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68|回复: 0

李凡  沈阳北郊:我的童年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2-7 0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 ... id=176&pid=1263
& a) ~7 i: Q; {1 x  P2 M7 s5 p1 j/ e% _9 y
% l& x" Y( ]9 s* Z& G# ~# x! n# a9 U3 W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      % }( E9 v4 l* b

# k3 C+ [0 L2 k) s0 M  ^ 首页 》民间拼图 》辽宁 》沈阳北郊:我的童年
# \1 v6 f5 g0 z, V% C: M* i- B. ?! d. }; q* X% a) d
8 c: a+ ^$ X0 @1 y7 {
* A4 B4 k; {4 U9 H. \# y9 ~
图① 1966年,作者父母的“时髦”结婚照2 P9 e5 K& V+ v" @6 ]3 G
: H3 D3 a9 p2 p3 j$ _
我的童年1 |0 h7 ]  O) n; D$ M

2 h0 ]) Q! d0 E1 f4 m--作者:李凡' Y- Q( m4 _; t# \8 Y( B5 G, Q
; m1 ^$ T# w5 a. h

# y1 g; ?1 Y. O* V3 B, i图①是我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结婚快两年的时候补拍的结婚照。
/ T' g/ G: t5 N4 J) I. l
2 S+ I3 q1 y9 T+ E' {6 Y& l' x1966年“文革”开始后,刚刚出生的我还在襁褓中。在农村插队的父母把我寄养在沈阳北郊的姥姥家里。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社会上已成了“红海洋”,照片中的“红宝书”和“红袖标”是当时最“革命”的标志,也是照相馆里必备的时髦“道具”。
  l, M6 S; b, Y5 ^7 v9 M; i6 d0 n! X& }( L/ ~
父母下乡的村子在沈阳与铁岭交界处一个叫新台子的地方。离姥姥家只有几十里路。结婚后,他们租了一间老乡的土坯房。父亲干农活的时候总是走在最前面,闲暇时给老乡帮忙,写些家信、对联什么的。母亲常被人请去做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偶尔也向房东大婶学些给小孩做鞋的花样。( ]1 `# z7 E9 R' M  y; Y- {6 e8 Q
$ G) \$ G* ^7 i# \( p5 l( G4 ~$ t! @
有一次,我住在父母的土屋里,房梁上来回跑动的小耗子吓得我不敢睡觉。半夜里,父亲连衣服也没有穿好就被人叫走了,母亲脸色惨白坐在土炕上一直到天亮。原来,那天晚上一个叫何长茂的知青上吊自杀了。何长茂是父亲最好的朋友,他家庭出身不好,农活却做得很巧。人也长得清秀,还会吹一手好笛子,就是脾气有点犟,遇事不转弯。队里的饲养员有事回老家去了,临时安排他给队里喂几天猪,正赶上公社布置了新任务,说是学习外地经验,要养“忠字猪”。具体做法就是在每头猪的脑门儿上用红笔写上个“忠”字,再框上一个“心”字形,然后用剪刀剪出层次,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忠心。何长茂犟劲上来了,拒绝执行这个任务。理由是:“忠于毛主席不能人畜不分。”布置任务的人一听就火了,把他这句犯忌的话往上一汇报,当晚就开了他的批判会。公社还打算把他定成“现行反革命”,他那腿上有点先天残疾的未婚女友吃不住劲,和他“划清”了界限。何长茂一时想不开,就寻了短见(听说,后来那“忠字猪”也没养起来)。
6 e) P7 a7 U( {( v/ k1 b, I
" ?/ r2 c; S8 {2 X2 y+ o9 {1969年,姥姥家居住的这个小镇上整天乱哄哄的。4月,“九大”召开了。经常是晚上睡得好好的,突然,外面的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声震耳欲聋。有人脸上被涂满墨汁、反剪双手;有人抬着毛主席像,举着红旗,高呼口号——原来,又有某条“最新最高指示”发表了。% w' Y& u- `4 c% }- F* s
: {4 V+ T+ Y$ n+ I: T% z1 J! E# z$ G
n2.jpg
* z# `6 x7 e0 V
9 r  y" z' N: K8 c$ k0 B3 G
. U1 S5 |7 i! Z* X) J$ ~0 w/ K# L2 o! _* Q# Y1 w
图② 1969年,作者和大表姐、二表姐的合影/ ~" L7 D# K, f3 S: b+ L/ l

/ o. A+ n9 P3 p7 M/ f那年夏天,住在城里的二姨把两个表姐送来姥姥家度假。二表姐还没上学,从小喜欢舞蹈的大表姐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她会跳《北京的金山上》。是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那个暑假,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跳舞。姥姥那时很少讲故事了,二姨告诉她,不要再给孩子讲什么“白娘子许仙”、 “王祥卧鱼”了,那些是“四旧”;要讲就讲雷锋、黄继光……姥姥嘀咕:白娘子咋成四舅(旧)了?跳舞的时候,大表姐穿着好看的“布拉吉”,要求二表姐和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胸前一定要佩戴毛主席像章,背上当时最流行的红彤彤的“语录兜”(图②),然后围成一个象征“忠心”的圆圈,一边唱着“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一边作出与歌词相关的动作,一会儿把《毛主席语录》贴在胸前,一会儿抬头仰望天上的太阳,一脸受到阳光照射的幸福……大表姐还教我们在毛主席像前三鞠躬,三个人一齐大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 x* f3 g2 t  M6 m8 ^

& T  |& R, B: a% _' M9 z3 X1971年冬天,大表姐再到姥姥家度寒假的时候,“永远健康”的“林副主席”已经摔了飞机。这一可怕事件让五岁的我第一次有了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我记熟了一个外国地名——“温都尔汗”。于是,常有邻居憋着一脸坏笑,一本正经地向我讨教林彪坠机的具体地点。接下来,街道居委会布置下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各家各户同林彪彻底“划清界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凡印有林彪照片、题字的东西一律集中起来销毁。邻居们忙活起来了:撕去《毛主席语录》扉页上的林彪题词,把书刊上毛、林在一起的照片从中间剪开,还有人忙着往“副统帅”脸上划叉叉。( M, f/ h) @% M' m) d

- m" a8 {: r5 L, D1 M" w/ ^家里最先受到“九一三”事件“牵连”的是刚上小学的二表姐。二姨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波涛汹涌的大海,蓬勃欲出的红日,一艘巨轮正在乘风破浪。问题出在两行“林副主席”的手书——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大表姐费力不讨好,用小刀替二表姐刮掉这两行字的时候,二表姐脸都气白了,眼泪在眼眶里转,跟大表姐大闹一场。后来,街道上派人挨家挨户检查,发现仍有人跟“副统帅”藕断丝连。隔壁张姥爷有个小瓷酒壶,上面印着“林副主席”发明的“三忠于”。一时弄不下去,又拗不过居委会干部,只好当场摔碎了那个瓷壶。
: n' o; \) v- n6 C) K+ h) W3 w% E4 B- q. i2 S
那时候的小孩儿都是乐天派,每天废寝忘食挖空心思大玩特玩。大人们的神经却都绷得很紧张,到处都在挖防空洞,仿佛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有传闻说毛主席、党中央已经制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要把从满洲里到沈阳的居民全都疏散到关里去,为的是把苏修的坦克放进来,然后在他们头上放一颗原子弹。有人还把粮票、胶鞋什么的动不动就揣在腰里。后来辟谣了,说是阶级敌人造的谣言,毛主席、党中央根本没这打算。
1 x$ d7 L% t1 F9 Z4 y* V; v6 I# t" E. Y4 R  X
1973年,我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父母也已经从农村抽回来了,社会上正在批“智育第一”,鼓励“反潮流”,学校几乎每周都安排学生到周围的生产队、小工厂参观或是做些简单的劳动。* b0 h, D9 s5 j0 H6 j
8 J! Y" w3 z5 }3 L# l
假期里,每个小学生都有积肥任务,高年级要四十五筐,低年级也要三十筐,常可以看到小学生拿着铁锹,挎着粪筐,仨一伙、俩一串,在街上游逛。学校操场上堆着修理得整整齐齐的粪堆,上面插着醒目的木牌,一面写着“×年级×班”,另一面写着“深挖洞、广积粮”。捡粪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记得学校曾让一个小学生积肥标兵到处作“讲用报告”,说的是一个冬天的早晨,这个小学生出来捡粪,竟捡了一块崭新的手表。于是,耳边就响起了领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教导,一个人不吃不喝在那地方守了一整天,脸冻肿了,脚冻僵了,全不放在心上,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直等到傍晚,那丢手表的人终于露面了,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夸奖他:“你真是毛主席的红小兵啊!”他说:“是毛主席教我这样做的!”: E) I5 X1 Y5 n) {$ H
, _  t3 ?. R, g  o4 ~
积肥若是超出一定数额,学校便给予表彰,通常做法是发给一纸奖状,上面写上“积肥能手”,还要盖上学校革委会和工宣队的印章。
$ l* }: R; i* c' P( ?$ @/ i- i! F0 P6 w% Z6 Z# h
3.JPG) M3 G7 O/ F" L, I. E/ J$ P8 [1 i

7 @& P" K2 L6 w5 @0 d  Z二年级上学期,我把那样一个奖状捧回了家,全家人都很兴奋,父亲乐呵呵地说:“好啊,没有大粪臭,哪来的五谷香!”母亲连忙翻出我平时在学校搞活动时才穿的白衬衫、蓝裤子,把我领到当时镇上唯一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图③),算是对我的奖励。
8 I5 |2 p7 a$ I
" H1 O1 _$ n- D9 e2 L/ t0 |文章版权归《老照片》所有,转载请与《老照片》编辑部联系
: p1 N8 m# ?8 i+ x4 A; D(Email:laozhaopian1996@163.com
! i0 J9 q& y* r5 |    + W" P/ t3 v( z& O% f4 ^

8 O9 R! f" \! Z: U' j, d·民间历史· mjlsh.usc.cuhk.edu.hk· 京ICP备09013077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0:48 , Processed in 0.0987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