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6|回复: 0

2007年—2011年间与文革有关的五十件事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4-5-5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2011年间与文革有关的五十件事


2007年与文革有关的十件事

一,涉及文革内容的书籍被查禁。新年伊始,就传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禁一批书籍的消息。遭禁的作品包括描写一批著名戏剧艺术家坎坷人生的《伶人往事》(作者章诒和),从个人经历视角讲述自辛亥革命到大跃进的中国历史变迁的《沧桑》(作者晓剑),有关民权活动人士姚立法独特经历的报告文学《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作者朱凌),讲述1940年代末期国、共内战以来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经历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作者国亚),《人民日报》退休编辑袁鹰的回忆录《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回顾1950—1980年代中国大事的历史丛书《年代怀旧丛书》(编者旷晨),讲述一名原本可以成为市长情人得到高档物质享受的女子通过互联网结识了底层民间思想家及其精神导师后开始新的人生的长篇小说《如焉》(作者胡发云),披露中国新闻界幕后人情世故的《新闻界》(作者朱华祥)等。虽然查禁者对查禁这批书的原因语焉不详,但读过这些书的读者都会明白其中好几部书被禁的原因主要都是涉及到对文化大革命的控诉和反思。
二,造反派红卫兵领袖范正美回忆录出版。2月,原黑龙江省造反派著名风云人物、哈尔滨师范学院红卫兵领袖、曾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誉为“东北的新曙光”的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的一号执政者(时称勤务班班长)范正美,所著回忆录《秋梦追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版权页上印有“人民教育丛书/傅国亮主编”,“2007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及“书号:ISBN 7-04-017556-X/I?229”等字样。此书不仅正面回忆了作者所经历的黑龙江省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而且基本上站在文革时期的认识角度,在最后部分用了相当篇幅从理论上对文化大革命作了系统的肯定。据有关人士称,高等教育出版社并未出版此书,而是书商冒用该出版社的书号非法出版的。
三,老外发起网上追凶。自2月开始,一位名叫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 Harris)的美国律师,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了一组文章,探寻四十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校长卞仲耘被该校女红卫兵殴打致死的来龙去脉,追查谋杀这位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元凶。哈里斯虽然不谙汉语,但是凭着二十年研究谋杀案的经验和西方人特有的认真和执著,从并不十分丰富的英文资料入手,循踪觅迹,抽丝剥茧,一步步锁定可能的凶嫌。他的“追捕”仍在继续,博客上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他还留下了电子邮件地址:publocc@gmail.com,期待知情者提供更多的证据。
四,文革四十周年论文集出版。3月,宋永毅主编的《文化大革命: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由香港田园书屋出版。本书汇集了2006年5月由美国21世纪中国基金会、纽约市立大学、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合办的“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中的论文及会外一些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成果。
五,冼恒汉回忆录上网。6月,原中共中央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冼恒汉中将生前口述写成的长篇回忆录《风雨八十载》,由其女儿冼玲全部放上博客公开发表。这是文革时期担任过大军区和省级革命委员会一把手的高级干部中第一部实话实说的回忆录。书中记叙了作者所了解的甘肃地区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对作者亲历或参与过处理的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有争议的事件(如青海赵永夫事件,宁夏青铜峡事件等)作了如实记叙,还对文革结束后被强加的“四人帮代理人”、“冼家帮”等罪名进行了逐条批驳,对一些不实说法作了澄清。

六,林彪元帅像正式陈列。7月,为纪念中共建军80周年,中国军事博物馆推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展”。在“十大开国元帅”展版中正面陈列了林彪的元帅像,这是自“九一三”事件林彪坠机身亡后遭受长期批判丑化36年来的新举措,引起外界诸多揣测。此后,9月24日,山西省举办“平型关大捷”70周年庆典时,又为林彪树立了铜像。

七,宋彬彬(宋要武)当选北师大附中荣誉校友。9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即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在九十周年校庆活动中,于9月9日展出了“知名校友”宋彬彬的展牌,并发行了一册题为《辉煌 90年》的图志,在图志的第66页和对开页67页上载有两幅照片:一幅是1966年8月18日宋彬彬为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另一幅是此前被女附中红卫兵活活打死的中共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的照片。此事引起舆论大哗,宋彬彬成母校“荣誉校友”一事被一些校友视为“校耻”,作家冉云飞著文称之为《“文革恶之花”再度开放》。

八,文革史专家王年一病逝。9月13日,被誉为“科学研究文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文革史专家、《大动乱的年代》一书作者王年一教授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研究的重大损失。9月25日,部分王老生前好友和同事在北京举行了旨在研究王年一及其治史思想的追思会,与会者高度评价了王老的道德风范和学术成就,对他不幸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追思会由文衡文化发展中心筹办。一些外地人士提交了书面发言。

九,文革众生肖像画展览。11月18日—12月2日,由文革美术史研究专家王明贤策划,徐唯辛绘制,由今日美术馆、泰康人寿、嘉德在线、寒舍空间联合主办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新馆展出。徐唯辛的这组布面油画(2.5米×2米),共63幅,以客观描绘的黑白肖像群,结合肖像简历文本,再现文革期间的各种人物形象,既有呼风唤雨的政治人物(如毛泽东、林彪、刘少奇、周恩来、康生、江青、张春桥、王洪文、陈永贵、华国锋等),又有饱受劫难的文化人(如顾准、巴金、陈寅恪、胡风等),还有一度叱咤风云的“革命小将”(如聂元梓、包泡、刘长瑜、金训华、黄帅等),文革中的殉难者(如田家英、吴晗、卞仲耘、老舍、遇罗克、郭世英、上官云珠、张志新等)和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从一个独特的侧面记录了文革历史在人们心中的痕迹。

十,纪念林彪百年诞辰。2007年12月5日,是林彪百年诞辰。11月,丁凯文主编的《百年林彪》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继《重审林彪罪案》之后又一部重新评价林彪的文章汇集。同时,林彪的女儿林立衡等亲友(包括不少前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子弟)筹备了很长时间,决定在武汉举行隆重纪念活动,议程有:12月4日到林彪出生地林家大湾参观并为林氏三雄(林育南、林育英、林育容)铜像揭幕;5日在武昌举行纪念会议。但临近活动前夕被有关方面下令制止。不过,在北京的部分人士仍然举行了小范围的纪念座谈会。



2008年与文革有关的十件事

一、2008年1月12日,由独立制片人胡杰执导的电影纪录片《我虽死去》获香港举办的首届华语纪录片奖最佳长片奖。该片通过卞仲耘家人的回顾,讲述了文革初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卞仲耘被本校女学生殴打致死的历史。胡杰的得奖感言只有一句话:“我希望这样的灾难,不要再在中国重演。”

二、3月,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教育部计划正式启动。首批来自全国10省市的22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沈阳师范大学接受培训。在教育部组织专家选定的15首京剧曲目中,“样板戏”竟占了9首。各界惊诧,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批评。

三、自4月起,卜伟华著《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和史云、李丹慧著《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孔》相继在香港出版。这是七年前由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启动的研究项目(邀请国内从事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的专家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所出的成果。这套国史共分十卷。卜伟华所著列为第六卷,史云、李丹慧所著列为第八卷。这是由大陆学者独立撰写而未经中共官方审定的文革史著作。

四、6月,原安徽“八二七”派学生领袖梁守福(文革时为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六六届毕业生,中共党员,在中央首长“九五”讲话中将其名字错印为梁守富)的长篇回忆录《乱流浮沉半生缘》在网上发表。接着,他又发表了《文化大革命是完善人性的革命运动》。称“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一场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复辟资本主义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净化人性、完善人性的新伦理和新文化的教育运动。”

五、7月,文革中的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文艺组组长陈冀德的回忆录《生逢其时——“文革”第一文艺刊物〈朝霞〉主编回忆录》由香港时代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出版。

六、8月,由丁盛口述、金光访问记录、余汝信整理编注的《落难英雄——丁盛将军回忆录》,由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出版。

七、8月20日,华国锋逝世。他是毛泽东选定的最后一位接班人,同时也是他主持结束了毛泽东自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的文化大革命。华国锋的去世引起了学术界对文革及后文革时期一些问题的讨论。

八、9月13日,由民间学者创办、供文革研究者交流参考的电子学术刊物《记忆》创刊。选择此日创刊,是为了纪念在2007年9月13日去世的文革研究先行者王年一先生。《记忆》在2008年里共出了十期,得到了国内外学人的普通关注,读者遍及亚、欧、美、澳。

九、10月中旬,西班牙维多利亚国际摄影节推出《罗伯特•卡帕与李振盛纪实摄影联展》。15、16日两天里先后为李振盛和罗伯特•卡帕的影展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中国摄影家李振盛的文革纪实摄影展,西班牙的电视、报纸作了大量报道,欧美主流媒体驻西班牙记者也到场采访并作了报道。

十、10月25日,《重庆时报》、《重庆晚报》同时报道,目前全国最高、最大的一座毛泽东不锈钢塑像主体工程在重庆医科大学大学城校区竣工。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肯定文革者称此像将毛泽东塑成了邓小平,是丑化毛泽东的阴谋;否定文革者称此事系为文革招魂。



2009年与文革有关的十件事

一、2009年1月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李作鹏中将(1955年授衔)病逝,享年95岁。5月8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江腾蛟少将(1955年授衔)病逝,享年90岁。至此,1981年“两案”审判时认定的所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已经全部辞世。李作鹏当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江腾蛟被以“积极参加反革命集团罪”、“策动武装叛乱罪”、“反革命杀人罪(未遂)”(指“谋杀毛泽东”)判处有期徒刑18年。李作鹏生前写有长篇回忆录,将在今年内出版。

二、尽管文革题材在大陆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但在2009年仍有文革题材或涉及文革内容的书籍正式出版,其中较为重要的有:①阎长贵、王广宇合著的《问史求信集》于4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此书两位作者都是原中央文革小组工作人员,王广宇担任过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阎长贵还曾是江青首任机要秘书(1967年1月~1968年1月)。两人都曾蒙冤系狱多年。该书内容既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回忆,也有他们反思历史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部分观点和史实对以往官方史著和坊间传闻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如实的澄清。②军事科学研究院战略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民少将著《周恩来与“首都工作组”:一个工作组成员的亲身经历》于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详细介绍了文革刚开始时为保卫北京、防止“政变”而成立的首都工作组的来龙去脉和周恩来与首都工作组的关系,以及首都工作组的历史使命等。③邓鹏主编的《无声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续编)于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此书汇集了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贵州、沈阳、武汉、杭州、西安等地数十位文革前“上山下乡”的老知青的回忆,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也极少发出自己声音的这个“无声的群落”在当年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艰难历程如实展现在读者面前,上、下两大册血泪文字中,有相当篇幅写到了文革时期老知青的遭遇。此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开了底层民众特别是那些“出身不好”的青少年知青及其家庭曾经有过的苦难与顽强奋斗的一页,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实录材料。④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从12月23日起在全国发行。此书是在2004年《邓小平年谱(1975~1997)》出版之后编撰的,分为上、中、下三册,下册主要记述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及复出工作后的重要经历。

三、美国文革史学者麦克法夸尔和瑞典文革史学者沈迈克合著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中译本(关心译,唐少杰审订)分别于2009年4月和6月由星克尔(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和左岸文化(台湾)出版公司出版了简体版和繁体版。此书是由外国学者撰写的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颇有可读性的文革史。两位作者都潜心研究文革多年。麦克法夸尔是美国当代首屈一指的文革史学家,上世纪六十年在香港担任记者期间,就开始研究文革。沈迈克是欧洲顶级文革史学家,在担任瑞典驻北京外交官时即收集了大量的文革史料,并对文革中的重大事件及相关的中央文件如数家珍。两人的这次合作可谓珠连璧合。

四、清华大学校友在抢救文革史料与开展文革研究方面再次做出了扎实的成绩。2009年相继出版了反思文革的著作:邱心伟、原蜀育主编《清华文革亲历——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4月,香港五七学社出版公司)和唐金鹤著《倒下的英才》(11月,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这两本书的出版,在清华校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沉默多年的原清华文革两派负责人都发表了意见并开始撰写回忆和进行研究。

五、北京大学文革研究学者印红标教授潜心写作近十年的著作《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荟集了文革十年间曾经先后活跃在老红卫兵、造反派红卫兵、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其他青年群体中的一些或显(如联动思潮、极左派思潮、“新阶级”思潮、李一哲大字报代表的思潮、四五运动前后的各种思潮等)或隐(当时并未公开发表或遭到批判从而没有得到传播造成影响)的重要思潮个案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

六、明镜出版社继续推出重大题材文革史著:①2009年9月出版了曾任林彪学习秘书的李德和军旅作家舒云合作编纂的《林彪日记》。这是首次出版的逐日记载林彪生平大事的林彪年谱,其中文革部分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②12月出版了司马清扬和欧阳龙门合著的《新发现的周恩来》,此书除了依据大量的回忆、传记、年谱,知情人的讲述之外,更参阅和引用了不少鲜有披露的档案材料,参考文献超过2600件。《记忆》曾于2009年第十九期摘发(转载)过该书稿中的一节《周恩来与中央专案组》。

七、2009年10月15日,在重庆市万盛区召开所谓“全国整党建党经验交流会”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义)”(简称“毛共”)与会人员全部被捕。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毛共”活动的有不少是文革时期的造反派成员。据称,他们以毛泽东的文革理论为指导,并在只承认文革中召开的中共九大、十大的前提下,在筹备所谓“十一大”。

八、文革中的武汉“七二〇事件”一直是文革研究的一个重要题目。2009年在香港又出版了两部有关这一事件的著作:①王绍光著、王红续译的《超凡领袖的失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于7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绍光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学术期刊The China Review主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译者王红续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作者以武汉文化大革命为主轴,访问了几十位文革参与者,运用大量文革期间出版的原始材料,以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群众参与文革的动机、形式、规律、进退机制,以及与全国大形势的关系。②吴焱金口述、钟逸整理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于12月由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出版。口述者吴焱金,文革爆发时是武汉市无线电元件厂工人(22岁),文革中参加造反,任武汉工造总司(“红色造反者武汉地区工人造反总司令部”)一号勤务员。1967年6月(武汉“七二〇事件”前夕)任武汉揪陈抗暴总指挥部副总指挥。8月下旬任“新派”联合成立的“新武汉”(“武汉市无产阶级革命派总司令部”)总指挥。后任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总工会副主任。是武汉文革中著名的风云人物之一。文革结束后,1977年6月在市革委会隔离审查时致残。1983年被判刑8年,妻子在长期政治和生活压力下导致抑郁症身亡……此书从一个青年工人、造反派负责人的角度对武汉文革历史作了详细回忆。

九、2009年12月15日,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准重庆市沙坪公园“红卫兵墓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被称为“红卫兵墓园”的地方,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内,是全国仅存的一处文革武斗死难者墓群,在130余座墓中安葬着1967、1968年在重庆造反派两派大规模武斗中死难的数百人,主要是当年“八一五”派成员及个别未参加派别组织的平民,大部分是工厂、企业职工(因此称之为“红卫兵墓园”是不准确的),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4岁,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中部分还是未成年人)。此地自文革结束以来一直受到海内外人士关注,并不时有将被拆毁的传闻引起各种议论。

十、著名党史学者高华教授,因病在2009年动了大手术,遵医嘱不能过劳,遂退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的写作。高华承担的是这套十卷本史著的第七卷《新秩序和新冲突——从中共九大到林彪事件(1969~1971)》。有关文革历史的其他两卷是卜伟华著《“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和史云、李丹慧著《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均已出版,《记忆》已从2008年开始组织了评论。

2010年与文革有关的十件事

1、2010年1月,媒体公开了重庆市政府于2009年底批准将重庆沙坪公园内的文革武斗死难者墓群以“红卫兵墓园”之名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一事,引起各方关注。众多媒体纷纷到重庆进行实地采访,作了大量报道。

2、2010年6月26日,由两个民间刊物《往事》与《记忆》联合发起,邀请国内党史、国史专家在北京举办了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美国)和沈迈克(瑞典)合著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一书的研讨会。该书作者之一沈迈克教授应邀到会介绍了此书的写作情况和域外的评价。《往事》在10月18日出刊的101期发表了此次研讨会的纪要,《记忆》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学者的研讨文章。

3、2010年7月20日,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为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消息传出,海内外舆论大哗。有网上文章称:此事已成为网民恶搞嘲弄的对象,而授衔者正是文革中被毛残酷整死的刘少奇之子刘源,这是策划已久的一出毛、刘血仇和解剧的继续。随后在8月10日的凯迪社区/史海钩沉网上发表了署名“毛新宇”的文章《我爷爷发动文革是为了消灭四人帮和林彪》,对毛泽东发动文革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五一六通知”中所说的正在“被培养成我们的接班人”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指的是林彪,“正睡在我们的身边”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指的是江青。文章宣称“粉碎林彪和四人帮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并认定“近期有不少阴谋分子怀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鼓吹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打倒刘邓’,借此攻击毛主席,撒阴风,吐鬼气,妄图变天!现在,是为了拨乱反正,批判文革自虐史观,揭示出‘毛主席的错误是虚构的!’这一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4、2010年10月,《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组有关红卫兵道歉的文章后,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这并非道歉的“开始”而是早已有之,还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那些打人的红卫兵正是被他们打的老师教育成那样的,提出“谁有资格接受红卫兵道歉”?这方面的争论引起广泛关注。

5、2010年11月,原北京地质学院一批文革亲历者在北京聚会,商讨了对地院文革史进行回忆写作的问题,并以“北京地质学院文化大革命资料征集联络组”的名义向当年校友发出了《地院文化大革命资料征集暨历史编纂的一些想法》,“我们不说话,留给后人的将是零碎、片面、甚至被歪曲的历史。”“我们不满足于对重大事件现有材料的简单重组,而是致力于挖掘存在于更多的个体间的个性化资料,重大事件之中的重要细节,人的活动背后的物质支撑……不统一在一种观点和风格之下,它最关心的是能否挖掘出更多的材料,使历史更真切,更丰满。关键是更多人的热情和参与。”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如何做的具体思路和线索,及具体的进度安排:2010年10月20至2011年6月20日资料征集基本完成;6月下旬至年底,随时补充调查,完成初稿;2012年6月初,定稿并出版。

6、2010年11月17日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办事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将军一百周年诞辰。将军家人在湖北省咸宁市黄永胜、项辉方夫妻合葬墓前,举行了诞辰一百周年祭拜与纪念仪式。参加仪式的有黄永胜将军亲属、咸宁当地的老领导和专门从外地赶来祭拜的老同志后代、黄永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黄氏宗亲代表等200余人。11月27日,将军家人又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举行了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军人永胜》赠书仪式。出席仪式的有老同志,黄永胜的老上级、老战友、老部下的后代及家属,将军生前身边工作人员,黄氏宗亲代表及故旧亲友等100多人。活动中,五十四军老同志韦统泰,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陶铸之女陶斯亮,黄永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代表张辉灿,黄氏宗亲代表及《军人永胜》作者黄正作了发言。林彪元帅之女林豆豆出席了湖北、北京的两次活动。黄克诚、徐海东、高岗、萧克、陈奇涵、李达、赖传珠、杨勇、刘震、李天佑、李聚奎、耿飚等一大批开国将领的后代参加了北京的仪式。黄永胜将军家人向宾客赠送了纪念版《军人永胜》书籍。文革中因“九一三”事件发生,黄永胜被认定为“林彪反党集团”第二号主犯,文革结束后又被定为“林彪反革命集团”第二号主犯,并以“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7、2010年11月28日,又一份民间电子刊物,由成都人士创办的《蜀道》创刊号出刊。这个以回忆、思考四川现当代历史为主的刊物,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原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文革中写给成都地区造反派的检查,和原重庆大学学生黄肇炎的回忆《重大“八一五”赴蓉挺进纵队始末》,提供了不少值得重视的史料。

8、自唐金鹤著《倒下的英才》一书将要再版修订本的消息传出后,2010年在清华校友网上又掀起了新的争论热潮,原清华两派成员中的一些校友各抒己见,有的回顾史实,有的阐述观点,有的追寻细节,有的辨析理论……其中自然也难免带有旧时派性情绪的语言冲撞,意气之争。一时间清华校友网上十分热闹。

9、由宋永毅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盘和网络版)在2006年出版第二版后,2010年又进行了第三版的修订、增补工作,这次修订不仅篇目有增加,栏目也有增加。2011年1月将完成并再版发行。

10、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兑现宪法三十五条、维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模范,继续出版在其他省市被视为禁忌的文革回忆与研究方面的著述,在2010年出版的主要有:启之著《内蒙文革实录:“民族分裂”与“挖肃”运动》(天行健出版社,2010年1月),何蜀著《为毛主席而战——文革重庆大武斗实录》(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8月),黄正著《军人永胜——原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将军前传》(新世纪出版社,2010年11月),还有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夏尔•贝特兰(法国)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工业组织》(2010年1月),湖北省文革风云人物李承弘(原武汉钢工总发起人)著《百年寻梦》(2010年5月),杨道远(原武汉钢二司主要负责人、省革委副主任)著《奉献——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2010年6月),曹承义(原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新一冶”主要负责人)初稿、钟逸整理的《悲欣交集话文革》(2010年3月再版),武彩霞著《不再沉默——一个文革亲历者的回顾与思考》(2010年8月),欧阳健著《敢死队》(2010年10月),徐海亮著《武汉“七二”事件实录》(2010年12月),以及香港联合出版社出版的钟雪著《联动娃娃》(2010年11月)等。


2011年与文革有关的十件事


一、1至4月,《邱会作回忆录》在香港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邱会作与儿子谈文化大革命:心灵的对话》、《李作鹏回忆录》由北星出版社出版,引起学界极大关注。

二、4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编著的《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对文革时期的上海市民生活作了多方面的梳理、分析,为文革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

三、5月,以文革美术印刷品及其他各类出版物的整理、收集为主要工作的“考史堂~文革资料研究交流中心”于5月22日在京成立。开业当天的展览主题是:1915-1975,新妇女和新少年。展出从“美人图”到“铁姑娘”的一系列画作。

四、7至9月,在“九一三”事件四十周年之际,海外学者丁凯文、司马清扬合著的《找寻真实的林彪》一书于7月在香港出版。8月,北京文衡文化发展中心与《记忆》编辑部在京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9月,“九一三”事件当事人的亲属、外交官、记者等在京召开文史研讨会。9月13日,林彪之婿及黄吴李邱之子前往蒙古温都尔汗林彪遇难处祭奠亡灵。

五、10月6日,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元老子弟和党史学者二百多人在京召开了纪念“粉碎‘四人帮’三十五周年”研讨会。会议由胡德平、叶选基主持。与会者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再来一次文革”的观点,强调要彻底否定文革。

六、10月15日、22日,北京文衡文化发展中心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三十周年,举办了两次座谈会。郑仲兵、李洪林、卢弘、陶世龙、张思之、阎长贵、何方等学者发言。其中,阎长贵就《决议》对文革的“定义”,提出批评。这个发言以《究竟谁利用谁——对《决议》中关于文革定义的评析》为题发表于《记忆》2011第13期(总78期)。

七、12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在京召开“第二届文革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湖北、韩国、法国的26名中外学者与会。提交的论文,不但包括群众组织、五七干校、上山下乡运动等政治性内容,还包括性观念、婚恋、血缘、女性服饰等文化性内容。

八、12月26日,著名历史学者、南京大学教授高华病逝,终年57岁。所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书为学界所推崇。生前曾对文革历史做了许多研究,前些年受邀撰写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型丛书中的第七卷《新秩序和新冲突:从中共九大到林彪事件》,在已经写成两万多字时被发现癌症,因病痛折磨而被迫中断写作计划。他的逝世是文革研究的一大损失。

九、12月26日,在北京东郊京城梨园大戏楼餐厅举行了《联合行动》45周年纪念会。与会者近二百人,多为北京海淀区各中学的老红卫兵及“联动”成员。有与会者称,发言中没什么政治内容,更像是一场老朋友的嘉年华聚会。

十、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文革题材书籍的出版方面继续走在前头,除前述几种书籍外,2011年还陆续由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出版了原“首都红卫兵五大领袖”之一的韩爱晶以“许爱晶”之名所著的《清华蒯大富》(3月);由中国书局有限公司出版了“北京传奇”策划,米鹤都主编的《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口述历史之一、之二(3月);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原四川造反派红卫兵领袖(红卫兵成都部队负责人,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蔡文彬主编的《赵紫阳在四川(1975—1980)》(4月);由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原外交部造反联络站领导成员杨荣甲著《共和国外交部秘辛——一个外交官在文革的亲身经历》(7月);此外,还由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文革中曾任中共武汉市委机关造反组织“人民勤务员总部”和市级机关红司的一号负责人魏绳武著《机关——武汉市委机关文革回忆》(5月),一个中学生红卫兵王海峰对他参加造反、参军、退伍后被打成“北决扬分子”等曲折经历的回忆录《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个老三届的回忆》(11月),肖健卿、李近川主编的《飞鸣镝——中央文革记者站记者见闻录》(12月),李木森回忆、何蜀整理注释的《亲历重庆大武斗——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12月),聂树人著《地质东方红兴亡史——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12月);在12月5日林彪104岁诞辰之际,中港传媒出版社出版了《林彪文集》,全书从收集到的林彪的文章、报告、信件、电报等超过120万字资料中精选了89篇、58万字。


http://linbiao.org/forum/viewtopic.php?f=2&t=13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22:49 , Processed in 0.0274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