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13|回复: 0

李城外:罗哲文的“向阳情”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3-4-20 12: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日报讯李城外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生前为我题写了一幅字——“守望向阳湖”,一直挂在我家客厅的正面墙上方。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了,每当我凝视这遒劲的书法时,心中的敬仰、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我初次采访罗老是在1996年5月的一天。他住在北京安贞里2区14栋,那里“扎堆”居住着一批我国文物系统堪称“国宝”的专家,他们几乎都曾下放鄂南的向阳湖。身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的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泰斗级人物。他个子不算高,对人笑眯眯的,一副老天真的样子。
1969年冬,正值壮年的罗哲文背着“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辞别家人来到咸宁干校,编在一大队二连。不久,他被分配和老书法家李长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杜克(后曾任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同住一间房,正好是“老中青三结合”。李长路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因参加革命较早,且无任何历史问题,负责监视当时尚在受审查的罗哲文。好在李长路是个大好人,向军宣队汇报:罗哲文表现不错!罗哲文则在围湖造田等繁重劳动之余,仍保持着文人的闲情逸致,经常提着一架旧相机到处拍照,摄下了不少向阳湖干校实景和鄂南农村的田园风光。
罗老重温如烟往事,我请老人适时清理一些旧照片,供我作资料用,他慨然应允。为了抢救更多的干校史料,我又问罗老:“向阳湖前后几年间,谁是您印象最深的人?”他马上回答说:“文博界的老领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我们至今感念他!”王冶秋于1969年下放咸宁干校时,已是花甲老人。不久,由周总理亲自点名,他调回北京重新工作,担任国务院文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有了“尚方宝剑”,王冶秋竭尽全力,排除重重干扰,从干校调回大批业务骨干,重振文博事业。罗老接着回忆道:“我在文物局工作多年,‘文革’时被视作和‘黑帮’联系很深的人。下到向阳湖后,没指望还会重返北京。冶秋同志坚持要调我和其他专家,因为他深知文博工作专业性强,主要得依靠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否则只能是空对空。我返京第二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工作中。在周总理的关怀和郭老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工作由冶秋同志全面负责,取得巨大成功,可以说轰动全国,震惊了世界。”
分手时,热心肠的罗老为我留下一幅墨宝:“人才荟萃咸宁县,文采风流向阳湖。”又在我的签名册上写道:“咸宁干校增壮志,峥嵘岁月向阳湖”,以为纪念。
沾了罗老名气的光,我写的这篇专访很顺利地分别在《人民政协报》、《传记文学》等报刊发表,自此以后的十多年,他一直是我跟踪联系的“向阳湖文化名人”。2008年11月20日,罗老故地重游,出席了著名文物专家重访向阳湖座谈会。罗老对干校建筑仍一往情深,现场向大家介绍说,干校的房子、礼堂、“五七桥”还在,那是他们一锹锹土、一块块砖亲手建的。这样建的房子、桥梁,中国少有,世界恐怕也少有,是很难见到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建议在这次公开发表的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倡议书》里加上一句话:“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建筑物是向阳湖文化人亲自设计、亲手建造的”。他郑重地强调,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完全应该的,将来还可以考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中的一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当前,应以保护为主,尽量保存原貌。要做好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
罗老还为向阳湖留下了一些诗文。如2003年7月7日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了《由“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想到的》。我主编的《向阳湖诗草》(武汉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还收录了他的三首诗,其一:“放逐牛棚别有天,向阳湖里好耕田。‘五幺六’事随风散,漫卷诗书奏凯旋。”其二:“拭目依窗望咸宁,十年如梦事纷纷。可堪回首牛棚景,幺六南冠炼此身。”其三:“别梦依稀三十年,峥嵘岁月望南天。‘五幺六’案堪长笑,无限风光在眼前。”
可以说,罗老的殷殷“向阳情”,是我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研究“五七”干校的动力源之一。我坚信罗老期待的“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定会成功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cc64ce0102edpf.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7-27 10:53 , Processed in 0.0379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