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73|回复: 0

丁东:回首钓鱼台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918
发表于 2014-5-5 07: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首钓鱼台

丁东


 我认识阎长贵先生有5年多了。当时,我们在北京平西府一带居住,算是近邻,走动比较多。近一两年住得远了,见面很少,但经常通邮件和电话。

  阎先生长我14岁。我和他交往,他从来不摆老资格。常常是一篇新作,写出草稿,就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有时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文字方面的修改意见,他基本上都采纳了。他的诚恳和谦逊,使我更加尊敬。

  屈指算来,我知道阎长贵的名字已有47年。1966年,我还是一个初中生,阎长贵的署名文章就已经传遍海内。当时他是《红旗》杂志社的编辑,那年三四月间,在杂志历史组组长戚本禹组织下,他参与撰写了两篇批判翦伯赞的文章,和戚本禹、林杰联名发表,被各种报刊转载,其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明星。他说,自己当时心态是“夺取政权,咱没赶上,保卫政权,决不能落后”。现在认识到这些文章是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无限上纲,对此深感内疚。

  “文革”开始后,阎长贵先后进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央文革简报组、江青办信组工作,从1967年1月起担任江青秘书,11月底担任中央文革办事组组长。1968年1月蒙冤,他被关进秦城监狱长达7年之久。出狱后,他又背着黑锅,到湖南洞庭湖农场劳动。幸亏农场领导人尽量善待,才使得他获得人间的温暖。改革开放以后,他冤案平反,重返《红旗》社杂志工作。退休以后,目击“文革”叙事中鱼目混珠的种种乱象,又开始了相关的回忆与研究。

  阎先生一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就显示出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特色。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同时也是历史现场的当事人。当时,国宾馆钓鱼台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办公场所。他在钓鱼台工作期间,接触了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与江青打交道自然更多。这让他获得了一般学者所不具备的高层政治生态的感性体验,成为他还原历史真相、追寻历史疑团的基本参照。

  他记忆力极好,对当年的细节如数家珍。现在流行的各种说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走样的、哪些是虚构的,他不只是靠文献和逻辑来判断,更是靠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判断。所以他的考辨文章,具有更高的公信力。2009年,他和王广宇合著的《问史求信集》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后,马上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近来,他又要将若干新作结集为《在钓鱼台的日子》,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阎长贵先生出身山东农家,为人特别朴实,一是一、二是二。江青当初挑选他当秘书,也是看中了他这个性格特点。他在洞庭湖农场得到当地干部的同情和照顾,人家说:“他太老实了!”这种性格使他对学术研究特别较真儿,决不随波逐流。

  江青把他构陷入狱,让他吃尽了苦头,但他研究江青,却坚持“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如实地还原江青的本来面目。舆论对江青上世纪30年代的评价多为负面,阎长贵则说她当时是一个爱国的、革命的、进步的青年,为提高妇女地位、争取妇女解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了不少有益工作,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和她后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时做的坏事相比,1930年代是她的黄金年代。

  关于毛泽东在延安和江青结婚时,中央政治局有限制江青参政的“约法三章”的说法流传甚广,阎长贵经过认真考证,判断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他就此写成文章,让我转何方先生一阅,并和我一起到何方家中当面求证。何方多年担任张闻天的助手。张闻天夫人刘英晚年与何方就党史的内情有过多次深谈。张闻天和刘英是毛泽东和江青结婚的重要知情人。何方当面向阎长贵表示,“约法三章”的确子虚乌有,刘英生前也是这个看法。

  阎先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和当时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悉,彼此信任,沟通机会较多。有一次我阅读了史云、李丹慧所著的《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发现里面有一些新的说法,比如说华国锋接班是毛远新向毛泽东推荐的,于是我向阎先生求证。阎先生很快给远在江西的毛远新打了电话。毛远新当时给他的答复是:“我有什么资格和权力向主席推荐接班人?再说,我对华国锋一点也不了解。”他又说:“对于接班人,毛主席最属意和看重的还是张春桥,认为他有思想、有能力。毛主席是问过我对张春桥的看法,我也说,他有思想、有能力,但我说他不能团结干部,往往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有点阴。毛主席当时在几个副总理中间翻来覆去地琢磨,最后选定华国锋。他选定华国锋做接班人,还是想叫张春桥做‘军师’。”毛远新说:“主席叫我跟张春桥传这样一句话:‘从1935年遵义会议起我不是就做了十年的副手吗!’——意思很明显,毛主席要张春桥安心做副手。我把毛主席这句话向张春桥传达了,也向华国锋说了。”那本书里还谈到谢静宜托王海容、唐闻生捎话给毛泽东,她有错误可以批评她,但不见她,她有些难过。为此,阎先生当即和谢静宜通了电话,谢静宜反问:“我还要通过她们向主席为我说情吗?”

  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张玉凤披露毛泽东晚年要安排江青当中央主席,毛远新、张玉凤当政治局常委。为此,阎先生和他之后担任江青秘书的杨银禄一起,分别找汪东兴、张玉凤、毛远新求证,写成文章,否定了这种讹传。

  阎先生曾经对我感慨: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活着的只有一个半人了。一个是指戚本禹,半个是指穆欣,因为健康状况,已经不能说话。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自然规律。然而,随着历史当事人的谢世,一些重要细节也将随之带进坟墓,这不免给想要了解历史的后人留下诸多遗憾。有鉴于此,我希望阎先生笔耕不缀,给世人留下更多的历史见证。



来源: 法治周末

http://linbiao.org/forum/viewtopic.php?f=2&t=16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23:13 , Processed in 0.0621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