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9 2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与展望
袁庾华
2010.11.07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回顾和总结我们这个沙龙十五年的历程,共同探索与展望我们还要继续走向的未来,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这个沙龙的15年,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也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我们做过的很多事情,其他地方、其他团体也能够做,有的已经做了,或者正在做。如果要总结一点我们自己的特点的话,可以有这样几条。
首先,它是由几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以其持久不懈的热情的投入奠基的。记得15年前,林楠介绍我和邵晟东相识时,晟东说他找这样的朋友找了几十年!又岂止是他,很多人来到这个圈子的时候,都说过相似的话,包括他们,这个圈子的基本队伍就是有这样的一些人组成的。
支撑这个圈子十五年的是一些人的奉献和他们的牺牲精神,是王宏川、邵晟东长期提供的条件,是马云龙、王日暖、梁彦军等在经济等方面的帮助,以及刘真、王晓川、邓旗、张祖其、王杰、蒲鑫等许多人在各方面给予的帮助。正如大家经常说的,首先是王宏川女士,不仅仅是她长期提供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她长期的操心和主持。在这里我仅代表大家向她表示深切的谢意!
这个圈子能够长期不散,还有一种对待各种各样的立场、观点甚至个性,表达风格的少有的宽容精神。
“文人相轻”,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个顽症,包括京、沪这些大城市的无数沙龙都很难办长,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而我们这个沙龙走过的这十五年,应该是对我们朋友们的一点鼓励,外地一些沙龙、朋友们专程来郑州交流经验,也是对我们的促进。
有幸的是,我们这个圈子从一开始就是由不同的思想观点的人共同组建的。十五年来,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争论。当然,我们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在这里我向有关的朋友表示歉意。
十五年来,海内外不同流派的许多学者、思想者的相继到来和交流,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意识和责任,这就是说,仅仅在一定领域内的交流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地处中原,更有责任促进更大范围的交流。
在整个圈子的配合和全力支持、参与下,2001年我们邀请了中国的自由主义、左派、新儒家、新权威主义、民族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坐在一起讨论了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这是中国自有现代知识分子以来仅有的一次尝试,应该是令人鼓舞的,为新世纪的到来开了个好头。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前连美国的一些学者都认为既使在美国左右派都坐不到一起,更不要说中国。
2004年,由于马云龙推荐的那本《思潮》,由梁彦军提议,主要由王宏川负责,开始编辑一套中国当代思潮百家争鸣的丛书,书名为《路在何方》,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经验,并在北京听取了各方面的学者的意见,为今后继续这一工作打下了基础。
这十五年来,这个圈子经办了许多大中型思想学术讲座,中小型专题座谈,不仅仅是思想学术领域的,也有文化艺术的,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近几年应该是更活跃一些,下面宏川的发言会有更具体的介绍。
我们这个圈子还有二点经验也是应该重视的,其一,它只是一个思想交流的沙龙,即不是一党一派的,更不是一个行动组织,这就是少了麻烦;其二,今天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文化活动其实都是商业活动,这就使他们所说的文化旗号变味了,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我们的沙龙竭力避免各种商业推销活动的沾染,也避免了沙龙的异化,我们经手的讲座,无论影响多大的学者,即不付讲课费、出场费的,也不收门票。
近年来,这个沙龙一个重要趋向是年轻化,年轻一代的敏捷思维和蓬勃朝气,即丰富了我们沙龙的色彩,也给我们增添了活力,无疑,我们今后是应该更多的面向年轻一代,面向未来。不同阅历的思想者们有机的结合,应该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如前所说,我们这个沙龙是上世纪未开始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面向未来。当然,历史是连续的,已经过去的20世纪曾有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灾难,例如二次世界大战等,也有从未有过的辉煌建树和更伟大的探索,它们都是我们注定要继承的遗产。
人们发现,我们迈入21世纪时,仍然面临着上个世纪前曾经面临的难题,在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进步中也同样艰难,甚至有“未日”的恐惧和威胁。面对这一切的应该应该是整个人类的责任,它是任何类型少数人都承担不起的,大多数人是不能寄希望于“飞船”的,这又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民主”了,恐怕这仍然是任何社会走向都绕不过的东西,在没有根本解决它之前,它永远是我们最热门的话题。
新世纪更应该关心未来的更新的社会结构的建设,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待我们认真地探索,我们还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广泛地交流。前不久,日本学者木田洋先生就在这个沙龙谈到中日的民间就应该有多一些的交往,昨晚,台湾杨伟中先生也同样寄希望于两岸民间的交往和互动。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海峡两岸未来的希望就在这里,中国和日本等邻国的问题根本解决,没有这些国家民间的广泛参与,也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展开,世界的事情,人类的未来都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一种民间的活动形式,我们这样的沙龙应有这样的使命感。
我们希望今天大家的发言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建议,我们相信,在各方面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的努力会把我们这个沙龙办得更好一些。
谢谢大家!
附:
附:十五年来,和我们这个圈子的群体进行过交流的外地.海外的朋友们先后有:
徐海亮(广东),傅荆原(四川),朱学勤(上海大学),王宏章(北京),徐卫国(北京),鞠曦(吉林),李民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赵夫增(北京大学),宋朝龙(北京大学),韩德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贺雄飞(北京),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阳和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张广天({切.格瓦拉}剧组),黄纪苏({切.格瓦拉}剧组),李云山(西藏),沙风(成都.西南交大),杨帆(中国社科院),刘力群(北京),祝东力(中央艺术研究院),纪坡民(中国社科院),老田(武汉),张祥平(北京农学院),江学勤(加拿大),童小溪(美国芝加哥大学),黄敏兰(中国社科院),秦晖(清华大学),黄以民(北京),徐友渔(中国社科院),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陈燕谷(中国社科院),卢周来(国防大学),旷新年(清华大学),孟繁华(北京),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陈湘轲(浙江大学),安舟(美国斯霍普金斯大学),刘怀玉(南京大学),王毅(首都高校博士团),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张宏良(中央民族大学),范景刚(北京{乌有之乡}),郭松民(北京{乌有之乡}),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林兰(新西兰),汪太理(湖南省委党校),刘利华(中国人民大学),李宪源(加拿大),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德里达(美国杜克大学),戴震(美国加州大学),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陈正达(北京大学),张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老虎庙(北京),王康(重庆),杨伟中(台湾{旺报}),时寒冰(上海),雷颐(中国社科院),陈宜中(台湾“中央研究院”),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等。此外,我们圈子的一些成员赴全国各地所交往交流过的更多朋友就不再一一列举,在这里一并向朋友们表示我们的敬意!
http://bbs.tianya.cn/post-no01-425402-1.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