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03|回复: 1

林博文  一九四九年後的香港第三勢力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14-4-28 18: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九四九年後的香港第三勢力

林博文從一九四九年十月毛澤東宣布建國到一九五零年六月朝鮮戰爭(韓戰)爆發,亞太地區發生了空前巨變。在這歷史性變化的時刻,香港不僅成為大批神州避秦之士的避風港,亦變成反共又反蔣的海外華人「第三勢力」與美國中情局特工活躍之地。

八方風雨會香江!早在一九四八年下半年國軍在內戰中節節敗退之際,即有一批政治人物、國民黨高層人士、報人、資本家、國軍將領和一群「請纓無門、殺敵無力」的知識分子流亡香港。他們在蕞爾小島上眼看「金陵王氣黯然收」;他們在英國殖民地上暫時棲身,旁觀時代浪潮的滔天翻滾。在這批「高級難民」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也許已被時代所淘汰,但他們仍有一些「剩餘價值」,在海內外仍具號召力量;國民黨和共產黨競相爭取他們,連美國也在向他們招手。於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奇特的一次政治運動就在英國皇冠上的「東方之珠」開鑼了。

這次政治運動即是所謂「第三勢力」運動。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俗稱「舊政協」)及其後的國共和談中,青年黨、民社黨、無黨無派的社會賢達和一些小黨派在當時即被稱為第三勢力(其中包括作家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民社黨領袖張君勱(張嘉森、詩人徐志摩元配張幼儀之兄)在一九五二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Force in China)中指出:「第三勢力乃是因應中國政治與社會的需要和情況而產生……是一種新興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中共席捲大陸後,一批第三勢力人士選擇了共產黨(包括章伯鈞、羅隆基等人),他們認為那是中國的希望。另一批第三勢力則既不願留在大陸充當中共的應聲蟲,亦拒絕追隨蔣介石偏安台灣;他們流落海外,在美國、日本、澳洲和中南美洲一帶都有他們的足跡,香港則是他們的大本營。

美國是幕後主導者

反共亦反蔣的第三勢力人士試圖在國共鬥爭的夾縫中另起爐灶,以延續和壯大中國政治傳統中最脆弱的一環——在野反對力量。香港第三勢力與當年重慶、南京時代不同的是,過去不敢公開反蔣的人,現在都現身亮相了。組成分子也更加複雜。最重要的是,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興起與沒落,美國政府始終是幕後的主導者。換言之,海外第三勢力運動乃係當年美國對華政策的副產品;因此,第三勢力的命運即必須以華府的中國政策為依歸,以國務院和中情局主事者的意志為意志。這種「仰人鼻息」的政治運動,其結局當然也是可以逆料的。

朝鮮戰爭爆發後,海外第三勢力即以各種不同形式、面貌大肆活動,直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煙消雲散,中情局和東京麥帥總部都曾出錢。這些組織包括自由民主大同盟、自由中國運動、自由中國抵抗運動大聯盟、中國民主反共聯盟、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民主中國座談會和自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等。

曾任大陸政協副主席的程思遠(已故香港影星林黛之父)在回憶錄《政海秘辛》中說:「(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對國民黨政府採取袖手旁觀政策。一時組織『第三勢力』的呼聲,甚囂塵上。頗負時望的顧孟餘忽於八月十五日應李宗仁之邀,從香港來到廣州,住沙面陳伯莊家,就組織第三勢力問題,與美使館顧問何義均、立法院長童冠賢、總統府秘書長邱昌渭等反覆交換意見,並將可能採取的方案提供李宗仁考慮,結果李宗仁主張:由顧孟餘出面領導,而由他從旁予以支持,並指定我負責居中連繫。這樣,我就往返於港澳、廣州之間,為這個所謂『第三勢力』組織籌措經費、布置人事。」程思遠說他自己並不清楚「什麼是第三勢力」,乃問國府代總統李宗仁,李氏回答說:「事情是這樣的:一次,美使館公使銜代辦路易士.克拉克由何義均陪同來迎賓館問他,談到美國戰後的對外政策,在歐洲原以馬歇爾計劃為核心,在亞洲則以援助蔣介石為支柱。前者是成功的,而後者卻失敗了;因為蔣介石政府貪污無能,究竟扶不起來。說到這裏,克拉克喟然嘆曰:『中國只有共產黨的勢力和蔣介石的勢力,卻沒有一個介乎兩者之間的第三勢力,難道地大人多的中國沒有主張自由民主的中間分子麼?』克拉克的意思是十分明顯的,大有贊助第三勢力的味道。以後經過童冠賢、何義均、顧孟餘一系列的接觸,就為這個運動積極推動了起來了。」

顧孟餘為浙江上虞人,留學過德國,早年曾加入同盟會,一生亦學亦官。歷任北大教務長、廣東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國民黨宣傳部長、鐵道部長、交通部長;一九四八年五月翁文灝組閣時,曾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但未上任。顧氏在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初期,表現得最積極、最活躍,同時也是最具聲望的人。顧孟餘在廣州與李宗仁長談三日,答允出面領導「自由民主同盟」(原為立法院「自由民主社」);「鐵軍」名將張發奎和廣東省主席薛岳亦頗熱中,並建議把組織易名為「自由民主大同盟」。一九四九年九月初,大同盟於廣州秘密舉行第一次會議,選出顧孟餘為主席,童冠賢、程思遠、邱昌渭、黃宇人、甘家馨、李永懋、尹述賢等為幹事,並推童冠賢為書記、程思遠為副書記。李宗仁捐了二十萬港幣,另補助顧孟餘三萬港幣(一年後又給顧六千美元),大同盟中的幹事、組長每人五千港幣。程思遠說﹕「這些錢都(是)在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於離職時撥給李宗仁的一筆專款項內開支的。」

以桂系為主

以桂系為主的「自由民主大同盟」,一開始即出現問題。大同盟幹事兼組織組長尹述賢帶了五千港幣到香港籌設辦事處,自己卻先在九龍頂了一層樓當寓所而引起公憤,即被大同盟除名。與前北大代校長及前台大校長傅斯年同稱「中國兩大砲」的國民黨立法委員黃宇人(黃埔四期)在回憶錄《我的小故事》中說:「香港辦事處既未成立,顧孟餘在首次會議後,仍回香港,住處不公開,童冠賢時而澳門,時而香港,很少在廣州。同盟沒有固定的辦事處,又無定期的會議,盟員想找負責人,很難一見……於是,這個組織即陷於若有若無之狀。」

黃宇人力主大同盟必須和桂系撇清關係,與桂系分手,否則大同盟將無所作為。黃氏說:「我認為國民黨的失敗,主要由於自私和無知,而尤以無知為甚……現在李先生代理總統,就他個人來說,平易近人,沒有蔣先生那種自以為神聖的態度……但就這幾個月的事實表現,他對當前的危局毫無辦法,不但不能轉敗為勝,即想守住西南半壁亦不可能;桂系的人也多只顧爭權奪利,不顧政府的安危,大局必將每下愈況。我們如果對李先生尚存希望,無異是自掘墳墓。」

黃氏建議利用李宗仁所補助的經費在香港辦一所中學和一份雜誌,「一方面培育下一代的人,一方面潛心研究重建國家的各種基本問題」。然而,大同盟出版的刊物《大道》,出了三期之後即宣告停刊。

一九五零年一月十七日,美國國務院巡迴大使翟士普(Phillip Jessup,即《中美關係白皮書》總編纂)自台北飛抵香港,指示美國總領事館設法支持海外華人第三勢力組織。翟士普在港曾與第三勢力人士接觸,大同盟盟員、前清華大學教授張純明(後出任國府駐紐約總領事,曾英譯日文《蔣總統秘錄》)為顧孟餘草擬了一份英文說帖,當作和翟士普會談的參考。《大道》停刊後,黃宇人、程思遠、甘家馨和涂公遂等人籌辦了《獨立論壇》,於一九五零年四月一日發刊,不久又因內部分裂而停刊。第三勢力人士的唯一武器是筆桿,丁文淵、左舜生等人都辦有刊物,左氏的《自由陣線》由謝澄平主持,胡越(司馬長風)、許冠三、陳濯生擔任編輯,刊物停了又出。在謝澄平的提議下,他們邀約張國燾、董時進、程思遠、伍藻池、羅夢冊、黃如今等人在黃宇人寓所定期聚會,大家商議應該成立一個真正的第三勢力組織,幾經討論乃組成「民主中國」。

「民主中國」成立時,第三勢力陣營突傳出顧孟餘和張發奎已經以代表香港民主反共人士的身份,與美國有關方面接洽妥當,將獲大量美援,並在海外設立基地、組織政團、訓練軍隊,甚至成立流亡政府。除顧、張之外,列名的有李璜、童冠賢、張國燾、伍憲子、上官雲相、彭昭賢、宣鐵吾、徐?明等人。左舜生原亦列名其中,但遭同屬青年黨的李璜反對。李說:「左舜生多話,不能守秘密,青年黨由他一人代表即可。」據黃宇人說,這個第三勢力的最高組織,乃是由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政治部主任授意下成立,由顧孟餘、童冠賢、何魯之、謝澄平與政治部主任接頭。其後,顧等四人與張國燾秘密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定名為Steering Committee,最初譯為指導委員會,後經顧孟餘改為調度委員會,其宗旨在於策動留港中國民主反共人士的聯合運動。\n
老將領張發奎對組織第三勢力熱心異常,在中國出生的美國傳教士之子、廣州嶺南大學校長香雅各(Dr. James McClure Henry)亦曾鼓吹張氏發展第三勢力。張氏原擬加入「自由民主大同盟」,但因童冠賢、黃宇人反對吸收軍人而作罷。程思遠說他曾在張發奎的香港藍塘道寓所參加一項座談會,李璜在會中透露,青年黨的老朋友趙友松(曾任吳佩孚秘書長、汪精衛政府教育部長)已在東京和麥克阿瑟將軍取得聯繫,麥帥希望香港民主反共人士團結起來,在華南舉事,牽制中共,東京盟總可予支持。後來張發奎派程思遠秘密走訪日本,麥帥總部卻賞以閉門羹。但美國方面仍繼續和張氏接觸,由哈德曼其人負責聯絡,並稱第三勢力可在菲律賓的一個小島作基地,島上有營房和基地設備,可容數千人,要張氏先派三百人去進行籌備工作,但沒有下文。後來,第三勢力曾派員到沖繩受訓。

美國人的老觀念認為除了張發奎之外,另一名廣東老將也有號召力,此公即是蔣介石的老長官許崇智。許氏已失勢多年,早已與政治脫節,受到美國人的慫恿即興致勃勃地召開座談會,但在張發奎的杯葛下,許氏到處碰壁,只好怏怏收山。

台灣當局向美方抗議

顧孟餘的「調度委員會」決定出版《中國之聲》雜誌,刊物面世不久,即傳出「調度委員會」高級成員伍憲子秘密潛赴台灣、被國民黨收買情事。第三勢力等人並不知道伍憲子赴台,而是美方人員質問張發奎:「伍憲子去台灣幹什麼?」黃宇人說,美方雖未要求第三勢力反蔣,但他們希望第三勢力獨立行事,勿與台灣有任何關係。伍憲子是康有為、梁啟超時代的老保皇黨,曾組織民憲黨(後與張君勱的國社黨合併為民社黨),二十年代主持過舊金山《世界日報》筆政多年。

張發奎、顧孟餘對伍憲子的「背叛」深惡痛絕,乃在《中國之聲》上撰文痛批蔣介石是個「毒瘤」,應該割去。伍憲子事件發生後,台灣當局曾向美方提出抗議,對華府支持第三勢力表示不滿。張發奎一直想把第三勢力發展成一個正式組織,不斷催促顧孟餘、童冠賢、張國燾、黃宇人、上官雲相、彭昭賢和李微塵等人起草組織法。正在起草之際,香港政府政治部突請顧孟餘去談話,問他是否在香港搞政治活動?是否常去張發奎住宅開會?顧皆否認。政治部的英國官員警告他說:「倘若你再在香港進行政治活動,我們將把你驅逐出境。」從此,顧即與張發奎等人疏遠,張氏對黃宇人說:「顧孟餘早年在汪精衛的改組派中,即有『取消派』之名,因為有很多事由他去辦,都是大事變為小事,小事變為沒有。」

不久,顧孟餘移居日本,另創「自由民主戰鬥同盟」。但這批第三勢力領袖們脫不掉中國人「勇於內鬥」的惡習,顧排斥張發奎和張君勱,張國燾與甘家馨亦被逐出同盟。戰鬥同盟在香港招兵買馬,結果招到了一批台灣特務。顧孟餘首先退出同盟,並離日赴美,卜居北加州柏克萊,擔任國務院中國研究中心及加州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曾請其作口述歷史,但未應允。一九六九年七月,國府派農業專家張研田(曾任台大農學院院長)專程赴美迎接顧氏返台定居。蔣介石聘顧為總統府資政,顧於一九七三年六月病逝,終年八十五歲。中共創黨人之一的張國燾亦獲中情局外圍組織亞洲基金會之助撰寫回憶錄,稿酬六萬美元。張氏後移民加拿大,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凍斃於多倫多老人病院。

遠在美國潛心著述的張君勱一向關切香港第三勢力的發展,不時去函鼓勵他們必須團結一致,有組織才能有所作為,若再一盤散沙下去,殊無前途可言。於是,張發奎、黃宇人、左舜生等人決定出版《聯合評論》,並發行紐約航空版。據黃宇人回憶,《聯合評論》紐約航空版發行後,即成了美國華僑社會的輿論中心;台灣雖不准進口,仍有不少人想盡辦法以求一睹為快;中共亦將其列為內部參考材料;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常翻譯該刊社論。《聯合評論》出版六年(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四)後停刊。毫不氣餒的黃宇人又鼓起勇氣出版《民主論壇》,僅辦了兩年即於一九六七年關門。張發奎自辦了南亞書局和嘉華印刷廠,並曾一度與黃宇人合作成立興中出版社。美方支持的第三勢力,唯一有具體成果的是陳濯生、司馬長風、許冠三和徐東濱等人組成的友聯研究所和友聯出版社。這兩個機構所蒐集的中共資料以及對中國大陸的研究,在學界與政界頗受重視。

李璜批美亂撒美鈔

一九九一年以九十七歲高齡病逝台北的李璜在《學鈍室回憶錄》(下冊)中說:「美國人為反共而特別重視大陸逃出之文化界人士,(但)不善於扶助,而亂給鈔票;便因美金過量之故,而若干本有朝氣且認真工作之研究及出版社機構,分心鶩外,反而墮落下來,大可太息。」李璜最不齒的是第三勢力中的軍政界人物,他說:「此類人物,或曾任軍師長以至總司令;或曾任黨官多年,縣長、委員以至省主席與中央院長者;或為策士型,習於奔走串連,製造風雲;或為部屬型,以依傍為活,尚思擁戴其舊主復起。諸如此類,一時聚於港九,雖衣食無缺,甚至擁有資財,然而不甘寂寞,聚議紛紛。」李璜痛心地說:「美國人竟派遣兩三浮薄少年前來……亂散美鈔,或三五萬,或十萬八萬,並無整個(套)計劃,而姑以試試看的心情,令一些手中已無寸鐵之過時人物,為之入大陸覓情報,或打游擊;美鈔這樣花法,只有被騙而大鬧笑話。因是傳聞有劉震寰騙得六萬美元,聲言拿去廣東打游擊,而本人坐在九龍新界未動,於是有『在深圳打游擊』的笑話流傳。又有許崇智在石塘嘴開廳大宴群『雄』,酒酣耳熱,一面高談其反共大有辦法,一面命女招待為之撫腿……。此外尚有妄人蔡文治,聞曾任國防部第四廳副廳長(前軍調部第三廳廳長),大概係曾在美國學過軍事,乃得美國人信任,予以大量美金,在沖繩島美軍基地設立黨政軍機構,自稱海陸空軍總司令。」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辭世的前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是中情局駐港老特工,他在回憶錄中證實了李璜的說法。李潔明說:「這些人以『第三勢力』自居,聲稱他們在大陸具有可靠的情報網,正是中情局亟欲物色的堅實情報提供人。但是,誠如我第一次派駐香港工作期間所發現,滯居在大陸之外的這些第三勢力人物,大言皇皇,並沒有具體消息可以提供。我們發現,他們提供的中國狀況情報報告,其實只是在九龍的公寓裏拿內地流出的報章報道,略加編織改造而成。……不過,中情局一九五零年代被第三勢力人士蒙騙,除了花冤枉錢買到假情報之外,還有更糟的際遇。一九五一年,某位美國情報人員在某旅館大廳付錢給第三勢力線民,卻被香港安全部門探員看得一清二楚。中情局一再犯錯之後,香港特別組即禁止中情局在香港活動。」

五、六十年代以香港為基地的海外華人第三勢力,不乏具孤臣孽子心態的反共人士,亦有許多崇尚民主自由的理想主義者。但在「形勢比人強」的環境裏,在急遽變化的時代中,他們只能扮演花果飄零的角色。第三勢力的悲劇結局,象徵了中國民主自由一直飽受風吹雨打的愁苦命運。■\n
http://blog.yzzk.com/cfm/content ... 2&TopicID=10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4-4-28 2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0:56 , Processed in 0.0374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