这样可以使朱琦、赵力平夫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他们夫妇有时就在假期从天津回到北京,看望住在爷爷、奶奶家的孩子。

那段时间,朱德、康克清全家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边上的西小灶吃饭。朱琦、赵力平夫妇来了,也一起在那里用餐。常在西小灶吃饭的,除了朱德一家外,还有刘少奇一家,杨尚昆一家,偶尔,邓小平也会带家人来此吃饭。

让赵力平最难忘的,是那一次国庆节的聚餐。毛泽东、周恩来、彭真等都来到西小灶餐厅,和在此吃饭的几个家庭一起聚餐。赵力平第一次看见这些领袖们在一起,一面吃着饭菜,一面轻松且诙谐地谈笑风声。

席间,赵力平记得毛泽东和周恩来开的玩笑最多。熟读《红楼梦》的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恩来呀,你是熙凤。大观园里,没有王熙凤这个管家可不行吆!”随后又感叹道:“我们泱泱大国,没有个好管家也不行呀!”

刘少奇的孩子和毛泽东相处无拘束

在采访原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刘源时,他谈起了他们兄弟姐妹和毛泽东相处的往事。

刘少奇的女儿刘涛,上大学时和当时多数领袖的孩子一样,被动员选择理工科,她进了清华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但是刘涛对自控专业兴趣不大,她比较喜欢文学历史,加之身体不太好,一度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刘涛提出要转学别的专业,但刘少奇、王光美不同意,他们觉得不应稍遇挫折就退缩。当初三子刘允若在苏联学习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提出由理工科转学文科,曾受到刘少奇的严词批评,未能转成。

然而,在一次和毛泽东相遇时,刘涛将自己的这些情况和想法,毫无顾忌讲了出来。一向比较关爱孩子的毛泽东,听了刘涛的诉说后,就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涛涛来找了我,谈起了学习情况,以及转学其他专业的想法,她说你们对此反对。我个人以为,让孩子学习她有兴趣的东西或许好些。

刘少奇看了毛泽东的信,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毛泽东会这么认真地过问自己女儿读书的事。他把女儿叫到身边,进行了耐心的教育,讲明年轻人要经得起挫折的磨练;同时严肃地指出:“毛主席是党的领袖,有很多大事要考虑操心,你怎么能为个人的一点小事去打扰毛主席呢!”

后来,王光美又专门给毛泽东回了一封信,对刘涛转学的事做了解释,说明转学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主要是从严格要求考虑,不能凭一时兴趣,要做认真负责的选择。毛泽东看信后,在见到王光美时说:你们的考虑是对的。

刘源回忆说:“那时我们几个孩子和毛泽东相处显得更轻松随意,而和严肃有余的父亲在一起时,倒显得有些拘谨。”

“每次毛泽东见到我们家的几个孩子时,就打着手势逗我们:他把手掌摆平了移动,说这是平平;一只手食指抵着另一只伸平的手掌,即暂停的手势,说这是亭亭;用拇指和食指握成一个圈,说这是源源。” (刘少奇和王光美生育了四个儿女,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刘潇潇。)

有一次,王光美带着孩子们去跳舞,毛泽东也到了舞场。刚刚两岁的小女儿刘潇潇,跑到毛泽东跟前,一动不动地直盯着他看。平平、源源、亭亭都说:“你怎么不叫伯伯啊?快叫伯伯。”毛泽东却说:“别打搅她,她在观察世界呢。”

成熟比较早的刘源记得,中共中央在庐山第二次召开工作会议期间,他也跟着父亲上了山。在山上,他画了幅画送给毛泽东,随手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了元元。毛泽东看了署名,半诙谐半认真地说:“这个名字不好,不要圆,要有棱角嘛!”刘源赶忙解释:“我的名字用的不是那个圆滑的圆,是源泉的源。”毛泽东听了笑着说:“源泉的源么,还可以!” “每逢这种时候,毛泽东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呐!”在追溯这些往事时,刘源如是感叹。

和毛泽东一起游泳

3.jpg
毛泽东和群众一起游泳。

在中南海里生活的许多孩子,都有过和毛泽东一起游泳的经历,在笔者采访的人中,至少十余人都有着以毛泽东和自己为主角的不同版本的游泳池里的故事。

毛泽东从幼年就喜欢游泳,曾留下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名句。然而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一是黄土高原,没了中流击水的环境;一是戎机紧迫,没了闲庭信步的宽馀,毛泽东就难得下水了。毛泽东再度钟情于游泳运动,是进入中南海数年以后的事,且经历过一番转弯抹角的劝说。 勇敢的说客,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他在和毛泽东散步时发问:“主席,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哪里?”毛泽东回答:“起源于大海。”医生又问:“生命的最佳运动是什么?”毛泽东认为是散步。医生说:“不对,是游泳。”

接着,医生谈论起游泳接触自然、全身运动、锻炼心肺、老少咸宜等等好处。这大圈子兜得见效了,毛泽东吐口:游泳,可以去。毛泽东进北京后第一次下水,是在清华大学的室内游泳池。他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1954年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每天晚上去,带个口罩,还要化装,三个月不间断,我就把水的脾气研究了……”

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最初时间似乎没一定,有时在大家游的时候,他就来了;也有时大家都退场后,他才来游。那时,毛泽东在游泳池和大家见面的时候不少。

论泳姿,毛泽东游得并不很漂亮,半像仰泳半像侧泳,畅游之前,他习惯在水里打几个滚。然而他水性好,能做一系列别人难以效仿的水中绝活。

首先说潜水,毛泽东不仅潜在水里的时间长,还能既不浮出水面,又不沉入池底,摆出类似打坐的姿态,静止不动地悬在水中间。“毛泽东还能直立在水中,一动不动。我们都不能像他那样立住,这也是毛泽东的水中一绝。”刘少奇之子刘源说。 他在水中休息,也多姿多彩。李先念的女儿李紫阳说:“他能两臂枕于脑后,平躺在水面上,或仰视苍穹,或闭目养神,还能把一条腿翘到另一条腿上。我还见过他躺在水上吸烟,把烟灰缸放在胸前。”有时平躺的时间长了,他就会变个姿势。

而陈毅的儿子陈晓鲁回忆,毛泽东踩水也特别棒,当用力的时候,整个腹部都能浮出水面。每看到毛泽东亮出他的精彩绝技,围观的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男孩子们玩水,能想出各种各样的花样,以打闹为主,以游泳为辅。有时,他们正在玩闹着,毛泽东就进来了。

刚学会游泳的孩子,一见水就特兴奋,换好裤衩就往深水区跑,随即“扑通”一下跳下水。有时孩子间说笑打闹,跳水时没注意游泳池里的人,不小心碰到水里的人。一次,邓颖超秘书的孩子箫松光顾回头说话,跳下水时撞到了毛泽东的腰上。

毛泽东比较胖,撞上去软乎乎的,箫松竟觉得很舒服,一抹脸上的水,哈哈大笑起来,笑完才发现撞的是毛泽东。毛泽东看看箫松,也笑了:“哪里来的这么个小蛮子?”就这样,箫松“小蛮子”的绰号就在游泳池叫开了。 对孩子们的这类事,毛泽东特别宽容,也特别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他看到池中的孩子们,通常会微笑着说上几句话,鼓励孩子们跳水、游泳。孩子们通常也会“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走上跳台或跃入水中,竭尽全力地展示各自的水中特长。

和毛泽东特别熟的孩子,在他身边更显得随便。毛泽东常常游一阵后,仰在藤椅上休息,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李树槐的女儿李延梅就过去帮毛泽东掏过耳朵。李紫阳说:“有时看见毛泽东眯着眼睛,好像睡着了似的,就悄悄过去,挠他的脚心,跟他逗着玩,可其实他根本没睡。”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的几句话,让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副主任康一民的女儿康德德一下学会了游泳。她因为总在游泳池浅水区,学了很长时间也没学会。只能两臂划水,用脚尖蹬着池底走。一天,她正在深水区的边缘“走游”,毛泽东不知何时停在了她身边。“小鬼,会游吗?”毛泽东问道。 10岁左右的孩子,正是争强好胜的年纪,她鼓足勇气撒了个谎:“会。”她本以为,搪塞一下就过去了。孰料毛泽东并没有听而信之:“会,那好,游一个给我看看。”说罢就站在那里,等着看她游。

康德德心里暗暗叫苦,可大话说出去了,此刻收回该有多丢人啊。康德德“急中生勇”,一咬牙,一闭眼,一憋气,朝着深水区就扑腾了过去。这下子,练了那么久都浮不起来的身子,居然浮了起来,游出好几米远,并从此学会了游泳。 闻知此事的人都对康德德开玩笑说:“你的游泳教练是中国最大的官,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啊。”

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女儿陈珊珊,自从全家搬进了中南海后,就常来游泳池游泳。她也是在游泳时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那天,她游泳游得正在兴头上,忽然听见了一阵清脆铃声。陈珊珊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个中缘由。看大人们听到管理员摇铃和招呼,相互转告说毛主席要来了,便开始退场更衣,她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人们听到毛主席来了却要走?我可不想走。 特定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使陈珊珊从幼小的时候就听到许多毛泽东的故事,领略到父辈对这位政治伟人的钦敬。伟大、神圣往往是和不可知、难以接近相联系,因此接近伟大和神圣的机会,对谁都更会具有诱惑和憧憬。可以想像,当时的陈珊珊就出于这样一种意念:毛主席会来吗?那我正好见一见他!

陈珊珊一直耗着时间,后来不得不上岸时,她不朝自己该去的更衣盥洗室走,而是朝着中央领导人的更衣盥洗室绕过去。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相遇了。

毛泽东看着这个朝自己走来的小姑娘,站住了。跟随在他身边的警卫人员认出了陈珊珊,告诉毛泽东:“这是陈老总的女儿。” “噢,是陈毅的女儿。”毛泽东弯下腰:“你叫什么名字啊?上学了吧?读几年级呀?”陈珊珊回忆说:“这是几个对孩子来讲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并没有感到紧张或畏怯,一一告诉他我的名字和正在读几年级。”

“你游过泳了吗?”毛泽东又问道。“我游过了。”陈珊珊依旧平静地回答。“呃,那你就回家去吧。我现在可要游泳去了。”陈珊珊说:“毛主席再见。”挥手告别之际,她感到心满意足,见到了毛主席,他还和我说了话。

当年生活在中南海里的孩子们,他们眼中的毛泽东,是一位受尊敬的长辈,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伯。对于毛泽东,孩子们还有许多许多珍藏的记忆,在瀛台静谷曲径中,在春耦斋舞会上,在怀仁堂演戏时……

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z200312/2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23 2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这贴我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8:17 , Processed in 0.0306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