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81|回复: 0

周连成:《“文革”小报集锦》和《文革小报创刊号目录》出售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6-1-9 1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入20余篇文革小报研究文章的《文革小报集锦》一书,中国报协集报分会2008年内部出版,限量500册,与《文革小报创刊号目录》合集,大32开130余页,配有图片百余幅。25元一本(含邮挂费)


121055w3v3puglu8eyl94z.jpg


为文革小报研究的每一项成果喝彩
(代序)

集报者中偏爱文革小报人的不少。每一种文革小报的价值是什么,来龙去脉怎么样,又隐藏着什么故事,如此等等,是大有说头的,是需要下功夫收集相关资料和深入研究的。
国内若干种记述文革的书籍,包括属个人作者名而带官方背景的文革史,包括时为高层领导人的回忆录,包括纪事本末的资料集等。这些书籍无形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没有涉及1966年夏秋以后声势很大的文革小报。是不重视而忽略,还是资料不足而回避,抑或是不屑谈及,不得其解。但当时兴盛之极的文革小报,在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可数的几种党报,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这是客观事实,而绝大多数文革小报对文革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来,掌握着较多档案资料的官方,所出版的文革研究书籍,没有关于文革小报的阐述,更没有专著出现,应该说是一个疏漏,是文革研究上的空白点。
所幸在民间,有爱好者有意识地收集文革小报原件和相关资料,开展了力所能及的研究,补充着这个空白点。周连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继2004年周连成先生和杜永平先生编著《文革小报目录》后,周连成先生的又一作品集《文革小报集锦》即将出版。这是可喜可贺的。
为什么可喜可贺?因为研究文革小报对民间人士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是文革小报散失损毁严重,研究难度日渐加大。文革小报是文革的历史足迹,是文革的历史见证,是文革的一手史料。但现在文革小报已是一报难求,集报者个人手中的报纸或多或少,毕竟有限,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所藏文革小报,尚没有对公众开放。研究文革小报本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但更多地占有文革小报恐非说到即做到,没有一定数量的小报,也恐怕达不到一定质量的研究。二是当年办报者隐居,无法征求活史料。算起来,当年办报者若是大中学生,现在已基本是60岁的人了,若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也该进入70岁了。这些人是活的史料,见证每一种小报的兴衰,了解每一份小报的内情。可惜的是,当年办过文革小报的人现少有人参与研究,写出第一手的回忆录,披露当年若干内幕情况。文革小报研究者面对无声的报纸,尽管有白纸黑字,但推断和揣测中免不了出现错误和想当然。三是个人研究势单力薄,思路视野受限。文革小报研究者孤军作战,受个人学识、经历、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国家有关文革的档案没有解禁,许多内情个人无从知晓的情况下,在于其他方面缺乏有效交流、沟通的情况下,封闭研究,挖掘不出新意。研究者或经历过文革或未经历过,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与了解文革的宏观大局,包括文革时期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文件社论,首长讲话,人事变动,重大事件,组织派别等,不断提高自己包括思想方法,认识方法等方面的素质,也不能对小报做出清晰的辨别。基于此,当周连成先生勇于克服困难,推出文革小报研究新成果时,确实是应该赢得大声喝彩的。
周连成先生是年轻人,没有文革经历,没有感性认识,但他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凡是有关文革的话题,他都用心记下来,听他讲述文革,侃侃而谈,总惊异他怎么会了解那么多,像文革活辞典。在集报者中,他收藏文革小报也是很多的。用心与有心为他出版《文革小报集锦》奠定了基础。   
不管你收藏没收藏文革小报,不管你收藏多少文革小报,不管你了解不了解文革小报的故事,都请你进入到这本书里来。《文革小报集锦》史料丰富,讲述透彻,生动鲜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看似平常的文革小报,经周连成分析分解,其历史地位、作用和演变等,读者都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惊呼原来如此。比如关于《首都红卫兵》、《新北大》、清华《井冈山》这几大报的论述,有日期,有事件,有因果,显然是下功夫经过详尽考证的;“用生命谱写的《中学文革报》”,“小报上的漫画和《群丑图》”等文章,沉重之中引起了人们对文革的反思;还有一些如“没有报头的文革小报”、“报头最小的文革小报”、“开天窗的文革小报”、“一期二面孔的文革小报”、“贴补丁的文革小报”等的叙述,读来颇有趣味,文革时期的五花八门,跃然纸上;“从文革小报看全国山河一片红”,作者把“全国山河一片红”原指的各省市均成立革委会赋予了新意,列举了300多种红字头的小报,展现了另外一种红彤彤的世界;“被忽视的油印文革小报”则提醒收藏者,油印文革小报,对研究当地的“文革史”十分重要,对于研究文革小报也有意义,应该注重拾遗补缺,收集国家馆藏顾及不到的零星物件。读了这本书,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故事,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学者陈学林先生发表《文革群众组织报刊研究》万字文章后,鲜有长篇和集中的文革小报论述面世。因此,《文革小报集锦》一书的问世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文革小报研究要确实重视起来,文革小报研究大有文章可做。
就集报者而言,因为集有一定数量的文革小报,开展研究是有一定优势的。文革小报研究,一是基础性的,一是评价性的。当前可以多在基础性的或叫史料性的研究上下功夫,述而不论,编辑整理尽可能多的报纸目录、文章目录,客观介绍当时报纸内容,有条件的多拍照片还原报纸形象,为开展评价性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评价性研究当以《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结论为指导,对文革小报的历史地位、作用、特点、风格、教训甚至逸闻故事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文革小报集锦》已经领先一步。愿未来的研究者既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又能利用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联合作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有集报者新的文革小报研究著述出现,到那时,喝彩声也必定再次响起。
                           戴新华
                               2008-8-22



“文革”小报之最《新北大》


   在数千种“文革”小报当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新北大》报,集“之最”于一身的《新北大》是研究“文革”小报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研究“文革”史的重要材料之一。她所富有的传奇经历是非常历史时期造就的时代产物,《新北大》的影响是其它“文革”小报无法比及和无法所代替的。
   《新北大》是最早的“文革”小报,这第一张“文革”小报创刊于1966年8月22日,由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新北大编辑部主办,她的诞生,引领了时代风尚,“文革”小报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地在全国蔓延开来,遍地开花。自1966年9月至1967年9月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就发展了4000多种“文革”小报。“文革”小报成了各革命组织的重要武器之一,她成了宣传文化革命、传达最高指示、发表组织言论、乃至声明、布告等等重要的多功能的宣传手段。故为各革命组织所青睐,其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以至于中央不得不下令停止,才使其逐渐停止下来,可见其影响之大。这也是仅在“文革”小报形式上所反映《新北大》的影响力。
   《新北大》敢为天下先,更重要的在于她的政治影响力。其实,早此之前《新北大》就临时试刊了二期,名称是《北京大学新校刊》,这是针对北京大学原来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校刊》(解放前为《北京大学日刊》见图)而做的破旧立新的举动,可这仅仅是说明了对《北京大学校刊》的“革命”。而《新北大》就更是进了一步,是说明了对北京大学的“革命”,综观北京大学的历史,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北京大学一直是引领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革命者的先驱。她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潮流的象征,而《新北大》的政寓意正在于此,她是整个中国文化革命的开始!正引领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该时期时代的需要是那样的合拍,这也是其它大学革命组织所创办的“文革”小报所无法比及之处,如“新清华”、“新复旦”只是对其学校本身的“革命”而已,代表着的只是局部“文化革命”。
在所有的“文革”小报当中,《新北大》所刊用的报头“新北大”是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笔所题写,而且嫌第一次写的不好,又派人送来第二次题写的“新北大”报头,可见《新北大》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而其它“文革”小报的报头多系集毛主席手迹而成,少部分用的是铅字体或等线体等,凭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新北大》在当时上至最高统帅毛主席、下至最普通的老百姓以及造反派红卫兵们的心中具有多么大的分量了。
    所以《新北大》创刊号上的报头字也是所有“文革”小报中“最大报头”也就理所应当了,(见图)《新北大》创刊号是4开2版小报,但报头“新北大”三字却套红跨版编排,占报纸面积    ,十分鲜艳夺目,这在报纸史上也仅见。一向热衷于革命、不甘落后的其它”文革“小报,在报头编排上尚没有发现比“新北大”创刊号更大的报头者,看得出来它们也是觉得自身的影响远不如《新北大》的,也甘愿把《新北大》当成标兵的,这在造反派红卫兵里是一个很少见的现象。
    《新北大》也是发行历史最长的“文革”小报,她从1966年8月22日创刊到1978年2月5日停刊,贯穿了整个“文革”的历史,从“聂元梓”的喉舌到鼓吹林彪;从高举“中央文革”的大旗到“批林批孔”;一直到打倒“四人帮”,拥护英明领袖华国锋。等等错综复杂的变迁,一套《新北大》堪称一部“文革史”呀!故有的“文革”研究者专门收藏包括《新北大》在内的“北京五大造反派”所主办的“文革”小报,为的就是研究它们的系统性比较全面。
   《新北大》的这么多之最,肯定跟它的创办者是分不开的,它的创办、领导者——“聂元梓”是“文革”红极一时的人物,也是被毛主席点名、《人民日报》等转载“文革”第一张大字报的张贴者之一,并且是主要领导者。而且是北京最著名的“五大学生领袖”之首,是最大造反派红卫兵组织“首都红代会”核心组的组长。曾任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综观“文革”史,其中有二个最为活跃的女人,一个是自称“文革”旗手的江青;另一个就是堪称“文革”火炬手的“聂元梓”。聂元梓是“文革”开篇中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北京大学的“第一张大字报”,还是到上海煽风点火,真是照到哪里哪里亮啊!这也算是《新北大》背后的又一之最吧。
121501ox1yxjssjdcpsi0z.jpg



“文革”小报中的大报 《首都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创刊于1966年9月13日,“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三司)宣传部”主办。说它是“文革”小报中的大报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报纸开本大,《首都红卫兵》为对开型大报,办得端庄大方、气势恢宏。也是最早的“文革”小报中的大开型报,其它创办较早的几种“文革”小报、包括最早、著名的《新北大》都是四开型小报;二是《首都红卫兵》的创办组织大,主办者“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由北京十六所院校红卫兵组织联合组成;三是《首都红卫兵》版本最多、发行面最广,不仅在北京还办有中学版,而且在其他各地也办有上海版、重庆版、长沙版、常州版等;四是《首都红卫兵》虽周期不长,但影响巨大,是其它小报所无法比及的。在出版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被党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5次转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67年1月25日,《首都红卫兵》发表社论《打倒“私”字,实行革命造反派大联合》这篇文章,被毛主席看到后,感到这篇文章有助于控制越来越趋向分裂的“文革”组织,于是在标题上划上红圈,要求各大报立即转载。2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二报一刊)一齐转载,并在编者按中引用毛泽东的批语指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极其重要的问题”。《首都红卫兵》便一鸣惊人、在全国声名大振,执笔社论的一个大学生也被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此后《人民日报》4次转载该报文章是:1967年2月12日《夺头脑里“私”字的权》、1967年2月20日《必须充分重视革命干部在夺权斗争中的作用》、1967年8月29日《坚决做解放军的可靠后备力量》、1967年9月13日《红卫兵要在革命大批判中立新功》。这一时期,《人民日报》也先后转载了清华大学《井冈山》、北师大《井冈山》、北京大学《新北大》等报刊的文章,但数量和影响不能和《首都红卫兵》相比。
   《首都红卫兵》是普及率最高、发行面最广的报纸,上至中央(每期5份、其中供毛主席专阅一份)、下至黎民百姓无处不到,应该说是当时办得最好的“文革”小报。《首都红卫兵》的文章被各地组织当成理论依据,行动坐标。“三司”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设立联络站40多个,直接介入各地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成为中央文革的代言人。凡是“三司”支持的,就是中央文革支持的。《首都红卫兵》随着联络站也就无处不到,有条件的地方就创办《首都红卫兵》外地版,翻印《首都红卫兵》报或翻印《首都红卫兵》上部分重要文章。最为有名的是《首都红卫兵》上海版 创刊于1971年1月1日,属于上海地区“文革”小报的早期报纸之一,主办组织是“北京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首都第三司令部)驻沪联络站”,在报头印有(上海版),同北京的正报一样也是对开型大报,该报是通过“造反行动”,迫使上海“当权派”同意后,由《解放日报》代印出版。在上海还参与了“上海一月革命”,成为写出《告上海全市民书》的造反组织之一。 《首都红卫兵》上海版,共出版了五期。在1967年3月6日出版的(上海版)第5号中,刊有“告别上海人民”和“首都三司驻沪联络站通告”。通告称:根据军委八条指示和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通知…首都三司驻沪联络站自一九六七年三月八日起撤销。
   1967年2月22日,以“三司”为核心的北京“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成立,故《首都红卫兵》也就随之成为“红代会”的机关报,于1967年3月3日出版新创刊的“红一号”,原“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一司)机关报《红卫兵》、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总部(二司)机关报《东方红》随之停刊,与“三司”一并出版《首都红卫兵》。
   这里要说明一下,《首都红卫兵》的主办者——“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虽曰“司令部”,但实际上是没有司令的,当时是由十几家红卫兵组织的“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三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各组织负责人会议,独立、平等是当时红卫兵组织的一大特色。本组织的司令是领导不了其它组织的成员的,要不然咋有“五大造反司令”之说呢。其实当时的“造反司令”很多,只不过这几位都做了几件惊人之举、影响力较大。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清华“井冈山兵团”的司令蒯大富,故后来许多人都把北京这个最有名的红卫兵头头蒯司令当成了“三司”这个大组织的司令。其实“三司”成立时,蒯大富刚被“解放”一个月零二天,清华“井冈山兵团”组织还没成立,他连“井冈山兵团”的司令都不是,可在后来的“倒刘”行动中,这位清华“井冈山兵团”的蒯司令却组织了三十万人的大游行,让这位“司令”名声大振。所以在“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成立大会上由他致开幕词。以后蒯司令又指挥了“清华百日武斗”事件,无不让全国震惊!使他全国扬名。这也无怪乎许多人都把他当成“三司”这个大组织的司令了,把同样扬名的“三司”主办的《首都红卫兵》报当成蒯司令的喉舌了。


http://bbs.941sw.com/thread-63552-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06:04 , Processed in 0.1192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