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2|回复: 0

无为(周倜):别样青春期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7-22 16: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十年代

什刹海是我们少年时代的天堂,那时北京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大,1955年北京才有不到500万人口,六七十年代也就不过七百来万。大家都住得不远。我家住在锣鼓巷南口,一刻钟可以走到什刹海或景山夏天在什刹海游泳,摸螺丝,一个猛子扎到泥里摸蛤蜊。冬天在冰上滑冰,推冰车,用铁钎在冰上凿洞,然后等着看鱼往洞口冒。记得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冷,冬天里孩子们常常是冻了手脚的,暖和过来奇痒无比,我手背上皴裂的皮甚至可以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地被抠下来。

在水边的树林子里,老头们扎堆儿打扑克下棋,老太太看着孩子坐在石墩子上摘菜。

那时的孩子一般只上课到下午三四点钟,匆匆划拉完作业就直奔什刹海,有时侯是去景山,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树枝子满山呼号冲杀,不到天黑吃饭很少回家。

文革期间,学校停了课,能去玩儿的地方不多,差不多大半个城的孩子们都往北海和什刹海跑。什刹海的冰场更成了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交际场。跑道上人挤人,密度之大有如今天的王府井商业街。

现在经常有人把我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说:“这位是当年冰场一大飘!”“穿着军大衣,戴着大拉毛,后边跟着一大群男孩儿……”那时的“飘”,是指时髦女孩儿,略带贬意。通常都是一些机关或部队大院比较张扬的干部子弟,女孩子双手略翘扶把,骑在26线儿闸锰钢车上,车坐拔得很高,女11中当年曾有著名的“一红一蓝”,那时的名牌儿自行车是“飞鸽”、“永久”,两个漂亮的女孩子一个叫李勇进,一个叫刘丽丽,几乎形影不离,有时远远见她们缓缓飘过,颈上的纱巾飞扬,很是显眼,很是潇洒。有兄弟作后盾的女孩子就更是有“飘”的资本。

男孩儿得骑带转铃的28锰钢车,夏天国防绿军裤,白的确良短袖衬衫,冬天将校呢加水獭皮帽子,次一等的是羊剪绒棉帽,同样座位必须尽可能地拔高,腰和背得弓得像大虾一样才算帅气。

“飘”字近年来用到的时候好像也包括进了当时的时髦男孩儿。只在人们回忆当年时用,已不带褒贬之意。一般来说这样介绍我的人,当年跟我接触不多,一定是当时不了解我的人。我从六六年才开始滑冰,父亲一人的工资要养我们一家七口人,父亲是孝子,每个月还要给山东老家的叔叔奶奶寄钱,家里常年住着两三个老家来的亲戚。况且我在家里食顽不化,很不招人待见,不可能给我买冰鞋。我用的冰鞋是借的,有时侯几个人倒替着用一双,花样或跑刀轮着什么穿什么。   父亲离开军队多年,根本没有什么“军大衣。”至于拉毛围巾,那年头儿是奢侈品,好像要近20元一条,根本买不起。记得我那时的确是十分羡慕那些穿着掐腰的军大衣,戴着拉毛围巾,一大排手牵着手在冰上嘻嘻哈哈相互追逐的女孩儿们。不是羡慕他她们的行头,而是羡慕他们有那么一大群。同时心中又有些黯然,她们那么兴高采烈,全然不觉国将不国。我并非不想也飘一下,只是心思太多地在用在忧国上,太沉重,飘不起来。我是那么希望我能有像他们一样牵着手,志同道合的一群。

我当时的围巾是姐姐拆了我小学时穿的一件小而旧的浅橙色毛背心,又加了一些旧毛衣上拆下来的黑毛线织成的。姐姐的手很巧,她说那叫“孔雀针”。虽然不能和那些鸵色,淡蓝色或桃红色的拉毛围巾同日而语,我还是很知足。



我酷爱滑冰,因为我爱速度,我太健康,太多的精力在高速中得以释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4898f0100dnb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15:04 , Processed in 0.0493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