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9|回复: 1

林柏儀  訪文革的另一種視角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11-1 0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訪文革的另一種視角

林柏儀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338x500.jpg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
    作者:白承旭
    譯者:延光錫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台灣)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對於文革,你想到的是什麼?是無緣由的暴力鬥爭,還是抱懷希望的造反有理?它還能對當代的政治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嗎?透過韓國學術界白承旭敎授出版的《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我們有幸能從另一角度,重訪文革的意涵。
    讀者可能疑惑:“韓國學者,也能夠硏究得好錯綜複雜的中國文革歷史嗎?”但閱畢此書,不難受作者的旁徵博引與細緻論證所折服。熟悉中文文獻的白承旭,在此書中的叙述,有充足的歷史硏究佐證。
    他同時提出了嶄新的視角來重訪文革:能否在過往視文革全然為“極權主義”的負面意涵,或是強調“毛澤東主義”正當性的兩種論述之外,從群衆的角度來重新理解文革中的“造反”嗎?文革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政治困境,有什麼樣的理論意涵?
    白承旭透過聚焦於“陳伯達”——這位毛澤東身邊的核心秘書、諸多文稿的實際撰寫者——的思想與經歷,說明了文革中的課題:如果說,革命後的“過渡”階段是個漫長的過程,而這之中該如何處理官僚階層與群衆間的矛盾?如何維持黨與群衆的有效結合?以及,如何打造出能邁向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觀察到,文革要對抗的“走資派”、“資產階級”,似乎缺乏清楚定義,甚至有着前後矛盾,以致於衝突重重,但這模糊似乎又是為了創造某一種抵抗的空間。白承旭在書中指出:“毛澤東並未將社會主義下的階級問題清楚定義為‘特權名單制度(Nomenklatura)’或‘官僚階級’等特定社會集團,而是保持它的模糊性、打開可能性,使得這樣的提問能夠連接到社會結構問題。但是,‘社會主義下繼續革命’理論,卻沒有走向對於社會關係和結構的分析,反而在此停下,擴散了理論和政治上的誤解。”(頁132)
    此一不同於過往的“階級鬥爭”,在理論藍圖尙未清晰、以及黨內外權力劇烈鬥爭下,的確造成某些負面效應。例如文革歷程“把階級人格化,把揪出具體的‘走資派’人物,等同於‘階級鬥爭’的態度,這是簡便而誘人的解決方案。高達一千萬人的激進派,手中高舉‘結構變革的許可證’徘徊於街頭,但他們並沒有掌握‘結構’;相反的,他們把‘結構的人格化’誤解為結構本身,幻想他們只要找到問題人物、進行處理,就可以改變結構。”(頁133-134)但歷史的現實給予了否定的回應。
    白承旭的此一觀察相當關鍵。文革或許不是沒來由的鬥爭,但對於毛澤東、文革歷程中的“階級”概念究竟為何?能否與馬克思主義對話?造成了什麼樣的局限或風險?是對文革進一步硏究的關鍵之一。
    白承旭似乎期望能自文革的群衆視角中,重新詮釋文革,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思想資源。他在書中以文革的經驗,具體地反思革命後的過渡階段,如何面對“節制武鬥”、“工厰民主”、“學校與工厰的差別”、“工業發展計劃”等問題,以超越對文革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論述。
    這樣的工作,在資本主義面臨危機、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社會主義中國”亦面臨資本主義復辟危機的此刻,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想,它一方面是更加地急迫,以對抗當前將過往所有中國過渡經驗,全盤抹煞的右翼叙事動力(但又不走回無條件地擁抱過往);另一方面,則是對社會主義民主的可能,從具體歷史經驗中再次提煉出希望,或反抗絕望。就這而言,《文革的政治與困境》只是個開端,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林柏儀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4-03/09/content_8846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6: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中文版新書發表會

主持人|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回應人|白承旭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

與談人|《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讀書會小組

時間|2014年2月8日(六)15:00-15:50

地點|臺北國際書展世貿一館C522展位

書展網址:http://www.tibe.org.tw/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

活動說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身為80年代末在韓國社會性質論戰中出現的「民眾民主」(People’s Democracy)路線的進步學者,作者白承旭以理論性思考的深度及詳細的脈絡疏理,對文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描繪出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並提供進一步理解的重要切入角度。本場新書發表會邀請白承旭教授專程從韓國來台,與關切文革議題的多位台灣青年學子,進行一場難得的跨世代交流與對話,也邀請有興趣的朋友至現場聆聽。

白承旭教授新書討論及專題講座

講題    The Social in Marx

發表人|白承旭(韓國中央大學教授)

主持人|劉紀蕙教授 (交大社文所教授)

與談人|陳信行教授(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

杜繼平先生(《批判與再造》雜誌總編輯)

時間|2014年2月9日(日)14:30-17:30

地點|台北紫藤蘆紫緣廳(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辦單位: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合辦單位: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推動計畫

https://critiqueandtransformatio ... %E4%BB%A3%E3%80%8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4 07:57 , Processed in 0.0362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