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25|回复: 5

上海电视台访问钱培琛:上海"十二人画展"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4-4-28 0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访谈之一——我,从那里来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画画的?
钱:我对绘画的最初兴趣应该说来自于童年,我出生在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一个小镇上,在那个年代那种小地方,几乎看不到什么现代的绘画艺术,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恰恰成为了我贫瘠童年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我喜欢逢年过节贴那些花花绿绿的门神、灶神年画;喜欢收集香烟牌子,看小人书,到庙宇里去看那些奇怪诡异的壁画;那上面的图案和造型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初的艺术启蒙。而在很多年后,我在国外学习表现主义绘画风格时,那些童年的图象再次跳跃了出来,我以为那也可以算是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因为它寄托着人们驱邪避恶的愿望,色彩之浓烈并不输给马蒂斯。那时候我大概只有5岁吧,并不懂得传统风格,更不知道表现主义,但也就这样自然地泼洒起这些浓烈的色彩,开始临摹年画。

记:后来呢,40年代的舟山,艺术滋养毕竟有限,后来又是怎样学画的?
钱:在我12岁那年我的父母去了台湾,当时是解放前夕,我不得不来到上海投靠姑姑。小孩子离开父母,一开始总觉得很伤愁,但大上海很多新奇美妙的东西很快迷住了我这个从小岛来的孩子。有一次随姑姑去逛南京路,我因为在中百一店看广告牌而迷路了,当时上海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而且还会动,这对乡下孩子来说无异于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

记:你在童年时想过将来要当画家吗?
钱:记得在我初一的时候,学校里搞过一次化妆舞会,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对未来的一次大胆假想,也给了我们每个人重新塑造自己的一个机会,当时有同学扮成王子,也有扮成海盗的,而我却想扮成一个画家。没有行头的我后来是从美术陈徽老师那里借来了画夹、调色板和两支画笔。尽管当时的装备很简单,不像那些装扮王子、海盗的同学出尽了风头,但那一次化妆舞会我真的很快乐,也许是当时心里已经有了当画家的念头,所以即使是扮演也如此的投入。后来就真的画画弄弄起来,而现在我还仍然记得13岁那年第一次画油画时闹的笑话。因为当时并不知道油画是怎么回事,只觉得很好看所以就想尝试一下,当然画油画一定要用到油,当时无知的我就用生油、麻油调和着颜色,画将开来。结果这幅“食用油画”画完后再也没有干。尽管用错了调色油,但后来给美术陈老师看时,却得到了褒奖,他说我色彩很鲜艳,坚持下去会有出息,于是这一坚持就是五十年。

记:既然这么喜欢画画,为什么没有正儿八经学画呢?
钱:我也想拜师学画,当时在上海有一些专门教人学画的地方,叫做画室。记得有一天我跑到当时位于虬江路沿街的一个画室,门外正在生煤球炉,烟雾弥漫,而室内是一位叼着烟斗、带着法国小帽的画家在画架前画水彩,尽管他身旁的洗笔水很浑浊,但画架上的画却干净美丽,我很想跟他学画,就斗胆向他说明来意,他头也没有抬起来,只是用画笔指了指贴在墙上的学费价目表。我一看大吃一惊,竟然要5—7元学费,而当时的一般人工资不过50元。所以也就打消了拜师的念头,开始自学绘画。回想当年,如果踏进了画室、师从了他人,也许又走的是另一条道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3adcf5010146dh.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之二——错位的人生

2.jpg

(《夕照》 钱培琛 布面油画 2003)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那59年上大学时,为什么你没有考美术院校而选择了大学的数学系?
钱:应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毕竟父母不在身边,而自己又是兄弟姐妹当中最大的,所以当时觉得自己做任何选择都不应该太顺着自己的意思,而应该顾及他人。当时也有很多人认为画画这事不能当饭吃,而“学好数理化”却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就考进了大学的数学系。

记:在大学里还坚持画画吗?
钱:一直在画。我当时是学校里美术社团的组长。我记得当时画油画时常用数学讲义来擦画笔,因为画油画需要很多纸来擦笔上的颜料,我没有多余的钱买纸,就只能用讲过的数学讲义,可见当时我并没有把数学很放在心上。而每次越是考试前夕,复习压力越大的时候,我越想去画画,想去写生,好象拿起画笔,只是随便的涂抹几下,都能释放我心中的压力。尽管很多人觉得画画很辛苦,特别是在严寒或者酷暑,但是画画给我的却是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时候我住在三层的小阁楼里,条件比较艰苦,但只要一画画,我的世界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我的性格跟数学是不搭调的,我比较随意浪漫,数学却是严谨而周密的,我比较感性,而数学显然更需要理性。然而在所有的数学科目里,有一门我却比较偏爱,它叫做“画法几何”,就是学习几何图形在空间中的画法,这也是画建筑图纸的基础,顾名思义它跟画画有点关系,而且需要空间想象力,而我在这方面又似乎比别人强出许多,所以每次画法几何考试我总是第一个交卷,而且试卷和作业本都极其漂亮整洁。现在想来,这种把数学功课当绘画作品来对待,这种情结是情不自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之三——十二人画展简介

2.jpg


(“上海十二人画展”展品)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请谈谈“上海十二人画展”?
钱:对我来说,那次画展可能是一个偶然,但是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状况来说,那又是一个必然,因为那是文革结束后,文化刚刚开始解冻的时候,人们已经太久没有看到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了;而我们有一大批热爱绘画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却已经压抑和埋藏了太久的表达欲望;所以即使不是我们这十二个人,也会有另外的一批人浮出水面,来做这样一件抛砖引玉的事情,这是艺术的必然。

记:画展当天情况如何?
钱:当时在展览前,我们就自行商量了一致的原则:一,画责自负,免审查;二,贴海报,自行宣传,自行租借场地;三,画风不限,每人一块版面,独立布置,联名展出。记得当时我的那块自留地就紧挨着陈均德,他当时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正式展览自己的画作。那天来参观的人很多,而现场有一位外国记者看了我的油画之后告诉我,我这一幅油画在美国可以卖一千美元,而我当时的工资65元,相当于8美元。我们那天在展厅里还播放了西方的古典音乐,现在想来确实极尽自由之艺术新风。

记:据说当时的艺术氛围并不是那么开放?
钱:是的,画展之前的那段时间,整个艺术界还比较压抑,可以说那次画展意味着一个自由开放的开始。在这之前,我父亲曾经从海外寄来过一套毕加索的作品画册,结果被没收了,浸透着父亲爱与思念的礼物,我没有拿到,最终只看到一张查封纸条。后来弟弟托人带书进来,才使得对艺术如饥似渴的我得到了一套珍贵的画册。那时候,我的好朋友来我的三层阁楼看书,我对他们审查得都很严格,比如必须洗完手再看,不能把书压折卷页啦等等,一群喜欢绘画的年轻人就这样如饥似渴的吸取着、探索着。

当时,我们在开画展的前一天,曾经为要不要展出裸体画而讨论过,因为当时有人画了人体作品,但最后因为大家都有过一些经历,觉得现在展出人体似乎还不是时候,为了让画展能顺利进行,最后我们还是一致决定忍痛割爱。而这次十二人画展之后,好象自由、开放的气氛就弥漫开来了。

记:画展之后,你的生活有所改变吗?
钱:尽管我并没有因为这次画展而一夜成名,但是我心里很明显的感觉到,我再也不能压抑自己内心对绘画的情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之四——等待似乎是我人生的宿命


2.jpg

(1981年离开上海去美国 与女儿钱皓、恩丹和太太留影)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42岁时,你出国了,这是为什么?
钱:42岁,对很多人来说的确应该是个认命的年纪了,但我却跨出国门,刚刚开始我的漂泊之路。为什么呢?原因很复杂,当然有去国外开阔一下眼界的原因,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和分别三十年的父母兄弟见上一面。
我记得那是我和家人们计划了很久的一次重逢,当时是在香港,我已经42岁了,离开了父母30年,当我看到父母的那一瞬间,我积淀了三十年的辛酸一下子全部爆发了出来,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放声大哭。那次我们在一起只呆了短短9天,然后又分开了,但我至今记得我一生中这极为重要的九天。其实因为分隔的太久,我和父母之间难免会有陌生感,然而面对血缘里那种无形的牵挂,这种陌生的感觉似乎就不重要了。当我再次离开父母,坐上去纽约的飞机,我的整个心都空了,似乎这一生我一直在漫长的等待当中,而从十二岁开始等待的,似乎只是为了相逢的那一幕。而还有一个一直在等待的就是实现我绘画梦想的那一刻,可是为了满足这个愿望我离开了中国,去到了美国,又开始了与自己的妻女分割两地的生活,也开始了另一次长达10年的等待。所以后来我一直很害怕去机场,去帮朋友们接机,因为每到这种环境和场景里都会触动我记忆和感情的闸门。

记:42岁起在美国度过的是怎样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钱:在美国的学校学习画画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觉。我的老师是表现主义大师Dank,但他不会要求你去按照他的手法画画,他只是跟你一起探讨你自己想要追求的风格。而且在学校的时候,我发现从校长、行政人员到看门、打杂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是艺术爱好者,甚至是一些画家,尽管其貌不扬,但他们有信仰、有尊严,也受人尊敬。其实,也就是告诉了我,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信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在那里过着开水和白面包的留学生活,有时也做一些清扫工作来赚钱,但绝没有别人看不起你。反而因为我的画技比较好,其实中国学生的基础普遍比外国学生强,所以经常有外国朋友在我清扫的时候来请教我,而我们就很自然地互相交流起来。所以在外国的学习让我在绘画上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东西、任何方式都可以用来绘画,我们不必拘泥于内容和形式,因为我们不是这些东西的俘虏,而是我们在驾驭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我通过他们找到了我表达真情实感的途径。

记:在国外就没有不适应的情况吗?
钱: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情感上的孤独,文化传统下的失重感。记得第一个在国外的中秋节,就因为一个台湾朋友打来电话,就感动莫名,于是记住了他一辈子,可见当时的孤独。在国外期间,我跟太太坚持每7天通一封信,为了怕超重,我们只能写三张纸,但也是正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光写这一封信就得花6个小时,而这一写又是整整十年。还有一件事就是第二年的中秋节,妻子为了慰藉我,把月饼藏在皮鞋里寄来美国,因为海关是不许带食物的,尽管寄到美国时,月饼已经硬了,但我还是没舍得吃,最后是和一群中国留学生朋友们一块儿饮着无限乡思,一起分享了它们。在那以后的节日里,我们中国留学生也越聚越多,大家经常在一起高唱中国歌曲,从东方红一直唱到新近流行的歌曲,因为是在寄托和发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唱到情浓之处,也就潸然泪下。当然也许艺术家的灵魂本身就是孤独的,或者说只有历经孤独才能有所感悟,所以现在想来,没有那些年艰苦的学习,我也就没有如今这样的成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之五——苏州河与爱情

2.jpg

(《苏州河》 钱培琛 1978 上海十二人画展展品)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看到你作品中很多是以苏州河为对象的,为什么这么喜欢画苏州河?
钱: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上海生活了30年,一直在与苏州河发生联系,我曾经在那里写生,在那里谈恋爱,后来尽管出了国门,也眼见过很多美丽的河流,比如纽约的哈得逊河,但是没有一条能取代苏州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情感符号。
60年代的时候,我总是在苏州河边写生,通常我喜欢徘徊在四川路桥和外白渡桥之间的那一段,而每天上下班又总要在四川路桥上伫立一会,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尽管当时的苏州河还是乌黑且带着淡淡的臭气,但我目睹了它的朝阳和暮色,晨昏和雨雾,炎夏或寒冬,各种各样的苏州河已经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即使现在不能看见它,我也能用情感去描绘它。
而在我关于苏州河的作品中还有一张叫“日出”的也特别有意思,因为那是在1971年1月22日画的,当时我太太正怀胎待产,而我呢正好在创作这幅作品,当时它们之间并没有特别的联系,但后来很奇妙的是,因为医生跟我说我太太还有很久才会生,于是我就从医院回家了,在家里我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梦见这幅画突然倒在地上,我就惊醒过来,这时候医院来消息说,我的大女儿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生。我很高兴,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梦就是在告诉我有一颗小太阳在我的生命当中升起来了。很多年以后,我大女儿要结婚了,我就把这幅画当作结婚礼物送给了她,我觉得很有意义,这就好象一坛埋藏了几十年的“女儿红”浸润着父亲对女儿一辈子的爱一样,我的一张画见证了我对女儿们的一片爱心,尽管她们小时候我没能在她们身边多照顾,但那幅画是我这个嘴皮愚钝、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父亲能送给她们的最有意思的礼物。

记:你跟你太太也是因为画画结下缘分的吗?
钱:是的,我记得那一天我去画室,在那里看到一个女生,她是我朋友妻子的同学,看到她第一眼就给我一种朴素、端庄、美丽的印象,不知怎的,我心里就有一种预感,觉得她就是我的妻子,所以后来我就开始追求她,两天见次面,隔天一封信,又是写诗又是画画,真可以说把我的浑身解数都用上了,于是,三个月后我们结婚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其实两个人的世界比较平淡,也没有什么条件去旅行,但是画画却能实现这种梦幻的想象。我记得那时曾给太太画过不少这样的画,比如说画成尼罗河畔的埃及少女,或者是鸡尾酒会上的贵族妇人,披着华贵的披肩。当然后来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的第一个观众,尽管她是学理工科的,但她一直是很支持和理解我的,而在苏州河畔,更是留下了我和太太很多弥足珍贵的脚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之六——寻找自己的风格

2.jpg

(《非马》 钱培琛 麻布综合材料 1998)

采访对象:钱培琛
整理:华旸

2004年4月,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记者对钱培琛先生进行访问。(以下记者简称记,钱培琛先生简称钱)

记:在2004年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上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印象主义的,但另一部分是用麻布和针线制作的,代表着你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风格,从唯美婉约到粗犷深沉?
钱:其实对于每个画家来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的人画一辈子的画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种自己的风格,所以画画的人一生都在突破自己、突破传统。
我年轻的时候,画坛被苏联风格所统治,而我当时选择了比较新鲜的印象主义,它模仿大自然的风光景色,很唯美婉约,但比较表面化;我的这个选择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天真浪漫和少不更事的。但是后来我经历了很多分离与重聚、孤独和悲喜,所以印象主义已经与我的心态不相适合了,它不能表现心灵被扭曲的苦痛,也不能表达历史被沉淀的厚重,所以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才能表达我现在的心境,什么才是属于我的真实和自由。
一开始我用纸张进行拼贴,后来用旧衣服上的布,但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后来有一次,我用很多种布料来进行拼贴实验,而其中一块麻布边角料引起了我的兴趣,它破旧的纹理、质感以及经年累月造成的自然的色差,让我感到很兴奋,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岁月留给我们的人生质感。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大量的使用麻布进行创作。我觉得自己跟麻布还挺有缘的,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买不起油画布而用麻布代替,而现在又用麻布来表达我真实的内心世界。
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在美国要创作一张麻布作品有多难,这是因为在中国常见而低廉的麻布口袋在美国却极其难找,我找了很多地方一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我太太跟我说她在唐人街找到一家参茸店,他们用麻布口袋装大豆啊什么的,那里一位素未平生的员工听说我们是用来做艺术品就很热心地为我们积攒麻布口袋,这其实是很不容易,很有心的,而且这样坚持了三年。记得前几年接到他的消息,得知他要回国了,后来才知道他是云南的一位歌唱家叫梁兵。
我之所以喜爱自己的麻布创作是因为我觉得从这一块块材料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还有一些超越物质形式的情感,里面有我和这位云南朋友的友谊,有我太太对我的支持,也可能有其它使用过这个麻袋的人的故事,它们把文化的历史的情感的内容通过岁月的痕迹浸渍在这种质朴的材料里,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与记忆。而且每一块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痕迹,有些麻袋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印章。我的一个乐趣就是寻找麻袋材料上的不同印章,而且它们有时也会成为我作品里有机的一部分。

记:为什么用麻布创作了《向东方致敬》的系列作品?
钱:尽管我在西方学习绘画,但我的文化传统、我的感情认同仍然是东方的,或者说正是因为在40岁以后离开了祖国,所以在心理上更需要通过创作来找到与祖国文化的一种关联,所以我喜欢去表现中国古代壁画中人物跟马等题材。

所谓相由心生,我的艺术形象其实已经被我的文化人格所注定,所以即使我不断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对我而言仍然是一致的,就是用更适合更有感染力的技法去把内心的这种情感贴切的表达出来,这里面的分寸感就是感染力,也就是每个画家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11:39 , Processed in 0.1579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