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314|回复: 0

文革”导火索—是京剧《海瑞罢官》,还是昆剧《李慧娘》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5-7-6 05: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导火索—是京剧《海瑞罢官》,还是昆剧《李慧娘》

作者:布呱

            现在,人们都知道,1966年开始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人造灾难”。无法数清有多少人因此成为冤魂而终止了他们的生命,也无法数清有多少人被关进监狱和“牛棚”而险些成为冤魂,更无法数清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究竟因何祸起萧墙。

      对这场“浩劫”的起源,人们有多种说法。最“标准”的说法是以上海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而成为那场“浩劫”开始的标志。

      这个“标准”源于1967年2月3日,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的一席话:“我们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应该从1965年冬姚文元同志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开始。”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早在1963年5月6日,还是上海《文汇报》,曾整版发表长达一万三千字的《“有鬼无害”论》的署名文章,猛烈批判了1961年8月20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昆剧《李慧娘》和由“三家村”之一廖沫沙(笔名繁星)1961年8月31日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有鬼无害论》文章。

      这篇文章,比1965年11月10日该报发表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整整早了两年半。

      1961年8月20日,北方昆曲剧院新编传统戏《李慧娘》正式在北京公演。演出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这个戏的编剧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孟超。孟超是个作家,写过一些小说,三十年代是上海地下党的领导者之一,和康生既是老乡又是亲戚,还曾一度是康生的上级领导。

      孟超着手编写《李慧娘》是从1959年冬开始的。当时北方昆曲剧院约请他将明代周朝俊的传奇《红梅记》改编为昆曲剧本。孟超广泛搜集和研究了有关的剧种和剧目,如秦腔《游西湖》、川剧《红梅阁》、梆子《阴阳扇》、京剧《红梅阁》等,在此基础上,于1960年春夏之交完成了初稿。

      改编根据的原作剧情有两条线,一条是裴禹与卢昭容的婚姻故事,一条是裴禹与李慧娘的爱情故事。改编本删掉有关卢昭容的情节,集中刻画书生裴禹和李慧娘纯洁的生死恋。全剧叙述南宋奸相贾似道游西湖,姬妾李慧娘见书生裴禹英俊,不禁脱口称赞。贾似道回府杀死李慧娘,又将裴禹骗入相府囚禁。李慧娘鬼魂与裴禹幽会,贾似道遣家将刺杀裴禹,李慧娘救裴禹出府,并与贾似道当堂辩论。新编本突出描写裴禹对南宋腐败朝政的抨击和李慧娘对奸贼贾似道的反抗斗争,突出了李慧娘的正义感,提高了全剧的思想性。经过改编,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这个优美可爱,爱憎分明,伸张正义的复仇的女魂,揭露了权奸误国,写出了爱国的正义斗争。

      孟超在《李慧娘》剧本的跋语中,特地说明他改编此剧的思想出发点,“不过借此资质美丽的幽魂,以励生人而已”。他说:“有人认为李慧娘生前懦弱,死后坚强,虽亦感人动人,毕竟是虚无空幻,寄希望于渺茫,也难免有过屠门而大嚼,聊以快意,无补于现实;但我则终以为生前受尽压迫凌辱,白刃当前,渐露与权奸拼死斗争之机,染碧血,断头颅,授死不屈,化作幽魂,再接再厉,不仅为个人复仇雪恨,且营救出自己心佩情往之裴禹,并以庶黎为怀,念念不忘生活于苦难泥涂之众生,如此扬冥冥之正义,标人间之风操,即是纤纤弱质,亦足为鬼雄而无惭,虽存在于乌何有之乡,又焉可不大书特书,而予以表彰呢。”

      对孟超改编这个戏,康生曾表现出分外的热情支持、关切,还曾阅读文稿,提出过不少修改意见。1960年排演这个戏的时候,康生还多次到剧场观看,曾出主意把李慧娘所戴的蓝色鬼穗子改为红色,并且为剧本改词,把“美哉!少年”叠句的后一句改为“壮哉!少年”。

      1961年《李慧娘》在北京正式公演,康生也亲临观看。看后深表满意,曾经写信给孟超说:“祝贺该剧演出成功”。

      康生除了全面肯定《李慧娘》的编导、音乐、表演之外,还说它是“近期舞台上最好的一出戏”,称赞孟超“这回做了一件好事”,并指令“北昆今后照此发展,不要再搞什么现代戏”。

      这年10月14日晚,康生还请北昆剧院到钓鱼台17号楼舞台上演出这出戏,并亲自在8号楼设宴招待孟超和主要演员李淑君、丛兆桓、周万江等,他与编剧孟超和剧院当时的领导金紫光以及主要演员进行了长谈,对这出戏连声称赞,说主演裴禹的北昆演员丛兆桓是“政治小生”。

      康生当时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理论组和中央宣传组的负责人。

      1961年8月31日廖沫沙用笔名繁星在《北京晚报》三版“五色土”专栏上发表了著名的《有鬼无害论》文章,热烈赞扬了《李慧娘》。

      1961年10月1日昆剧《李慧娘》参加国庆12周年北京天安门彩车。

      1961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陶君起、李大珂的署名文章《一朵鲜艳的‘红梅’》,热烈称赞了昆剧《李慧娘》。

      事情到这儿时,人们还沉浸在一片赞扬声中。

      然而,谁也没想到是,就是这朵“鲜艳的红梅”竟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浩劫”的起因。

      人们注意到,江青在50年代的“反右”中几乎看不到她的影子。

      她干什么去了,她看戏去了。

      从50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江青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常客,北昆这个时期的戏她几乎都看过,《李慧娘》也不例外,康生、江青多次调看《李慧娘》。

      1963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说:近几年来“鬼戏”演出渐渐增加,有些在解放后经过改革云掉了鬼魂形象的剧目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甚至有严重思想毒素和舞台形象恐怖的“鬼戏”,也重新搬上舞台,“更为严重的是新编的剧本(如《李慧娘》)亦大肆渲染鬼魂,而评论界又大加赞美,并且提出‘有鬼无害论’来为演出‘鬼戏’辩护。”报告要求全国各地,无论在城市和农村,一律停止演出有鬼魂形象的题材。”

     《李慧娘》停演并开始遭到批判。

      1963年5月6日,上海《文汇报》突然整版发表署名梁壁辉(梁壁辉为笔名,意为“两笔挥”,真名为俞铭璜,原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文章写后不久即因病去世)的长达一万三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有鬼无害”论》,猛烈评击了北昆的《李慧娘》和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

      文中说:“《李慧娘》并没有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相反的,却发展了糟粕”。

     “对待鬼戏,并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有些鬼戏我们可以干脆不演;有些鬼戏可以把鬼去掉,例如《十五贯》,本来有鬼的,现在无鬼了,而且也更好看了。”

      “生活在当前国内外火热的斗争中,却发挥‘异想遐思’,致力于推荐一些鬼戏,歌颂某个鬼魂的‘丽质英姿’,决不能说这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倾向。”

       这篇文章大约一万三千字,整整占文汇报一个半版面,这对当时还是4个版面的文汇报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上海《文汇报》的这篇文章搞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和整个北京市委不知所措。因为在此以前,中央和中宣部没有任何迹象,没有任何招呼。

      事隔4年后,即1967年,江青说出了组织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1967年4月12日,江青在军委扩大会上说:“对于那个‘有鬼无害论’,真正解决战斗的文章,是我在上海请柯庆施帮助组织的,他是支持我们的。当时在北京,可攻不开呵!”

      文章拿北京的“鬼戏”《李慧娘》说事,矛头直指北京市,在全国打响了批判“三家村”的第一炮。

      1964年6月,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支持了上海文汇报对“有鬼无害论”的批判。毛泽东说:1961年,人民日报宣传了“有鬼无害论”,事后一直没有对这件事作过交代……

      1964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康生、江青又对《李慧娘》大张挞伐。

         时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副总编辑的穆欣在《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双百”方针的初步贯彻和严重挫折“文革”初期上层的斗争情景》一书中这样写道:康生把《李慧娘》作为“坏戏”的典型,号召大家批判。他既批孟超,又批廖沫沙,说他们是“用厉鬼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7月30日他在会上讲话时,竟然指责北京剧协“15年来没有写出一个好剧本,相反倒有了《李慧娘》、《谢瑶环》这样的坏剧本。”他还质问:“为什么会出现了牛鬼蛇神,出现了《李慧娘》这样的鬼戏?”他说,“李慧娘这个鬼是代表了死亡了的阶级来报仇的,向谁报仇呢?就是向共产党报仇!”

      此时,毛泽东对文艺的两个批示在党内开始传达。

      对《李慧娘》批判的调子陡然上升。

      同时遭到批判的还有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海瑞罢官》和时任中国剧协党组书记田汉的《谢瑶环》。《海瑞罢官》由北京京剧院演出,《谢瑶环》由中国京剧院演出。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把艺术的“学术性争论”和政治的“罢官要害”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于是,不可避免地,这三出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昆剧《李慧娘》首当其冲……

      在以后的时间里,昆剧《李慧娘》的编剧,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也是康生老乡和亲戚的孟超被定为“叛徒”,沉冤难雪,抑郁成疾,于1976年5月含恨而逝。此时,离粉碎“四人帮”还有5个月的时间。

      昆剧《李慧娘》的主演之一,曾被康生夸为“政治小生”的丛兆桓1967年被江青亲自下令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关进监狱达8年之久。而《李慧娘》的另一个主演李淑君也被迫写下了《要做红霞姐,不做鬼阿姨》的文章。(李淑君在昆剧现代戏《红霞》中饰演红霞一角)

      除此之外,“三家村”之一的京剧《海瑞罢官》的编剧、著名历史学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被迫害致死。

     “三家村”之一的原人民日报总编,后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被迫害致死。

      京剧《谢瑶环》的编剧,原中国剧协党组书记,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国歌的词作者田汉被迫害致死……

     《有鬼无害论》文章的作者,原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廖沫沙也被投入监狱……

      1966年,演出昆剧《李慧娘》的单位——北方昆曲剧院被宣布解散……

       以上,不难看出,昆剧《李慧娘》才是“文革”真正的导火索,而其做法几乎和“反右”的做法一样,先是“引蛇出洞”,让你写,让你演,还大加赞赏,让你“彻底跳出来”,然后,“当头一棍”,把你“彻底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右”只不过是“文革”的一场小小的预演。遗憾的是,“反右”中的大部分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和党内的一部分领导人过于“天真”,过于相信“一风吹”,过于想在“反右”后“积极表现自己”,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灾难”还没有到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反右”的“引蛇出洞”只不过刚刚开始,“真正的蛇”还没有“引”出“洞”来,这个“真正的蛇”不是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一书中的“大右派们”,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党外人士,是“死了的蛇”,“真正的蛇”在党内,是“活着的蛇”,他们还没有引出来,而“真正的捕蛇者”当时也没有露面,这个“真正的捕蛇者”不是别人,正是江青。

http://yilianbugua.bokee.com/189000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5 00:12 , Processed in 0.0442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