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14|回复: 0

陈益南:从杨曦光到杨小凯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73

帖子

1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
发表于 2014-3-13 23: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2 E0 ^+ A1 B  G9 `. ?
  z, H3 t1 f5 X7 _' [. M+ B* O4 b
杨小凯: b6 {- Q; z( X; f
       2001年4月24日上午,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詹姆斯.M.布坎南,在美国费城对来访的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学者说:“有一个中国学者,他可能是目前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 v$ v4 U* ^. h4 z# M7 f
2 V; V+ H+ H9 A+ W! w
  詹·布坎南说的这个人,就是身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的经济学家杨小凯。: ]- w& L9 H0 D. p2 X

8 p6 j- B* ]4 R3 W" |* ]- @  当1998年出版杨小凯的自马歇尔、萨缪尔森以来的第三代经济学教科书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时,该书的匿名审稿人这样评论说:“这一研究激动人心,令人屏息以视。杨是世上少有的几个可以思考这类问题的人之一,他更是世界少有的能解决这类问题的人之一。这一工作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他正在迅速建立起他作为主要理论经济学家之一的国际名声。”
, j# ~, Z2 ?) |$ D % D* U" R( B0 [4 m8 F* c; e
  然而,詹·布坎南与审稿的学者们却一定没有想到,这颗经济学界的耀眼新星,曾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生磨难,受到过长时期的炼狱锻造,不仅通往学术高峰的攀登之路数次几乎阻断,就连他的生命本身,都差点被消灭。+ p* h2 d% b" K: j1 C' c
1 p- G3 y' N' H( x) m
  当然,那一切都是发生在极左专制及其刚刚解冻的年代。% G0 |5 M: y* a9 B
# O! _8 ]3 [2 C( j7 }5 }
  如果不是杨小凯本人的奋力拼搏,那段人生的每一截黑暗岁月,都足以摧毁他任何向上进取的念头和想法。幸好苍天有眼,最终驱走的是魔鬼与苦难,给我们留下的是学者杨小凯与他杰出的《经济学原理》。: Q6 h" H$ N5 Q8 i; V
+ N# {7 x2 u, I
  杨小凯于1982年在武汉大学以助教身份在学术界悄悄崭露头角之前的名字,叫杨曦光。
; v7 a/ C6 }' p& \1 l  D4 Y - G0 b" B3 t$ q4 h0 O6 v5 M
  而杨曦光的经历,却充满了包含着苦难与奋斗的传奇色彩,并且无可争论地进入了中国当代的历史。
* E0 Q8 O4 n/ M6 e% I - j" {9 a3 x. T! c
  暴风雨( T7 [+ O8 V9 M  g% U0 ~* L

$ K# M; n# q1 }4 z2 ?- w  杨曦光的中学生活是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度过的。1965年他在一中初七八班担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时,几乎没有外人能从他那文静、朴素,甚至腼腆的形象中,看出他是一个高干子弟,他十足一个平民后代的模样。; z+ X7 L8 Z5 ~( k
8 N* {2 a/ R- A+ R9 D8 P
  是不是从那时起,杨曦光就有了做学问而不是从政入仕的想法?) B6 N/ Y$ ^% m

$ ^8 [) U& Q* V7 ~7 p  然而,1966年他升入一中高中部后,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却偏偏将杨曦光深深地卷进了政治,他那也许有过的做学问念头,能够让他施展的天地,也就只剩下“革命”“造反”的大字报与红卫兵油印的传单了。; p1 J5 P( B9 R; }
$ S; J. q- R- V" e, r+ ^: F
  杨曦光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一样,视积极投入“文革”为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的最好表现,当做是参加革命事业、诚心诚意做一个革命接班人的具体步骤。他们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加上充满了忠诚、热情的全部青春,都义无反顾地献给了那场后来又被称为“浩劫”的运动。
7 D$ F) v& \8 Z( o8 S0 ` ! `, ?2 z9 |/ {$ q7 L+ \
  然而,1967年2月,杨曦光因参与红卫兵活动而第一次尝到了“坐牢”的滋味。$ ]4 V* ?3 m1 ~2 j3 M

- m* E# h; m. ?7 e  他被关进了市公安局的看守所,监禁了两个月。两个月的铁窗生涯,反而促使他对政治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新的层次。1967年下半年至1968年年初,杨曦光的“文革”活动已很大程度摆脱了当时的派性争执。随着“文革”的全面深入,他的目光与思考逐渐转向了中国更深层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对“文革”的实质、对中国的前途与发展方向,他都不断地在作认真严肃的思考,并写出了一批在当时属“大逆不道”、而在今天看来却又嫌不成熟的论文。如:《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向何处去?》、《坚持和巩固新思潮的方法应该改变》等。
* j  M$ q( r/ V+ G/ r& l
0 E( B2 G# l8 J, u2 }  就是这些被用大字报和传单予以公开的、不再局限于派性争执、而已扩展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性文章,让杨曦光付出了极沉重的代价。7 B& c! \" Y4 A
3 E1 `) e+ V% S+ r$ E! Y' \. }
  他于1968年2月第二次被关进了黑暗的监牢,并且是不再有光环与浪漫,而且长达十年之久。
! W  \; N- Q9 Z) j& A
2 k+ S* A" ~0 X/ g) l  杨曦光是在1968年2月,被作为重要“钦犯”而被捕入狱的,而到1969年10月被宣布判刑十年,押往岳阳建新劳改农场“服刑”。杨当时仅二十一岁。巨大的灾难也落到了杨曦光的全家。因为康生在其讲话中,有要抓“反革命黑手”的指示,所以,杨曦光那早已在“文革”中饱受冲击批判的父母,便又成为秉承康生旨意的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的首要打击对象。从而,这两位于1938年便投身于革命、“文革”之前就早已是省厅级领导干部的老人,在他们于“文革”中被戴上的“彭、黄、张、周的余孽”与“走资派”等一大堆的帽子中,又添加了一顶“幕后黑手”的罪名。/ n% B) ~( |* y: T% B/ C8 D2 C

+ h5 v6 G' S9 O" `9 I& G. \  “四人帮”垮台后,杨曦光的双亲理所当然地被平反与昭雪。只是,当杨曦光走出那个暗无天日的劳改农场时,他却再也见不到那生他育他的慈祥的母亲了。此后,他也只能用自己对新的事业的不懈努力、拼搏奋斗,以祈报答自己无以回报的母亲了。1998年,当杨曦光出版标志着他事业追求的一个里程碑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时,他便在该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地写上:“献给已逝的母亲和饱经风霜的年迈的父亲!”赤子之心孝子之情,跃然纸上。* X6 c; V6 G* ~# v; X- U: S8 q
" `& q. K* _( d6 [7 x. w
  砸开人生黑暗的铁屋子5 {$ A2 W, o4 l: F8 Y( V: r
/ K) n  [3 c* G* U6 p, A7 Y$ e1 f
  在被捕入狱又被投到劳改农场的那长达十年的岁月里,杨曦光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光阴。将形容人间苦难的一切词语,都用在他那段日子中,也不会过分!% L, e* t* Z! _3 Z3 F+ O

% @: r# S- t! N9 ~. p& k1 K4 J: X  许多比他知识渊博的人,许多比他阅历成熟的人,也有许多像他一样坚强的人,都没能走出那段漆黑而恐怖的时期,而倒在了不应结束的人生中途。杨曦光终于没有倒下,支撑他人生的某些精神力量也没有被摧毁。当他从开初那一连串巨大的灾难中苏醒过来后,终于,他没有屈服于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精神的诱惑,也没有陷入怨天尤人而不能自救的泥潭,他冷静地选择了知识,选择了学习。
/ J; q" n* I& L8 G7 t% [
7 E6 _6 C! s' y4 g6 l- K8 x* I+ z  他当时一定有过许多的想法,也一定有过许多不知所措,但,他最后也一定是这样想过:唯有学习知识与掌握知识,才有可能凭借它的力量,将自己人生黑暗的铁屋子,砸开一个可以看见光明、走向希望的“洞”!学习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人们大致是小异大同。但像杨曦光那样,以一个中学生水平的文化起点,又背负有异常沉重的人生压力,并且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的劳改队里,却一步步用自学方式读完了哲学、英语、数学与经济学等大学课程的人,绝对是寥若晨星!! t1 Q+ a: Z6 I% `0 c: ~
# Q, w+ t% w0 f8 q/ u% N' U$ \
  一个人之所以能创造出成就,人们往往对其智力方面的因素考察较多,也较重视。然而,往往却又忽视了一个人的人格。其实,在很多时候,人格的力量,在某个阶段却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在正常情况下,智力的高低,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就的大小。然而,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道路,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的“正常情况下”,从来就没有什么理想状态,每一个人,那整个的人生都是在一种时常变动的状态之中度过。只不过,每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程度不同而已,只不过是有的人因其生存环境变动太小而无法显示他的人格作用罢了。因此,当一个人的生存条件发生某种变化之时,其人格的力量,就将对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知识上,可以通过学习而较为容易地获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不是可以只通过学习来拥有了,还需要经历若干人生的磨炼来锻造来补充,再加上不断地自省与思考,才能铸成。
. A% U# b$ [2 T
! i# v5 K" G% k" w) N/ c! r  当杨曦光服完“刑”走出劳改队的大门时,却在文化程度上也同时完成了大学毕业以上水平的学业。即便杨曦光没能有后来的成就,仅凭他这一点,他就有资格进入我们这一代中的优秀、杰出者行列。9 [4 L3 [3 Y7 L: r# j0 l, a

/ S2 s; J% h  T% n- w& E+ ^0 _  永不放弃/ t6 m* [: v  c4 B# F
% t3 X9 b0 e; s: p+ S! z
  1978年4月,杨曦光恢复了自由,回到了久违的家里。此时,“四人帮”及康生陈伯达之流,都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当年被康生之流“钦定”的“反革命”,却依然如旧,尚列“另册”。1979年,他写了几篇经济学论文,并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虽有几名专家看中他的才能,但终因“政审”不合格,未能被录取。
+ q1 Z! a, y7 T5 }" {; b
) v# y) u; U8 ?  后来,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胡耀邦对杨曦光的冤案亲自批示:“杨曦光的问题要由法院依法处理。”有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批示,最高法院即责成湖南省高级法院重新审理杨曦光的问题。
, c& s3 M" |4 I7 Z : H& Z5 x# V- o6 r0 Q4 H* Y
  又经过一番周折,总算于1983年有了明确结论。湖南省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一致认为:杨曦光的文章“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不具有反革命目的,不构成犯罪。据此,原一审二审定性判处不当,均应予以撤销,对杨曦光宣告无罪”。
8 e0 i& a$ }/ b3 C/ b9 P
( h: [* A, W# i* K4 G  虽然在杨曦光的面前,生活又展现了光彩,但他却有了很多的冷静认识,他不再是一个对国家只有热忱和肤浅理解的所谓“红卫兵思想家”。毕竟,长达十年的狱中思考,以及对大量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使他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定位,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既然政治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基础是经济,那么,“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最终解答,也许就将由经济发展的方式与速度来说明了。
0 ~6 i5 Z0 K8 G! i
1 u+ D+ Y3 X7 h# Q! i  政治革命,常常是需要大量的热忱,甚至是狂热的情感。而经济学术的研究,则更多的是需要冷静的头脑。已过“而立”数年的杨曦光,终于作出了无疑是正确的新的人生选择。因此,杨曦光便成为历史,而经济学家杨小凯则又站到了新的一页历史的开端。
+ h3 V; K: U  T$ o  g, Q
4 J! p! y! D* R) B! I  于是,二十年来,一连串的轨迹,记录了杨小凯新的拼搏新的奋斗:
$ S/ O1 x3 I2 L 9 C( _; U# Q1 Q$ A$ w3 X* w6 ~) w
  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
4 P; T9 @7 N' {2 w. ]! } 1 _! H$ |7 D, X
  1983年,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 u' I. `( E* i8 K
6 d9 E9 v: Q1 F; r. N% n  1988年,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
2 f# o, X, e, h0 Q& b
3 E! l+ q5 S1 z, T3 G3 ?4 U  1990年,被澳洲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 s8 G/ `% E3 I" j
) O; f+ u% j( h+ T  1994年,出任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
6 |6 M! L' a: c- y* J; C 4 T  n1 d+ A8 }
  1997年,任美国《发展经济学评论》编辑;) i) K# D8 X! g5 k8 t- F
. }& _( I+ p$ D% Z- l0 [! u! v+ X
  在中国出版《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一书;/ x8 a  D5 k4 K( |+ ]6 e2 x
; ]( m1 h4 J5 g
  1998年,出版了令经济学界关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0 M8 N+ @7 y$ e + {" a4 ?3 r. O  u! D8 T8 i8 J$ j' s
  这样的一份履历,在当今的学术界众多的才子群中,也许不是很值得夸耀与赞美。但,当这一连串的轨迹竟是由一个曾在黑暗囹圄中艰难地度过了十年光阴的青年人所“犁”出来的,并且其成果已进入了国际经济学界中有开创意义的“第三代”队列时,对此,我们就不能不对杨小凯表示一种深深敬意!我们相信,已往能够创造令人瞩目成就的杨小凯,完全有能力与机会再创人生辉煌,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做出更大的成绩,成为有希望摘取那经济学新阶段皇冠上的宝石的优胜者。! E+ Y+ i  Z) t9 `
6 r9 i6 n# j& h5 p* s7 \) ~
  杨小凯的坚强人格,可以做人们的一面镜子,指导自己如何对待天空中常会有的乌云和暴风雨。杨小凯的成就,当然也可作为对努力拼搏者的一种鼓舞。虽然,人们不一定能创造出他那么多的辉煌,但至少可以以他作为一个标杆,促使自己不要偷懒,不要骄傲,不要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对照人家杨小凯,自己这点东西,又算什么呢?当然,我们也还可以这样想,既然他杨小凯在那种条件下,都能干出名堂,灿烂阳光下的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3 p  o! V2 U) ]5 u* t
: s" Y* |( a* n, _5 `  遗憾的是,2004年7月7日,杨小凯,这位传奇人物在与晚期肺癌抗争了三年后,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0 k# F) c0 e6 N- f' I8 u* n" G. D2 O7 I

: v: m- D3 F) R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309269267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8:15 , Processed in 0.1189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