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96|回复: 0

李凡  沈阳北郊:我的童年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2-7 0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mjlsh.usc.cuhk.edu.hk/boo ... id=176&pid=1263* M+ }" m' h% t

6 M% H5 L' B5 g& c5 |4 T
  d' v# G+ N) ]& ?  q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      
5 Z. O5 C8 k: |8 U# N$ I% Y4 j6 e5 v
首页 》民间拼图 》辽宁 》沈阳北郊:我的童年9 F1 L' m0 \0 f9 T5 A

6 |: w/ ~  E& ^* f, O7 }
+ d% X3 w1 D6 W2 u0 @5 o# H' y& e: S, X* `
图① 1966年,作者父母的“时髦”结婚照1 g. ?6 D; x0 Q# l- O2 |

( x' m" E* m8 c% g/ H5 j8 J- x. a& u我的童年3 ]5 r: Q% r7 D9 T6 i( P. k7 A

  @! J0 ^( O8 Q3 o--作者:李凡
$ I8 a+ v& V% [, z6 k$ T- g+ b) u( T

& Q1 X5 x8 @4 V6 b4 v图①是我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结婚快两年的时候补拍的结婚照。. H9 Z3 ?) \  F0 r

3 K+ ?# }( x+ E6 I7 A7 }' K1 j1966年“文革”开始后,刚刚出生的我还在襁褓中。在农村插队的父母把我寄养在沈阳北郊的姥姥家里。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社会上已成了“红海洋”,照片中的“红宝书”和“红袖标”是当时最“革命”的标志,也是照相馆里必备的时髦“道具”。
- D: O) H6 i. k. g6 c/ J8 y# |3 ?% v' Q8 p8 l  @% w0 x/ X0 s% H
父母下乡的村子在沈阳与铁岭交界处一个叫新台子的地方。离姥姥家只有几十里路。结婚后,他们租了一间老乡的土坯房。父亲干农活的时候总是走在最前面,闲暇时给老乡帮忙,写些家信、对联什么的。母亲常被人请去做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偶尔也向房东大婶学些给小孩做鞋的花样。
  C2 B/ X; B1 T; A
* x+ R% v% O: h# A有一次,我住在父母的土屋里,房梁上来回跑动的小耗子吓得我不敢睡觉。半夜里,父亲连衣服也没有穿好就被人叫走了,母亲脸色惨白坐在土炕上一直到天亮。原来,那天晚上一个叫何长茂的知青上吊自杀了。何长茂是父亲最好的朋友,他家庭出身不好,农活却做得很巧。人也长得清秀,还会吹一手好笛子,就是脾气有点犟,遇事不转弯。队里的饲养员有事回老家去了,临时安排他给队里喂几天猪,正赶上公社布置了新任务,说是学习外地经验,要养“忠字猪”。具体做法就是在每头猪的脑门儿上用红笔写上个“忠”字,再框上一个“心”字形,然后用剪刀剪出层次,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忠心。何长茂犟劲上来了,拒绝执行这个任务。理由是:“忠于毛主席不能人畜不分。”布置任务的人一听就火了,把他这句犯忌的话往上一汇报,当晚就开了他的批判会。公社还打算把他定成“现行反革命”,他那腿上有点先天残疾的未婚女友吃不住劲,和他“划清”了界限。何长茂一时想不开,就寻了短见(听说,后来那“忠字猪”也没养起来)。* u- X9 n: r" `( T5 ?( r

$ j5 p5 R5 c8 _5 n1969年,姥姥家居住的这个小镇上整天乱哄哄的。4月,“九大”召开了。经常是晚上睡得好好的,突然,外面的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声震耳欲聋。有人脸上被涂满墨汁、反剪双手;有人抬着毛主席像,举着红旗,高呼口号——原来,又有某条“最新最高指示”发表了。  R' ^: |$ h+ j
9 F% e0 H* l7 D1 R0 Y5 b$ r
n2.jpg
" b6 p: I# h, ]8 F% e0 N# e7 G! S  J/ v4 U5 p' D8 \" Q4 ~8 M: s

3 O. L( n: N3 z6 l1 q9 ^! y$ r' ~* q/ f. F4 Z1 B
图② 1969年,作者和大表姐、二表姐的合影
2 N2 ^) s# f& R) u7 D( F( {4 O1 I/ ?2 ^% x, g5 n* P' n: j$ b( B$ V
那年夏天,住在城里的二姨把两个表姐送来姥姥家度假。二表姐还没上学,从小喜欢舞蹈的大表姐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她会跳《北京的金山上》。是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那个暑假,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跳舞。姥姥那时很少讲故事了,二姨告诉她,不要再给孩子讲什么“白娘子许仙”、 “王祥卧鱼”了,那些是“四旧”;要讲就讲雷锋、黄继光……姥姥嘀咕:白娘子咋成四舅(旧)了?跳舞的时候,大表姐穿着好看的“布拉吉”,要求二表姐和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胸前一定要佩戴毛主席像章,背上当时最流行的红彤彤的“语录兜”(图②),然后围成一个象征“忠心”的圆圈,一边唱着“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一边作出与歌词相关的动作,一会儿把《毛主席语录》贴在胸前,一会儿抬头仰望天上的太阳,一脸受到阳光照射的幸福……大表姐还教我们在毛主席像前三鞠躬,三个人一齐大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 p! }4 E0 L! |/ I. E/ C

2 `4 ?! ?) ?2 _- ^7 f1971年冬天,大表姐再到姥姥家度寒假的时候,“永远健康”的“林副主席”已经摔了飞机。这一可怕事件让五岁的我第一次有了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我记熟了一个外国地名——“温都尔汗”。于是,常有邻居憋着一脸坏笑,一本正经地向我讨教林彪坠机的具体地点。接下来,街道居委会布置下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各家各户同林彪彻底“划清界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凡印有林彪照片、题字的东西一律集中起来销毁。邻居们忙活起来了:撕去《毛主席语录》扉页上的林彪题词,把书刊上毛、林在一起的照片从中间剪开,还有人忙着往“副统帅”脸上划叉叉。
. @4 D5 z' q  W: [2 K3 |' u
, Q) N# G* O' r7 n" B; k  B家里最先受到“九一三”事件“牵连”的是刚上小学的二表姐。二姨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波涛汹涌的大海,蓬勃欲出的红日,一艘巨轮正在乘风破浪。问题出在两行“林副主席”的手书——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大表姐费力不讨好,用小刀替二表姐刮掉这两行字的时候,二表姐脸都气白了,眼泪在眼眶里转,跟大表姐大闹一场。后来,街道上派人挨家挨户检查,发现仍有人跟“副统帅”藕断丝连。隔壁张姥爷有个小瓷酒壶,上面印着“林副主席”发明的“三忠于”。一时弄不下去,又拗不过居委会干部,只好当场摔碎了那个瓷壶。
8 q2 p2 {- k+ ~7 H9 {( `
" l0 t5 Z' B3 o% Z那时候的小孩儿都是乐天派,每天废寝忘食挖空心思大玩特玩。大人们的神经却都绷得很紧张,到处都在挖防空洞,仿佛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有传闻说毛主席、党中央已经制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要把从满洲里到沈阳的居民全都疏散到关里去,为的是把苏修的坦克放进来,然后在他们头上放一颗原子弹。有人还把粮票、胶鞋什么的动不动就揣在腰里。后来辟谣了,说是阶级敌人造的谣言,毛主席、党中央根本没这打算。# m* ]& D) ]8 ?$ ?- _) \, e
$ c! }3 j0 A2 l! t- P1 J. |
1973年,我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父母也已经从农村抽回来了,社会上正在批“智育第一”,鼓励“反潮流”,学校几乎每周都安排学生到周围的生产队、小工厂参观或是做些简单的劳动。
- G' [& u$ B! i' x6 c% I% g4 T  g# ~5 n
假期里,每个小学生都有积肥任务,高年级要四十五筐,低年级也要三十筐,常可以看到小学生拿着铁锹,挎着粪筐,仨一伙、俩一串,在街上游逛。学校操场上堆着修理得整整齐齐的粪堆,上面插着醒目的木牌,一面写着“×年级×班”,另一面写着“深挖洞、广积粮”。捡粪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记得学校曾让一个小学生积肥标兵到处作“讲用报告”,说的是一个冬天的早晨,这个小学生出来捡粪,竟捡了一块崭新的手表。于是,耳边就响起了领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教导,一个人不吃不喝在那地方守了一整天,脸冻肿了,脚冻僵了,全不放在心上,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直等到傍晚,那丢手表的人终于露面了,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夸奖他:“你真是毛主席的红小兵啊!”他说:“是毛主席教我这样做的!”' J' d; Z7 O( S: k' K0 A7 {  Z
$ G- ?# H# C: }/ A
积肥若是超出一定数额,学校便给予表彰,通常做法是发给一纸奖状,上面写上“积肥能手”,还要盖上学校革委会和工宣队的印章。9 M9 v5 T& q. F
; B* Z' r5 ^8 b, p; k# i0 a6 J! k7 N
3.JPG- |5 D- k0 O1 b& q: p

, u& j4 F# G# T0 L0 l/ e8 @二年级上学期,我把那样一个奖状捧回了家,全家人都很兴奋,父亲乐呵呵地说:“好啊,没有大粪臭,哪来的五谷香!”母亲连忙翻出我平时在学校搞活动时才穿的白衬衫、蓝裤子,把我领到当时镇上唯一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图③),算是对我的奖励。
% c) E8 y" f+ k/ i) N1 S7 C, T; U2 {; e2 \
文章版权归《老照片》所有,转载请与《老照片》编辑部联系
$ y" g) c  o8 t% t+ M; ?! y0 N(Email:laozhaopian1996@163.com/ n) o7 w# D  F
    ' D, u7 b, [* k" K6 d3 Q$ e$ p

1 N8 `6 z+ B  U" P·民间历史· mjlsh.usc.cuhk.edu.hk· 京ICP备09013077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12-1 04:57 , Processed in 0.0977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