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74|回复: 2

《燕园风云录——北大文革回忆资料汇编》前言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3-7-9 02: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园风云录——北大文革回忆资料汇编》(一)前言
编辑整理者
按:《燕园风云录——北大文革回忆资料汇编》(一)是由北大校友丛璋、亚达、国真编辑整理的一本自印书,已于2012年8月自印分赠部分北大、清华校友及北大、人大图书馆。该书共收入38篇文章,分编为六个栏目。编辑整理者现正在编第二集。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近40年,我们这些当年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已成为年近古稀的老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近年来,对清华大学文革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和突破,曾任清华党委第一副书记的刘冰出版了回忆录,414的头头沈如槐写的回忆清华文革的书也正式出版了,有人正在帮助蒯大富撰写回忆录(本刊注:韩爱晶以“许爱晶”之名所写《清华蒯大富》一书已经正式出版),还有以下清华校友和学者的著作也出版或印刷出来:1、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2、孙维藩《清华文革亲历•孙维藩日记》,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7,香港3、邱心伟、原蜀育《清华文革亲历: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香港五七学社出版公司,2009,香港4、叶志江《走出文革》,校友赠阅,20105、唐金鹤《倒下的英才》,科华图书出版公司,2009,香港(本刊注:此书修订版已于2013年1月出版)6、陈继芳、马小庄《潮起潮落》,校友赠阅,2011(本刊注:此后还有孙怒涛《良知的拷问——一个清华文革头头的心路历程》,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13,香港)此外,在清华校友网的校友社区里,不少校友也撰写了一些清华文革回忆和反思的文章,并进行着讨论。以上著作对清华大学的文革历史、内幕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揭露和研究,并对清华文革中的不同思潮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值得借鉴和参考。相比之下,有关北大文革历史记录和研究的著作显得十分稀缺,影响比较大的只有聂元梓在香港出版的口述回忆录和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其它人的回忆和研究文章大都是片段的,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聂的回忆录固然也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但她的出发点是为自己辩护和翻案,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甚至还有一些谎言;季先生的回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但也不是对北大文革历史的全面记录和研究。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北大文革历史的研究和反思如此缺乏?分析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不敢研究。由于文革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禁区,官方对出版有关文革的著作有限制,冲破禁区有难度,有风险,使很多人对此望而生畏;二、无暇研究。文革中的北大人大多经历农场改造、上山下乡,受苦受难,文革后忙于自己的生计和业务,很多是单位的骨干,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从事研究;三、缺乏资料。文革中的原始资料虽然汗牛充栋,但大多已被销毁或流失,在个人手中保存很少,文革档案属于保密范围,一般人不允许看,一些重要的当事人、知情人已经故去,以致很多事实的真相难以探明,成为历史疑案,研究起来难度很大。北大是文革的发源地和重灾区,文革过程错综复杂,上层人物对北大的影响和干预很多,文革期间北大发生的事件也影响着北京甚至全国的形势发展。我们是文革前进入北大的学生,是北大文革的亲历者和受害者,虽然离开北大已经40余年,但对北大文革期间发生的多数事件仍然记忆犹新。前几年就有校友提议应该抓紧时间撰写文革回忆文章和收集文革资料,得到许多校友赞同,但遗憾的是实际工作进展不大。为了帮助校友们回忆和开展研究,我们收集整理了部分有关文章以供参考,其中有些直接由校友提供,有的是从已发表的刊物或网上收集到的,限于条件,未能征得部分作者的同意,请作者原谅。这本资料汇编分为六个部分:一、风云乍起。主要内容为对第一张大字报产生背景和北大文革起源的探究;二、文革亲历。几位经历了北大文革的师生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中杨勋老师和奚学瑶同学的回忆比较全面和系统;三、武斗真相。是当时不同派别的学生和经历了北大武斗的校外人员对武斗过程的回忆,应该说比较客观和如实地揭露了北大武斗的真相;四、祭奠冤魂。收录了王友琴女士对北大文革中惨死的师生和其它人员情况的研究,还有几篇是对翦伯赞、沈达力、李人杰等人死亡情况的回忆,作为对亡灵的祭奠;五、文革反思。主要是针对北大文革和聂元梓口述回忆录进行的评论和反思;六、文革轶事。对北大文革中发生的几个事件,如所谓“林立衡被迫害”事件,邓朴方致残事件进行了探究,十分珍贵的是当时中央文革工作人员对聂元梓一些活动的回忆,还有一些反映当时校园的真实面貌的小事。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十分有限,远不能反映北大文革的全貌。这个资料汇编工作仅仅是个开端,希望经历过北大文革的老师、校友以及关心北大文革的朋友继续为我们提供有关资料、文章和照片,更希望当年北大文革中两派的负责人和知情者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了解的内幕,以推动对北大文革历史的研究工作。来信请发到bjdx1960nd@163.com。2012年8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2: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园风云录——北大文革回忆资料汇编》(一)代后记

注意保存文革史料
《燕园风云录——北大文革回忆资料汇编》(一)代后记

田健行

文革是史无前例的一场灾难。官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全面彻底否定文革。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只能是粗线条的,不可能更细致了。对于具体的人的处理也只能尽可能缩小打击面,以免造成动荡。历史表明这种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不然再搞一次大运动,全面算文革的账,人人自危,改革开放要到何年!
可是如今更深入地记录、研究文革,似乎还是一个禁区。许多史料仍待收集、整理、分析。甚至时至百年我们还没有一部官方的清史,一个甲子还没有民国史。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我国历史上一个新朝代建立后修前朝史是一个重要任务。元代是个比较短命的朝代,在元朝灭亡前不久,由丞相脱脱主持修了辽、金、宋三代史,尽管水平并不很高,但由于及时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也算功不可没。这个脱脱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过生不逢时,不可能挽狂澜于即倒。如果这个任务留给明朝,恐怕就更为困难了,也许官方修史的传统就要由此中断。
保存历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总不能学历史上的印度。中国最重视历史,而印度古代最不重视历史,以致印度古代史许多内容要到中国找。
文革从开始到今日,45年已经过去(从5•16通知算起),结束也35年了。凡在开始时像回事地(即不仅是作为小学生喊喊口号、起起哄的)参与者,都已年逾花甲。文革开始时(1966年夏)的初二学生,现在也到了退休年龄。由于文革期间的大混乱,史料保存本来就比较欠缺。我文革前就天天记日记,但文革开始就停止了,而且将原有的日记全部销毁以免招祸。而且那时有许多文献资料今日是正面的,明日就可能成为反面的。我曾经有一套《林彪文选》,得知林彪折戟沉沙后在还没有正式传达时就烧掉了。人们当时保留这些反面文献是要冒相当风险的。如果有人现在能够拿出全套的新北大公社的动态报,应该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之最。这个历史文化传统不仅仅是官修的二十四史,而且包括汗牛充栋的民间野史。保存历史,不仅仅是官方的任务,而且也是民间有志者的任务。民间史料可分为几个部分:一是成部的著作,二是专门的但不成为史书的著述,三是散见于其它文献中的史料。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来需要修一部文革史,民间史料将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革的混乱和错综复杂决定了有关史料的多样化。下面以北大为例。北大当年是文革的一个大漩涡。5•25大字报究竟是怎么出笼的?康生、曹轶欧是指使、授意还是暗示?6•18事件不可能完全是群众自发的。有的文章说是聂元梓制造的,但没有足够证据。聂元梓为什么和谢富治作对?第一批工军宣队与聂元梓的关系……这尽管只是北大的事,也都是文革中事关大局的事件。再如571工程纪要,一个谜是在林彪集团销毁大量重要证据时为什么单单留下这样重要的文献?我们又该如何解读纪要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由此又会引起多少思索?历史文献不仅仅包括正面的,而且必须包括反面的。由于反面文献更容易散失,抢救反面文献更为重要。
现在民间修史的困难比以往的历史时代更为困难。首先因为信息太多,我们难以全面收集。而一部缺乏足够信息的史书非常容易以偏概全、走入歧途。没有得到官方支持的民间修史历来就是风险极大的,康雍乾的文字狱在这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如此,而且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也非少数人所能够胜任的。特别是此项工程需要足够的学力。对于有志于保存历史的朋友,有可能做到的是记叙能够掌握的各种史料。我的同系学长叶永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没有能力建大厦,但是有可能为建大厦准备一些砖瓦、预制件。甚至对文革期间自己的作为的反省也是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错。
如今也有许多方便的条件。过去史料如果不能印成书,只好手抄,数量既少,反复转抄也容易出错。《尚书》的传承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现在我们可以用电脑处理、上网传播。至少我的文章就不是以发表出书、获得名利为目标的。能够留下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就满足了。我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成文记载,已经是一种抢救。再过10年,许多人离去,在者也更加年老,记忆在逐步散失。到那时可能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一些人可能至今也没有转过弯。那个出版了回忆录的老佛爷就是典型。从保存史料方面来讲,这些奇文也自有其史料价值。再过几年,老佛爷上西天,我们就没法找到那些资料了。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恐怕多已年老力衰,难有能力去写整部的文革史了。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写作一些史料文章,对大多数人应该还没有太大的困难。建不成大楼,准备一些砖瓦水泥钢筋总可以吧。2009年我看到一本《文史精粹》,上面有司徒文的《我所知道的北大武斗》,其中引用了我的一段回忆。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我已经成了历史。一个人成了历史就说明他已经老了。我们既然已经成了历史,就应该争取多留下一些史料,为后人留下一份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0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园风云录
北京大学文革回忆资料汇编
(二)

丛璋、亚达、国真编辑整理






2013年6月                 
前    言  
《燕园风云录—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回忆资料汇编(一)》去年问世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很快发送一空,并被部分大学图书馆收藏。根据广大读者要求,为研究北大文革历史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我们又收集了部分文章和资料,编辑了本书的第二集。本集分为:文革回忆、专题研究、人物回忆、采访手记和原始资料几个部分。其中,彭珮云、李雪峰、张承先作为当时亲身接触北大文革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回忆录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原哲学系教师颜品忠先生在去世前呕心沥血写出的遗作,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哲嗣精心整理先父遗作,功不可没。专题研究、人物怀念和采访手记,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文革中的人和事进行了反映。文革史料收集有一定难度,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目前,对北大文革历史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很不够,缺乏有深度有力度的研究成果,研究力量也很分散;但最近几部分研究者开始互相联系,并有整合力量、合作研究的意愿,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动向和开端,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的步伐,促进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近编者之一参加了清华大学原两派成员组织的清华文革研究讨论会,他们把收集资料和约请文革亲历者(主要是老干部、老教师)进行访谈作为两种主要工作方法,制定了计划,开展工作,对我们很有启发。老干部、老教师,他们的经历对后人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已经有很多老人因自然规律而离开人世了,抢救他们头脑中的历史资料不容稍缓。      
北大文革参加者包括当时的学生、教师、干部和职工,以及工作组、工宣队、军宣队等校外人员,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对北大文革有切身的感受,能够提供各种信息。我们热切地希望上述人员都能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精神,尽早把自己的记忆留下来,如果有困难,我们愿意采访帮助。
相信北大文革历史研究能够有新的突破和进展。我们期待着。

目  录
文革回忆
1.也谈“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经过………………………彭珮云 5
2.“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五十天路线错误”…………………………李雪峰13
3.“文革”初期的北大工作组……………………………………………张承先31
4.回忆李讷与阮铭在文革中的秘密活动………………………………  聂元梓45
5.我的学生李讷—江青之女……………………………………………  郭罗基52
6.历经北京大学的磨难—节选自我给毛毛的一封信……………………樊立勤62
7. 一个北大哲学系普通教师的动乱劫难……………颜品忠遗作 颜吾殳整理85
8.老来忆“牛棚”………………………………………………………… 郝 斌 181
9.文革武斗期间北大天桥架设的回忆…………………………………况明星  189
10.回忆文革片段…………………………………………………………谷世宁194
专题研究
11.张恩慈与“文化大革命”第一张大字报……………………………李  琳201
12.《聂元梓回忆录》指误(一)……………………………………… 何洛、孟金 206
13.《聂元梓回忆录》指误(二)……………………………………… 何洛、孟金 217
14.从受难者看反右和文革的关联:以北京大学为例…………………王友琴  227
15.北大文革中的“异端”组织与人物   ………………………………舒 声 241
16.清华北大两校文革异同之比较……………………………………… 舒 声249
人物怀念
17.燕园月夜望星光 —怀念周培源先生………………………………马洪路 271
18.林焘先生和文革历史……………………………………………… 王友琴 275
19.北大才子沈元之死……………………………………………………王 锐 280
采访手记
20.陆平女儿采访记………………………………………………………陈 洁 291
21.文革“御笔”沉浮录—范达人回忆梁效……………………………齐 民 297
文革史料
22.《新北大》创刊号解读……………………………………转自中国文革网   316
23.给党中央毛主席国务院的公开信:造三个大反—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世界,
创建新世界……………………………………………………乔兼武 杜文革   322
24.陈伯达1967年6月5日讲话………………………………………………   327
25.中共中央批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送来的北大宣传队关于斗、批、改经验总结
的三个报告……………………………………………………转自中国文革网  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10 09:12 , Processed in 0.0574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